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07224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dcd5f9849309ded37b0_325000.jpg)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引 子 鼙鼓声来 / 001
第一章 新朝大元,老皇忽必烈 / 007
一、“圣诞节”的汉式朝仪 / 007
二、在兄长蒙哥的阴影下 / 009
三、意外的崛起 / 013
四、从蒙古到大元 / 018
第二章 蒙古帝国的野心与黄金之国日本 / 024
一、蒙古的野心 / 024
二、是“国书”还是“臣服诏书”? / 026
三、“合法性欠缺综合征” / 032
四、遍地黄金宝珠的“Zipangu” / 035
第三章 对手和帮手 / 040
一、两个11岁的箭术高手 / 040
二、“上首功”的武士国 / 044
三、高丽的亲家和驸马爷 / 049
四、东征军驻高丽前进基地 / 054
第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 059
一、赵良弼的最后心愿 / 059
二、海边的闹剧 / 062
三、李藏用导演戏中戏 / 065
四、大间谍登场 / 069
五、上智为间 / 073
第五章 隔海的较量 / 078
一、大黑天神对阵“二十二社” / 078
二、七拼八凑的东征军 / 081
三、诸公碌碌皆余子 / 084
四、北条执权的攘外与安内 / 088
五、“散地,吾将一其志” / 094
第六章 D日:喋血博多湾 / 098
一、目标:九州太宰府 / 098
二、万棹千帆入博多 / 101
三、邂逅东亚的“马穆鲁克” / 105
四、第一印象 / 109
五、日落前的血战 / 115
六、“流将公”中箭 / 118
第七章 “文永之役”三大疑案 / 122
一、“矢尽而还”? / 122
二、忽必烈的“秘密武器”? / 125
三、败了?胜了? / 130
第八章 天边的风暴 / 134
一、龙口惨案 / 134
二、有人枕戈待旦 / 138
三、有人实力暴涨 / 142
四、得志的武士 / 149
五、孤独的先知 / 151
第九章 东路军的困境 / 156
一、“八二六会议”与新战争计划 / 156
二、不祥之兆初现 / 160
三、东路军抢登志贺岛 / 164
四、狭路相逢海中道 / 167
五、突袭长门,退守壹岐 / 170
第十章 “一风扫荡蛮烟” / 174
一、史上最大规模舰队与最糟糕指挥官? / 174
二、状况迭出的平户会师 / 178
三、至暗时刻 / 183
四、“起风了,要努力活下去!” / 188
五、落幕时分 / 192
六、逝者与还者 / 197
终 章 大元帝国的“奥古斯都门槛” / 201
一、“大业”未竟 / 201
二、天机与民意 / 205
三、失败原因 / 208
四、“以秦灭秦” / 212
本书大事年表 / 216
参考文献 / 224
视角广阔,将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融为一体
◎本书作者是当今蒙元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更是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
完整呈现“元日战争”全貌
◎一代雄主忽必烈与幕府政治强人北条时宗隔海博弈
◎威震欧亚蒙古铁骑与勇悍狂热日本武士的正面交锋
◎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敌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有何底气、有何考虑,敢于斩杀元朝使者,表现出强硬姿态?
◎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东征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将帅不和,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场征日战争,元军一共损失了多少士兵?
◎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
◎元军征伐日本,对日本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讨元朝军队失利原因,对战争性质及相关问题,提出新见解。
◎当忽必烈为征日本失败而震怒的时候,他仍未彻底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或许更未曾意识到,连续失利,暗示着元帝国的军事扩张之势,已膨胀到了某种极限,面临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历史法则?
◎数次遣使,两度征伐,甚至曾计划第三次出兵。已据有广袤大陆的忽必烈,为何对征服“僻居海上”的日本如此执着?
◎当时的日本,有着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幕府的政治强人北条时宗,是个怎样的人物?
◎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这两场征伐日本的战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认识这两场战争的性质?什么是元帝国扩张之路上的“奥古斯都门槛”?
