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4993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大争之世尽现大智大勇。这不仅是一部讲述楚汉之争的英雄史诗,更是中国历史上真实版的权力游戏!
看待历史的角度决定了观察和理解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六个谋士的传奇经历,勾勒出六重视角下的楚汉风云!
探寻纷乱时局的处世之道,才华只能决定能升得多高,视野和格局才能决定你能走到多远!
乱世谋天下,盛世谋治国。谋略与处世智慧始终是本书关注的核心,作者不仅述乱世纷争中的谋士韬略,更揭杀伐决断的帝王之术。
看大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如何把握命运航向?功成名就之后又如何全身而退?汉初“黄老之术”何以风靡?夺取天下与巩固政权的谋略有何不同? 刘邦何以从地痞流氓登上帝王宝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汉高祖刘邦在一众武将谋士的辅佐下,完成了从沛县泗水亭长到大汉开国皇帝的蜕变。本书综合丰富可靠的史料,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六位重要谋士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随何、陆贾在伐秦之战、楚汉之争,以及汉初政权巩固过程中的传奇经历。作者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为纬,编织出一幅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全景图。
与传统的历史写作不同的是,本书在构建大时代下宏大历史图景时,既对历史成因和规律保有应有的理性客观,又适当添加了独具特色的个性解读与富有文学性的想象发挥,让历史更为丰满、真实而可感,代入感和可读性大为增强,实现了“文”与“史”的完美结合。因而,这不仅是一部秦末汉初的王侯将相史,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
目 录
小引 / 002
前言 / 002
章 · 萧 何
千古良相 / 020
攀龙附凤 / 024
深谋远虑 / 036
成也萧何:关于韩信(上) / 047
韩信将兵:关于韩信(中) / 057
败也萧何:关于韩信(下) / 088
伴君如伴虎 / 104
萧规曹随 / 112
第二章 · 张 良
帝者师 / 122
博浪椎与圯上老人 / 125
风云际会 / 133
鸿门宴 / 143
运筹帷幄 / 153
定国安邦 / 163
功成身退 / 172
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 / 178
第三章 · 陈 平
一个足智多谋的大帅哥之非凡人生 / 194
女子 / 197
主子 / 201
点子 / 208
左右逢源 / 221
三朝元老 / 232
第四章 · 郦食其
郦生其人 / 244
高阳酒徒 / 246
汉室英烈 / 254
田横五百士 / 263
大汉开国群英榜 / 271
第五章 · 随 何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284
众王的末日——异姓诸王 / 295
众王的末日——刘姓诸王 / 316
第六章 · 陆 贾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 330
逆取顺守,长治久安 / 333
陆生渡岭,两使南越 / 340
协和文武,将相安刘 / 349
主要参引书目 / 366
前 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陈寅恪
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凭仗秦国“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的全方位优势,“奋六世之余烈”,花费十年时间,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东周以来长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局面,“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起中央集权、繁荣昌盛、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他自号始皇帝,严刑峻法,穷奢极欲,焚书坑儒,兴作无度,进而梦想子孙后代能千秋万载,永享帝业。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二世而亡,霸业成灰,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继之而起的,是嬴政(前259—前210)的同时代人刘邦(前256—前195)。汉高祖其实仅比秦始皇小三岁,介于其间的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则是后生晚辈——虽然刘邦跟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先后拜过把子,一塌糊涂地一概以兄弟相称。
刘邦给人们的印象通常只是个“好酒及色”的流氓无赖,这个昔日的泗水亭长居然能够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与彪悍无敌不可一世的项羽争战数载并终胜出,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君主,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诗曰:匹夫竟续祖龙业,乱世翻成竖子名。这其实是一种皮相之见。
战胜项羽、天下大定后,刘邦与文武百官在洛阳南宫置酒高会,畅谈刘项得失天下的缘由。高起、王陵等人先后发言,一二三四五六七说了一大串。刘邦认为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他以权威口吻作总结性报告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还不够,窃以为应该再补上一句才算周全:得人才者得天下。
