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6496
这本精心制作、饱含爱国热忱的民俗学专著让人爱不释手。而且译者和责编都是我的学生。看到朴实流畅的译文、定位独特的选题策划,不禁为他们深感自豪!相信此书对当下的中国乡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此推荐!竺家荣(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第一章 乡土研究与档案史料 001
第一节 档案史料 002
1. 旧记契文 002
2. 档案史料的不平均性 002
3. 文字教育 003
4. 文字的作用 004
5. 异常与记录 005
第二节 史料的扩张 006
1. 国民的期待 006
2. 计划记录 006
3. 偶然记录的利用 007
第三节 新资料 009
1. 乡土人自身的采集记录 009
2. 新资料的性质与内容 010
3. 古风与流行 011
第四节 folklore(民俗学)的宝岛 012
1. 今日中的过去 012
2. 自我的内心省察 013
3. 学问的宝岛 014
第二章 资料的采集 017
第一节 日常的变迁 018
1. 京城与边城、风雅与凡俗 018
2. 根源的偏重 019
3. 无意识中的推移 020
第二节 档案史料的局限 022
1. 史料的空隙 022
2. 记录与真实 023
3. 档案内的研究 024
第三节 此前的采集记录 026
1. 目的散漫 026
2. 末梢的偏执 027
3. 无用的重复 028
第四节 今后的采集 029
1. 轻重缓急 029
2. 事物的意义 030
3. 部分与整体 031
第三章 外国的民俗研究 033
第一节 英国、德国与法国 034
1. 英国的现状 034
2. 德国的活动 035
3. 德国地方学的特色 036
4. 法国的概况 037
5. 巴黎的学者 038
第二节 自他内外二分之学问 039
1. 差别与分界 039
2. 名与实 039
3. 外与内 040
4. 语言之藩篱 041
第三节 学问的相互映发 043
1. 格林兄弟的功绩 043
2. 相互启发 044
3. 发端与扩充 044
第四章 日本乡土研究的沿革 047
第一节 学风的萌芽 048
1. 从《玉胜间》开始 048
2. 业余的嗜好 049
第二节 计划性采集的尝试 051
1. 《风俗问状》 051
2. 缺点与教训 053
3. 学问的转折期 054
4. 《嬉游笑览》 055
5. 学问的新构思 056
第三节 弱点的模仿 057
1. 新启发 057
2. 片面的缺点 057
3. 采集之志 058
第四节 新风气的黎明 060
1. 郡志、县志的编纂 060
2. 采集的要求 060
3. 个人采集家的成长 061
第五节 新运动的酝酿 063
1. 《乡土研究》的时代 063
2. 采集事业的进展 064
3. 分类与整理 064
第五章 新国学 067
第一节 相互联系与比较调查 068
1. 好事之癖与割据之弊 068
2. 类似与共通 068
3.“大师授水”的暗示 069
第二节 远方的一致 071
1. 冲绳的发现 071
2. 古风保存的场所 072
3. 文化变迁的快与慢 073
第三节 利他平等 074
1. 扎实采集的中心 074
2. 学问发展的中心 074
3. 东西方的一致 075
4. 国家间的协作 076
第四节 以现实疑问的解答为目标 078
1. 故事和传说 078
2. 语言艺术的采集主旨 078
3. 古代信仰的研究 079
第五节 不弄虚作假的态度 081
1.“民俗学”(folklore)的新进展 081
2. 从白纸的状态开始 082
3. 通过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083
第六节 了解自身的愿望 084
1. 乡土研究的局限 084
2. 做好回答疑问的准备 084
3. 学问的实用性 085
4. 解答眼前的疑问 085
5. 学问救世 086
第七节 民俗资料分类的方针 088
第六章 乡土日本民俗资料的分类 089
第一节 有形文化 090
1. 住居 090
2. 衣服 095
3. 食物 100
4. 获取资料的方法 105
5. 交通 111
6. 劳动 117
7. 村落 132
8. 联合组织 134
9. 家与亲属 139
10. 婚姻 139
11. 出生 141
12. 厄运 143
13. 葬礼 143
14. 年中行事 147
15. 祭神 151
16. 占卜、咒术 157
17. 舞蹈 157
18. 竞技 158
19. 儿童游戏与玩具 161
第二节 语言艺术 164
1. 造新词 164
2. 新语句 165
3. 谚语 167
4. 谜语 170
5. 祈祷语 172
6. 童谣 173
7. 歌谣 174
8. 说唱故事、纯空想传说、具体事物传说 179
第三节 心意现象 183
1. 知识 191
2. 生活技术 198
3. 生活目的 205
结 语 206
后 记 207
眼下,乡土研究正在各地展开,大家亦可经常听闻或目睹乡土研究的课题,其名称已广为人知,历史也算是久远。但仔细观察之,由于地域及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乡土研究在整体上该如何去做、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正题,这应该是每个认真思考乡土研究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同时,乡土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乡土研究能否给当前的“更生运动”1带来好处?乡土研究是否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当前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我们却要拿出一半精力去从事乡土研究,这究竟是否值得?我相信这样的疑问,肯定会萦绕在大家心头,挥之不去。其实,我从一开始就不认为此项事业能像吃了退烧药后体温立降、喝了酒后脸立马变红那样速效,也从未如此保证过。早在很久之前,我就曾提出,一定要开展此项研究以备将来之需,但一直以来都没取得什么进展。现在大家意识到乡土研究的重要性了,但时间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没办法,我们只能临渴掘井。感到口渴才匆匆掘井,这固然可笑,却也比什么都不做、在那儿傻等着要好得多。和人短暂的一生不同,国家的生命要长得多,虽说是有些迟了,但如果从今天开始着手做的话也许还来得及。更何况现在并不是白手起家,很多工作已经开始在做了。其实,我就是想通过乡土研究给世人提供一点有用的知识,在这一点上,我想我比任何人的愿望都更为强烈。恰巧我的身份地位不高不低;近年来从事或大或小规模的地方研究的人员中,我也都有一些熟人,而且这些研究项目和我也多少有些关联。所以我既了解乡土研究的长处,又深知其中的不足。