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6028
序一序二前言
上部 新技术革命与创业(1984—1997年)
第一章 我在中关村一、触摸中关村二、我在思想解放的年代三、《自然辩证法通讯》与科学社会学四、科学与和平研究五、新技术革命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六、主持《中国民办科技实业》杂志七、华贻芳与我的创业八、企业家思想库九、在中关村学习市场经济
第二章 中关村创业咨询一、从“两通两海”到“四方联” 二、四通的二次创业三、方正与楼滨龙四、与联想柳传志沟通五、清华紫光六、时代公司七、中关村“二次创业”:创业者有其股
第三章 中国民营企业创业咨询一、高技术大公司战略研究二、企业咨询部的成立三、新希望:长城所第一个客户四、劲酒:二十余年的长期合作五、均豪物业管理和创业咨询
第四章 产业价值链与区域创新研究一、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研究二、中关村“一区多园”战略报告三、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历史四、中关村西区开发研究五、《区域的崛起》
第五章 新技术革命与创业一、改革开放与新技术革命二、改革开放与活力经济三、下海创业年有感四、许良英逝世三周年有感五、我下海从事的是科学社会学吗六、思想解放与中关村崛起
中部 知识经济与创业(1998—2007年)
第六章 中关村的动力来源——知识分子创业一、支持大学生创业二、创业培训三、关注中关村第二代创业:留学生创业四、创业咨询部的成立
第七章 知识管理与中关村一、知识经济与中关村二、以知识管理探索知识经济三、知识管理软件的探索四、《朴素的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部的成立
第八章 创新创业服务一、创业环境与创业政策研究二、倡导风险投资三、优先购股权制度研究四、推进孵化器建设五、技术转移与开放实验室研究六、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七、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八、创新咨询部和公共咨询部的成立
第九章 中关村产业创新研究一、为中关村高技术服务业正名二、编制中关村“十一五”产业规划三、中国制造研究报告四、产业三大规律五、高技术企业加速器研究六、支持并参与产业技术联盟七、中关村新产业研究八、产业咨询部和循环经济部的成立
第十章 中关村全面发展的雏形一、为中关村正名二、京沪深三地创新比较三、《首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四、加入中关村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五、中关村空间扩张研究六、参加中关村赴日韩高新区考察七、“十论中关村自主创新”八、科技管理部的成立
第十一章 从中关村走向全国一、世界一流园区研究二、参加上海张江“建设世界一流园区创新论坛”三、支撑“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四、中国国家高新区的分类推进:三类园区五、《中国增长极——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六、在年国家高新区主任研修班上的发言七、区域咨询部的成立八、长城所走出北京
第十二章 知识经济与创业一、中关村是以创业为主的全球创新中心之一二、中关村年回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我对自主创新的理解四、中关村文化是创业者的文化五、在“一带一路”上反思知识经济与创业
下部 社交化与创业(2008年至今)
第十三章 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一、创新全球化研究二、中关村第三代创业:全民创业三、伟大的想法成就伟大的公司四、中关村产权魔咒五、在中国呼唤“天使”
第十四章 区域瞪羚咨询一、区域瞪羚二、中关村瞪羚计划三、宁波瞪羚计划四、中国瞪羚报告
第十五章 社交化与产业原创一、关注中关村原创新兴产业二、业态创新和新业态研究:探寻中国产业原创之路三、开放式创新四、智慧城市部的成立五、全面拥抱社交化六、“互联网 ”模型的提出七、直播引领世界八、分享经济九、平台经济十、智能经济
第十六章 创新创业生态研究一、硅谷创新创业生态演进研究二、总结中关村模式:发展中国家新经济的样板三、新一代孵化器到苗圃的研究四、众创空间的提出五、寻找独角兽:爆发式成长研究六、高端链接与区域辐射模型的提出七、长城所加速对外扩张
第十七章 全球链接一、与硅谷亲密接触二、追寻硅谷华人足迹三、去硅谷建立人脉关系四、《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问世五、高端链接六、以色列高端链接七、玻尔与开放世界八、国际业务部的成立
第十八章 “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咨询一、为蒙古国科技园编制发展战略规划二、中国—东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三、东盟科技园培训班四、年印度参禅:跨文化交流五、泰国创业年六、G国家创新创业倡议
第十九章 思想市场与独立思考一、大学毕业年二、科斯的思想市场及我的思考三、《大师》与独立思想四、王阳明龙场悟道与独立思考
第二十章 新经济民间智库一、新经济咨询年二、GEI三观咨询三、新经济咨询方法四、洞见:对创业者的新要求五、中国新经济领域民间智库六、总工办与长城所智库建设
第二十一章 长城所平台化转型一、长城所平台化的基因和动力二、平台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探索三、瞪羚云平台四、宁波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成立五、光谷瞪羚俱乐部六、长城培训
第二十二章 创业是中国的希望一、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李锐:中关村是中国的希望三、在美国寻找中国的希望四、创业驱动的创新
