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5800

(1)一本让你重获快乐的人生智慧书——人生哪有那么多伤不起!慢慢来,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为什么放不下想瘦的执念?
你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评价?
你过得那么好,为什么就抑郁了呢?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想要发脾气?
为什么你总在爱里受伤害?
为什么沟通达人也无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争吵?
…………
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2)兼具眼缘与内涵的自我疗愈手册,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辨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以普通人的身份活出自己的价值感与幸福感
作者以自己的病情和经历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生活的体会,以全新的视角、思辨的语言,讲述了如何摆脱焦虑,达到自己的快乐。感情真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作者以自己的病情和经历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生活的体会,以全新的视角、思辨的语言,讲述了如何摆脱焦虑,达到自己的快乐。感情真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作为一个生活的敏锐观察者,作者心思细腻地注意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如焦虑、人性、成长等,许多都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去直面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人心怀释然,处之坦然。
章
我战胜了躁郁症
大一那年,由于持续性减肥,我出现了严重的饮食障碍反应。饮食障碍背后伴随的是情绪障碍。我的情绪时而亢奋,时而抑郁,时而又折腾着自杀。后来人家跟妈妈说我有病,建议送我去精神病医院。
精神病医院的21天
我是如何患上精神疾病的
唯有利他,才能走出泥潭
压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折磨我的虚假优越感
与人相处到底有多重要
找到对的社会支持
立竿见影的快乐方法
赋予生命以意义
第二章 欲快乐,先破执
我们的自尊太脆弱,一不小心,便染上了执念。
你为什么放不下想瘦的执念
你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评价
好朋友为什么见不得我过得好
为什么损人不利己,也要报复
你过得那么好,为什么就抑郁了呢
我们的自尊生病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第三章 你可以决定你的人生
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想要发脾气
你可以放下那个放不下的她
认清你的不合理信念
知道却做不到,其实只是用错了的方法
如何克服打游戏、刷手机等成瘾行为
巨大痛苦让我想自杀怎么办
从“想不通”到“想通了”的进阶
束缚你快乐的不安全感
应对选择困难的五点干货
第四章
亲密关系,我们成年后的发育加速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是受伤的孩子。
为什么你总在爱里受伤害
攻击往往无意识,治愈从自知开始
我们都是受伤的孩子
相信爱,才能被爱
人际吸引有规律,让人爱你并不难
打败爱情的不是时间,而是你并不真的了解枕边人
坏比好更有力量
为什么沟通达人也无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争吵
爱情存储室
现在婚恋观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何种影响
如果不得不离婚
第五章
化解冲突,没那么难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版本。而人一旦有了立场,就只会为自己的立场服务。试图让对方认识到自己错了,以期他能改变,只能无功而返。
无意义的争吵
搞定对方,你就赢了吗
三观不同,如何说话不伤人
吸引力进阶
你还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吗
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打开对方的心扉
用好非言语行为,营造更好的沟通氛围
说不,不糟糕
相信对方可以改变
第六章
不可不知的人性
人性的深处,总有一些不可明说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
所谓成熟,就是看见人性
她什么都没错,为什么要下岗
亲人朋友为什么会背弃我
有“社恐”的姑娘怎么也会泡吧
伤人不自知的人都在想什么
别让合理化把你变成不喜欢的那个自己
别轻易试探人性
我和你好,不是你对我放肆的借口
第七章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
以为自己没有偏见,恰恰是我们的偏见。
换位思考,怎么就成了以己度人
人们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错,可能就会错到底
我们的自信错觉
天生爱消极的我们
我们的记忆不靠谱
避无可避的偏见
为直觉正名
第八章
和世界和解,和自己和解
忍得我快疯了,我还要继续忍吗?
小确幸和大欢喜
达成所愿,一定会开心吗
焦虑时代,退又何妨
对伤害你的人不必言谢
如果合群会让你讨厌自己
有些人走了,不必追
放下自己
不自由下的自由
后记
放下执念,获得自由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际问题
小时候看电视剧《封神榜》,有一幕印象特别深:还是诸侯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曾被逼吃下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肉饼。
看完有两个感受:,商纣王太惨无人道;第二,周文王真能忍,这种忍法,非常人能匹敌。
长大后,对这一幕有了新的认识:商纣王确实手段残暴,但这种残暴在当时并不是不能接受的;周文王是很能忍,但他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远比我们现在理解的要轻很多——毕竟那是一个可以把活人当作牲口、当作殉葬品的社会。他们更崇拜祖先,因此,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人肉饼”这样残忍的行为带来的恐惧并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般可怕。
我们都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人。社会决定我们的认知,认知决定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行为。当我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当下的时代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痛苦、焦虑、沮丧、恐惧。而这正是我们不快乐的源泉。
时下的“以瘦为美”好,还是唐朝的“以胖为美”好呢?古人追求的“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对,还是今天倡导的“法治社会,人人平等”对呢?
