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82459
中原工艺美术之所以至今仍然表现出勃勃生机,是由于这种艺术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它的每一次变改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变改的开始,这使它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获得一种永不衰竭、涅槃重生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仍然成为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粹和文化象征。《河南民间工艺十家珍品鉴赏》图片丰富,印制精美。
《河南民间工艺十家珍品鉴赏》分图文两部分,旨在记录名家登峰之路,鉴赏当代艺术珍品。文字部分是程健君对诸位艺术家的精要叙述,图片是阎夫立、朱文立、任星航、何浩庄、高水旺、王玲、柴战柱、赵乾民、王素花、秦竹林等10位艺术家倾情创作的成果展示,包括异彩纷呈的钧瓷、汝瓷、官瓷、郑商瓷、绞胎瓷、唐三彩、澄泥砚、木版画、汴绣、绢艺等民间工艺品。
阎夫立
——引领钧艺新潮流
朱文立
——雨过天晴云破处 诸般颜色做将来
任星航
——破解宋代钧瓷柴烧的千年密码
何浩庄
——千年官瓷有传人
高水旺
——遗落在唐三彩里的芳华流年
王 玲
——大巧若拙 大雅若俗
柴战柱
——揭开绞胎瓷美丽的面纱
赵乾民
——青铜器复仿制是我的使命
王素花
——汴绣皇后
秦竹林
——一世韶华赋锦虫
艺术的生命律动
夏挽群
从一派鸿蒙的原始洪荒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人类跋涉了几万年的沧桑岁月。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路途上,始终行走着一个精灵—艺术。艺术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高级表现,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由于直接服务于人对美丽的本能追求,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为自己开辟出一片独立的文化疆土。
正如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浇灌出美索不达米亚以宏伟的神庙与石雕为标志的文明一样,正如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创造出以庄严的金字塔和深奥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为代表的古埃及文明一样,正如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和恒河滋润出青铜时代的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一样,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孕育出了古老的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的地脉在创造了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圣贤文化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出作为人类智慧标志的手工艺术。
黄河虽然奔腾万里,但黄河文明的核心却处于这条河流中下游分界线上的中原,其中,作为手工艺术的工艺美术好地诠释了这种核心地位的确定性。距今7000年至8000余年前,豫中和豫西的裴李岗文化出现了烧陶技艺和用绿松石和骨簪制作的颈饰和头饰。充满原始神秘气息的仰韶彩陶上的纹饰,标志着人类文明新的跨越。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王朝创造了原始青瓷,以及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标志的殷商文化。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折射出以洛阳为中心的那个时代开放而恢宏的文化气象。宋朝是一个工艺美术空前繁盛的时代,中原的汝瓷、钧瓷、官瓷占据着中国名瓷的3/5。还有源于唐宋的绞胎瓷等多种民间窑口,把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了极致。宋代的国都东京整个是一座艺术的圣殿,而汴绣是其中为娇艳的奇葩。此外,还有澄泥砚、绢艺等,灿若繁星的工艺美术品种都各自在中国历史的时空中发出不同音韵的遥远绝响。
仰以察古,俯以观今,西方的工业革命曾经导致文艺复兴时期手工艺术的消亡,给它们的艺术史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空洞。而中国的工艺美术却如一条滔滔的江河日夜流淌不息,其间,战争、灾难、改朝换代、异族入侵,都不能使它断流。它们是远古吹来的风,携带着久长而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因子,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蕴,无所不包、光彩夺目地表达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民族心理的密码,贯通着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情怀,证明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创造能力、传承能力、发展能力。
中原工艺美术之所以至今仍然表现出勃勃生机,是由于这种艺术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它的每一次变改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变改的开始,这使它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获得一种永不衰竭、涅槃重生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仍然成为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粹和文化象征。
