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104073
编辑推荐
弗雷德里克·希恩编著的《权力掮客(玩转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格林斯潘)》通过广泛的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证据,对很多专项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以犀利尖锐的语言批评了被奉若神明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描述了一个游刃有余地玩转学术界、政界、商界和娱乐圈的精明犹太人格林斯潘,一个才华横溢却唯利是图的明星经济学家格林斯潘,和一个精明能干却附势趋炎的政客格林斯潘。
内容简介
《权力掮客(玩转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格林斯潘)》讲述了:在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里,艾伦·格林斯潘见证了美国历史上*规模的上层财富再分配。现在,已很清楚,他的各项政策大大促进了华尔街从一部为美国经济提供资金的发动机转化为一部摧毁经济的机器的过程——格林斯潘通过给予华尔街精英和华盛顿政客可能希望得到的一切,从而对美国经济的空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要充分评估格林斯潘该负的责任,我们需要超越这个业已失势的公众人物本身,从他的生活和时代这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他。在《权力掮客》一书中,作者弗雷德里克·希恩写出了第一部深入批判格林斯潘的传记,在过去近二十年中,此人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银行家。
希恩从格林斯潘还是一个出生于纽约、处于大萧条时期的孩子的性格形成时期开始,一步步描述了其心路历程,从他20世纪40年代在亨利·杰罗姆管弦乐队担任单簧管器乐师进行巡美演出,到他崭露头角,成为美国第一批明星经济学家之一,一直到他在华盛顿政坛平步青云,不断爬上权力阶梯为止。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辛辣无比的人物画像——一个拼命追逐媒体曝光率的无耻之徒——他极力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严谨的数据专家的形象,而且是一个政治手腕远远超过其作为经济学家技能的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物。
弗雷德里克·希恩编著的《权力掮客(玩转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格林斯潘)》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容置疑地指出,要么是这位”我们时代的经济天才”对他不负责任的政策决定会导致的危险视而不见,要么是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却像他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所做的那样——选择把个人利益放在公众利益之上。
要充分评估格林斯潘该负的责任,我们需要超越这个业已失势的公众人物本身,从他的生活和时代这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他。在《权力掮客》一书中,作者弗雷德里克·希恩写出了第一部深入批判格林斯潘的传记,在过去近二十年中,此人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银行家。
希恩从格林斯潘还是一个出生于纽约、处于大萧条时期的孩子的性格形成时期开始,一步步描述了其心路历程,从他20世纪40年代在亨利·杰罗姆管弦乐队担任单簧管器乐师进行巡美演出,到他崭露头角,成为美国第一批明星经济学家之一,一直到他在华盛顿政坛平步青云,不断爬上权力阶梯为止。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辛辣无比的人物画像——一个拼命追逐媒体曝光率的无耻之徒——他极力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严谨的数据专家的形象,而且是一个政治手腕远远超过其作为经济学家技能的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物。
弗雷德里克·希恩编著的《权力掮客(玩转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格林斯潘)》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容置疑地指出,要么是这位”我们时代的经济天才”对他不负责任的政策决定会导致的危险视而不见,要么是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却像他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所做的那样——选择把个人利益放在公众利益之上。
目 录
