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19270
《民初国学运动兴起视域下的四川国学学校研究》以清末民初国学运动兴起为视角,将四川国学学校作为个案,探讨学校课程设置如何彰显过渡时代新特色?地方政权如何对国学学校扶持与控制?近代四川传统教育从书院到学堂再到大学过渡过程中,四川国学学校如何起到传承作用?透过学校办学中政学问复杂关系、教师成就、学生转变、不同学术观点碰撞等多重因素,有助于客观评价四川国学学校在近代国学运动时期应有的历史地位。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史料分析
四 相关界定
五 研究内容
章 冲击与转型:清末民初四川传统教育的变革
节 近代学人应对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 近代士人对西学的接纳与迎拒
二 国学概念形成与国粹保存争议
第二节 晚清蜀学重新崛起与学脉传承
一 蜀学源流及其地域学术之特色
二 经世之风下蜀学的崛起及师承
第三节 晚清四川传统教育制度的嬗变
一 四川书院改制学堂的纠结
二 四川存古学堂发展的兴衰历程
小结
第二章 权力与学术:民国初期国学学校的曲折发展
节 川省各界延续国学教育的努力
一 从存古学堂到国学院的转型
二 学校初创时师资与新旧班不同生源
三 教学日常中尊孔与容纳西学并行
四 政治权力对学校日常事务的介入
第二节 国学学校在艰难曲折中的办学
一 游离于部章之外的易名周折
二 学校在国学教育上的继承与变通
三 国学学校办学经费的困境
四 动荡政局下国学学校的艰难维持
第三节 学校治校的新举措与后归宿
一 校风整顿与学生成绩考核的措施
二 学校以多种途径为毕业生寻出路
三 近代大学兴起与国学学校归宿
小结
第三章 趋新与守旧:不同学术观点交织下的师生世相
节 辛亥刘师培入蜀后的学术活动
一 入蜀之困与川省学界之助
二 在国学学校的教学与学术整理
三 教学之余关注政治
第二节 学校师生不同经学观点的交错
一 廖平出任校长与其经学思想的递变
二 “今”“古”经学诠释的互动
三 学生的学术探讨彰显独立思考之精神
第三节 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趋新与保守
……
第四章 发掘与整理:国学学校取得学术研究的成绩
第五章 专攻与专业:比较视域下国学学校的教育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王闿运在四川主持尊经书院时鉴于当时四川学风的颓废境况,他提出要以经世之风来振兴蜀学。所谓经世,在《周礼》中的解释是“经邦国”、“经国家”②。王闽运提倡经世之风就是要求学生不要埋头当书呆子,而能积极人世,学以致用。经世之风的影响从尊经书院扩散至整个川省学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学风。尊经书院培养学生的人数众多,后来不少人成为著名学者,而王闽运、廖平一派学者的学术诠释在全国学界也逐渐产生影响。
廖平求学尊经书院时,有两位老师对他的学术影响甚大,分别是张之洞和王闿运。有关张之洞和廖平两人的师生缘分,蒙文通认为:“蜀经明季丧乱,学术衰颓,晚清南皮张文襄公之洞来督学政。时先生弱冠,应童子试,文襄得先生试卷,大奇之,遂成秀才,以高才生调入尊经书院。”③正因为张之洞的器重,廖平这位来自四川井研农村的学子才不至被埋没。廖平对张之洞有很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多次外出访学都会绕道去看望张之洞。他有新著出版也总是先送给张之洞,并请教老师的意见。据考证,廖平送给张之洞的著作主要有《左氏长编》、《易经新义疏证凡例》、《左传汉义补证》、《尚书备解》、《地球新义》等。④但在学术观点上,廖平并不一味迎合张之洞的见解,他们两人的学术观点时常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当师生产生学术分歧时,廖平每次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丝毫不让步,体现出他独立思考的严谨治学精神。
在治学方法上,王闽运老师又为廖平提供了基本方向。可以讲,廖平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王闿运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王闿运做学问的特点是互补儒道、引庄入经,他对理学家宣扬的“道学”观念大为不满,并在日记中对此评论道:“宋人之蔽塞聪明,自陷异端,独何为哉。师法废,而以训诂为浅近;实功废,而以虚无相崇高,与战国之簧鼓等弊也。然而天下之治乱,初不以此等辈千百儒生而有所异同者,则道本非谈所能明,亦非谈所能晦也。”①王闯运始终认为宋学空谈虚无,自陷相互矛盾之中,无助于国家的振兴。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讲:“闽运不攻宋学,以不相为谋之道,惩辨生末学之言,凡所著述,未涉唐后。”②他不满宋学的发展现状,在著述中也几乎不涉宋学内容,以此标明自己在学术上与宋学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廖平赞成王闿运的看法,因此他在学术上也不认同宋学。廖平后来在汉学和今文经学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很明显受到了王间运学术观点的影响。
王闿运主持尊经书院时十分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不能死守传统经典,从而进行毫无用处的阐释,导致在学术研究上陷入死胡同。廖平遵照了王闿运的看法,在治学上对传统经典进行新诠释。蒙文通认为:“廖师之今文学固出自王湘绮之门,然实接近二陈一派之今文学,实综合群言而建其枢极也。”③廖平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借鉴了王闯运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他也突破了王闿运的局限,综合了今文经学的各家学说,建立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从而促进了今文经学的研究。王闽运的学术观点影响了包括廖平在内的四川学人治学方法,所谓“廖平治《公羊》、《谷梁》、《春秋》,胡从简治《礼》,戴光治《书》,岳森、刘子雄通诸经,皆有师法,号日蜀学。不为阮元《经解》所囿,则闽运之以也”④。“皆有师法”表明学生廖平等人在治经中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研究方式。王闽运希望在学术上能突破陈规,使学生跳出了受阮元《皇清经解》的限制,进一步促进了蜀学在近代的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