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63934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的2500 多年里,对其校勘、注疏、阐释之作不断涌现,数量之多如汗牛充栋;在其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历经文字的演变、版本的进步、注释的繁富等种种变化,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显示出了经久不衰的活力。我们注意到,历代兵家对其解读呈现出不断增益的结果,且见仁见智。
应该说,这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尤其是当下,各行各业都以《孙子兵法》智慧指导行业发展,其应用已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近年来大量出版的相关著作中,存在着将《孙子兵法》庸俗化解读的趋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客观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法和词义古今多有不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领会;而一般读者,又难以找到权威的注释,难免望文生义。主观上,非专业者阅读学习的目的多是功利使然,难以客观理性领会孙子本意;而作者大都是人云亦云,对孙子兵法的诠释多出于臆测。编撰供广大《孙子兵法》爱好者乃至专业研究人员备查的《孙子注会要》既十分迫切又非常必要。
《孙子》一书突出的特点是舍事言理,词约而义丰,具有高度的哲理色彩和抽象性质。正因为如此,历代注家很自然地形成以哲理谈兵的传统。早在三国年间,曹操注《孙子》就指明宗旨:“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历代有识之士无不汲汲于恢复孙子思想之原貌。唐代以降,注家蜂起,各种单注本、集注本以及合刻本纷纷面世,尤其是在宋代,当时统治者有憾于国势积弱,提倡研读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正式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颁行于武学,为将校所必读。据统计,唐宋以降,为《孙子》作注者不下二百余家,存世的也有七十家以上。其中著名的注家,在隋唐时期有孟氏、李筌、陈皡、贾林、杜佑、杜牧等;在宋代有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施子美、郑友贤等;在明代有赵本学、刘寅、李贽、黄献臣、王阳明等;在清代则有邓廷罗、顾福堂、国英、朱庸及黄巩等,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将历代注家汇注成册,供人们学习《孙子兵法》以资参考的资料,唯有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该注本集中了曹操、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陈皡、贾林、梅尧臣、王皙等十一家注释,这对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它也是传世《孙子兵法》书中*重要的版本之一,与宋刻《武经七书•孙子》本共同构成《孙子》书传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源流。
自宋代《十一家注孙子》问世以来,直至今天,尚未发现有人进行过将诸家注孙子再汇集的尝试。其间,宋代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当是十一家注本的重刻本;清代孙星衍以华阴《道藏》本《孙子集注》为底本,对《十一家注孙子》作了认真细致的校订考辨工作;当代学者黄朴民、赵海军对《十一家注孙子》本进行了点校,此外,尚未有人进行新的集注。而存世的七十余家注本之中,其作者不乏有建树和见地者,我们择其重要的孙子注(其中包括《十一家注孙子》)汇集成册,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否则,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传播将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孙子注会要》的出版发行,填补了自宋代以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这项汇集工作的完成,展现了长期从事历代军事思想研究的工作者,尤其是《孙子兵法》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