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08655
编辑推荐
★父母们不要怕与孩子们亲密,要怕的是与自己的孩子不够亲密!
★汇集了音乐家爸爸27年来亲子相伴成长的教养甘甜
★从亲密到放手,完美演绎*深挚坚定的教养完成式
★汇集了音乐家爸爸27年来亲子相伴成长的教养甘甜
★从亲密到放手,完美演绎*深挚坚定的教养完成式
内容简介
书中传达十二个教养主题,从亲密、玩、睡眠、空间、大自然、健康、意志力、做自己的主人,到真情诚实、自主学习、理性教育、相信与尊重。身为父母,唯一的期许就是:不要蒙蔽了孩子剔透的灵魂;同时给予她们力量,可以坚强地穿越这个不尽完善的现实世界。在养育孩子同时也自我疗愈的点滴故事中,有欢喜、有挫折、也有坚持。「吾家有子已长成」,这是一本真诚无隐的教养书,也是身为父母最应读的一本书。
目 录
引言 生命中的惊鸿一瞥,我十三岁就想当爸爸! 012
第一章 亲密真美妙 亲密关系恰如绝美的和声 019
第二章 一路玩到挂 得意忘形地玩、乐尽天真地玩 035
第三章 今夜真好眠 一夜之计在于眠,只需温柔 051
第四章 椅子锯断脚 家不论大小,都是浩瀚的宇宙 065
第五章 天地无限好 从大自然汲取生命之泉 075
第六章 生病我最大 音乐需要慢板,人生需要慢板,养病最需要慢板 089
第七章 爸爸是只大猩猩 意志坚定,化苦痛为光辉 105
第八章 满足孩子的心愿 以进行曲的步伐,做自己的主人 119
第九章 功课跟得上就好 学习自主,战场变回乐园 135
第十章 真性真情真心话 用真情与诚实滋润心灵 155
第十一章 站在“理”字上支持孩子 理性的照见,让我们认清方位 173
第十二章 砍断魔掌,剪断脐带 相信与尊重,亲子共享甘甜 191
女儿说 不似乖女儿,宁像小猴子 应就然 209
女儿说 走出自己的路 应悦 211
第一章 亲密真美妙 亲密关系恰如绝美的和声 019
第二章 一路玩到挂 得意忘形地玩、乐尽天真地玩 035
第三章 今夜真好眠 一夜之计在于眠,只需温柔 051
第四章 椅子锯断脚 家不论大小,都是浩瀚的宇宙 065
第五章 天地无限好 从大自然汲取生命之泉 075
第六章 生病我最大 音乐需要慢板,人生需要慢板,养病最需要慢板 089
第七章 爸爸是只大猩猩 意志坚定,化苦痛为光辉 105
第八章 满足孩子的心愿 以进行曲的步伐,做自己的主人 119
第九章 功课跟得上就好 学习自主,战场变回乐园 135
第十章 真性真情真心话 用真情与诚实滋润心灵 155
第十一章 站在“理”字上支持孩子 理性的照见,让我们认清方位 173
第十二章 砍断魔掌,剪断脐带 相信与尊重,亲子共享甘甜 191
女儿说 不似乖女儿,宁像小猴子 应就然 209
女儿说 走出自己的路 应悦 211
前 言
自序:一起体验生命的美好
人生当中,绝大多数的角色都是被赋予的。然而作为一个父亲,我确定是在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热切的期盼下投入的。父亲的角色意味着崭新的机会和全然的责任,那是不可推诿也不必谦让的冠冕。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想到将有一个新生儿叫我爸爸,心里就激动不已。
“对爱的直觉和有益身心的理性作为,都将被带进养育的过程。而且无论如何,不要让岁月蒙蔽了初心。”我是这样不时叮咛自己的。如今,回首二十七个年头,历经多次关卡,一家人在亲密的基础上,以坦白的态度将歧见化小,谅解加深,危机变成转机,亲子关系结出友谊的果实。谁不想把最好的给足下一代呢?这本书所陈述的,正是我确信为好的核心理念。
不论是身为一位古典音乐的布道者,或是个性迥异的一双女儿的父亲,或是一位来日的作家,最大的心愿无非就是和大家一起体验生命的美好,尤其是当我们可以面对面的时候。
感谢琼龄一路协助完成书稿,感谢赖佩茹女士从旁鼓励与指教,最要感谢远流的编辑朋友,在茫茫人海中,为心灵的交流开辟航道。
二○一二年九月四日于南势堡
人生当中,绝大多数的角色都是被赋予的。然而作为一个父亲,我确定是在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热切的期盼下投入的。父亲的角色意味着崭新的机会和全然的责任,那是不可推诿也不必谦让的冠冕。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想到将有一个新生儿叫我爸爸,心里就激动不已。
“对爱的直觉和有益身心的理性作为,都将被带进养育的过程。而且无论如何,不要让岁月蒙蔽了初心。”我是这样不时叮咛自己的。如今,回首二十七个年头,历经多次关卡,一家人在亲密的基础上,以坦白的态度将歧见化小,谅解加深,危机变成转机,亲子关系结出友谊的果实。谁不想把最好的给足下一代呢?这本书所陈述的,正是我确信为好的核心理念。
不论是身为一位古典音乐的布道者,或是个性迥异的一双女儿的父亲,或是一位来日的作家,最大的心愿无非就是和大家一起体验生命的美好,尤其是当我们可以面对面的时候。
感谢琼龄一路协助完成书稿,感谢赖佩茹女士从旁鼓励与指教,最要感谢远流的编辑朋友,在茫茫人海中,为心灵的交流开辟航道。
二○一二年九月四日于南势堡
媒体评论
应志远不但是一位热爱生命与大自然的音乐布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实践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他与两个女儿保持着细腻零距离的观察与沟通,将「亲密」的价值真实无遮掩地展现在亲子教育中。这是很少台湾为人父者所能体验的过程。
──严长寿
亲爱的读者,亲子关系千百种,最重要的就是要「亲密」。这一点连应志远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
──陶传正
应志远和台湾少数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样,养出两位秀异的孩子。很多人好奇:这么精采的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就像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自主学习总是强调「教─学」间交互式的成长。这本书有理念、有反思、有情节、有故事,真是一个好的说明。
──李雅卿
看了应爸爸的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为父母,一定非常羡慕他能够与孩子维持这么亲密的关系。这样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为人父母者都该参考、并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于家庭中的。
──李伟文
感动于应爸爸对于家庭、对于孩子的付出与陪伴,对于音乐、对于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感谢他的分享,一个爸爸坚强的、软弱的、胜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亲密的价值。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这样的幸福里,正如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
