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29816
本书针对九种不同的体质,讲述了每种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易感疾病,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是何种体质,并从饮食、生活起居、精神、药物、经络调养等方面指导人们,帮助人们找到专属自己的养生、保健、祛病方案,让人们可以随时把握身体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简单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本书对于同样的病症,针对不同的体质又给出了不同的调养和施治办法,方便读者判断自己的体质属性,了解不同的体质易患病症,平时饮食起居应该如何保养,以减少发病的概率,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章探古寻今,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
节 寻源《黄帝内经》,挖掘体质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早涉及体质养生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解密九型中国人
形神结合就是生命,体质包括形和神
体质养生必须注重生活调摄
第二节 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加后天修养而成
体质受先天、后天因素共同制约
体质影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地域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体质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男性疾病无一不和体质有关
摩腹、捏脊,就可以有效增强体质
第三节 平衡阴阳,体质养生的宗旨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健康长寿的根本
判断体质,从辨别阴阳开始
养护体质的“中庸之道”——中医的平衡观
第二章畏寒怕冷的阳虚体质——不伤不损养阳气
节 阳虚体质:养生就是养阳气
阳虚体质养生法则:不伤不损阳气
阳气不足,所以阳虚体质者怕冷喜热
现代人的阳虚体质,多是冰箱“冻”出来的
寒湿伤阳气,损阳易生病
脾胃运转情况,决定阳气是否充足
戕伤阳气的首恶——无穷的欲望
三阳开泰,阳气始生
避免孩子阳虚,从注重怀孕开始
老年身体健康,离不开“虚阳气存”
第二节 阳虚是寒邪作祟,调理阳虚重在医“寒”
病从寒起,寒邪是万病之源
寒气重不重,摸摸手脚就知道
如何判断身体内有没有寒湿
阻断寒气入侵的五条通路
寒从脚底起——泡脚治百病
让身体远离寒湿的养生要则
第三节 阳虚体质:多食温暖食物,调和阴阳身自暖
阳虚体质的膳食要点:温补脾肾
阳虚体质四季饮食调养规则
阳虚体质的补益良方
食疗,阳虚体质告别便秘困扰
学一些强肾壮阳绝活 第四节 男人,不要变成阳虚体质的代名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阳要跟着太阳走
熬夜,伤害男人阳气的罪魁祸首
灸督脉,治疗阳虚不吃药
治疗手脚冰凉、夜尿多的壮阳穴——腰阳关
八段锦,为阳气不足者开通“阳光大道”
阳虚男,早泄为何偏爱你
身子虚了,哪还有激情澎湃——无性欲从体质调理入手
阳虚体质耗掉了元气,遗精接踵而至
第五节 阳虚体质易感病症
关节炎
腹泻 阳痿 第三章缺水急躁的阴虚体质——滋阴润津降虚火
节 阴虚,身体的“津液”不足了
阴失调了吗,问医生不如问自己
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开去
阴虚体质人常有爱发火的急躁性格
控制性生活,减少对元精的损耗
蓄积能量就要避免出汗过多
第二节 阴虚体质:多吃凉性食物,滋阴清热安心神
阴虚体质的膳食要点:多吃水果,少食辛辣
养阴须从食物的四气五味说起
早饭如春雨,流食补阴
四款滋阴养颜粥 鸭肉是阴虚人的上乘之品
饭前先喝汤,滋阴胜过良药方
喝茶虽好,想滋阴要讲究着喝
第三节 津液少,阴不足——爱“上火”的根源
相火妄动就会耗伤阴精
上火分虚实,对治有绝招
荷叶用处多,清热祛火不能少
小小豆芽也是祛火的能手
男女老少,清火要对症食疗
脑出血、脑血栓——都是“心火”惹的祸
消除胃火,遏制口臭
脾气大、血压高是肝火引起的
第四节 阴虚体质易感病症
失眠
便秘
性冷淡
第四章痰湿体质——祛痰除湿消脂
节 祛除湿痰,畅达气血——“逆转”痰湿体质
痰与湿是如何形成的
好吃懒做,多为痰湿体质
祛痰祛湿是痰湿体质者的首要任务
情志不畅会加重体内痰湿
痰湿体质的刮痧调治法
中医对治痰湿体质者的脱发现象
痰湿体质者要多游泳
痰热内扰,就要化痰清热
第二节 痰湿体质:清淡微温食物,化痰降浊畅气血
多食粗,少食细——痰湿体质的饮食法则
荤食生痰湿,五谷方为养
痰湿者,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
晚餐要少吃,痰湿体质者的长寿之道
宣肺利气食谱 第三节 健脾胃,去痰湿——痰湿到平和的演变
脾被伤,痰湿重,百病自然生
胃是人体加油站,全力打好保“胃”战
脾胃功能健旺,则面生华彩
每天食粥一大碗,壮脾祛湿调痰湿
第四节 痰湿体质—培育“三高”的温床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
……
同样是喝凉茶,有的人会腹胀、腹痛不已,而有的人则无明显不适,但是夜间却睡不着觉;
同样是治咳嗽的药,有的人服后很快就康复了,而有的人服后却病情加重了;
同样是吃人参、红参,有的人可以从中吸收大量的养分,而有的人却身体发热,甚至流鼻血;……
同样是人,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