亚洲海洋历史的重要篇章。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队长)
这场战争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本书大概是*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亦庄亦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囊括中外,纵论古今,发人深思。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学到东西*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不是蒙元史学者对一个跨度过大话题的专业论述,而是在一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出自一个头脑的多重专业视角下的一次重新解读。作者对战争背景浓墨重彩的刻画,多多少少重塑了我对蒙元世界的感受,可能是全书*启发性的章节。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引子 鼙鼓声来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农历六月初的一个午后,日本镰仓,北条时宗御所。
时已入夏,淅沥连日的小雨刚刚止歇,从海上吹来微风,裹挟着丝丝凉意,从廊下透入竹帘,直达北条御所的正厅,又同那里迸发出的阵阵肃杀的乐声汇流一处,令坐在厅上和廊下的一众宾客不禁汗毛直竖。
正厅中央,身着红色狩衣的舞者,戴着一张狰狞的青铜假面,在一群黑衣舞者的簇拥下,踏着铿锵的乐声指麾击刺。
这场乐舞名为《陵王》,表现的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显赫武功。据说长恭“才武而貌美”,所以临阵之际常戴着面具杀敌,勇冠三军,“武士歌之,为兰陵王入阵曲”。在镰仓时代,《陵王》是著名的“唐乐”,乐师和舞者,都是专程从京都请来的。很难想到,这场煞费周章安排的表演,只是为了取悦在座的一位中国僧人:建长寺住持无学祖元。
清癯的老和尚,身着素布单衣,仿佛浑然感觉不到让满座宾客动容的寒意。随着阵阵胡笳和金鼓的杀伐之声,老和尚的思绪早已飘回了5年前,他避难宋国温州能仁寺的那个初夏。
1276年(至元十三年)初,元朝大将伯颜已经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南宋的国都临安。传说,元朝大军驻扎在江边等待受降之际,南宋的太皇太后曾向海神祈祷,指望钱塘江大潮把这些北方野蛮人都冲走:“海若有灵,当使波涛大作,一洗而空之。”可惜,潮汐居然比平时晚了三日,“军马晏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浙江潮》)。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大宋的气运已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也有不少人并不这样想。于是,这年春天,元军只好又大举南下,消灭浙东与福建等地负隅顽抗的南宋残余势力。大军横扫“温、台、衢、婺、处、明、越及闽中诸郡”,所过残破。无学祖元寄居的能仁寺,虽僻处雁荡群山深处,也不可能独为一方乐郊。
那天,守着山门的小沙弥自山下小镇的亲戚家归来,惊魂甫定,诉说起连日来的经历:两日前,忽然冒出铁骑数百,在镇外的石桥附近徘徊。镇子里的百姓以为是前线败退下来的溃军,不但不害怕,反而扶老携幼前往观瞻。然而,日暮时分,镇上几个无赖剽悍之徒在巷子口逮住一名陌生面孔的探子,一问之下,才知道外面的军队是鞑子。第二天,铁骑从四面八方冲入镇子,绝望的百姓或持梃肉搏,或以桌椅拦截街巷,怯懦者自缢梁上,或举家自焚,一时间,镇子上空烟炎四起。说到这里,小沙弥结结巴巴补充说:“听闻大兵不日就要入山搜寻哩!”
片刻之间,合寺僧侣作鸟兽散。住在后院的祖元和尚是个外来户,当他做完功课上前殿转悠的时候,发现庙里已经空无一人,后厨也是釜爨狼藉,粒米皆无。和尚既然没有本地亲戚可以投靠藏匿,只好“兀坐堂中”,听候元朝大兵的处分。
他的“行状”作者静照如是描述当时的紧张气氛:元军士兵“以刃加颈”,高僧“怡然”不顾,随口吟诵了一首颂词,表示直面生死的坦然。这首颂词后来在日本广为流传,被称为“临刃颂”:
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和尚又为众军士讲述佛法,感化他们“悔谢作礼”而去。后来,祖元的徒弟慧广请了元朝翰林揭傒斯撰写《佛光禅师塔铭》。在揭翰林的笔下,这段故事被渲染得更富传奇色彩:“天兵忽临,白刃交师颈,师坚坐说法不顾,众敛兵作礼而去”。