──傅娟
──严长寿
亲爱的读者,亲子关系千百种,最重要的就是要「亲密」。这一点连应志远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
──陶传正
应志远和台湾少数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样,养出两位秀异的孩子。很多人好奇:这么精采的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就像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自主学习总是强调「教─学」间交互式的成长。这本书有理念、有反思、有情节、有故事,真是一个好的说明。
──李雅卿
看了应爸爸的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为父母,一定非常羡慕他能够与孩子维持这么亲密的关系。这样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为人父母者都该参考、并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于家庭中的。
──李伟文
感动于应爸爸对于家庭、对于孩子的付出与陪伴,对于音乐、对于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感谢他的分享,一个爸爸坚强的、软弱的、胜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亲密的价值。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这样的幸福里,正如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
──傅娟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亲密真美妙
“亲密”是与生俱来,最美妙,几乎是我们垂手可得的礼物。
人需要好的亲密关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
“亲密”是一个家的根本,不要怕亲密,要怕的是不够亲密。
曾经在我家中有个聚会,与会者有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他看见一张我搂着两个女儿、背景在花莲鲤鱼潭的照片,我这个爸爸流露出很满足的眼神,眼光朝向远方的天空,两个女儿分别轻轻搭着我的胸膛,表情很明显地沉浸在与我的亲密关系中,有种安定的、幸福的、甜蜜的、一看就知道很和谐的父女关系。这么美好的情境、很能代表我与孩子间实际相处的一张照片,看在这位朋友眼里,却让他觉得不太自在,欲言又止。
他有这样的反应,我不讶异,可能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有很多跟他有类似感受,只是未必会直接表现出那种不以为然的神情。
亲密,是快乐的真正实现
我过去曾指挥过一个国中的管弦乐团,在某次练习过程中,突然有种情境让我觉得必须跟学生传达,便停下来对学生说:“这就是一种爱的感觉,就像你的父母或一对情侣相爱,他们互相亲吻、互相拥抱……”就只是这样起了个头,都还没说到重点,学生马上一片哗然,此起彼落地嘟嚷着:“哎唷!老师你好色喔!”“老师你好变态喔!”我当下非常震撼,那是我从法国回来的第三年,我立刻反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生出来的?你以为爸妈拍拍手就可以把你们生出来吗?或者他们只是一起搭公交车,你们就生出来了?”学生们露出很不好意思的表情。我继续逼问他们:“你们告诉我,你们的爸妈色不色?有谁的爸妈是不色的,举手!”没人敢举手。我接着对他们说,本来男女互相喜欢、父母因为相爱而结婚生子是很正常的,为何要对正常的事感到恶心呢?
在我们的社会,哪怕是大学教授或是一般国中生,大家对于“亲密关系”很容易有不良的解读。“亲密”,这个最美好的礼物,应该是人们最容易得到的,却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一开始就被扭曲、被抛弃了。
二○一一年的春天,刚过完年,我们一家四口重回垦丁的凯萨饭店度假。我们住的一楼房间,户外有个可以露天泡汤的隐密空间。我跟太太在泡裸汤,两个女儿,就像当年她们依然幼小的时候,一边嬉闹、一边就跳进汤池里跟妈妈玩成一片。她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二十二岁。
两个孩子只有在青春发育期,因为对自己变化中的身体不熟悉,曾有过一段稍稍害羞的时期。我自己是完全自在的,但只要感觉孩子有一点点不自在,我不会故意挑战她们的尺度。但在垦丁泡汤的那一天,我很清楚地知道一件事,两个孩子的内在跟她们童年时仍是一致的,跟父母之间也是完全信赖、没有紧张的。
那是快乐的真正实现,快乐在那个状态下是不需要解释的。她们和我们一起泡在汤池里,咯咯地笑,无话不谈,不需要遮掩。孩子从小就有的亲密感,中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让彼此产生了距离、对抗、猜疑。我们没有疏远它,也没有刻意做什么,只是没让这最初的亲密感被污染而已,且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这种亲密感变得更茁壮。
童年的亲密回忆
对于亲密关系,我有几个特别的儿时回忆。
记忆中,我对“亲密”产生明显渴望的初次经验,是在上小学前。我家附近有只母狗生了一窝小狗,它为了保护小狗,竟把小狗生在两栋房子中间,很狭窄、大人完全进不去的缝隙深处里。因为我够小,可以钻进去靠近母狗的窝,它也肯让我接近。我摸着柔软的、身上还有一点乳香的小狗,心里有一种很纯净的感觉,产生一股想要爱护它的冲动。我跟小狗如此贴近,母狗很相信我,任由我抱它的孩子,那是“亲密”对我最好的一次回馈。
妈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除了周日例行的聚会,某些周五晚上也会带着我这个小跟屁虫,来到安坑山上的胡妈妈家参加家庭礼拜。对那时候的我来说,觉得那是一段好遥远的路,路灯昏黄,隔好远才有一盏。冬天的晚上,和妈妈从山上一路走回家,我躲在妈妈的大衣里,抱着妈妈的腿,把眼睛闭起来,我可以完全不看路,可以一无所知,只需感觉着走路的节奏,和妈妈一直讲话。这是一段“幸福的时间”,当我再度张开眼睛,已经离家不远了。这是我对“亲密”非常清楚的记忆。
另一个亲密经验是让妈妈帮我掏耳朵。我可以躺在妈妈腿上,摸着妈妈的肚子,让妈妈搔我最痒的地方,这或许是我童年时代最享受的时光。
我一直有种渴望,要怎样去给予一份亲密感,让对方知道我是多么全心全意地爱他,但是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想在家庭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让“亲密”成为一个家的基础,这是我一开始就有的想法。因为,“亲密”是信赖的第一层。
真的准备好,才生孩子!