第一部分 权力序曲(1926—1987年) 第1章 早年岁月:格林斯潘的教育(1926—1958年) 第2章 繁荣的阴暗面(1958—1967年) 第3章 给尼克松当顾问:“我可以发挥真正的作用”(1967—1973年) 第4章 福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1973—1976年) 第5章 1980年总统选举:为卡特、里根和肯尼迪做宣传(1976—1980年) 第6章 参加聚会、自我宣传和得到晋升——为竞选美联储主席而游说(1980—1987年) 第7章 林肯储蓄贷款社(1984—1985年) 第8章 “新美元先生”:美联储主席(1987年)第二部分 权力巅峰(1987—2006年) 第9章 股市崩溃和格林斯潘难以忘怀的衰退(1987—1990年) 第10章 恢复经济——格林斯潘批准了套利交易(1990—1994年) 第11章 下调利率和竞选连任主席(1995—1996年) 第12章 格林斯潘所怀疑的生产率幻景(1995—1997年) 第13章 “非理性繁荣”和其他披露(1995—1998年) 第14章 生活在他自己制造的泡沫中(1998年) 第15章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被忽视的教训(1998年) 第16章 格林斯潘开始阐发他的理论(1998年11月—1999年5月) 第17章 “这真是疯了!!”(1999年6—12月) 第18章 格林斯潘的后泡沫解决方案:紧缩货币(2000年1—5月) 第19章 大师的“开嘴政策”(2000年6—12月) 第20章 股市崩溃,美国人问“艾伦国王下台后将会发生什么?”(2001年) 第21章 美联储解救经济衰竭的处方(1994—2002年) 第22章 抵押贷款机器(1989—2007年) 第23章 格林斯潘的胜利阶段:他在美联储的最后岁月(2002—2006年)第三部分 权力结局(2006—2009年) 第24章 伟大的扭曲(2006年) 第25章 危如累卵的快钱(2006年) 第26章 谎话连篇: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美联储(2007年) 第27章 我没有罪(2007—2008年) 第28章 格林斯潘的家乡(2008年) 第29章 格林斯潘之后的生活(2009年—)附录 美联储系统致谢译后记
在线试读
“这真是疯了!!”(1999年6—12月)我没有说(证券分析师)发布的盈利预测有价值。
事实上,他们的预测很糟糕,因为那些获得报酬的人主要是为了卖出股票而总希望发表盈利不断上涨的预测,这些预测总是偏向于看涨,这是雇主让他们这么做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9年10月5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格林斯潘主席没有把美联储对泡沫的忧虑告诉给公众或国会。他认为美联储对泡沫无能为力,而且只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们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在格林斯潘主席将他对中央银行的想法(即我们只有在尸体坠落悬崖之后才明白发生了山崩地裂)公之于众之前,他在很多常青藤智牌大学的师生公共休息室里一直提出这种学术观点。对华尔街来说,这是神赐的礼物,就是这位神仙在埃克尔斯大厦里提出了假设。
1999年6月17日,格林斯潘向国会披露了他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之一。那是否意味着市场在牛市之后形成了不稳定的泡沫,这很难评估。一大批分析师判断股权价格水平过高了,即使考虑到生产率加速增长带来的‘公允价值’的上升和相关的公司长期盈利前景,股权价格水平还是过高了。”假设他正在有逻辑地演讲(而不是在乱讲一通),那么格林斯潘会承认股市现在正以更快的速度上涨,而且比分析师的五年预期要快得多。显而易见,格林斯潘的公式——生产率证明了提高股票价格的收益是正当的——瓦解了。现实跑到他掩盖真相的能力前面去了吗?不,格林斯潘能够应付自如。随后,他提出了他那无能为力的论点:“泡沫通常只有在出现之后才看得见。若想提前发现泡沫,这需要判断,成千上万消息灵通的投资者都错了。打赌断定市场不可能发生某件事通常是十分危险的。”他的论点令人啼笑皆非——但它起了作用。打赌股市不可能不稳定是靠不住的,但那确实是投资者在对每一个投资组合作出决定时会做的事情。正如他在1998年12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无法看到泡沫”的观点一样,现在,格林斯潘向国会宣布了这个对中央银行的规定。第二天,《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社论,表明它暂时接受格林斯潘这个最令人吃惊的声明:“这位再次登台亮相的格林斯潘充满了自信。我们希望市场不要测试他那新的自信o”Q要是《纽约时报》充满了自信,载文指出这位美联储主席正在放弃美联储的责任,那该有多好啊!可能《纽约时报》对他如此充满自信的反应太惊讶了,但它明白美联储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它的热气球——大部分是格林斯潘充进了气的热气球在自由膨胀。《纽约时报》编辑长期以来都信任格林斯潘。1997年2月,格林斯潘发表了他警告股市的文章(此时,国会批评格林斯潘,因为他口头警告了股市会下跌)。《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糊涂的投资者的聪明警告”的社论,支持格林斯潘的观点。这篇社论写道:“为了防止出现糟糕的结果,格林斯潘先生温和地提醒投资者股价有涨也有跌……格林斯潘还提醒投资者,美联储不会逃避责任,会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使资金从股市中回笼。”这篇1997年的社论继续提醒读者,那些在华尔街“对美国经济走向史无前例的繁荣感到满意的人”没有正确地判断经济情况,“就像任何说未来会不同于过去的故事一样,这些预测可能是错的”。