孙子说,上兵伐谋。又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由此看来,刘邦之所以笑到了后,绝非偶然。这厮之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驾驭人才,无人可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刘邦列举他赖以成功的兴汉三杰依次是:张良、萧何、韩信。其中张良和萧何二人,是辅佐他夺取天下、建设政权的主要谋士。至于韩信,则是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军事统帅;而韩信的发迹成功和身败名裂,又都与萧相国有着密不可分的种种瓜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之谓也。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干脆说“得谋士者得天下”,大约也差之不远。
谋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把他们当中若干具有代表性、富于传奇色彩的出色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研究,相信是一项很有意义、也颇具兴味的工作。
《大汉开国谋士群》是本人“谋士群研究”系列的部(另两部为《三国谋士群》《大唐开国谋士群》),时间主要界定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至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即秦末汉初时期。这段为期约30年的历史,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值得大书特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萧何、张良、陈平、郦食(yì)其(jī)、随何、陆贾这六个在大汉开国和巩固政权过程中居功至伟、极具个性特色的谋士。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维方式和斑斓多姿的人生道路,可以给后人提供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书中涉及的人物和故事,大致包括了秦末汉初主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重大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将《大汉开国谋士群》看作一部视角独特的秦楚战争、楚汉战争及西汉开国简史,也未尝不可。
梁由之的《大汉开国谋士群》,讲的是人才的价值、谋士的人生判断、真假流氓的区别,以及政治家成大事的秘诀。以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随何、陆贾六位大谋士作为全书纲目,笔下行云流水,案上云卷云舒。
——俞晓群 著名出版人、专栏作家
梁由之在所写的六个谋士中,对张良倾注了较多的感情,我想不少读者可能也会对张良产生好感。他的计谋当然是不错的,更主要的是他的气度与从容。除张良之外的其他五位谋士都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局促之感,而这一点连老谋深算的萧何也受尽屈辱。
——冉云飞 著名作家
我个人把《大汉开国谋士群》当作一块徐徐拉开的幕布。虽然从文本的意义上说,作者是在讲述一个成王败寇的故事,但也不妨引申而看古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宿命。
——五岳散人 时评人
攀龙附凤
萧何是泗水郡沛县丰邑人,跟刘邦是小老乡。他通晓法律,为人平和公道,交游广泛,人缘极佳,处理问题既老练又周到,文笔上佳,在县令手下当了个主吏掾,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秦朝有一位御史,奉命来检查监督郡政,萧何被抽调跟随办事。他抓住机会,卖力表现了一番,鞍前马后,东奔西颠,将一应事体全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帖帖,让御史十分满意。于是御史提拔萧何升任泗水郡的卒史,主管全郡的文书档案。这点差事,对未来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而言,当然只是小菜一碟。萧何应付裕如,不久又在一次官员考评中轻轻松松拿了,让御史更是大为高兴,觉得面子有光:他既佩服萧何的能力,也得意于自己的眼力。
这位御史可算是个颇有使命感、为国惜才的官员,有良心,又肯负责任,他认为萧某还是大材小用了,打算向皇上举荐萧何到朝廷任职,一展身手。其实他们之间纯属工作关系,并没多少私交,更无行贿受贿情事。不过这次萧卒史没有接受上司的好意,再三辞谢,终于没去。至于萧何究竟是安土重迁呢,还是已经未卜先知,敏感地意识到山雨欲来风满楼,天下大乱在即,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史无明载,就只好存疑了。
萧何精明谨慎勤勉细致,固然是个顶呱呱的能吏,但这种人并非稀缺人才,一抓一大把。如果天下太平,他也只不过是一名称职的小公务员罢了,充其量也就混个司局级退休,几乎百分百会在历史的汪洋中湮没无闻,难以激起哪怕是一朵微末的浪花。太史公说,“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这实在并无什么了不得的惊人之处;他之所以能成为响东东的大人物,是“依日月之末光”——也就是说,萧何能出人头地,是因为攀龙附凤,跟对了领导;具体地说,就是托了刘邦的福,沾了刘邦的光。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没有汉高祖就没有萧相国。介绍萧何,不能不说到刘邦。
乱世出英雄。萧何本身素质固然良好,历史对他也很慷慨,给他提供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和平台。
萧何很喜欢结交朋友,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像沛县看守所所长曹参啦,县政府车马队队长夏侯婴啦,泗水郡卒史周苛啦,屠狗的樊哙啦,丝绸贩子灌婴啦,编席匠兼吹鼓手周勃啦……都是他的哥们,关系倍儿铁。这些人抱成一团,经常非法集会,在一起喝酒吹牛,唱歌泡妞。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进而集结为一个在当地潜势力很大、带黑社会性质的小集团。
蛇无头而不行。这些人共同的老大,乃刘季刘老三,即刘邦,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萧何、曹参这帮哥们夤缘时会发迹变泰,建功立业裂土封侯,后来都成为大汉开国布衣将相群中的重要角色。
刘邦何许人也?