根基于家庭的亲密关系有两种,一个是夫妻关系,那是亲密的根本。
男女之间若是单向吸引,我称之为“色欲”,双向吸引则是“性欲”,这还只是出于生理的对应,当出现了心理的对应,那就有了“情欲”,彼此开始想要占有对方。当生理、心理的对应都具备了,还希望内在的心灵能够安定下来,进入到比较长久的关系,这样的状态我称之为“爱欲”,对“爱”开始产生欲望。夫妻发展到“爱欲”这个阶段,表示他们的亲密关系已达到基本的成熟度,可以去孕育一个孩子了。
我结婚的时候虽只有二十二岁,然而我和太太已一起经历过一些考验。大学四年我们共度每一天,在心理和实际面上彼此依偎,我们对未来有计划,我要准备考研究所,而她必须在经济上支持我。在那样的年纪,我和太太的亲密关系是很强韧的。
我深深体会到,夫妻的亲密关系是需要经营、需要调整、需要不断地蜕变的。身体要健康,保持一定的美感与活力,生理上的欲望能够保有;心理上则能沟通、彼此协调,对于未来有共同的追求,对家庭有憧憬,如此身心灵都俱足。
当一对夫妻生下了孩子,跟孩子间的关系天生就无比亲密,随着孩子的到来便同时发生、被给予了。当你喂养他、抚摸他、爱他,他就会靠近你、信赖你。你陪伴他,他就跟你很亲密,不会把你推开。
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起于性的吸引力,却因为愿意彼此信赖,乃至于步入到愈来愈深的亲密关系;而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却是相反的走向,一开始是极度的完美、纯粹,却在经过五、六年或十多年后,无法通过心理上的摩擦、矛盾、冲突,父母与孩子便渐行渐远。如果一个人不能经营好与配偶间的亲密关系,又失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那么,他真的是把两个美好的礼物都糟蹋掉了!
保持跟孩子的亲密关系,不但可以满足内在,甚至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新;而孩子因为和父母有好的亲密关系,当他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时,会有强健的根基,因为他内在的养分是足够的,可以抵御强风、忍受被吹折。
无遮掩的爱,没有任何顾忌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要去遮掩我和孩子之间的爱。譬如,我们家很喜欢一起洗澡。有些人会说,孩子长到几岁之后就不能一起洗,在我们家没有这种限制。孩子在发育期的确比较害羞,自然不想一起洗,我们也不会勉强孩子,但是洗澡的时候孩子要进浴室拿东西,或是孩子洗澡时我们要拿东西,只要事先问一下,通常就可以进去拿,不必等到洗完澡。
我和大女儿啾啾在巴黎一起生活的第三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那天啾啾刚洗完澡,我听到她在浴室喊了一声:“爸爸,我……”接着便听到她倒地的声音。我猜想她可能因为贫血昏倒了,赶紧冲到浴室抱起她,把她放在床上,等她自然清醒。她是我的小孩,她昏倒了我当然要马上处理,难道我还要打电话找救护车,请护士来帮我女儿吗?
我是她的爸爸,她小时候便秘,五、六天解不出大便,就是我帮她把大便抠出来的。那时候,我不害怕她,她也不害怕我呀!
这件事让我知道,我跟孩子之间依然没有害怕。当啾啾昏倒的前一刻,她希望爸爸赶快来救她。当她醒来之后,并不觉得爸爸不能这样帮助她。
小女儿比嘎跟我的亲密也是没话说的。去年她到巴黎之前,有几次洗完澡裹着浴巾准备回房间,探头看见我躺在床上想事情,而她正想找我说话,就过来躺在我旁边。这种亲密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会害怕彼此的身体,身体的亲近反而是一种加分。亲子间不需要正襟危坐才能谈事情,在我们家,任何时间、任何状态,大家想聊就聊,百无禁忌。
我们家就是一个小天体营,一个小伊甸园。
对于亲密这件事,千万不要因为有许多的隔阂与顾虑,以至于生活中一些很基本的照顾,生命的相互扶持,都不敢去做。我相信,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这个老爸生病了,尿裤子了,我的女儿们必须帮我换床单,必须碰到爸爸的身体,她们肯定是不害怕的。但在我那个世代,我跟母亲或手足之间,大家心里都有一堆的害怕。
我们家没有固定的睡房,也没有几岁之后就必须自己睡这件事。虽然孩子各有自己的房间,有时孩子特别想跟妈妈睡,那就她们睡床上,我一人睡床下;有时两个孩子想一起睡大床,那就我们夫妻俩睡床下。孩子想跟谁亲近,想跟谁睡,完全不设限。
我心里一直很明白一件事,如今也从女儿身上得到验证:当孩子的内在愈安全,对父母给她的爱愈了解、愈有信心,当她知道自己终将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她愈能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孩子不会因为跟父母很亲密,就永远腻在父母身边,因为亲密不是溺爱,更不是在家人间制造秘密。只有完全地坦诚,才是亲密展现的素质。
袪除“性”的顽念