后 记参考文献索 引
在中关村工作是我工作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1988年,我作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主任的候选人,参与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竞聘和考核。结果,我出任了试验区第一任主任,亲历了试验区最初的发展和建设。后来任北京市副市长,我仍然主管科技园区的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年。今年国庆期间,好友王德禄先生给我寄了一本书稿。书的主要内容是王德禄先生及其创办的长城所在为中关村及其他科技园区提供咨询服务的历程。看完书稿后深有感触,作为中关村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王德禄先生以亲身经历勾画出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及他在其中的思考,其中不少事都是我们共同的经历。特别是关于中关村企业二次创业“六化”战略研究,我们交流得非常深入。他对中关村企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研究与把握,使“六化”战略建立在更加科学、可信的基础上,也印证了我作为这个园区的管理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判断。王德禄先生的这本书不仅引起了我对中关村的回忆,更让我对中关村及其他国家科技园区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双创”已经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但创新创业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伴随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人们观念的创新和改变。如中关村的发展,从开始的中科院“一院两制”、民营科技企业的“四自原则”发展到“六自原则”,到中关村“二次创业”的“六化”,再到联想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和四通的股权分置,都是机制体制的创新。书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创新,特别是机制体制创新的观察、思考和亲力而为的推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如果说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造就了一个称雄于世界消费品市场的“中国制造”,那么我们的创新型国家战略将造就一个可以与世界新经济接轨的“中国创造”“中国创新”。而创业是实现这一历史性转换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未来中关村等科技园区是创新创业最肥沃的土壤,不仅应该继续肩负起引领中国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重任,而且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探索创新创业与科技园区建设、制度改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恰恰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胡昭广原北京市副市长
现在“双创”很热,各主管部门和地方为了支持“双创”,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有些相互抵消,现在可能需要做减法。与此同时,一些新技术、新企业对旧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冲击,这是一个平衡和发展的问题。本书内容以王德禄所长的创业史为主线,但透过本书记录的很多历史片段,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各级政府是如何通过在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创新来促进创新企业发展的。政府管理者和创业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收获很多思考和启示。——薛澜
早知道王德禄要写一本长城战略咨询与中关村崛起的书,却迟迟没有看见,现在终于出版了,正是十年磨一剑!王德禄不仅是民营企业家的好参谋,更是中关村发展壮大、“一区多园”的重要推手,是中国新经济咨询领域的翘楚。打开这本书,你会透过王德禄和他团队的战略思维在中关村和中国高新区中的有效实践,看到创新驱动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刘永好
如今,中关村在全球创业环境中仅次于硅谷,某些地方甚至可与之比肩而立,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中心。未来中关村要继续发展,乃至引领世界,创业者以及政府应该做哪些努力和改进?回望历史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作为中关村发展的亲历者,王德禄所长在新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中关村及其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他创办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多作用。阅读本书,我们或许可找到中国的创新创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方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