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亿万苍生,人分九种,存在个体生理差异的原因很简单,一句话:体质使然!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根据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可以将体质分为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这九种类型。体质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体质平和,才是我们生命活动、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者又有多少呢?往往是有人说绿豆可以治病,就会有大批的人来囤积绿豆;有人说茄子可以防癌,就又有人蜂拥一般去买茄子。难道养生也可以跟风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没有哪一种养生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假如你还没有弄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体质,那又何谈科学养生。同一种病,有的人吃一些药就会好,而有的人吃同样的药反倒症状加重了。这就是没有辨清体质对症施治而导致的后果。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都是上火,阴虚体质之人的火一般为实火;而阳虚体质之人的火则多是虚火。实火就要清热解毒,以祛除体内积聚的热火。而假若这个人是阳虚体质,那他“上火”就是一种假象,虽然同样是嘴角干裂、口干舌燥,但体内却缺乏阳气,这时候如果还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降火,那无疑是给阳虚“雪上加霜”。
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着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健康和长寿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因此,如何保养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而强者更强的目的。
养生的境界是“治未病”,而调理体质是养生的基础,是“治未病”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保健医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多了解医学知识,多了解体质养生知识,在小细节上维护健康,才能让身体保持在平和状态。本书将每种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易感疾病及保健方法都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讲解,以便告诉读者怎么判断自己的体质属性,不同的体质易患哪些病症,平时饮食起居应该如何保养,以减少发病的概率。同时,本书对于同样的病症,针对不同的体质又给出了不同的调养和施治办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无论男女老少,疾病都是我们幸福生活、健康快乐的障碍。而我们要从根源上防止它的产生,就要保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从体质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因此,希望本书能给那些体质有偏颇的读者朋友们带去真正的实惠。但涉及具体个人的体质及保健方式,本书所涉知识内容应用,则须遵医嘱再进行取舍,不可自行尝试,毕竟人的体质纷繁复杂,即使是同一种体质,病症表现不同,用药方法及用药量也不尽相同。
体质养生是基础而根本的养生方法,是全新的养生理念。它创立了个人健康的量化标准,是人类健康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健康的权利与责任回归到人类自身,让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花园里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拥有完美的人生。
祛痰祛湿是痰湿体质者的首要任务
痰湿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而且不喜欢喝水。小便经常浑浊、起泡沫。痰湿体质的人舌体胖大,舌苔偏厚;常见的还有经迟、经少、闭经;痰湿体质的人形体动作、情绪变化、说话速度显得缓慢迟钝,似乎连眨眼都比别人慢。经常胸闷、头昏脑涨、头重、嗜睡,身体沉重,惰性较大。进入中年,如果经常饭后胸闷、头昏脑涨,是脾胃功能下降,是向痰湿体质转化的兆头。
痰湿体质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美容困扰,比如容易发胖、皮肤经常油腻粗糙、易生痤疮等,因此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经通、水道通、谷道通、皮肤通、血脉通、情绪通。痰湿体质人群多是多吃、少动的一类人群,比较容易出现在先贫后富、先苦后甜、先饿后饱成长经历的企业家、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人群中。痰湿体质的人易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
痰湿体质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饮食调养:入口清淡
痰湿体质不要吃太饱,吃饭不要太快;美容不要随大流,多吃水果并不适合痰湿体质;吃一些偏温燥的食物,如荸荠、紫菜、海蜇、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还可以多吃点儿姜;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的、寒凉的、腻滞和生涩的食物,特别是少吃酸的,如乌梅、山楂等。
家居环境:多晒太阳
痰湿体质的人起居养生要注意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振奋阳气;湿气重的人,经常泡泡热水澡,好是泡得全身发红,毛孔张开好;痰湿体质的人穿衣服要尽量宽松一些,这也利于湿气的散发。
药物调养:健脾胃,祛痰湿
痰湿体质者也可以用一些中药草来调理。祛肺部、上焦的痰湿可用白芥子、陈皮;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
经络调养:中脘、水分、关元
改善痰湿体质的主要穴位有:中脘、水分、关元等,适合用艾条温灸,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烫。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1个穴位灸。如果灸后出现口苦、咽喉干痛、舌苔发黄、大便干结、梦多或失眠,症状明显的,停灸即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