在我们的文化里,不管是道德的因素,还是传统礼教的影响,某方面来说不太能够承认人性,甚至鄙视人性,尤其是对“性”的压抑,反而产生许许多多妄想。假如这种压抑,日后未能透过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来得到适当的满足、宣泄与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顽念。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必须”是一个很道德的人,不可以有一点逾矩;可是我偏偏对美丽的女老师、漂亮的女同学会产生喜欢,以前上教会只要讲大道里我就听不太进去,可是一听到《圣经》上戴维王偷看别的女人洗澡的故事,就觉得很有趣。
我自认很幸运,遇到了我太太。我是一个渴望探索人性的人,透过跟她的亲密关系,我拥有一个谈心的对象,对于“性”的顽念多多少少得到化解。
当我生养了两个女儿,更充分体认到,男女之间极度亲密却唯一没有性的因素的,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我常觉得人不敢去碰触亲密关系,是因为怕跨越界限带来的许多恐惧,于是也害怕碰到孩子的身体。“性”的顽念,污染了原本纯净的亲子关系。
我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在他人眼中,她们都是美丽的女子。当我看到孩子的身体,我的感觉是:啊!你们长得很健康!看到你们健康就好开心!对我来说,那个身体就是我孩子的身体,纯洁如初。
相较之下,男女间有“性”成分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一点的,也需要经营才能拥有,不若亲子间的亲密是自然拥有。
亲密,是美好的积存
“亲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孩子的床边总有许多玩具或布娃娃环绕,以前每天睡觉前,我都鼓励孩子跟她们心爱的玩偶一一道晚安。平常不特别觉得孩子亲近这些玩偶有多么重要,可是真的有一天晚上,爸妈没办法赶回家陪她们入睡,这时孩子就会发现,过去她对玩偶们付出的爱,在这一刻都得到回报了。哪怕是没有生命的娃娃,只要积存着对它们的爱,当孩子寂寞的时候,这些心爱的朋友们都会对着她微笑。
更何况是家人呢?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声安慰,便能唤醒孩子过去对于亲密的印记,过去带给她们安定感的能量。“亲密”是一点一滴的积存,可以任她们随意支领利息,受用不尽。
孩子身上有了足够的“亲密”积存,当她们必须走出家门,面对残酷竞争的世界,即便是软弱的时候,只要看看父母写的一张卡片,和家人合影的一张照片,或是爸妈打来的一通电话,也就够了。
关于亲子间的亲密关系,还有一样,叫“无话不谈”。
我们家的谈话,倒不见得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或是一定要特别郑重地提出,得到支持或解决,而是家人一见了面,就好像生物间的对鸣般,就是吱吱喳喳地讲个不停,可以随时开始,有其他事要做也可以随时结束。
我们也可以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笑闹闲聊,做出耍宝的动作让对方笑翻。“无话不谈”是我们家一个特殊的氛围,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别人家通常比我们家要安静许多。
现在哪怕孩子从法国打电话回来,像流水账似的讲她一整天的生活,我们还是听得很有兴味,喜欢与她们对应。“无话不谈”常会激发出很美妙的效果,彼此勾引出更多有趣的见闻与回应。透过似乎不很实际的聊天,反而容易开始或切入到比较深层的对话。“无话不谈”,是我们家亲密关系的一部分。
“亲密”不可怕,该怕的是“不亲密”
“亲密”除了是一种积存,也可以让生命变得很柔韧、很温暖。
我的姐姐们年长我许多,也有机会接受到在当年很新潮的西方教育观念,像是父母会训练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睡,孩子哭了也不要马上理他,几次之后,孩子发现哭也没有用,就渐渐不哭了。
当年才念高中的我,听到这样的理论,觉得真是残忍。我告诉自己:将来绝不对孩子做这样的事!
孩子因为肚子饿哭了,而他发现即使哭到声嘶力竭也没有人理会,或许他就学会要忍耐;如果孩子尿布湿了,却始终没有人来帮他换,或许他就会适应不舒服的感觉。有些养育观念之所以能够被执行,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人本身就会产生这种机制──适应。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假如他慢慢发现不管自己怎么表达,最后并不会得到正常的关怀与所需的温暖,他会去适应这种状态。但这是一种令人感伤的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给予孩子冷酷的环境,他的内在便形成一道防御,他得跟自己的感觉说No,因而长成一个冷漠的人,不但对自己的感官与感受冷漠,将来也会对别人冷漠,对这个世界冷漠。因为他知道,如果认同了自己的痛苦,却又无法改善,那将是更巨大的痛苦!