提起此马来头大。
刘邦出身寒素,排行第三,人唤刘季,正经名字都没一个。他的大号“刘邦”据说是当了皇帝之后才让叔孙通那些个儒臣帮助取的,以便观瞻。为方便起见,本书一般径书“刘邦”。
刘妈妈一次在湖边休息,梦中与龙交合。忽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老爹恰好找了过去,看见一条蛟龙正盘在他媳妇身上优哉游哉。这以后,刘妈妈肚子慢慢就大了,随后产下刘邦。所以呢,说不准刘邦究竟是沛县丰邑中阳里农民刘老爹的血脉,还是天上见首不见尾的神奇的龙种。
长大以后的刘邦,出落得一副好皮囊,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突起的前额,高高的鼻梁,一把美髯飘在颔下,七十二颗黑痣左腿里藏,瞧这刘家小三,倒是不无几分龙种模样。
刘邦性情豁达,心胸开阔,恢弘大度,乐善好施,不拘小节,伶俐敏捷,尤其善于驾驭各色人等。平素游手好闲东游西逛,什么家务事和农活都不愿意沾手。刘老爹看不过眼,经常批评三儿子不务正业,并拿干农活的好把式,辛勤劳作慢慢挣下一份家当,渐臻小康的二儿子与之对比,以为督促之榜样。怎奈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各有志,老三根本听不进去。他对此不屑一顾,依旧吃喝玩乐,斗鸡走狗,到处游荡。成年以后,刘邦试着弄一小官做做,结果当了个泗水亭长,官职跟《水浒传》中晁盖“智取生辰纲”以前做的保正差不多大小,是基层的吏役。秦朝施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每十里设一亭,亭设亭长,负责管理该地面民间的争讼和国家的征丁征粮等事务,不属公务员编制。他跟县里各个衙门的小吏们走得很近,经常戏弄他们,以此取乐。
有一次,刘邦到秦都咸阳服徭役,恰巧碰到秦始皇出巡,破例开恩不清场,准许老百姓在旁边观看。刘邦挤在人山人海中,目睹了皇帝的威风和排场。他不禁感叹道:“唉,大丈夫就该像这个样子啊!”
三十年来说旧交,萧何跟刘邦早就是哥们。
刘老三在愤青时期,时常惹出麻烦,萧何屡次利用职权袒护他,为其化灾解难。当刘邦向体制内靠拢,当了亭长后,萧何更是常常给他出主意,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刘邦到咸阳服徭役,其他官吏都资送俸钱三百,唯独萧何一人送了五百。一般而言,刘邦这个人是颇为念旧、蛮讲哥们义气的,萧何这点心意一直让他感念不忘,并在日后连本带利做了很够意思的回报。
刘邦喜欢两样物事:美酒和美女。他呼朋引类,隔三岔五就去王老太或是武大娘开的酒店喝个痛快,醉了歪头便睡,还经常赊账。不过他到哪儿,哪儿人气就旺,营业额要比平时多出几倍,来晚了的客人有时还要排上队等候空桌。于是老板娘们都把他当作贵宾,迎来送往小心侍候。年关结账时,老板娘往往主动请刘三吃顿迎新酒,将他的欠条撕掉,旧账一笔勾销。
据说,江山和美女终常常落到浪子手里。别人姑且不论,对于刘邦而言,这种说法还是基本靠谱的。如何夺取江山,后文会渐次说到,这里先谈谈刘邦是怎样空手套白狼抱得美人归的。
单父县的富豪吕公,跟沛县的县令是好友。他为了躲避仇家,一度到县令家中做客,后来干脆将家也搬了过来,在沛县落地生根。新居落成后,县里的一众官吏和乡绅豪杰们都前来为县老爷的贵客道贺捧场。那时萧何还在县里做主吏掾,由他负责接受贺礼和招待客人。萧何的想法是礼多人不怪,他对客人们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超过的请上坐。”
这等场合自然少不了泗水亭长刘季刘老三。刘邦一向瞧不起那些蝇营狗苟溜须拍马的伙计,他大摇大摆长驱直入,对看门人抛下一句:“快去通报,老子送一万!”这可是一份罕见的巨礼。其实他不名一文,腰包里一个子儿也没有。
吕公闻讯后大吃一惊,急忙起身出门迎接。此老好相术,他看刘邦仪表非凡,举止大度,心中顿生好感,客客气气地将他请到堂上雅座入席。萧何是刘邦的老朋友,了解他的为人,觑个空子悄悄提醒吕公说:“刘邦这个人向来喜欢吹牛,能做成的事很少,也没多少钱,他的话恐怕靠不住。”吕公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不以为意。刘邦高坐首席,谈笑自如,对其他客人很是轻慢。单看他那副派头,倒真是一个鹤立鸡群、既富有又慷慨的主。
