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38665
编辑推荐
北京文化,一城三带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本书文字优美典雅、史料坚实,详细介绍了太庙的建筑形制和人文风貌,是了解和研究太庙的佳作。
目 录
前 言
北京太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庄严、其恢宏、其神秘,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个谜。 太庙的特点是崇高性和封闭性,古往今来,莫不如是。早在春秋时代,精通周礼、被历朝历代尊为“圣人”、后来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子进入鲁国始祖的太庙以后,也要谦虚地“每事问”。可见太庙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太庙是世界上现存、完好的祭祖建筑群,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制,在永乐十八年(1420),与紫禁城同时修建完成的。其位置在皇城外朝东南,天安门、端门和午门的东侧,与皇帝主持朝政的太和殿直线相距不足百米,全部封闭在高高的红墙之内。 在这个古柏环绕的巨大空间里,除了举行祭祖典礼时皇帝、王公大臣得以进入外,平日只有20余名太监值守。除此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里踏上“外人”足迹在帝制时代只有三次。一次是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第二次是清军的占领;还有一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1911年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他拱手让出紫禁城三大殿以后,仍然被允许在乾清宫居住,同时允许在太庙祭祖。直到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太庙才成为公众得以进入的公共场所。1950年辟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的可移动文物移存故宫,太庙空旷高大的殿堂,迎来了新时代的主人。而此时,太庙原有的文化内涵被鄙弃,被遗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太庙本来的性质和面貌,变得更加遥远和神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太庙的内在文化才开始苏醒。在笔者的潜心研究下,太庙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1999年笔者首次写出《太庙文物解说词》,并制作成数十个铝合金说明牌矗立于太庙景观之内,吸引了许多媒体前来采编,教师、中小学生也纷纷来抄写。太庙的“庐山真面目”遂逐步为公众所知。 祖先崇拜和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稳固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历代皇家的祭祖,代表了祭祖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形态,是从民俗上升为礼制的完善境界。 皇家祭祖文化,去掉其腐朽的糟粕,剥掉其封建的外衣,本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祖先的尊崇、礼仪的规范、民俗传统、哲学智慧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传承和弘扬的。 太庙辉煌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期的经典之作;太庙祭祖仪式所使用的庄严而又典雅的乐舞,是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典范。 在本书里,我们可以观赏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可以想象皇家乐舞的神圣庄严,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可以触摸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极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强调文化自信,历史进入新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通过深深的思索,重新审视太庙。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炎黄子孙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和谐而有序?先祖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如何继承?怎样凝结“共同的祖先崇拜”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中国人,甚至全世界华人浓厚热切的关注。太庙和太庙文化的巨大价值需要重新评价和定位,太庙应有的归宿即将到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