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2753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af15f9849309ded3799_151323.jpg)
本书披露了大量斯摩棱斯克交战中鲜为人知的细节,重构了关于这场战事的叙述,并且重新评定了此战的历史意义,是一本颇具开创性的东线战史巨著。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 序幕:“巴巴罗萨计划”,交战双方的力量,1941年6月22日—7月1日的边境交战
“巴巴罗萨计划”
苏联的战争规划:41号防御计划和“反击侵略”
交战双方的力量
边境交战,6月22日—7月5日
第二章 中央集团军群攻向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方面军在列佩利的反突击,1941年7月2日—9日
德军的指挥决定
7月初的态势
苏联统帅部大本营和西方面军的困境
中央集团军群攻向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7月2日—6日
西方面军的列佩利反突击,7月6日—9日
第三章 中央集团军群冲向斯摩棱斯克和铁木辛哥的“反攻”,1941年7月10日—15日
渡过第聂伯河,7月10日—13日
铁木辛哥的攻势,7月13日—16日
霍特攻往斯摩棱斯克和涅韦尔,7月13日—16日
古德里安攻向斯摩棱斯克和围困莫吉廖夫,7月13日—16日
南翼:第21集团军在罗加乔夫地域的反突击
第四章 中央集团军群的斯摩棱斯克合围战,1941年7月16日—23日
背景
德军不断演变的策略
红军重组
斯摩棱斯克合围战,7月16日—23日
第五章 苏军的第一次反攻和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之战,1941年7月23日—31日
西方面军战役集群的反突击
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之战,7月24日—31日
总结
第六章 侧翼之战和围困莫吉廖夫,1941年7月16日—31日
背景
北翼:涅韦尔和大卢基
南翼:莫吉廖夫的陷落和第21集团军的问题
第七章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歼灭卡恰洛夫集群和斯摩棱斯克包围圈的覆灭,1941年7月31日—8月6日
希特勒更改战略:第33、第34号指令
卡恰洛夫集群的覆灭,7月31日—8月6日
消灭斯摩棱斯克包围圈,8月1日—6日
总结
第八章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和第2集团军南进,戈梅利的陷落,1941年8月8日—21日
总统帅部大本营重组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渡过索日河和克里切夫包围圈,8月8日—14日
第2集团军攻向戈梅利,8月12日—18日
大本营的应对: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攻向斯塔罗杜布,第2集团军夺取戈梅利,8月15日—21日
总结
第九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攻势,初期阶段,1941年8月6日—19日
初步行动,8月6日—13日
苏军的进攻策划,8月14日—16日
铁木辛哥的攻势,8月17日—19日
第十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攻势,德军的反突击和余波,1941年8月20日—24日
德国第9集团军的反突击,8月20日—22日
余波,8月23日—24日
第十一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攻势,更改战略计划,大卢基之战,1941年8月8日—24日
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的叶利尼亚攻势,8月8日—21日
更改战略计划,8月18日—21日
北翼:大卢基之战,8月21日—24日
施图梅集群的进攻和大卢基包围圈,8月22日—24日
第十二章 总结
中央集团军群7月份的战斗
中央集团军群8月份的战斗
本书探讨的是斯摩棱斯克交战的性质和后果,这是苏德双方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期间,在俄罗斯中部的斯摩棱斯克地域展开的一连串军事行动。整个斗争开始于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1941年6月22日对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发动入侵三周后。德国的入侵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意图击败并歼灭苏联红军,推翻苏维埃政权,征服苏联大部分地区,让这些地区为纳粹德国所用。斯摩棱斯克地域历时十周的激战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红军西方向总指挥部麾下军队展开厮杀,红军最初投入西方面军,但中央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随后亦卷入其中。战斗涉及的德军士兵超过90万,他们获得了约2000辆坦克的支援,而参战的苏军士兵约为120万,得到了约500辆坦克的加强。