祖元和尚十分幸运,因为蒙古帝国的军队绝非总是如此彬彬有礼。他们在中亚城市的屠杀,让志费尼这样的史学家连连感叹:传闻简直无法相信,所以数字也不敢记下来。志费尼和宏达迷尔还说,成吉思汗军队在攻陷中亚城市忒尔迷(今乌兹别克斯坦帖尔梅兹)后,抓住一个老妇人,老人哭喊着对士兵讨饶:“军爷饶命,小人有一颗大珍珠献上!”当士兵索要珍珠的时候,她说:“珠子被小人吞下肚了。”蒙古兵剖开老妇的肚子,果然找出了好几颗珍珠。结果,蒙古兵只要见到尸体和俘虏,就下手剖腹取珠(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那天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大概“天兵”们琢磨,萧萧寒寺,仅有的细软或许早就被逃走的和尚们席卷一空,杀人无益;或者,当年带队搜山的那名百户清楚,和尚、道士和算命先生之流,不能随便杀。他记得,朝廷下发的文告里说得明白:“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忽必烈《平定江南诏书》)又或者,闯入山门的恰好是董文炳的部队——董氏是金末北方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少数军阀之一,家风谦慎,部队纪律不错。董文炳当时率军南下浙东和闽中,《元史》中他的传记就写了不少好话,一说他严禁部下践踏路边的庄稼,把南方老百姓感动得“不忍以兵相向”;一说他阻止了南宋守将火烧温州城,福建人感恩戴德,“庙而祀之”。当然,事实可能就是祖元的传记作者希望传达的那样: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人性中善的种子,依然可以发出微弱、坚定,因而动人的光明。
不管怎么样,无学祖元逃过一劫。但是,“大元三尺剑”显然也斩断了他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眷恋。
一年后,有人自日本国捎来“平将军”的书信,延请他赴日出任建长寺的住持。建长寺全称“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位于今天神奈川县镰仓市内,开山祖也是宋朝禅僧兰溪道隆(四川人)。当时,日本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极为频繁。据说,第三代幕府大将军源实朝,梦到自己是宋朝和尚的转世,甚至动过亲自航海入宋的念头。
收到信,祖元和尚咬了咬牙,给徒弟们讲了一番达摩祖师“逾海越漠”、不辞艰辛来中华传法的大道理,便毅然出海东渡。
想到此处,老和尚的思绪逐渐从五味杂陈的回忆中摆脱出来。这时,他才注意到,厅上泠然的乐舞早已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安和狂热的气氛。他望向一侧,迎头遇上东道主时宗清澈的目光。
这张面孔太年轻了!看到年轻的幕府执权,祖元和尚总是想起另外一个同样也是以“陪臣”身份专权一国的人物——宋朝的贾似道。贾似道得势的时候,很欣赏祖元,还说动朝廷请他住持自己家乡台州的真如寺。祖元利用不多的几次机会,细细观察过这位权倾中外、炙手可热的权臣。如今他发现,时宗投来的那道目光里,蕴藏着的正是他屡屡从贾太师身上寻找不见的东西:能够忍辱负重、承载大任的刚毅。
时宗平静地递过来一张纸。侍立一旁的通事(翻译)尚未来得及开口,老和尚已看懂了纸上文字的意思。这是镰仓幕府的镇西探马连夜飞报来的军情文书。上面只是简单地写着:
五廿一,对马、壹岐,异国贼徒舟袭来。
宾主相顾无言,一时俱体会到了对方在沉默中的决然。
这支“异国贼”日后将以“东路军”之名留名史册,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二次派遣征日大军的先发部队。就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午后,在大海彼端的庆元港(今浙江宁波),还有一位原南宋人,他的目光越过港内轴轳相接的船队,迫不及待地朝日本的方向远眺。他就是前南宋殿前副指挥使、大元征日的后续部队“江南军”的司令官范文虎。
祖元和尚在贾太师的府邸或许和范文虎有过一面之缘,可未必记得这个公子哥儿的长相;范殿帅也未必对恩主青睐的一个禅师有太多印象。如果没有南宋覆灭和日本远征,范殿帅只会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人物,未必入得了后世史家的法眼。
其实,在本书的故事中来来去去的主角,也大都是些小人物。比如,在元军船队被“神风”席卷以后,因为在幸存者中军衔最高,被推举出来在孤岛上做最后抵抗的张百户;把自己珍爱的马鞍换了路费,上访邀功,还请画师把自己的事迹绘成长卷的下级武士竹崎;又或者,日本龙口山常利寺内孤寂的“元使五人塚”下,埋葬着的元朝使节,等等。若没有忽必烈征日本,这其中一半主角的历史名望将严重缩水,另一半主角大概会被历史永远湮没,留不下一丁点痕迹。
本书讲述的正是一位大人物和一群小人物演绎出的大历史。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dda5f9849309ded37b1_480432.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ddf5f9849309ded37b2_480595.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66de85f9849309ded37b3_480450.jpg)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