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260708
研究拿破仑战术的必读之作,作者特意为本书中文版、为中国读者作序。
本书分析了拿破仑军队三大兵种——步兵、骑兵、炮兵的组织结构、互动关系、战术等,梳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看似太过专业、枯燥乏味,实则是让人一读便欲罢不能的好书,因为它不厌其烦地详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各个国家军队的运作,它探讨了步兵营、骑兵中队、团和炮兵连如何在战场上行动,分析了武器的使用,深入研究了散兵的作战进程等。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介绍步兵、火炮的射击效能及编旅战术、行军策略等内容的章节绘制了大量曲线图,另有138幅战术图、91个表格和7个图表。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中文版序言
序言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拿破仑时代的步兵基础
第二章 步兵战术
第三章 营的机动
第四章 轻步兵
第五章 旅的机动
第六章 法国革命军战术冲击纵队与其他作战队形
第七章 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的骑兵战术与骑兵质量
第八章 骑兵战术理论与实践
第九章 一个骑兵团的机动
第十章 拿破仑战争期间的炮兵
第十一章 诸兵种合成作战
第十二章 大战术与战略行动
参考文献选目
译后记
要了解拿破仑战争的战术,就有必要既知晓拿破仑时代之前运用的战术,也理解步兵、骑兵、炮兵这三大兵种的内部结构和兵种间的互动关系。
拿破仑式战术的演进历史实际上始于15世纪,当时长枪与火枪初次崭露头角。在中世纪,重装骑兵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战斗兵种,肆无忌惮地从农民组成的民兵身上踏过,就像风吹谷壳一样把他们驱散。然而,当瑞士人创立了手持长枪、训练有素的步兵部队后,骑兵就发现那长满刺的步兵刺猬是啃不动的。
早期的火器尽管相当笨重,却由于诸多原因依然优于此前的弓弩。长弓手要经过多年训练才能掌握使用长弓的技艺。而且,使用弓箭所需的体力也会因漫长战役中的艰辛而严重受损。尽管弩并不像长弓那样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相当的体力,但它仍然需要可观的训练。火绳钩枪及其后继者火绳枪需要的不过是携带枪支的体力,任何接受过训练的人都能以武器本身容许的准度射击一整天。
当长枪阵和火枪阵共同出现时,两者必然会结合起来。火绳钩枪手可以躲到长枪阵的保护性尖刺下获得庇护,也能够击倒鲁莽地进入射程的骑兵。
若是将长枪手作为火绳钩枪手使用,就可能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因此有一点逐渐变得显而易见:密集的长枪阵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火炮在战场上得到战术应用也促成了密集阵形的消亡,对火炮而言,长枪密集阵成了不可抗拒的诱人目标。
起初的比例是数名长枪手对应一名火绳钩枪手—后来则是火绳枪手,随着火器的用场越来越大,长枪手数量降低到几乎消失的地步。长枪消亡的最后一步是插入式刺刀投入使用。这种刺刀可以把火枪转化成一柄短矛。这最终将导致长枪彻底消亡,因为火枪手此时在与骑兵交战时已具备自卫能力。
然而,插入式刺刀存在一个缺点,它须要插入枪口,这就导致火枪不能作为火器使用。取代了插入式刺刀的套筒式刺刀让火枪能够在上刺刀后继续射击。这种刺刀通过枪口附近的套环固定在火枪上,让枪膛中不存在异物,可以在必要时开火。
随着武器的演进,步兵阵形密度也持续下降。长枪阵原来是十分密集的阵形,其厚度通常要大于宽度。长枪阵的战术理论在于,后列人员既能让阵形变得厚重,也能在长枪阵卷入推枪战期间替代前列的伤亡人员。推枪战是能够决定谁赢得交战的推挤交锋,阵形分量在其中极为重要。随着长枪的消失,推枪战已不在战术考虑范围内。
主要的考虑因素在于:
1.队形密度应足以击退骑兵攻击;
2.步兵能够安全射击的最大密度;
3.列阵步兵使用的开火方式。
火枪兵的队形在发展之初有6列厚。前三列人员射击—第一列跪姿,第二、三列立姿,第四、五、六列装填,当前三列射击完毕后,后三列轮换上前,进入射击位置。较早的战术思想认为厚重的阵形是抵御骑兵的理想阵形,这种六列队形正是源于那样的旧思想。
当人们发现要是后列士兵不用穿过前三列上前,射击速率就能有所提高后,阵形厚度就从六列降到三列了。与此同时,前三列人员也收紧到队列中站立的士兵手肘碰手肘的地步,这就增加了队形正面每英尺长度上的火枪射击数量。
这种密度变迁并没有立刻影响到某些正在使用的队形。方阵是一种用来抵御骑兵的队形,许多国家一直将军队排成六列厚的方阵,这么厚的方阵甚至在拿破仑战争中还持续存在了一段时间。
骑兵自身也在经历转变。它先是放弃了l’arme blanche或“冷兵器”。刀剑与头盔的撞击也已基本消亡。手枪骑兵(reiters)取代了重骑兵,他们的主要兵器是转轮或火绳手枪,战术是回转射击(carricole),在回转射击当中,骑兵团要走到被选定为目标的敌军阵形附近。每列骑兵依次骑马上前,一列骑兵用手枪朝敌军步兵或骑兵密集队列射击、转身离开、装填,下一列骑兵继续上前开火。