其实无分对错,每一种价值取向都是它所在的社会的必然产物,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而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社会的迎合。换句话说,即便是天才,如果身边绝大多数人不认为其与众不同,那么他也不能被冠以这个称呼。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读关系中的痛苦,并在关系(包括和自己的关系)中疗愈自我。文笔亲切,虽不华丽却能击中我们的内在。这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自我疗愈手册,虽出自个体,却有很强的普遍性,是你身边不可多得的分享。关系,从关照好自己再扩展到周围;我们,在爱恨情仇中纠缠地活着,但很需要有觉知地活着,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中国著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专家 温海
作者在深入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多元化身份的优势,对身边所发生的诸多事物进行了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分析,构建了属于自己价值取向的著作风格。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黄恕伯
“心病”要用心解决。当你焦虑、困惑甚至绝望的时候,有一位朋友,通过亲身的经历和现实的案例,以真诚的态度与你谈心,以专业的知识为你疏解,有谁会拒绝呢?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信的朋友。
——资深媒体人 杜小兵
十几万字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位并不容易的作者。毕竟在这个社会,敢把自己过往的“秘密”公诸于世,可能会遭受非议。然而,她这么做了。晗翌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然而她讲述的都是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真实的事,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陌生人,焦虑的路上,你并不孤单。她可以自疗,你也可以。
——《中国青年》杂志编辑 张斯絮
生活在速食年代里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埋头赶路。无视这个世界的变化,忽视身边的人情冷暖,甚至忘了关心自己……希望晗翌的文字,能为每一个迷途的灵魂指明方向,牵着“不快乐”的你,踏上自我救赎的归途。
——态度电台DJ 阿楠
你为什么放不下想瘦的执念
和我一样,叶子也是一个曾经痴迷于减肥的女孩。
“我真是太胖了,如果再瘦10斤,我一定会比现在过得好。”叶子对自己的体重一直不满意。小的时候,叶子也曾瘦过。但自从青春期发育后,脑袋就越来越圆,肚腩也越来越大。
中学时期,叶子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一点。可自打高考完后,叶子就开始了她的疯狂减肥之路。
早,叶子偷偷尝试吃过减肥药,但减肥药除了泻肚子外,瘦身的作用似乎不大,而且好不容易减去的几斤,很快又反弹回来了。后来,叶子尝试了锻炼,但锻炼这种事,在于长期的坚持,一两个月的长跑,也并未让叶子变得更苗条,反而是食量更大,胃口更好。叶子也尝试过“过午不食”,但越是想刻意不吃,就越是频频为食物所吸引。
总之,网络上的各种减肥餐、各种减肥噱头,叶子都尝试过,但都很不幸地以战败收场。
让叶子不断减肥的动力来自同学的审美观以及她那颗好胜的小心脏。据叶子说,她暗恋过的男生都不喜欢她,而这些男生追求的女生大都是身材纤瘦的姑娘。叶子也想变成这样的女子,从心底上,叶子也认为,这些纤瘦的姑娘确实更美。
“要么瘦,要么死。”叶子将自己的手机屏保设置成了印有这一条格言的图片后,开始了让她后怕终身的减肥战斗史。
为了尽快瘦下来,叶子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吃不超过800卡路里的食物。“开始也会有很饿的时候,但是意志会强迫自己不吃,同时每天也会多做一些其他的事,来转移想吃东西的注意力。”
叶子一个月就瘦了10斤。但叶子并不满足于已经减下的体重,因为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减肥是很容易反弹的。为了让自己的体重不反弹,为了对得起已经吃下的苦、付出的努力,叶子没有停下减肥的步伐,甚至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减肥方式。
“告诉自己不能吃,哪怕多吃了一口,都会有很深的负罪感,好像之前付出的努力就统统白费了一样。上课、走路、写作业都在想,我又多吃了多少食物,多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叶子说,每天只要进食量稍微超过自己的预算,或是比前一天多那么一点儿,她就会感到不安。
为了让自己少吃一些,叶子甚至减少了社交,总是找出各种理由不参加同学聚餐,不与同学一起去食堂。慢慢地,原本活泼开朗的叶子,性格变得寡淡了起来,心情也总是郁郁寡欢。