吕公非常欣赏刘老三。酒阑人散时,他示意刘邦单独留下,两人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继续交谈。当吕公试探出刘邦尚未婚配时,喜出望外,当即大大方方地说:“老汉我一向喜欢给人看相,阅人无数。像你这样品相高贵的,还是次见到,希望你努力自爱!我有个疼爱的女儿,人品模样倒还周正,如果你不嫌弃,我打算将她许配给你。”
刘邦的消息很灵通。他早就听说吕公家财万贯,五个儿女也是人物,个个了得:两个儿子吕泽、吕释之为人强梁,都是一等一的好汉;三个女儿除长女长姁已经出嫁外,老二吕雉和小妹吕须都是美人儿,也很能干。自己一句即兴而发的空口大话,不但人五人六胡吃海喝了一顿,而且居然还从天上掉下一个吕妹妹来,这等好事,求之不得,岂容错过!再说,他已经老大不小,对那种生张熟魏眠花宿柳的放荡生活已经有些厌倦,也想成家了。这厮是何等机灵之人,他深知机不可失,夜长梦多,当即跪拜,认定了岳丈。当他带着一身酒气,打着饱嗝,在溶溶月光下告别新科丈人回家时,一路上咀嚼着今天的好运气,一脸坏笑,嘴巴都合不拢。寂静的街道上飘过一串清脆的马蹄声。
吕老太认为老伴的做法过于轻率。刘邦走后,她向吕公抱怨说:“你总是另眼看待二丫头,说她会嫁给贵人。县令跟你是老朋友,要跟我们做亲家,你都不肯,怎么稀里糊涂将女儿许配给了刘邦这种穷光蛋?他除了一张油嘴,还有什么?”吕公唾了老伴一口,说:“妇道人家,懂个啥!”
吕公坚持将二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个女人不寻常:她就是历史上名气很大、评价则众说纷纭的吕后。她为刘邦生了一对儿女,儿子即惠帝刘盈,女儿便是鲁元公主。作为大汉开国皇后,吕雉费尽心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势让吕氏家族鸡犬升天,几乎取代刘氏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不料在其身后,这却为她的娘家人带来了灭族的惨祸。
刘邦当亭长时,经常偷空溜回家,享受老婆儿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小孩在田间除草,有个过路的老头向她讨水喝,她对那人很客气,还留他吃了顿便饭。老头端详了吕雉好一会儿,说:“看夫人的相貌,应该是天下的贵人。”吕雉很高兴,又让他给两个小孩看相。老头先看了男孩,说:“夫人以后能够大富大贵,就是因为有这个孩子的缘故。”吕雉将这话牢记在心,又让他看女儿,也说是贵人之相。老头刚走,刘邦刚好从邻居家串门回来,吕雉便喜滋滋地把刚才的事说给他听。刘邦问:“那老头呢?”吕雉说:“还没走出多远。”刘邦拔腿出门,追上老头,向他请教。老头说:“刚才给你的夫人和小孩都看过相了,他们都跟你差不多。你的相貌,贵不可言!”刘邦听了大喜,便向老头道谢说:“如果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我决不会忘记你老人家的恩德!”后来,刘邦果真贵为天子,派人找那老头,可是杳无音信,没有结果。
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民工去骊山服役,启程不久就不断有人逃跑。他在心头掂量,照这个样子下去,等走到骊山,民工恐怕就剩不下几个,自己也逃脱不了干系。傍晚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大家停下来喝酒歇脚。夜间,刘邦干脆把民工们全部释放了。他说:“你们各走各的路,自求多福吧,我从此也远走高飞了!”大家欢天喜地一哄而散。其中有十几条精壮汉子佩服刘邦的为人,自愿留下来跟老大混。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刘老三的铁杆死党。
刘邦乘着酒兴,连夜率领他的小队人马抄小路赶往附近的芒砀山,认为往深山逃亡安全系数较大。他派了一个壮士走在前头开路,走着走着,那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咱们是不是往回走?”