《纽约时报》并不知道,1997–1999年,格林斯潘会回应华尔街上糊涂的带头起哄者的呼喊——这是史无前例的时刻。一旦格林斯潘宣布我们会行大运,他就没有理由再去监测股市。1999年6月的演讲仅仅向公众告知了格林斯潘主席不作为的决定。
1999年6月17日,显而易见,在他的“别担忧、要开心”的作证面前,格林斯潘无动于衷,他作证说:“虽然那破灭的泡沫几乎很少是好的,但对经济来说结果并不一定是灾难性的”。他告诉那些(看起来)大惑不解的国会议员:“1929年的股市大萧条是毁灭性的,大多数分析师将大萧条归因于政策接二连三的失败。”这与他在1966年写的那篇文章直接矛盾。在他的论文《黄金与经济自由》中,格林斯潘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了美联储在大萧条之前实行的政策。(他在1966年的那篇论文里写道:“美联储注入到[1927年]美国经济中的过度信贷溢出到了股市——引发了一次难以置信的投机狂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现实了。
1999年5月29日至6月29日(这个月导致1999年6月29—30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开会),《纽约时报》在十篇分开刊登的文章中讨论了股市泡沫。(5月30日的大标题为“砰!泡沫破灭”。)在6月29—30日的美联储秘密核心会议上,与会者21次提到了股市,却仅仅提到了一次泡沫。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75%上调至5.00%——自1998年年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后,美联储已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已在第15章中描述),这是第一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股市导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紧缩货币政策,这就是很好的借口。此次会议记录中有40页是非正式讨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公报的记录,记录上提到公报应该有对称性或不对称性。随后,一位美联储工作人员朗读了公报的草稿,在会议开始之前,各位委员就收到了这份声明的草稿,除了一名委员(达拉斯分行行长罗伯特·麦克蒂尔)外,其他委员都同意通过。
在此次会议上,格林斯潘主席对股市分析的唯一贡献是使陈词滥调或不完全陈述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我们观察到了市场资本化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使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争论股价是否被高估,我们看到了高科技公司资本化同低科技公司资本化非常明显的差异。”他没有提及此次会议中有什么样的争论。
在过去十年的会议记录中,从未有过关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争论的记载。P165-167
事实上,他们的预测很糟糕,因为那些获得报酬的人主要是为了卖出股票而总希望发表盈利不断上涨的预测,这些预测总是偏向于看涨,这是雇主让他们这么做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9年10月5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格林斯潘主席没有把美联储对泡沫的忧虑告诉给公众或国会。他认为美联储对泡沫无能为力,而且只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们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在格林斯潘主席将他对中央银行的想法(即我们只有在尸体坠落悬崖之后才明白发生了山崩地裂)公之于众之前,他在很多常青藤智牌大学的师生公共休息室里一直提出这种学术观点。对华尔街来说,这是神赐的礼物,就是这位神仙在埃克尔斯大厦里提出了假设。