叶子的同学显然注意到了叶子的变化,大家都以为叶子生病了,便劝叶子多吃些,照顾好自己。叶子只是笑笑,全然没放在心上,她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瘦。偶尔没能控制住多吃了一些,叶子甚至还会采用催吐、灌肠等方式来清理食物,同时加大运动量来消耗吃下去的食物的热量。
控制食物的结果是终被食物控制。从原先每天还能吃上一餐饭,到后来每天只吃几个苹果,到后只喝几包酸奶,叶子彻底养成了不吃食物的习惯,甚至吃了食物反而会令她更难受,“也许是心理作用,哪怕吃一点儿,都感觉肚子好胀”。
叶子变得越来越瘦,155cm的个头只有35kg,停经半年,身上的汗毛越来越长,头发越来越少,性情也大变,要么一人独处不说话,要么暴躁不安发脾气,没有心思再专心学习,满脑子都在计算吃下去的食物的卡路里。
家里人看着骨瘦如柴的叶子,很是心疼,都以为是学校食堂没营养,才导致叶子如此消瘦。于是,叶子妈特地在叶子学校旁租了一套小房子住下,以便照顾叶子的饮食起居。但叶子的情况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到来而好转,甚至从此她的任务又多了一项:如何成功逃开妈妈的“监视”,避免吃饭;如果被妈妈强迫吃下,叶子还会立刻进行催吐。
“很累,感觉精神分裂。”叶子说,此时的她其实已经很清楚自己不能再瘦了,相反还要努力增重,但只要一碰到食物,就会本能地排斥,她很不喜欢这种状态,但又无计可施。“我也多次跟自己说,下回一定多吃点,可每到吃饭时,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你要多吃点儿,另一个说你不能吃。”
叶子像被魔鬼控制了一般,无法挣脱。后来,家里人强行将叶子送去了精神病医院治疗。
在药物的强行干预下,一个月后,叶子的体重终于恢复到了90多斤。出院后,叶子依然在家人的督促下继续吃药,然而药物的副作用又让叶子不断长胖。叶子知道此前的减肥方式不对,但她还是对当前的体重并不满意。“不敢再节食了,可还是会想瘦一些。”
对于叶子而言,无论是瘦时的她,还是胖时的她,从未开心过。
为什么许多厌食症患者明明瘦到丑,瘦到病态,仍然放不下对体重的执念呢?
事实上,进食障碍者本身并不是在意胖瘦和体重,其背后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认可。研究显示,进食障碍患者往往自我评价过低,比正常人更在意他人的意见,更想满足他人的意愿,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苛。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往往是被要求追求完美的,长大后当面对生活压力,自己又感觉做得不好的时候,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体重上,对自己下力。换句话说,对于进食障碍者而言,减肥提供了一种对生活的控制,它意味着某种成功,减肥被等同于自尊和自我价值,乃至比生命中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此时的他们,显然已经不是在追求美,他们对美的认知已经歪曲简化成“瘦”。在他们看来,再瘦一点儿,会让自己更好,这使得他们不会满意自己的体重,因此减肥也就不会停止。而饥饿本身又会导致个体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具体化、顽固、退缩,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及抑郁。抑郁进一步加深个体的自卑感,导致厌食症患者继续通过控制体重来保持自我价值感,进而强化了其厌食行为。
因此,对于厌食症患者而言,仅仅纠正其厌食行为并不能真正改善他的病情。换句话说,只有走近他,接纳他,让他了解到被接纳的感觉,引导他学习自我接纳,才是厌食症患者的解药。
当然,对于长期生活在不被接纳环境中的厌食症患者来说,“接纳”二字并非易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也将在后文继续讨论。
你过得那么好,为什么就抑郁了呢
如果不说可能你怎么也想不到,身材高挑、五官清秀,工作如意、家庭美满的微竟然多次想要自杀——这让微的丈夫也很不能理解:“开始只是觉得她闹脾气,没想到她居然真的要自杀,我怎么也想不通,咱们家庭条件挺好,孩子也听话,别人都十分羡慕,她为什么有好好的日子不去过?”
微的丈夫介绍:“她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有的时候,我买的菜不合她的胃口,她都会掀桌子,摔盘子。”然而,和在家里的状况不同,在工作时,微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让很多人不自觉地喜欢她。
在第二次自杀未遂后,微主动提出要看精神科医生。不出所料,检查结果真的是抑郁症。医生认为导致微抑郁的正是她接二连三的好事——不断升职加薪。
好事也会让人抑郁?
没错!因为升职意味着微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承担着更高的失败代价和风险。这无形之中加重了微的紧张和焦虑,长此以往,抑郁症就产生了。
和微一样,如今很多患有抑郁症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城市的精英分子,不明就里的人往往难以理解:“他们条件比我们好这么多,为什么还要抑郁?”