漠视,会让孩子的心长出一层厚厚的茧。
当父母漠视孩子因为需要而发出的哭声,孩子的身心会渐渐钝化他的敏感度,因为他没办法改变这样的不舒适感,只好去钝化它。当孩子得不到必要的温暖,他也会自动发展出一套心理诠释来自圆其说,以减轻心灵失温的痛苦,不但变得早熟,而且这样的“自我解释”更会扰乱他跟整个世界的接触,阻塞了快乐的源头。
孩子的心需要父母的亲密来喂养,就跟孩子的身体需要食物喂养是一样的道理。不要害怕跟孩子亲密。亲子之间信赖感的建立,正来自于父母真正的陪伴,陪伴当然包括完全的亲密。
父母的亲密,让孩子更快乐
我在去年当了舅公。
长我十四岁的大姐,长年身为企业家夫人的她,目前极享受为人“奶奶”这个角色。我和大姐一家的渊源颇为深厚,大姐的公婆对我非常照顾,尤其当我考上师大附中后,邻近学校的大姐家几乎让我三天两头去吃饭打混,有时干脆住了下来,像是我的另一个家。
高一时我迷上了小提琴,下课后常在大姐家练琴。初学小提琴的那个阶段,对旁人是莫大的折磨。记得有一回,大姐夫忙了一整天下班回来,又听我咿咿呀呀地拉不成调,索性把我的琴要了过去,当场拉了一首“荒城之月”给我听。
大姐的小儿子小多,那时刚出生不久,虽然我从国一就被激发出想当爸爸的念头,却是头一次真正尝试接触一个小孩。我喜欢抱着他,带他玩;等他大一点的时候,即使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他也毫不犹豫地纵身飞向我的怀里。小多是个很快乐的孩子,如今的他也当爸爸了。
Phi-phi是小多的长女。自phi-phi出生以来,我可能是第一个跟她直接有眼神接触的大人,此后每次到他们家,phi-phi都好有反应、好开心,仿佛一下子被启蒙了。大姐发现后,更希望我这个舅公有空就多来家里走动。透过phi-phi,也唤醒了我尘封多年、那些曾让我两个女儿度过极快乐童年的种种本领。
某一天晚上,我又到大姐家逗phi-phi玩,和她的父母一块儿。一开始是phi-phi的妈妈在旁边陪着,后来phi-phi的爸爸小多也移开他的计算机,靠近phi-phi的妈妈坐下来,脚快要碰到phi-phi的妈妈但没有碰着,这样亲近的距离,显然是一对恋人才会有的,而phi-phi正好就坐在父母环绕的范围里。当父母这么亲密的时候,我发现phi-phi显得更开心,我立刻提醒这对年轻夫妇:“有没有发现,父母的亲密,让他们的孩子变得很快乐?”
那种快乐,是我怎样都逗不出来的,也是其他人无法给予的,只有父母能给。
孩子的胚胎在妈妈子宫里经过九个多月的孕育,然而孩子的心灵更要在父母的亲密关系中继续滋养。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比较坚强、比较理性,而剥夺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亲密。
啾啾、比嘎小的时候,有时妈妈或我必须外出教学,她们舍不得和我们分开而哭泣,尽管我们一再解释,待会儿就回来,她们还是伤心不止,我就会一直抱着她们、安慰她们,孩子往往哭到睡着了,而她们一定是睡在我的怀里。
我用很多的亲密来喂养孩子。我们家两个女儿吃食物吃得不多,但她们从小吃“亲密”则吃得非常饱足。
亲密,让孩子勇于独立
孩子和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正是他们将来跟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建立起友善关系的桥梁;当他跟另一个人、另一个小生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
教养孩子最困难的地方,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他错过的是“亲密”,便是错过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做父母的一心想养成他的独立性,那我真的要说,这样的父母是弄错时间、搞错重点了。
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是从天而来的一份礼物,错过了并非不能弥补,只是会很辛苦。有些人自觉跟孩子很疏远,不是他现在不够努力,而是过去他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错过了。
对于“亲密”这件事,我永远不停息。只要觉得爸爸好想你们,我就和孩子们互相拥抱;有时孩子看我身体不舒服,她们也会过来抱抱我。“亲密”是亲子间非常重要的基石,即使将来产生误会、摩擦,从小建立的亲密感也会成为感情的一道保障。
尽管放心,孩子不会因为与父母非常相爱、亲密,将来就不能独立;相反的,当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是这么深的时候,有一天当你对他说:“孩子,以后你需要自己做决定,去适应环境、忍受孤独。”他们的回答会是:“爸爸,我愿意!”
“亲密”会让孩子勇于独立,因为他的内在丰腴而饱满,可以接受冰雪风霜。
假如你有福分拥有人世间无比美好的亲密关系,谁会想去破坏它呢?
我非常赞咏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我要说:亲密真美妙!
亲子听音乐:亲密关系恰如绝美的和声
(推荐曲目:莫扎特竖琴与长笛双协奏曲、贝多芬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鲍罗定第二号
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竖琴与长笛双协奏曲,是一首礼赞爱情的经典名曲。爱情充实婚姻,亲密孕育家庭,曲中处处洋溢两情相悦的绮丽风采,既端庄又愉快。第二乐章最能体现琴瑟和鸣的意境,宛如一曲爱的真谛。
“贝多芬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作品一三○)共有六个乐章,像是一则故事的六个段落。其中的第三乐章(流畅的行板)和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好似家人之间亲密的对话和玩乐,也是一幅爱的景象。亲密感是古典音乐很重要的质地,复声部细腻地交织成为整体之美,甚至达到灵性的氛围,凭借的多在和声。诗意地说,和声就是音和音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不断地磨合当中如蠕向前,激越出美妙的梵声,止于至善。
“鲍罗定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正好将如胶似漆的弦乐之美、和声之美与亲情之美同时呈现无遗,也值得在此推荐。
第二章一路玩到挂
懂得“玩”,就是灵感要冒出来了!
“玩”是一种本能,是种种潜力需要施展的时候所表现的一种行为。
不要打断孩子的玩,还要跟孩子一起玩。
小时候,“玩”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是我对于“玩”的体验,从“玩”得到的快乐是饱足的。有玩伴时就跟大家玩,没有玩伴时自己也能找乐子,甚至发明一些东西来玩。我在童年就充分体会到,人在玩乐的状态下,已是别无所求。
能玩,就拥有原始的快乐
有一年,爸爸带我到大同水上乐园玩,那大概是我童年时代玩得最震撼的一次。有一个类似云霄飞车但会先冲到水里再上来的设施,我非常喜欢,心里知道不可能再去玩,于是回到家后,我便寻找材料,最后找到一个烟灰缸,两侧各有三个凹槽,我再把筷子串起来黏成长长的轨道,最底下放个装了水的脸盆。我把烟灰缸倒过来架在筷子上,烟灰缸便顺着筷子做的轨道从高处滑下来。这个阳春的自制玩具,可以让我不断地重温在大同水上乐园的那个愉快经验。
“玩”就是我的生命基调。譬如,我在小区大学教古典音乐欣赏,每当在课堂上朗诵起诗文的时候,我可以完全投入到扮演古人的状态,并且乐在其中。我小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兴味,都是在玩,直到现在,仍时时处于“玩心”里。“玩”是无价之宝,所谓“童心未泯”,其实就是“玩心未泯”。
“玩心”还在,于是“童心”还在,也就愈能够脱离物质上的追求。以前的人是被饥寒所困,现在的人则被欲望所惑,一个人若是被困苦或欲望夹击,一生就没有余裕来“玩”。
念大学时,我有个很可爱的家教学生,从他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读国中。他上了国中后,有一天我问他:“最近都去哪里玩啊?”没想到他竟然很严肃地回答我:“不能玩,我已经把玩戒掉了!”我当时听了吓一跳。“戒掉”,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玩”,怎么会用到“戒掉”这两个字呢?