战争结束后的六十多年来,大多数回忆录作者和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巴巴罗萨行动”本应是一场天衣无缝的进攻战役,而1941年7月、8月、9月初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交战不过是“前进道路上重重障碍”制造的一个小麻烦而已。从巴伦支海南延至黑海,希特勒的军队1941年6月22日沿一条庞大战线发起“巴巴罗萨行动”。采用久负盛名的闪电战策略和装甲力量快速推进战术,遂行入侵的德军在几周内就粉碎了据守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红军。此后,他们向东北面和东面发展,进入苏联庞大的战略纵深。
斯摩棱斯克交战开始于1941年7月10日,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率领的中央集团军群麾下部队渡过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并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向东面的斯摩棱斯克市迅速发展。这场交战结束于1941年9月10日,中央集团军群辖内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当日向南转进,最终导致西南方面军在基辅地域遭围歼,这是红军最恶名昭著的战时惨败之一。因此,斯摩棱斯克交战包括为争夺斯摩棱斯克地域和在该地域的胜利而历时10周的斗争。
与过去的关于1941年夏季俄罗斯之战的历史记录不同,这是一份严格的“文献资料”研究。首先,这是因为自苏德战争结束以来,本书首次利用了“根本事实”,具体而言就是参战部队每日的战略、战役和战术记录。因此,这项研究可谓独一无二,以往大部分关于苏德战争的历史记录,特别是组成这场战争的诸次战役的记录,普遍缺乏“根本事实”这一可靠基础。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讨论1941年盛夏期间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斗争时出现了相当大的争议。具体说来,这种争议涉及对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所做的决定是否明智的激烈辩论,为消灭红军在基辅地域作战的大股力量,他将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军从1941年9月初推迟到10月初。
从本质上来说,这项研究必须是“文献资料”研究,因为它挑战的是传统智慧,后者认为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不过是通往莫斯科途中的一个障碍而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新的档案资料,本书认为斯摩棱斯克交战之规模远远比以往人们认识中的要大,给中央集团军群造成的破坏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最终导致该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初在莫斯科门前遭遇令人尴尬的失败。最后,之所以说这项研究是“文献资料”研究,是因为本书恢复了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的历史记录,具体说来就是红军当年9月在斯摩棱斯克地域发起的大规模反攻。
由于这项研究严重依赖“根本事实”来描述战斗并得出相关结论,其结构和内容也严重依赖广泛而又直接的文献资料所形成的坚实“肩膀”。因此,本书前两卷对斯摩棱斯克地域军事行动的过程和结果所做的坦率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参战部队指挥部这段时期提交的指示、命令、报告和批评的意译版本。具体说来,包括交战双方最高统帅部(OKW和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拟制的文件,有时候也包括集团军司令部甚至是师一级的文件。
由于准确的文件对验证本书许多结论至关重要,本书第三卷包含前两卷加以释义的几乎所有文件的完整版本和准确的直译。叙述卷以边注的方式引用这些文件并列出相关附录和每个附录中的具体文件号。(目前中文版只引进了前两卷,所以并未列出这些附录和文件号。另外,考虑到中文阅读习惯,中文版并未使用边注。)出于两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收录这些文件非常重要。首先,一字不差地研读文件对确认研究内容的准确性来说很有必要。其次,这些指示、命令、报告、批评的结构和内容,以及使用的措辞,提供了对拟制这些文件的指挥员的独特个人描绘。具体而言,这些文件的干脆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相关措辞,反映出领导者的智力、技能和效力,以及不那么有形但同样重要的个人特质,例如他们的自负,他们的无情和他们的士气高昂。
另外,叙述卷的内容非常详细,必须加以研究和阅读,这就使地图对理解斯摩棱斯克交战的战略和战役“动向”至关重要。因此,利用该时期德国和苏联的档案地图,我将刚刚够用的作战图和地区图收录进叙述卷,以便读者们留意作战行动的大体进程。但由于这些地图并未提供足够的战术细节,也没有解释档案文件的内容(无论是叙述卷中的意译版还是补充卷中的未删节版),我必须将德军和红军诸多兵团官方记录中的详细地图收录进补充卷。这套著作的第四卷是地图册,包含一些特别定制的彩色地图,用以追踪书中叙述的战役进程。