虽然这种艺术在今天仍然一片繁荣,但作为每一个艺术品种当代发展潮流的引领者却永远是少数。这是因为,这些工艺品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于它们历史的“古老”,而且在于其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形式的讲究,就是内涵的深邃,体现在“境界”上,聚焦在“精致”上。而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来自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体悟,得益于他与生俱来的禀赋。而能够对艺术与审美具有悟性与理解,并能将这种无形的感觉形之于外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这本书选取了十位真正可以称得上大师级的工艺美术家的代表性,予以展示,提供给人们去鉴赏。
对美的欣赏需要文化的修养和辨别能力,也就是眼力,这双眼睛应当可以洞穿时空,看透一种原版的历史的味道,从而感受到一种艺术从古至今的生命律动。这就像是优雅而娴静的阅读,能够使自己不断地深入和沉淀,从文化沉淀到文明里,进入到精神的寺庙,感知到艺术的神圣。这时,人就总能感到一种少修饰的温润,从艺术珍品的某个细微的深处泛起,感动和濡染着自己,从而感受到这种连通着一个华夏文明核心地域的风水和地气,让理性注入情感的生气,道出人生的诗意,终创造出独特的精神空间,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提纯和愉悦。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会就此止步,它还将在当代艺术的汪洋大海上继续高扬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新的金色彼岸。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更高的工艺美术大师、更多更深的鉴赏家的涌现。
我们对此充满着热切的期待。
阎夫立
——引领钧艺新潮流
窑变是钧瓷的魂。
钧瓷引人魂魄,在于千姿百态的窑变。
阎夫立引人注目,在于他对钧瓷窑变艺术的苦苦追寻和探索,在于他把探索的成果化成了对人类、对社会永恒的不变的爱。于是,阎夫立获得了一个很高的荣誉——“中华慈善奖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胡锦涛同志接见的时间里,他发短信给我,让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我知道,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荣誉,是他真真切切为社会做的事情。我粗略统计,仅2008 年, 他就有3次慈善捐赠累计逾百万元。这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景仰。
阎兄,我习惯这样称呼他,不仅仅是因他年长我几岁,还因为我们都是从开封铁塔脚下走出的河南大学校友,就连我那点儿可怜的陶瓷常识,也是一点一点从他那里偷来的。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主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阎兄也到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任常务副所长,我们的接触多了起来。印象深刻的是,钧瓷研究所刚刚在禹州宋钧官窑保护遗址上挂牌,除遗址保护房外,只有几间简陋得晚间就没人敢住的办公室。剩下的就是保护区内荒凉的坟头、没膝的杂草和大堆大堆的垃圾。阎兄的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时的阎夫立,正值壮年,仗着年少时练就的一身功夫,开始了他的艰苦创业。一身破旧的工作服,一双长筒的矿用黑色胶靴,驾一辆老旧的吉普车。那吉普车八面透风,既拉建筑材料,也拉瓷土釉料,也作代步工具。西部牛仔,这是我对他初的印象。
如果不是迷上钧瓷,阎兄在仕途上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已经干上县文化局的副局长了。或许是祖上世代烧制瓷器,或许是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或许是美丽的钧瓷传说故事,使这位铮铮的中原汉子将他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献给了钧瓷事业。阎兄成功了,他成功的标志不仅仅是在荒毛之地建起了有皇皇数千平方米展览大厅
的钧瓷研究所,使研究所成为禹州市的一大亮点,还在于他创立了“阎夫立钧艺工作室”,相继完成了《钧豆》《壶趣》等钧瓷艺术新品的创作,并在第三届国际美术节大展中获得荣誉奖。紧接着,1997 年,河南省政府把送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豫象送宝》的设计制作任务交给了他。他回忆说:“香港回归《豫象送宝》,一是大,1.997 米,工艺技术上是个突破;二是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寓意理念,1.997 米,寓意1997 年香港回归;三象合力的底座,有‘吉祥’之意,花瓶有‘平安’之意,紫荆花、牡丹花寓意着‘子归母怀’!”这对《豫象送宝》花瓶,经历了6 次失败后才烧制成功。阎兄跟随车队,亲自将这对宝瓶
送往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永久的纪念。
“钧瓷艺术的灵魂是什么?是窑变,是釉色的窑变、纹路的窑变、肌理的窑变、造型的窑变工艺的窑变。‘学我者死,逆我者生。’你完全跟着古人走,那就没路走了。”这是阎夫立的钧瓷艺术创作理念。
依据这个理念,他历尽艰辛和挫折,烧制出了钧瓷《五百罗汉》五彩缤纷的独特风采。此后,他的钧瓷作品《石榴瓶》《玄鸟系列》等多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养洁先生题词赞扬他的钧瓷作品:“精美绝伦,国家瑰宝。”
阎夫立在钧瓷创作、鉴赏理论上见解独到,提出了钧瓷的“六品六相”理论及“神、奇、绝、妙、名、贵”之说。他在继承传统钧瓷艺术的基础上,研制出科技含量极高的立体釉、釉下微观工艺和无口密封烧制技术,创烧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和鲜明时代特色的钧瓷艺术作品,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的光辉。他重视环保,倡导材料革命,被誉为“环保陶瓷艺术家”“科技陶瓷艺术家”等。
现在的阎夫立,是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民协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曾获国家专利700 余项,他被誉为中国陶瓷界的领军人物。他对陶瓷艺术充满着挚爱与热情,以他永恒不变的爱幻化着钧瓷,回报着社会。近,年近花甲的阎兄又充当着西部牛仔拓荒者的角色。郑州西南隅的樱桃沟里,已矗立起一座漂亮的陶瓷艺术基地,他亲手打造的“郑商瓷”艺术品牌就诞生在这里。
(文/ 程健君 原载《党的生活》2009 年第3 期,有改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