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29946
许子东张爱玲文学公开课
喜马拉雅百万听众节目“细读张爱玲”、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主讲人经典著作
海内外知名现代文学学者香港十年长销书内地首版
本书是许子东教授经典著作的内地首版,汇集了许子东教授对张爱玲多年研究的精华。书中许子东教授与读者探讨了诸多有趣的问题,如张爱玲与张恨水、曹禺都写爱情故事,三人笔下的男女主角爱情观与故事走向却差别极大,这是为什么?张爱玲与鲁迅、钱钟书的作品皆意象丰富,却又都特色分明,原因何在?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的她与母亲的关系,她与胡兰成的关系,是真是假?有几成为真,几成为假?许子东教授为读者讲述了一堂精彩的张爱玲文学公开课。
序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小团圆》中的母女关系
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
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
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若干发展线索
张爱玲与香港的纯文学及流行文学
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
许对于文学史、历史定位,或各家沿袭脉络,有自己一以贯之的观点。文本读得广而精,佐例妥帖,体察细腻。揣想合情理,文句又漂亮,是以哪怕不尽认同也不觉附会造作。
————豆瓣书评
写得很精彩,把张爱玲放进文学史,和鲁郭茅巴老曹对话。文本细读的确是门学问,看来钻理论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细节,流于空泛。
————豆瓣书评
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以后我看见《华丽与苍凉》⑤里的照片,原来张爱玲最后的住所就在Westwood和Rochester那个街口!她用的复印店,她寄书的邮局,就是我写论文时常常去的地方……我后来才知道,她死得很凄凉,死了几天以后才被人发现,房间里没有家具。她晚年有时连租房押金都付不起。洛杉矶是一个汽车社会,站在街上,所有的车在你身边飞驰而去,没有车简直像是“次等居民”。可是最后二十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生活没有汽车。我很难想象——我们当初在大学里讨论她的作品,知道她隐居着,连李欧梵、郑树森也找不到她。我们以为她隐居在比华利山庄或者圣塔莫尼卡海边。没想到她晚年为了躲避所谓的“虱子”到处搬家,连汽车旅馆也住。“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长满了虱子”,早年的象征晚年竟成写实。后来我碰到了曾参加她丧礼并在海上撒她骨灰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张错教授,张错说:“许子东,你就算在街上见到了她,你也不会认识。她戴一顶假发,穿一双最便宜的299美金的塑胶拖鞋。美国人说法就是,说难听一点,在超市门口摔跤了你也不敢随便去扶的老太太。”我们记得,张爱玲当年的口号是“出名要趁早”,她的一生追求华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名满中文世界,为什么要这样自我放逐,在洛杉矶这样一个城市,放逐到一个可以说是自绝于世的境地?
胡兰成(一九○六至一九八一)的话常不可信,但这一句却夸张得不无道理。他说站在张爱玲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碜。⑥
从一九九一年至今已经二十年,我所写的有关张爱玲的文章,只有十篇,其中四篇是学院格式的论文,三篇是讨论学术问题的文章,另三篇是学术讲座,或事后整理或现场录音。放在一起看,我对张爱玲的兴趣,或者说“研究角度”却是一贯的:那就是关注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探讨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
这固然与我的学术训练背景有关,但也基于我对张爱玲研究的一个整体观察。我以为过去二十年,海峡两岸及香港对张爱玲的评论,看似十分热闹,《张爱玲论》《张爱玲新论》《阅读张爱玲》《再读张爱玲》《重读张爱玲》等等,仅在书名上避免重复就很难。作品销量、盗版现象和影视改编票房情况都在显示“张迷”之多,“张爱玲学”(郑树森语)已在现代文学研究界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在讨论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等基本学术问题时,海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学界其实有很大分歧。作为单独一个作家,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其文学技巧普遍被称赞和模仿,张爱玲研究有很多不同角度的细致深入探讨,政治干扰、双语写作、男女战争、服饰插画,乃至胡张恋、父母情、亲戚网、文友圈等等,都已有大量论文做出种种详尽细微的文学与史实的对照、挖掘、考证、索隐……但是,如果将张爱玲放到周作人、郁达夫、茅盾、老舍、沈从文、钱锺书、闻一多、丁玲等人构成的文学史语境中去呢?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例外、一个异数,还是一个被时代逐渐放大的支流,甚至是鲁迅之后的又一个神话?按黄子平的说法,张爱玲是一个在“‘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⑦。