这种战术体系导致剑几乎被彻底废弃,直到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Gustav Adolf)才让剑得以复兴,他也展现出重骑兵冲破其他骑兵的效力。然而,这两种战术体系面对长枪密集阵都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骑兵并未经历什么重大发展。在法国大革命来临前,几乎所有欧洲骑兵都既装备刀剑,也配备各类火器。半回转射击业已消失,但骑兵使用火枪射击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过,骑兵在会战战场上的主要战术又一次变成了冲击。胸背甲的使用几已消失,以法军为例,在它超过20个重骑兵团里,只有一个团—胸甲骑兵团—仍在装备胸背甲。英军已经完全放弃了胸背甲,欧洲其他军队也都存在类似的趋势。然而,这种趋势随后就被逆转了,等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几乎所有欧洲大国的军队里都有了胸甲骑兵。
炮兵战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早期火炮相当沉重,相对难以机动而且射速非常慢,起先仅仅被当作攻城和守城武器使用,但这种状况已经改变。冶金学提高了炮膛强度,也减轻了炮管重量,这让火炮拥有了更高的射击速率和更长的射程。改进的炮架设计加上减轻的炮管重量让火炮变得更易机动。
当火炮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执行战地机动并在一天内射击多次后,人们发现长枪手和骑兵的密集阵形成了炮兵的理想目标。即便在长枪阵消失后,炮兵也依靠射击速率的提高和机动性的改善得以继续留在战场上。自从炮兵进入战场后,它的战术用途就没怎么变过,时至今日,它的用途仍是消灭射程内的任何敌军部队。
正如序言所述,刺刀源自长枪,它是过去时代、过去武器系统的残留。配有刺刀的步枪是由长枪发展而来,它继承了许多长枪战术。它的主要用途是将步兵队形转变成一种不受骑兵攻击的带刺的刺猬。次要用途则是刺刀冲击。
刺刀在整体上取代了步兵剑成为近战兵器,尽管各国军队中存在少数保留步兵剑的部队,但刺刀才是普遍使用的有刃兵器。
刺刀的用途也变化极大。俄军将领苏沃洛夫(Souvarov/Суворов)因他的名言“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而闻名。他喜欢刺刀冲击远甚于枪战。人们或许会认为刺刀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但事实并非如此。拿破仑的大军团总军医拉雷(Larrey)曾在1807年的多次会战后对负伤情况进行过战地研究,发现大部分伤员都是炮火和步兵火力造成的。在他所检查的伤员中,只有大约2%受的是刀伤。
刺刀冲击是法军频繁运用的战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刺刀冲击通常由横队执行,对付的是已经被火力击溃的敌军。这是弗里德里希式的刺刀用法,也代表了1792—1815年间联军的普遍用法。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军的刺刀冲击通常由一个列成纵队的营执行。它成了打击敌军士气的主要武器。然而,法军在这一场合下通常会预先以集中的炮火而非步兵火力削弱敌军。
关于步兵对骑兵发起刺刀冲击的频率也存在误解。普遍认为历史上只存在三次这样的冲击:
1. 1760年,普军贝恩堡步兵团在莱格尼察(Liegnitz)攻击奥军骑兵。
2.俄军立陶宛近卫步兵团在博罗季诺(Borodino/Бородино)攻击法军骑兵。
3. 1811年,英军第5步兵团在埃尔博东(El Bodon)攻击法军骑兵。
事实上还出现过更多的案例。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军步兵似乎在明登(Minden)会战中冲击了法军骑兵。在师级将军洛朗塞男爵写给乌迪诺元帅的一封信里也提到过一次这样的攻击。它发生在1813年5月18日诺伊基兴(Neukirchen)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当时法军第52、第137战列步兵团列成方阵阻挡俄军骑兵的攻击,两度击退骑兵后,法军变换队形列成纵队,不止一次以冲锋步法冲击骑兵。
1813年8月26日在卡茨巴赫(Katzbach)河周边地区进行的会战中,第34战列步兵团4营发现一支普鲁士枪骑兵冲入并俘获了法军第十一军的停炮场。由于整日的降雨,4营只有大约六分之一的步枪能开火,于是他们以营密集阵朝骑兵发起冲击,赶走了普军骑兵,夺回了第11军的停炮场。这个营似乎并未受到多大损失。
在2月13日发生的沃尚(Vauchamps)会战中,一个普鲁士旅的两个西里西亚射击兵连发觉自己的逃生之路上横亘着一个法国骑兵中队。这两个连总共约有230人,他们列成纵队,上了刺刀向前冲锋,从法军骑兵当中杀出了一条通道。这两个连并未蒙受任何伤亡。事实上,伤亡报告中只列出了丢失若干筒帽和刺刀。这就是与法军骑兵发生实质性接触的结果。
1814年3月25日,在拉费尔尚普努瓦斯(La Fère-Champenoise)会战中,德罗尔的(Delord)国民自卫军旅—该旅隶属于帕克托(Pacthod)师—组成了冲击纵队,以冲锋步法朝着两个俄军骑兵团推进,迫使俄军退却。法军在进行这次冲锋时几乎没有出现伤亡,不过,此次会战中的后续事件则导致帕克托师遭到全歼。
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此类攻击似乎发生在1920年4月27日,当时苏俄军步兵第7师在马林附近对一个波兰骑兵旅发起了刺刀冲击。与提到的其他此类事例相比,此次交战的伤亡数据并非全然未知,俄军似乎损失了40%的兵力。这无疑是因为波兰骑兵携带了机枪,但这也足以打消人们发动这种行动的念头,至少在20世纪,除了最绝望的军队之外,没人会去进行这种尝试。
然而,鉴于在19世纪初发生过这么多案例,不可否认步兵冲击骑兵仍然是一种合理的战术,但它仍然是拼命的战术。在回顾了上述所有战例后,这一点变得尤为清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