是啊,生活常常就是这么讽刺!越是成功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越高,他们追求完美,害怕一旦有事情做得不够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长此以往便有了抑郁障碍。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抑郁症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和攻击。相反,那些为糊口而奔波的人,他们目标现实,也容易达成并因此欣喜,所以,他们反倒不容易抑郁。
目标实现不了会焦虑抑郁,目标实现了同样也会导致空虚抑郁。
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老李,靠着自己的打拼,才30出头,不仅在市中心买了大房子,有了从小梦寐以求的豪车,还娶了貌美的妻子,生了可爱的儿子。在外人看来,老李的生活十分完美。
然而,拥有这一切的老李并不快乐。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寂寞地抽着烟,回忆曾经的自己:那个时候的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想着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为了达成目标,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也曾为了一单生意而低声下气地求人,虽然挫折和困境接二连三地到来,但他只要想到心中的未来,就能咬牙坚持……
可如今呢?金钱有了,事业有了,时间也有了,老李似乎得到了一切,却又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眼下的他,总打不起精神,在事业上,没了当初创业时的冲劲,回到家里,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妻子总怀疑他有情人,而孩子也不愿和自己多亲近。
“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我常常想,自己一个人悄悄死掉算了。”不到40岁的老李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大概是有了抑郁障碍。
为什么实现了目标,老李却感受不到快乐呢?难道成功是魔咒,会让人抑郁?
事实上,不是成功导致了他们的抑郁,而是盲目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导致了他们的抑郁。换句话说,那些成功的抑郁者,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只知道自己要“成功”,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成功”。因此,当他们实现“成功”的目标后,他们也并不真的快乐,因为那些成功带来的快乐本来就不属于他们。
有一篇文章曾这样描述善于社交的哈佛学子:“总在赶场,忙碌完一场活动赶到下一场活动,见朋友像快餐式约会。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但这些人之间的关系跟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他们主要的精力投入职业发展,对成功和成就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并且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成为众人眼中的弱者。似乎浑身上下洋溢着自信,但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
的确,在这个人人都想力争上游的时代,我们还没学会“发现自我”,就已经被迫学这学那,被教育说“不好好读书,就会扫大街”“不好好读书,就娶不到媳妇儿”……我们的童年被灌输了太多关于“超越他人”的思想,我们的潜意识里种下了“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爱”的种子,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敢停下来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不假思索地践行着父母为我们设定的人生,我们马不停蹄地刷着学校为我们考取更高分数而设定的题库,我们盲目地咬紧牙关只想着向金字塔尖更近一步。
成功的抑郁者只想取悦别人,却没想过取悦自己。可是,连自己都无法取悦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到真的取悦他人呢?因为你根本不懂爱啊!
更深层次来说,我们追求成功的初衷本是为了被爱,然而,我们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知不觉地有了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意识将他人与自己对立了起来——这显然是脱离了对“归属感”的追求。换而言之,没有了归属感,我们一样是孤立无助的,而这与我们“获得成功是为了被爱”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了吗?我们一边为着被爱而追求成功,一边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将他人推开,自然在获得成功后,我们也难以感受到快乐。
简而言之,要想被爱,首先要学会自爱,只有懂得从内心接纳自己,才有可能去接纳别人,我们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后记 放下执念,获得自由
曾经的我其实并不胖,却因为不接纳自己,有着强烈的形体焦虑。为了追求单一的瘦我盲目节食,以致得了暴食症,还因此住院。
不过出院后,我的形体焦虑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住院期间身材真的走形,而变得更加烦恼。只是这个时候的我,也不敢再节食减肥了。
出院后,我想了很多其他的方法减肥。其间,有营养师建议我吃饭吃七分饱,说这样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我减轻体重。
不过,这个建议对我来说,几乎没有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七分饱,甚至我连饱和饿都分不清,我没有饥饿感,也没有饱腹感——越在意体重,越难以减肥。
什么时候,我瘦下来了呢?
当我不再关注的体重数字的时候。具体什么时间点,我记不清了,反正就是在我情绪几乎恢复平稳,当我逐渐接纳自己的时候,那时的我该吃吃该睡睡,也没那么在乎形体了——当一切变得正常了之后,我反而知道什么是饿、什么是饱。当自己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其实就能够正常调整自己的饮食了。
所以,放下执念,很多病都能自愈。
另外,由于在本书中我提到住院对我的效果并不明显,担心造成读者误会,因此我以为非常有必要做以下说明:
,住院效果对我不好,并不代表有病不该住院。事实上我也不能保证,如果没有接受精神病医院的治疗,我的状况会不会更糟。毕竟治疗是一个持续过程,也许它发挥效果存在滞后性。
其次,我的住院体验不好,也不代表医院或大夫不负责任。我只是希望患者或患者的家属在选择医院和主治医生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
第三,虽然我提到精神科药物存在副作用,但并不建议患者盲目排斥服用药物。毕竟在副作用和治病之间,还是治病比较重要。
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涉及的故事我尽量保持了情节的原貌,但正如书中反复强调的——每个人都存在偏见,所以我也只能做到呈现我理解的真实,不能保证客观上的真实。与此同时,我也尽量避开了故事人物的真实信息,对时间、地点等细节进行了处理,希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临别,愿各位亲爱的读者都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快乐!
晗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