1999年6月17日,格林斯潘向国会披露了他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之一。那是否意味着市场在牛市之后形成了不稳定的泡沫,这很难评估。一大批分析师判断股权价格水平过高了,即使考虑到生产率加速增长带来的‘公允价值’的上升和相关的公司长期盈利前景,股权价格水平还是过高了。”假设他正在有逻辑地演讲(而不是在乱讲一通),那么格林斯潘会承认股市现在正以更快的速度上涨,而且比分析师的五年预期要快得多。显而易见,格林斯潘的公式——生产率证明了提高股票价格的收益是正当的——瓦解了。现实跑到他掩盖真相的能力前面去了吗?不,格林斯潘能够应付自如。随后,他提出了他那无能为力的论点:“泡沫通常只有在出现之后才看得见。若想提前发现泡沫,这需要判断,成千上万消息灵通的投资者都错了。打赌断定市场不可能发生某件事通常是十分危险的。”他的论点令人啼笑皆非——但它起了作用。打赌股市不可能不稳定是靠不住的,但那确实是投资者在对每一个投资组合作出决定时会做的事情。正如他在1998年12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无法看到泡沫”的观点一样,现在,格林斯潘向国会宣布了这个对中央银行的规定。第二天,《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社论,表明它暂时接受格林斯潘这个最令人吃惊的声明:“这位再次登台亮相的格林斯潘充满了自信。我们希望市场不要测试他那新的自信o”Q要是《纽约时报》充满了自信,载文指出这位美联储主席正在放弃美联储的责任,那该有多好啊!可能《纽约时报》对他如此充满自信的反应太惊讶了,但它明白美联储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它的热气球——大部分是格林斯潘充进了气的热气球在自由膨胀。《纽约时报》编辑长期以来都信任格林斯潘。1997年2月,格林斯潘发表了他警告股市的文章(此时,国会批评格林斯潘,因为他口头警告了股市会下跌)。《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糊涂的投资者的聪明警告”的社论,支持格林斯潘的观点。这篇社论写道:“为了防止出现糟糕的结果,格林斯潘先生温和地提醒投资者股价有涨也有跌……格林斯潘还提醒投资者,美联储不会逃避责任,会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使资金从股市中回笼。”这篇1997年的社论继续提醒读者,那些在华尔街“对美国经济走向史无前例的繁荣感到满意的人”没有正确地判断经济情况,“就像任何说未来会不同于过去的故事一样,这些预测可能是错的”。
《纽约时报》并不知道,1997–1999年,格林斯潘会回应华尔街上糊涂的带头起哄者的呼喊——这是史无前例的时刻。一旦格林斯潘宣布我们会行大运,他就没有理由再去监测股市。1999年6月的演讲仅仅向公众告知了格林斯潘主席不作为的决定。
1999年6月17日,显而易见,在他的“别担忧、要开心”的作证面前,格林斯潘无动于衷,他作证说:“虽然那破灭的泡沫几乎很少是好的,但对经济来说结果并不一定是灾难性的”。他告诉那些(看起来)大惑不解的国会议员:“1929年的股市大萧条是毁灭性的,大多数分析师将大萧条归因于政策接二连三的失败。”这与他在1966年写的那篇文章直接矛盾。在他的论文《黄金与经济自由》中,格林斯潘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了美联储在大萧条之前实行的政策。(他在1966年的那篇论文里写道:“美联储注入到[1927年]美国经济中的过度信贷溢出到了股市——引发了一次难以置信的投机狂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现实了。
1999年5月29日至6月29日(这个月导致1999年6月29—30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开会),《纽约时报》在十篇分开刊登的文章中讨论了股市泡沫。(5月30日的大标题为“砰!泡沫破灭”。)在6月29—30日的美联储秘密核心会议上,与会者21次提到了股市,却仅仅提到了一次泡沫。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75%上调至5.00%——自1998年年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后,美联储已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已在第15章中描述),这是第一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股市导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紧缩货币政策,这就是很好的借口。此次会议记录中有40页是非正式讨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公报的记录,记录上提到公报应该有对称性或不对称性。随后,一位美联储工作人员朗读了公报的草稿,在会议开始之前,各位委员就收到了这份声明的草稿,除了一名委员(达拉斯分行行长罗伯特·麦克蒂尔)外,其他委员都同意通过。
在此次会议上,格林斯潘主席对股市分析的唯一贡献是使陈词滥调或不完全陈述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我们观察到了市场资本化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使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争论股价是否被高估,我们看到了高科技公司资本化同低科技公司资本化非常明显的差异。”他没有提及此次会议中有什么样的争论。
在过去十年的会议记录中,从未有过关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争论的记载。P165-16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