鉴于这套著作以大量新档案资料为基础,我必须感谢俄罗斯联邦政府,他们公开的文件对完成本书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撰写这套著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一如既往,我的妻子玛丽·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我曾认为将斯摩棱斯克交战约100页的简短研究修改、扩充到稍显冗长的200页,需要付出30天的努力,但她正确地预料到这项工作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一项更庞大的工程。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历时六个月的长期努力,但她无条件地提供了精神支持,我应为此向她表达特别感谢。其次,除了忍受“隐士”丈夫(我经常在办公室里长时间置身于心爱的书中)的习性,她还耗费大量时间替我校对完成的手稿,而我急于投入新的主题和任务,这使我往往无法从事这种费力、平凡而又枯燥的工作。
归根结底,这套著作中的任何错误,无论是实际错误还是翻译问题,都应由我独自负责。
戴维·M.格兰茨
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
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著作中,本书包含的信息量是前所罕见的。一如既往,格兰茨创作了一部鸿篇巨制,几乎凭一己之力就拓宽了读者的历史视野,改变了人们对东线战事的固有看法。
——石头&石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书籍网
这是一份对斯摩棱斯克交战中的苏联红军的精心研究,具有开创性……毫无疑问,格兰茨在苏德战争史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环球战争研究》
《巴巴罗萨脱轨》为学者们提供了关于苏德战争初期阶段的出色研究——这场交战是苏联胜利的孵化器。
——《加拿大斯拉夫研究》
本书为以往的伟大卫国战争史著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它收录了大量曾被忽视的文献,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斯摩棱斯克交战的历史叙事。
——《军事历史杂志》
对战争游戏感兴趣的人将会为书中的丰富细节兴奋不已……对任何想要研究这场战事的人来说,这本书都颇具价值。
——《微缩页》
1941年8月17日拂晓过后几个小时,科涅夫和霍缅科集团军发起进攻。苏军炮兵对德国人的防御实施了60分钟炮火准备,红军战机紧随其后,发动几个波次的轰炸和扫射,工程兵迅速清理前方各种障碍物,第19集团军5个突击师第一梯队团的营级突击群一波波向前涌去。炮组人员推着76毫米团属火炮向前转移,在他们的支援下,苏军步兵攻向松散的德军前沿防线。德军警戒部队竭力后撤时,红军步兵波次向前冲去,若有可能便穿过德军支撑点之间的缺口,而在没有缺口处,苏军士兵高呼“乌拉”,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向德军阵地。德国人的机枪扫射前进中的苏军步兵队列时,迫击炮弹在一排排灰色人影中炸开。率领进攻的苏军步兵营在德军不断加剧的火力打击下发生动摇时,新的步兵营出现了,他们以密集队列穿过遭到重创的战友,保持突击势头继续向前。而在德军火力最密集、最致命处,随着生还下来的苏军步兵就地卧倒,进攻陷入停滞。而在冲锋获得成功处,一排排步兵已被炮火驱散,分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群体,在各支撑点及其暗堡之间向前推进,仿佛是在持续不停的火力中寻找某种喘息之机。
某些地段,下定决心的苏军步兵,在徐进弹幕射击和红军歼击机偶尔实施的空中打击支援下,克服德军防御,打死打伤守军士兵,并迫使幸存者逃至后方的新战壕寻求隐蔽。与此同时,红军先遣团指挥员命令他们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营向前推进。后方,师长们将第二梯队团投入战斗。结果不难预料,在德军防御顽强处,他们的火炮和迫击炮有效协同,一旦进攻发生动摇,苏军士兵的“乌拉”声也平息下来。而在德军防御薄弱处,或据守阵地的士兵不够坚决处,向前推进的苏军步兵和突击炮很快就会撕开一个大缺口,就连预备队也无法将其封闭。
同样的情景沿霍缅科第30集团军战线不断重演,但存在一个重要的例外。在这里,并非所有部队都在进攻令下达前到达了他们的出发阵地。霍缅科不愿破坏他所期待的协同进攻,遂命令麾下部队到达出发阵地后便投入进攻。结果,10点后不久展开进攻的部队达成突然性,而姗姗来迟的部队则因为德国人有所准备而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出所料,该集团军的战果喜忧参半。至于马斯连尼科夫第29集团军,他们参加第一波次突击行动,对德军第106步兵师沿伊利因诺北面西德维纳河的防御发起冲击。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afb5f9849309ded379a_151640.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b045f9849309ded379b_151641.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b0c5f9849309ded379c_151642.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b125f9849309ded379d_151643.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b165f9849309ded379e_151644.jpg)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