在夏济安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章》译成中文以后,张爱玲在中国台湾的文学影响就可以和鲁迅在中国大陆的地位相比较了。李欧梵将张爱玲作为讨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摩登”的重要证据。王德威称张爱玲为“祖师奶奶” ,并整理出一系列后来者的家谱。白先勇回忆和张爱玲同桌用餐的经历,十分自豪。施叔青、李昂等也皆以学习张腔为荣,作家苏伟贞甚至成了张爱玲的研究者,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爱张及胡”更令世人惊奇感佩。总体来说,中国台湾和海外的“张学”倾向于将张爱玲视为“五四”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个例外。夏志清认为她的创作“绝对不受左派小说模式的影响”⑧。而我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不仅仅将“影响”狭义地理解为“模仿”“跟随”“遵命”,同时也包括“刺激”“制约”“对话”“挑战”等因素。换言之,我要讨论的,正是张爱玲的创作与现代文学潮流之间的应对和反叛关系。
张爱玲被列为台湾经典作家,但其实她在台湾的日子屈指可数,所以在中国台湾的文学地位不无“安放”的困难。张爱玲来过香港多次,生活了好几年,且每次在香港的经历都对她的创作有重要影响。吊诡的是,生活在香港的时候,她的作品都不是写香港,而是写她陌生的乡土或大海。反而离开了香港,在上海,在美国,她却在生命的很多不同阶段,用不同语言、不同文体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讲述她的香港生活和香港故事:港大宿舍,日军攻城,浅水湾,湾仔市场……“张爱玲与香港”,是我计划中的一个课题。香港其实还一直是张爱玲作品流通的一个港口,夏志清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就是依据《传奇》的一个香港版本(盗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里已有对张爱玲文学成就的很高的评价。直到近年《小团圆》及《雷峰塔》《易经》中译本以及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等也都在香港率先出版。我在《张爱玲与香港的纯文学及流行文学》一文中讨论过,为什么张爱玲对香港文学影响深远:第一,迷恋都市,而香港文学本质上就是都市文学,与多数中国现代作家总要在乡土安身立命有很大不同;第二,现代主义与旧白话的结合,香港较早系统地引进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一九五六年《文艺新潮》),又具较多“鸳鸯蝴蝶派”旧白话土壤,故容易出现从旗袍袖口花边剪出的现代主义;第三,是两个层面的“市民趣味”, 既不回避通俗感性商业包装,更对小市民生活有历史价值的理性肯定;第四,则是复杂的女性感官,既是女性主义立场,以“常人的文学”对抗“五四”“超人的文学”,表现人类的妇人性与神性,又是从世俗趣味角度批判女性弱点,同情女人弱势。虽然,近年越来越倾向本土化的香港文学研究,可能并不认为张爱玲是香港作家,但至少对我来说,香港是我阅读张爱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均是在香港写成的。
我在岭南大学多年来一直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大部分时间每周要讲一位或几位作家,只有三位作家会占用两周时间——鲁迅、沈从文和张爱玲。十多年前,在发给同学们的讲座提要中有一段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地位影响的简单概括:
一、用“旧白话”(《红楼梦》《海上花列传》技法)写出现代主义精神:华丽与苍凉。 二、以俗文学方式写作纯文学:大雅之俗。
二、批判女人弱点的女性主义创作。
三、尝试华文文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在中国用中文写作,在海外用中文写作,用外文写中国故事。
简而言之,在历史观、语言和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忧国忧民、启蒙救世的“五四”新文学主流构成某种对话和挑战,并成为中国大陆现代文学与中国台湾文学、中国香港文学之间的重要桥梁。
今天回头来看,这个提纲虽然粗疏简单,却也一直是我这本书的研究起点和核心课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