其实对诸君来说,只要掌握必要的要领,知道对乡土研究该持有的态度,以及将来如何善用乡土研究的成果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去听我啰啰唆唆说那么多。我相信在大家中肯定有不喜欢这项事业却被硬拉进来的,也有因太喜欢这项事业、深陷其中而困扰的,对这些人简单介绍乡土研究的社会意义就非常重要。对于这样的工作,我想我还是能够胜任的。简言之,乡土研究的第一要义就是了解平民的过去。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即通过乡土研究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解决那些在当前社会实际生活中,虽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依然没有得以解决的问题。对我们这样的平民来说,了解平民至今所走过的路,其实就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是“自我反思”。有些人自以为,如果是自己的事,那肯定是无所不知的,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细想一下你就会意识到,走到今天,你其实忽略了很多东西。倘有人发问,无法回答之处比比皆是。对于平民的历史,我们一定要重新研究,要本着谦虚的态度,去进行新的探索。关于平民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东西非常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即便是记忆力很好的人,也很难叫出自己曾祖父母的名字。如果不是特别好的事或是特别坏的事,很快就会变得模糊起来,等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就很难说清楚了。至于说祖先是如何在这块宅地上建立了这个家,又是如何确立的贫富有别的生活方针?这些历史即便是向利害关系最深的人请教,他们也不可能解释清楚。迄今的史学有很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总以为单凭一个概念便能通晓平民的过去,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人心各不相同,即便是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中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各不相同。但是在文学作品或评书中,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是一种固定模式的、千篇一律的表述。另外,对于“家”或“故乡”的表述亦是如此。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长久以来在各地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但在政治家们的头脑里,什么村庄呀、农家呀,从来都是仅凭各自有限的知识得出一个固定的印象,并以为整个国家的村庄或农家都是如此。当今社会千差万别,贤愚贫富错综复杂,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从如谷粒般均一整齐的事物中孕育出来的。也许这些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则和因果关系,但那也要经过充分调查之后才能够得知。受人所教,或是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并不能立即适用于自己的实际。那些外地的前辈们所创立的法则是否能在我们各自所在的乡土中行得通,亦要经过我们的亲身实践之后才能够确认,这便是我与同人们的计划。乡土研究的知识又怎会轻易得知呢?自古以来平民都是过早地轻言放弃。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疑问率真表达出来的,大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面对这样率真的提问,回答他们的往往是两种冷笑:第一种是——“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即便是被问者自己也存在相同的疑问,也会用“理所当然”把问题挡回去;第二种是稍微带点同情的冷笑,说“世间就是如此”,至于为什么会如此却不做任何说明。虽然这样的回答很不合理,但如果少年继续追问的话,他们便会用“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或“那家伙简直是缺乏常识!”给应付过去,旁边的甲或乙也点头附和,大家都在努力地虚度自己的一生。然而,心底同样的疑问却不会因此而消失。一旦一个新奇的解释出现,不管是过于武断的结论,还是未经证实的以讹传讹,只要是大家未曾听过的新的说法,大家就都愿意倾听,而且转瞬间就会信以为真。左拉2在《卢贡?马加尔家族》中有一段空想青年来到穷苦的工人家中向其阐述贫困之根源的描写,年老的父亲,怀抱婴儿的妻子,虽然不懂空想青年说的是什么,但因为是摆在自己眼前的问题,所以都唉声叹气,瞪大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空想青年的讲述。之前,日本也有过一段这样的时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百年之前,人们的求知欲便已觉醒,即使强行将难以回答的问题封装起来,那袋子早晚有一天也会出现破绽。与其这样,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打开袋口,让该出来的出来,该进去的进去。对平民史的研究是平民的自然要求,也是迟早都要进行的学问,即使现今还找不到头绪,也应设法找到适合的研究方法,更何况现在已经有证据表明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方法。今后将这些研究方法逐步行之于世,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并不仅仅是普通的平民生活有历史探究的需求,其他各方面的历史探究需求都开始增多,人们对过去的探究欲望越来越强。例如,就日本民族的经历来说,仅有不到三千年的少量事迹被记录下来。至于之前发生的事,只有寥寥一些传说,并且仅限于日向、出云3、天国和海国之间的相互交往。而关于其他地区,奥羽4自不必说了,就连关东地区在文献中出现记载也是很久之后的事了,有些地区甚至连其是否存在都无法证实。在有史料记载之前,那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生活着什么样的人?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当人们控制不住对这些问题的疑惑时,考古学便兴盛起来。