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25031
序歌 雁南飞
场 如凤在翔
序幕: 凤翔•凤在翔
第二场 明月大江
第三幕: 乌鸦•乌台
第三场 故乡天涯
第五幕: 凤阙•帝师
终曲定风波
题解(代序)
选择表现这样一个人物其实是很自不量力的,因为他太完美,太智慧,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完美人格,在政治上,本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民;在艺术上,横跨诸多领域,并独领风骚,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工程、水利甚至是在饮食上都有不俗的足迹。在朝廷,他透析利弊,识见深远;在田间,他与垄头乞儿谈天,浑然无别;他秉持儒学、出入佛老;他重情、他尚义;他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丝苦难也化解每一丝苦难,在厄运中达观,在困境中坚持,在顺境中警醒……他,如此地热爱生活。
所以写他令人战战兢兢、常怀畏惧。
可到底,他毕竟是一个寻常人,只是活出了不寻常的高度。
苏轼自二十岁左右出仕,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身处新旧党争之间,沉浮升降,动荡飘忽,从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的州守到身为罪臣的黄州、惠州、儋州,后身老常州,足迹几遍及大半个中国。对苏轼而言,这一生是行走的一生,是在路上的过程,也是他的思想逐渐定型的过程。他更像是一个纽带,把当时的大宋朝廷和底层的黎民连接了起来,把一个文人与一个行政长官一个实干家联系了起来,也把诗词歌赋书画文章诸多艺术门类气脉打通,浑然一体又自成一家,没有这些路上的颠沛流离,就没有我们如今见到的东坡。
所以冠之曰“行走的东坡”。
我们所做的就是这样一项工程:试图回溯苏轼的足迹,来发掘这个时代的赤子、历史的巨子在这样的行走中,历经了哪些磨难、困惑,经历了怎样的咀嚼和研磨,后成为了这样一颗文学史上、艺术史上、大宋政坛上难以湮灭的巨星。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卓尔不群的个性,他政治理想的坚守,他为国为民的热忱……于我们后学,这也是一个行走的过程,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理解、接纳并效行的过程。
是以名曰“行走的东坡”。
左芝兰
苏轼: 来得正好,你们看这些石子!
【苏轼把石子盛于盆中清水里,参寥抓起一颗,对着光看
参寥: 非大浪淘沙,石子怎得如此之美?
佛印: (不经意,一笑)非大浪淘沙,子瞻怎得如此境地?
【苏轼愕然,不由垂头思量
【佛印用手从盆里捞出石头,似不经意地有二三石子落向地面,石子弹跳再三,发出清澈的声响
【三人不着一言,只静静地看着石子弹跳,听着那单一的声响渐渐消失
【背景音梵语诵《心经》的声音,似超度石子心魔一般
【佛印捡起石头,端详,把玩,自言自语,又似对子瞻
(佛印、参寥轮唱《乱石供》)
佛印: 它曾棱角分明,
电光火石的切割,吞噬了嘶哑的声音
它尖叫、它翻滚、它抗拒
它跌打出一路烟尘
【参寥端详手中石,忽然奋力出手,石落江中
参寥: 它想逃避
于是波涛滚滚,泥沙混流
它撞上了更坚实的堤岸、更大的力
它被淤滞、被封冻、被沉埋
直到阳光穿越水底
【佛印扬扬手中的石子,石子在发光
佛印: 它被太阳唤醒,
它感到温暖,自在
参寥: 它温润、通透,坚韧无比
但它——
佛印/参寥:
浑然不觉
【参寥继续捞、玩水中石子
【苏轼心中了然,有所悟
(苏轼咏叹调《昔日之我皆故我》)
苏轼: 昔日之我皆故我
今日之我为东坡
日蒸麦香起
鸟从亭前过
黄泥阪上乱石埋土坷
万事如花落
余年似酒薄
临皋亭下水流月消磨
回头来来去去梦破
斜照廊间屐齿斑驳
觑那眉头鬓上,人生几度劫波
竹杖芒鞋声呵呵
四十二年,无存无亡亦无我
【光弥漫,水、月、人俱融入茫茫光海,佛印的声音
佛印: 四十二年,就恰如这水中石、石中辉。
苏轼: 四十二年,就恰如这水中月、月中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