我们说一个人“玩世不恭”,似乎是指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可是我却主张:人生就是要“一路玩到挂”。
一个没办法玩的人,他的生命便已失去最原始的快乐。
有一部电影就叫“一路玩到挂”,讲的是得了不治之症的一贫一富两个人,富人承担了穷人所需的庞大花费,两人一起去完成生前最后的梦想,这些梦想都跟玩有关,他们的人生也在玩乐中划下美好的句点。
这部影片所呈现的“玩”建立在高昂花费上,但对我来说,真正的“玩”跟经济条件无关。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
“玩”是人类根本的能力,根本的需要。
一个人的内在有着种种不可限量的潜能,这些潜能都在寻觅它的出口,想要施展自己、锻炼自己,每一种潜能都想冒出头来,整合成为更强的能力。这样的能量与热情,正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催促着我们去尝试,而每一次的尝试都让内在的潜能得到一次施展的机会,表现在形式上,我认为就是“玩”;表现在情绪上,就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我很喜欢观察小孩。不管他是去探索,克服了一些小小的困难;或者展开一点冒险,做一些尝试的动作;或者只是静静地观察,都会带来淡淡的喜悦。当孩子靠近对他真正有利的事物,他会显露出满足与快乐。
可以说,小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啊!
“玩”是不用教的。即使是小婴儿,只要解决了生理上的饥渴,排除了尿湿的不适感,其余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可以存在于“玩”的状态。他会想要捏捏看、踢踢看、咬咬看,对于绚丽的颜色很有反应,喜欢去感觉,充满了好奇。这就是玩!随时都可以玩!
我念大学时的班级导师戴洪轩,是十分有趣的一号人物,据说“乖乖”的广告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他也是个非常爱玩的人,我从学生时代就跟他十分投缘。后来他出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身体变得不太好,最后因中风过世。在他人生的最后七、八年,我常常陪着他。他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有一次他又对师母嚷着要玩,师母就问他:“你还要玩!你要玩什么啊?”戴老师很认真地说:“玩就是玩!”对他来说,“玩”就是一个本质的东西,还要怎么去分析它吗?
玩,一种接收灵感的状态
“玩”是一种接收灵感的状态。顺从灵感的每一个动作,就是“玩”。
每一个灵感都像是一张骨牌,而“玩”就像推骨牌一样,顺着每一个自然而然升起的灵感而为,一个接着一个,牵动着下一个灵感,把你带到非常极致的状态。这是我所谓的“玩”,不是那种需要戒掉的“玩”,也不是电影“一路玩到挂”里高物质条件下的玩,更不是玩股票、玩女人的那种“玩”。
小的时候爱玩,生了孩子后带着孩子玩,很多时候我都是带着“玩”的心情在工作,包括编教材、教学生小提琴、指挥乐团。就算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在玩,然而那种无时无刻不让灵感引导行动力的状态,就是“一路玩到挂”的写照。
事实上,我父亲就是“一路玩到挂”的人。
父亲很懂得“玩”的真谛,尤其自他退休以后,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可说是天天在玩。他玩什么呢?他喜欢剪报,依照不同的主题分类,然后贴到本子上,做成一本本专辑,这样的剪报已有上百本。对他来说,快乐就是把感兴趣的、美好的图片数据搜集起来。
有机会的话,他也会跟着我一同到山里去拔拔花草,吃吃美食。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父亲躺在医院里,他一看到我,还是开心地用着微弱的声音,问我什么时候带他去海边吃海鲜?我说:“你走得动的时候就去。”他说:“那就现在去吃吧!”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一个人能够一直活得这么有兴味,是一件幸福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没办法玩呢?我发现,如果小孩子的玩兴不断地被大人给打断,关于“玩”的灵感,在某个年龄时间点上便会中断了。他无法活在“灵感”里,而是活在“计划”与“规范”中。
“玩兴”值得好好把握
有个我经常用来自我警惕的例子。某天我到一所国中的音乐班教琴,一楼的教室有学校附设的托儿所,那时刚好打下课钟,只见七、八个孩子兴冲冲地准备冲出教室去玩,我立刻感染到他们的快乐,但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老师突然用严厉的声音大吼:“不要跑!”原本跑得很快的孩子们,一瞬间都变成了慢动作,连快乐的程度也跟着down下来,孩子们脸上的光彩在剎那间也都消失了。
我们整体的教育环境里,似乎并不喜欢看到孩子被快乐冲昏头的样子,总觉得孩子会失控、会危险、会不礼貌、会干扰到别人。我们的教育事实上制止了孩子的快乐发生,而不是去支持孩子的快乐。
我在法国巴黎时住在北边的郊区,那儿有个占地将近两百多万平方公尺的平民式大公园,如果一平方公尺站一个人,等于要过半的台北市民同时站出来才可以站满。公园里有个很大的人工湖,我常常在湖边散步,看到许多父母让他们的孩子骑着越野脚踏车,在紧临湖边的水泥设施上做出许多看似十分惊险的动作,但从未见过有人出面制止。我相信偶尔还是会有孩子摔下、受伤,但只要孩子乐意玩,不涉及生命危险,大概父母都会让他们尽情地玩。