酒壮英雄胆。酒力在刘邦体内发散,他正处在高度兴奋状态,于是满不在乎地说:“好汉走路,有什么可怕的!”径直走上前去,拔剑将蛇斩为两段,路就通了。又走了一会儿,酒劲发作,他在路旁一歪,倒下去就打起鼾来。
后面的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哀哀哭泣。问她为什么哭,回答说:“因为有人杀了我的儿子。”又问她儿子怎么被人杀了,回答说:“我的儿子本是白帝的儿子,化为一条蛇,挡住道路,刚才被赤帝的儿子杀了。”问话的人以为这是疯老婆子胡说八道作弄人寻开心,正打算上去教训教训她,老太婆忽然一下子不见影了。于是他们继续赶路。
后队赶上来时,刘邦已经酒醒。听小伙子们说了刚才遇到的事情,他心里暗暗高兴,越发觉得自己是个不平凡、有来历、了不起的人,跟随者也对他更为敬畏了。刘邦在山里站稳了脚跟,并派人潜回老家,与萧何、吕泽等人保持联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看相啊,龙种啊,斩蛇呀,白帝赤帝呀,还有什么云气之类,其实都属于怪力乱神之列,跟陈胜导演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如出一辙,完全是一个路数。但当时老百姓还真就是信这个。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领九百余名贫苦民众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却在蓟县(今安徽宿州)因雨失期,而失期按律当斩,众人被迫铤而走险、死里求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点燃了暴力抗秦的火花。陈胜自立为陈王,国号“张楚”,一时间力量发展神速,所向披靡,秦王朝受到沉重打击,统治根基发生根本性动摇。天下英雄豪杰,跃跃欲试,群起响应,很多郡县都有人起事,杀死官吏投靠陈胜。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沛县县令感觉到时局的变化,心中有些恐慌,想采取主动,率领沛县子弟响应张楚陈王。萧何、曹参对他说:“你是秦朝命官,又是外地人,要率众造反,恐怕大家未必肯听从。本县逃亡在外的精壮人口先后有几百人,不如把他们召回来,作为基本力量,再去号令民众,大伙儿就会乖乖从命了。刘邦是这些人的头。”县令大喜,就派樊哙去召他的连襟刘邦回来共襄大计,这时刘邦已在山上聚集了近百号人。
刘邦知道机不可失,立马跟着樊哙回来。不料快到县城时,县令改变了主意。原来县令左思右想,担心强龙难压地头蛇,怕刘邦搞事,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不让他们进来。又怀疑萧何、曹参居心不良,是刘邦的内应,准备杀掉他们。
萧何、曹参看县令的脸色有点儿不对劲,打听到一丝风声后,好汉不吃眼前亏,当即溜之大吉,翻墙出城投奔了刘邦。刘邦让他们写了一封致全县父老的帛书,用箭射进城去。信中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如今各位替秦朝任命的县令守城,一旦被群雄起义的军队攻破,就会玉石俱焚,那太不值了。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团结一心,杀掉县令,公推一位能干公道的本地人做首领,响应张楚陈王,这样就可以保全一切,平安无事,共图富贵。”父老们一琢磨,认为在理,就率子弟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一干人进城,并推举他做县令。
略作谦让还是很有必要的姿态。刘邦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头领选择不得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怕死,就是担心自己能力薄弱,不能保全众位父老兄弟努力上进,大家还是推选一个更能胜任的人吧!”
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吏,前怕狼后怕虎,顾忌很多。又担心事情不成,会被秦朝灭族,于是都推选刘老三,认为他是适合的人选。这是当时社会上人们相当普遍的一种心理。与之相映成趣的另一个例子是陈婴的选择。
陈婴本是东阳县(今安徽天长)的令史,为人一向诚实谨慎,是公认的忠厚长者。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死县令,聚集了数千人,打算推举一个首领,考虑再三没有更适合的,就去请陈婴出山。陈婴推辞说不能胜任,大家就赶鸭子上架强迫他干,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两万人。青年们准备拥立陈婴为王,都用青巾裹头,以示与众不同。陈婴犹豫不决。这时,陈婴的母亲对儿子说:“自从我嫁到你家来,从来没有听说你们陈家祖上出过什么贵人。现在突然一下子得到那么大的名号,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咱消受不起,不吉祥。不如归属别人,事成固然可以封侯,事败也容易逃脱,因为咱不是那种格外招眼的人物。”陈婴是个孝子,对母亲的教诲言听计从,当下心中就拿定了主意。他对军吏们说:“项家世代为将,在我们楚国威名夙著。如今要想成就大业,将帅不得其人不行。我们攀龙附凤,依附名门贵族,一定能够灭亡秦朝,搏个封妻荫子。”于是大家听从他的意见,归附项梁。后来,陈婴又投奔刘邦,成为大汉开国名臣,封堂邑侯,当过楚元王刘交十二年国相。
萧何、曹参等人开始分头运作,与刘邦相关的那些神奇故事也适时广为发酵传播。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小动作和雍容揖让,后依然是刘邦众望所归。他也就当仁不让,正位“沛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