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35867
内容简介
《中国越学(第九辑)》主要内容包括阳明学研究,张岱研究,两浙名人研究。
目 录
阳明学研究
王阳明仁学新释
王阳明的君子观审视
王阳明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兼论阳明心学的实践取向
王国维美学思想与“阳明心学”传统
王阳明致良知与王风仪化性论比较
——兼论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陈确的启蒙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试论阳明心学与日本近代国民道德建设
阳明后学文献整理史
王阳明仁学新释
王阳明的君子观审视
王阳明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兼论阳明心学的实践取向
王国维美学思想与“阳明心学”传统
王阳明致良知与王风仪化性论比较
——兼论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陈确的启蒙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试论阳明心学与日本近代国民道德建设
阳明后学文献整理史
张岱研究
传统与新潮融会的智者
——重读张岱
张岱与明末党争史实述论
满眼英雄独怆然
——从《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看张岱对明代乡贤的论述与交往
张岱笔下的王阳明形象
——以《快园道古》为例
两浙名人研究
傅以礼辑书汇考
蔡元培学校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怜君古人风重有君子儒
——策动心理学的中国传人潘渊
张元济与瞿启甲的友情及书事交往
畛域:明清之际知识女性的社会交往与活动空间
——以李因(1610-1685)为个案
附:《中国越学》征稿启事
在线试读
《中国越学(第九辑)》:
道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道不同,则区分了人的高雅与卑鄙、伟大与平凡。道对于成为君子至关重要。王阳明指出:“《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求道、守道乃君子分内要事,不尽到道的要求,则是君子的严重错误。“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
仁道是君子的核心,在于亲民,造福广大老百姓,为社会公众服务。学会爱人、爱他人,是君子的大学问。处理好利人的事情,才能利自己。为此,王阳明非常强调孔子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指导思想,主张切实加以运用,才能达到君子道德的境界。正是由于君子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理想,才人人敬仰。君子严格遵守儒家的根本,遵守爱人、爱民的处世之道,才能永远受到尊敬。王阳明对君子境界非常向往,他期待满城都是君子,社会大同。王阳明热情讴歌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天下平,千古流芳,成为人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主张君子应该胸怀天下,为芸芸众生谋福利,才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用意、儒家的真谛,自然也是君子之道、大学之道。王阳明认为《大学》里的“亲民”,不应该做“新民”讲,而应该做“亲民”,才是把握了实质。“‘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君子之道仁者爱人体现在从百姓日用方面的关切。道不远人,就在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君子关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需要,就是认真遵从、实现了道,尽了自己的本分。若是以君子自居,夸夸其谈,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那样的做法未免是离经叛道,很难达到仁道的要旨。“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可岂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君子名副其实,表里如一,重在利民,“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人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王阳明关切老百姓日常生活实践的做法,“促思想之自由,而励实践之勇气者,其功故昭然不可掩也”。
道的把握,就在人的良知。遵循良知,就是守道、敬理,才是君子应该坚持的根本。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君子的根本之道、要义,“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谓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谦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依据良心行动,才是君子之道,不应该奢谈虚无缥缈的道理。“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
遵循良知的美德要求,讲究天下之利、社会公利、忠信礼义,是君子之道的关键。君子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奉献社会。君子和小人在利益追求上泾渭分明,利他、利社会与利己、利私完全对立。恪守儒家的忠信礼义传统美德,是君子德行的要求,是衡量是否君子的试金石。在考科举做官盛行的时代,王阳明能够认真反省人生,主张遵守仁道,胜于求仕,非常难得。他看透官场的功名利禄,认为世俗的追求有时祸害接踵而来——害人、害身、害心,那样的做法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古之君子……定国本而安社稷,则亦断非后世偷生苟免者之所能也。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固君子之不可一日去,小人之不可一日有者也……忠诚忧国之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也……君子论事当先去其有我之私,一动于有我,则此心已陷于邪僻,虽所论尽合于理,既已亡其本矣……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
……
道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道不同,则区分了人的高雅与卑鄙、伟大与平凡。道对于成为君子至关重要。王阳明指出:“《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求道、守道乃君子分内要事,不尽到道的要求,则是君子的严重错误。“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
仁道是君子的核心,在于亲民,造福广大老百姓,为社会公众服务。学会爱人、爱他人,是君子的大学问。处理好利人的事情,才能利自己。为此,王阳明非常强调孔子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指导思想,主张切实加以运用,才能达到君子道德的境界。正是由于君子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理想,才人人敬仰。君子严格遵守儒家的根本,遵守爱人、爱民的处世之道,才能永远受到尊敬。王阳明对君子境界非常向往,他期待满城都是君子,社会大同。王阳明热情讴歌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天下平,千古流芳,成为人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主张君子应该胸怀天下,为芸芸众生谋福利,才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用意、儒家的真谛,自然也是君子之道、大学之道。王阳明认为《大学》里的“亲民”,不应该做“新民”讲,而应该做“亲民”,才是把握了实质。“‘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君子之道仁者爱人体现在从百姓日用方面的关切。道不远人,就在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中。君子关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需要,就是认真遵从、实现了道,尽了自己的本分。若是以君子自居,夸夸其谈,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那样的做法未免是离经叛道,很难达到仁道的要旨。“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可岂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君子名副其实,表里如一,重在利民,“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人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王阳明关切老百姓日常生活实践的做法,“促思想之自由,而励实践之勇气者,其功故昭然不可掩也”。
道的把握,就在人的良知。遵循良知,就是守道、敬理,才是君子应该坚持的根本。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君子的根本之道、要义,“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谓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谦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依据良心行动,才是君子之道,不应该奢谈虚无缥缈的道理。“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
遵循良知的美德要求,讲究天下之利、社会公利、忠信礼义,是君子之道的关键。君子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奉献社会。君子和小人在利益追求上泾渭分明,利他、利社会与利己、利私完全对立。恪守儒家的忠信礼义传统美德,是君子德行的要求,是衡量是否君子的试金石。在考科举做官盛行的时代,王阳明能够认真反省人生,主张遵守仁道,胜于求仕,非常难得。他看透官场的功名利禄,认为世俗的追求有时祸害接踵而来——害人、害身、害心,那样的做法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古之君子……定国本而安社稷,则亦断非后世偷生苟免者之所能也。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固君子之不可一日去,小人之不可一日有者也……忠诚忧国之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也……君子论事当先去其有我之私,一动于有我,则此心已陷于邪僻,虽所论尽合于理,既已亡其本矣……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