有一回我又去散步,那天没什么人,只见一个爸爸带着刚学会爬的孩子,一起趴在地上,孩子想要爬到不同的地方,爸爸就会先一步挡住他的去路。每一次孩子撞见爸爸,便笑得乐不可支,笑声之嘹亮,仿佛充溢了整座公园。我看到孩子的妈妈在远处,看着爸爸把孩子逗得这么开心,也笑得好灿烂。这么快乐的三个人,真正快乐的源头来自于孩子,当爸爸懂得让这个源头不断地涌现能量,自己不但享受到快乐,妈妈也享受到快乐。
法国人普遍地知道,孩子的这些能量不但不要阻挠它,还要诱发它,使它源源不绝。“玩”的灵感若能一直保持住,那么“玩”本身便自然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到那时候,父母也就无须从头陪伴,孩子自己会遵循着这种感觉去玩,也容易置身于快乐中。
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的玩兴可以持续,就让他充分地玩吧!等到玩兴消退,自然又会被其他的事物吸引,没有必要去打断他。
啾啾小时候曾做过一件事,让我们整个家族都很开心。那时我正在写硕士论文,趁休息的时候抱着她玩,一岁多的她突然用“小星星”的曲调,发出“耶耶窝窝耶耶窝……”的“自编歌词”,一边哼唱,一边手舞足蹈、摇来晃去。我很享受地听着她唱,突然她停了下来,我倒吸了一口气,有点惊讶她怎么不唱了?没想到她看到我的表情,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又开始唱“耶耶窝窝耶耶窝……”。这次她提早停下来,我又露出十分吃惊、一副“怎么停了?”的表情,她又大笑。反复几次之后,妈妈从外面回来,我跟她分享方才发生的事,她便也一起加入。啾啾又唱起“耶耶窝窝耶耶窝……”,我们就很认真地听,只要她一停下来,我们总是露出吃惊的表情,然后包括啾啾,全都笑得人仰马翻。从此以后,包括外公、外婆、阿姨等一群大人,每当围绕着她,随着她的歌声摇头摆脑,只要她一停,每个人都夸张地做出各种惊讶的表情,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这样的快乐,完全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达到。
“玩”是如此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还可以持续这么久。这一种本质的快乐,就让它不断地发生吧!
把“玩”照顾好,就是在培养灵性
“玩”,在我们家一直是被好好呵护的。
有一回,我们父女三人路过一家宠物店,里头养了许多条蛇,老板把一尾三点多公尺的蟒蛇拿出来,啾啾、比嘎好开心。老板保证这条蛇绝不会咬人,又让她们去摸蛇的皮肤,我原本有个约会,看到她们如此兴致盎然,就和她们一起跟那条蛇玩了好久。她们当时是四、五岁和七、八岁的年纪,抱着蟒蛇没有任何恐惧,还玩着其他各种蛇。后来妈妈知道姐妹俩的手都摸过蛇,简直吓坏了。
只要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过程是快乐的,我们就尽最大的可能陪伴着,让她们完全尽兴。当孩子的这种玩兴持续到青少年阶段,接受“玩的灵感”的通道就会永远留住。这是我们夫妻非常有意识在做的事。从孩子一张开眼睛,只要“玩”这件事发生了,我们就给予鼓励、给予支持。
假如孩子们在某个地方会让她们比较快乐,我都会尽可能征求在场人的同意,让她们玩的状态持续愈久愈好。像是待在朋友家里久一点,或者在外头多玩一会儿,即使延后回家的时间,我都愿意。
孩子长大后,很喜欢约朋友到某个主题乐园玩,我们也一起去过许多次,仍是乐此不疲。她们可以从中午一直玩到打烊,傍晚以后是她们最开心的时段。有一次到了晚上七、八点,游客已稀稀落落,两姐妹还要去坐海盗船。整个海盗船上没有其他人,姐妹俩就一人坐一边,荡到最高点的时候便高举双手欢呼,既刺激又恐惧,很孤单也很兴奋。你会发现,孩子只要玩到某种极致,她们的感知是开启的,她们的眼神异常明亮,笑声分外爽朗,和人对话的时候非常有感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阻碍她们。
我可以笃定地说,只要把孩子的“玩”照顾好,真的玩到尽兴,那么她们不太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就能处在很快乐的状态,也比较容易进入精神层面,不会被欲望牵着走。
很多认识我们家女儿的人,都知道她们真是太容易快乐的两个人。好比碰在一块儿,姐妹俩就喜欢扮鬼脸,而且完全不怕丑,就算去买面具,都不可能买到比她们俩扮得更爆笑、更恐怖的鬼脸了。对她们来说,快乐俯拾皆是。
每年我们都会拨出时间到垦丁的西泽饭店度假,有时一住就好几天。在饭店里,两个女儿会邀我们一起玩“心脏病”的纸牌游戏,我们通常不用本名,而是依据当时个人的特征,取个很拗口的代号。譬如,妈妈叫“肥奶大肚皮”,爱流鼻涕的比嘎叫“发菜鼻涕羹”,诸如此类。因为玩的时候很紧张,一旦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总会露出十足可笑的表情,而光是看到对方的样子,就笑到肚痛。像这种不用大脑的游戏,时常出现在我们家的生活中。
“玩”是很有层次的,它其实是创造力的来源。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去统合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玩得非常有创意,不管是探索、冒险、表演、操作工具、创作,连挑战也是一种玩。“玩”的形式包罗万象。
千万别让灵感的管道阻塞了!透过“玩”,可以保持灵感的管道畅通。
