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485289
禅儒等古白话俗语词考释渐成为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对禅宗文献语言研究、近代汉语研究、白话文献语言研究及辞书编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信这本图书的出版,对推动禅宗文献的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章 新世纪禅宗文献词汇研究述评
一、考辨语词,订正旧解及讹误
二、关注构造,探寻衍生与流变
三、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四、域外禅籍的发掘与研究
第二章 禅宗文献词汇比较研究价值简论
一、纠正文字讹误
二、明确词义解说
三、识别新词新义
四、鉴别词语雅俗
第三章 禅宗文献词语训释相关问题综论
一、词语切分问题
二、文字辨识问题
三、征引方言问题
四、语境求义问题
五、行业术语问题
第四章 禅宗文献俗成语略论
一、俗成语的结构
二、俗成语的来源
三、俗成语的语义
四、俗成语的演变
第五章 域外禅籍研究著作考论
——以日僧无著道忠禅籍研究著作为中心
一、无著道忠禅籍研究著作整理与研究刍议
二、无著道忠禅籍方俗词训释价值略论
三、《虚堂录犁耕》俗语词训释平议
四、《临济录疏瀹》献疑
五、《葛藤语笺》商兑
第六章 禅宗文献语言辞典编纂漫议
一、禅宗辞典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语文辞书漏略禅籍新词新义示例
三、《禅宗文献语言辞典》编纂刍议
第七章 禅宗文献语词例释
参考文献
词目索引
后记
序
传统语言学主要以先秦两汉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重书面语轻口语,重僻字僻义的训释,轻常用词的考释,以致就某一历史阶段而言,产生了哪些新词新义?哪些是沿用至今的?哪些是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其间有什么规律可循?现代汉语中大量的常用词是如何成词及发展演变的?有何规律?诸如此类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随着“五四”以后白话文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汉语词汇的研究也冲破为经学服务的藩篱,而以汉译佛经、敦煌遗书、禅儒语录、笔记、诗词曲、戏剧、小说等古白话文献为研究对象,开辟了非雅诂旧义所能赅的古白话俗语词研究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这些丰硕成果中就有汉卿教授所著《近代方俗词丛考》《禅籍方俗词研究》及《禅籍词语考释》《试论禅宗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
《试论禅籍方俗词的甄别》等系列论文。
人生有缘,且同气相求,我与汉卿教授相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识时的场景至今尚历历在目。二十多年来汉卿教授主要致力于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尤其在禅籍方俗词研究上用力甚勤,由渐悟而顿悟,所获亦甚丰。记得汉卿教授在韩国做访问学者时就谈及拟致力考释研究禅宗语录词语,而禅宗不立文字,但不立文字还是要立文字,不可言说毕竟又要言说,不可表达却还要表达,这就造成禅宗语录词语的考释难度很大,颇多“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甚至苦读冥想百思难得其个中三昧的硬骨头,其知难而上的毅力耐力和超人的精力活力令我钦佩。
禅宗语录既有粗朴的野语俗谈,也有典雅的诗句韵语,既有看似疯癫的戏言,也有蕴含哲理的机语,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尤其是禅僧们提倡用白话说法,往往多用俚俗鄙语,反映了当时的实际口语,具有一种新鲜活泼和明白显豁的特色,成为汉语白话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缩短了“言(白话)”“文(文言)”间的距离,使古白话由“边缘”逐渐入主“中心”后取代文言,在汉语由雅而俗从文言到白话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汉语的文白转型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而禅宗语录词语的考释则在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近承汉卿教授惠寄新著《禅宗文献语言论考》清样稿,有幸先睹为快,深感其慧眼独到的学识见识,所论所考皆为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心血结晶,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一时代研究禅宗语录方俗词的学术水准,有裨于汉语俗语研究及禅宗文献的整理校订和禅宗语言辞典的编纂,此谨略举其荦荦大者。
其一有裨于汉语俗语研究。如通过比较禅籍中相同语境下“良久”与“顷间”“少顷”等同义词的替换及其在语境中的词语搭配情况,指出“良久”在禅籍中非一般所释为“沉默不语”“默然”义,而是“好一会儿”“过一会儿”,即“沉默一会儿”或“沉默片刻”。又如指出禅宗文献中有现今通行的成语词典没有收录的“八字打开”“把缆放船”“平高就下”“破珠求影”“斩头觅活”“缀五饶三”“醉后添杯”等俗成语,这些俗成语提供了汉语成语多样的表达形式,其中有单语素的替换,如“隔靴搔痒——隔靴爬痒——隔靴抓痒”“补短裁长——截长补短——牵长补短”等;有双语素的替换,如“开眼尿床——开眼磕睡——开眼作梦”“把断封疆——把断咽喉——把断要津”等;还有单双语素的交叉替换,如“开眼寐语——开眼膜语——开眼磕睡——开眼作梦——开眼尿床”“不涉阶梯——不历阶梯——不践阶级——不涉阶级——不落阶级——不涉途程”等。从其所论所考可见人们交际中既有雅词俗化,又有俗词雅化,具有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和深层语义的相融性特征,构成词汇语法层中词与语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一个连续统,反映了由言语意义到语言意义和由语言意义到言语意义互动交融的转化。
其二有裨于禅宗文献的整理校订和禅宗语言辞典的编纂。如指出禅录中诸例“搏量”实为“摶量”,“摶”与“搏”形近相混,《禅宗大词典》不辨,误立词目。“摶”义摄聚成团,佛经常见“摶食”之“摶”即此义。以手团捏喻指辗转思维,禅录中“摶猜”“摶谜子”的“摶”皆有思量猜度义,故“摶量”属同义并行复合词。又如据高丽藏影印本《祖堂集》,指出《唐五代语言词典》“起模尽样”条的“尽(盡)”实际上是“画(畫)”的讹误字,禅录还有“画样起模”“起模打样”“做模打样”“装模打样”“依模打样”“打样装模”和“打模画样”等类似说法,均
是仿效他人模样的意思。从其所论所考可见考斠的功夫不在于罗列异同,而在于勘定是非,其中甘苦正如禅宗祖师所说,如人饮水,亲有体验才能冷暖自知。
凡此种种,在在足见汉卿教授研究禅籍方俗词的深厚功力。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禅儒等古白话俗语词考释渐成为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近年亦难免混杂有附庸风雅的粗制滥造之作,甚或尚有毫无敬畏学术之心的门外汉誉这种“学术垃圾”为填补所谓空白之作,诚恬不知耻,班门弄斧,以丑女为西施,贻笑大方,更有失治学的严谨性,而人做天看,天道酬勤,褒优贬劣,学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古往今来凡传世的精品力作,无不是建立在扎实的语料与实学实证基础之上而卓有创获,凡真学问亦无不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汉卿教授的新著可谓既是其研究禅宗文献语言的功夫之作,也是其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学术高峰的又一丰硕成果,诚为可喜可贺。承其眷顾嘱托,引为知音,索序于我,却之反为不恭,是以不揣谫陋而忝为序,并由衷地祝愿汉卿教授将此力作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在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领域续有更多的开拓和更多的成果问世。
徐时仪
戊戌新春于上海师范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