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此地却有巨大的古坟。地上的土丘崩塌之后,裸露出石器、陶器和人的骸骨。骸骨的主人应该就是使用这些石器和陶器的人。人活着,就要吃东西,有老婆,就要生孩子。因此断定这一带应该是阿伊努人或是其他什么人曾生活过的地方。即便是那些和我们当今的生活没有什么交集的三千年前的事,如果有人愿意介绍的话,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乐意倾听的。而与之相比,平民们抱有的疑问,则都是些更为浅显且贴近现实的问题。他们最想知道的仅是距今一两百年前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样的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有很多文物可以予以解答。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活生生的人证。他们尽管不是过去的本物,但有父母才会有孩子,从这些后人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先祖的影子。他们现在使用着的语言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如同坟墓中的土器和陶器会破裂、缺损一样,语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归根结底还是与大和民族密不可分的日语。除去后来从中国或是欧美吸收的词汇不论,剩下的所有词汇几乎都是在日本本土发生的,或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我们用其命名各种事物,或是描述某时某刻的状态和动作。无须借助字典,甲用了某个词后,乙和丙立刻就可意会。有人说了一个好笑的谚语,大家都会跟着一起笑。有人唱了一首歌,大家也都会觉得很好听。尽管通过文字被记录在书本上的语言并不多,但语言却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沿用至今,这样的证据不胜枚举。随便挑出一个词,它无不保留着本国人过去的生活痕迹。大米饭即使蒸上多少遍那也是大米饭。蓑笠即使每年都换新的,样式也还跟之前的一样。与之类似,从衣食住的资料和用法、岁时节俗到礼仪规矩、乡土歌谣的演奏等,虽然现代人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很新潮,但其根本还是古时候的那个样式。无论是谁,当被问及其理由,除了回答自古至今就是如此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回答。文化其实是延续的,今天的文化中蕴含着前人生活的影子。与文字所记载的文献资料相比,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史料价值又有何不同呢?如果一方是签字或盖章的契约文书,另一方只有一些影影绰绰的记载,那作为史料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文献资料,那我们便只能依靠第二种手段了。另外,文字记载的资料虽然精确,但通常仅用来记录单次发生的事情,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却是千万人的现实行为,有时一日会做个三五次,或者在相同的季节内重复出现。将这些现实行为汇集到一起,其存在就会变得鲜明起来。如果将这些现实行为当作残存下来的历史证据来考虑,那无记录地区的无记录住民的历史也就会重新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推广乡土研究的原因。英人威尔斯5所著的《世界史纲》,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读过。白种人自从获知地球是圆形之后,就频繁地撰写人类史或世界史这样的书籍。这其实是白种人沿袭自古希腊时代的一大癖好,即喜欢在人类史或世界史这样的大标题下,以自我为中心去介绍那些已知的事实。但是,一旦有人站出来指责他们所写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世界史的时候,他们就哑口无言了。不过当我们想写一本介绍整个世界或人类是如何存在,又是如何变迁的历史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现阶段也就仅能写出威尔斯的《世界史纲》那样的著作。在今天这个世界,依然存在很多没有文字,无法将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的民族。在一些民族的语言中甚至连“书”这个词都没有。掌握非洲大陆命运的非洲人和曾经席卷整个欧洲大陆东半部的中世蒙古人都是如此,他们的事迹仅能从敌人的记述中窥见其一鳞半爪。现在在文化上颇有自信的白人的先祖在千年前其实也都是蛮族,他们的辛苦经营也仅在征服者的笔下才偶有记载。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代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日本的平民。如果没有需要的话,文字记载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所以说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现在,当我们想获知某件事物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实现。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却仍有人对自己族群过去的历史没有任何探究的欲望,或是满足于没有任何证据的传说而不去做任何求证——这样的人哪怕只有一个,我们也不能忽视。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历史中,让人痛心的悲惨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探究其根源,你会发现这其实都是人类的无知、应知却不知所酿成的恶果。这样的事,哪怕仅发现一件,也表明我们所从事的乡土研究具有意义,我们必须对这门学问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乡土研究中,无法做出解答的新疑问特别多。从我们研究者的立场来看,这也恰好说明这一学问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的社会还可以变得更好。希望诸君能够本着和我们同样的心情关注这门学问的成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