不要“陪孩子玩”,要“跟孩子一起玩”
我们家女儿的玩具非常少,有些玩具还是因为我自己想玩而买的,像是乐高积木。两姐妹最爱玩的游戏是“体操”,一些朋友看过她们的体操动作,直呼有选手级的水平。大女儿啾啾对体操的热爱,让她在巴黎时自告奋勇地担任中国体操队的翻译,只为了和这些顶尖的体操好手们有近距离的接触。
自从看过“与天比高”这部电影之后(讲的是罗马尼亚青少年体操选手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赢得奥运金牌的励志故事),姐妹俩就迷上了体操,那时啾啾念小学二年级,比嘎还没上小学。
她们实在太喜爱这部片子,几乎每天看到烂熟不说,还想扮演电影里面的角色,这样还不够,姐妹俩甚至自发地练起体操来。一开始,她们会利用家里的床垫作为保护措施,等到动作愈来愈纯熟,就把床垫移开,直接在地板上做动作。除了侧翻,还有不少有难度的动作。到后来,她们还希望父母也能加入玩的行列。
她们模仿起电影里的情节,演出参加奥运比赛的场景,啾啾扮演罗马尼亚的选手,比嘎扮演白俄罗斯的选手,当她们分别代表两国选手进场的时候,我们夫妻就分别帮她们掌旗。正式地绕了好几圈后,我跟妈妈就赶快把旗子丢在一边,改演裁判的角色,而且分数一定要给得很恰当。比赛必须有输赢,不能完全偏袒哪一方,我们就要演出那种非常挣扎、难以取舍的模样,姐妹俩也真的很紧张,等待着分数揭晓的那一刻。
我们夫妻是这么投入地和她们“玩”,认真地当作一回事来参与。我们并不是在一旁“陪孩子玩”,而是“跟孩子一起玩”。
陪孩子玩,不打断孩子的玩,只要孩子想玩,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通融,并创造出有利于玩的环境,以便让孩子的玩能够持续下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我们也尽量满足孩子对于“玩”的邀约,甚至帮她们克服一些困难,或者制作一些道具,让“玩”更为容易,让“玩”的质量更高。
我们曾买过一套儿童保龄球组,孩子把球丢出去击倒球瓶后,再自己跑过去把瓶子摆好。这样重复几次,我觉得不太有意思,于是主动扮演一个专门把球运送回来的机器人,不但模仿机器人规律的动作,把捡回来的球直挺挺地送到孩子的手上,还把球瓶一一摆好,这可让孩子们玩这个游戏的乐趣大大地提升。
对于“玩”这件事,我们家的孩子不跟随流行,也不崇尚昂贵,她们都知道,“玩”就是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她们长大了,对啾啾来说,每天做做瑜珈就是她最喜欢的事。
差不多跟练体操同一个时期,姐妹俩也喜欢跳芭蕾舞,于是我把一楼的空间整个清出来,帮她们找了一位北艺大的学生来家里教她们。这位家教老师说,从没看过这么开心又跳得好的一对姐妹。
喜欢自己的身体,喜欢操作自己的肢体,我认为这种喜欢是无价的。
以前我偶然买了一只鸟,发现她们姐妹俩很喜欢,从此四、五年的时间,直到她们国中毕业,我们家一直有养鸟,还盖了一间四层楼的“鸟别墅”。啾啾曾经因为太爱她的鸟,甚至去尝鸟大便是什么味道。
我们家养鸟,是把鸟全部放出来让它们在屋子里飞,到了晚上再把鸟抓回笼子里去。我们还发展出一套方法,确定鸟飞到了窗边紧紧抓住百叶窗时,妈妈便立刻把灯关掉,其他三个人就赶快去抓,鸟虽然会啄我们的手,有点痛却不会受伤,大家都是一边笑,一边把鸟抓回笼子里。
我们家总是充满了笑声,因为孩子们总是在玩!
“玩”与“亲密”也是相辅相成的。以前我常扮演蛮牛的角色,两个女儿分别骑在我身上,我得设法把她们顶下来。通常啾啾被我一顶就笑翻,一下子就跌下来,但是比嘎在玩这方面好胜心强,她会使尽全力,甚至整个人已经倒挂在我肚子下了,都还坚持不松手。等她们玩到累了,需要休息了,父女三人就会抱在一起。从动到静,此时此刻让我感到没有烦恼,与孩子们格外亲近。直到现在,看到两个女儿还是那么爱玩,我知道,快乐离她们是非常近的。
“亲密”和“玩”,都是一个家庭教养的根本。
亲子听音乐:得意忘形地玩、乐尽天真地玩
(推荐曲目: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舒伯特钢琴与小提琴幻想曲、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探索、发现、欢欣、同乐,在玩兴中捕捉灵感,分享时储存能量。舒伯特热爱友谊,在创作里游戏,不忮不求、乐尽天真的性情,听他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流露无遗。
苏东坡谪居黄州,际遇堪悲,仍不忘游山玩水,寄情于诗赋,达到“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的境界,这境界也正是舒伯特音乐人生的写照。公元一八二七年,舒伯特在过世的前一年谱下了一首钢琴与小提琴幻想曲。不知死之将至的他,把快乐推往“超凡入仙、得意忘形”的趣处,和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
“亲密”是与生俱来,最美妙,几乎是我们垂手可得的礼物。
人需要好的亲密关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
“亲密”是一个家的根本,不要怕亲密,要怕的是不够亲密。
曾经在我家中有个聚会,与会者有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他看见一张我搂着两个女儿、背景在花莲鲤鱼潭的照片,我这个爸爸流露出很满足的眼神,眼光朝向远方的天空,两个女儿分别轻轻搭着我的胸膛,表情很明显地沉浸在与我的亲密关系中,有种安定的、幸福的、甜蜜的、一看就知道很和谐的父女关系。这么美好的情境、很能代表我与孩子间实际相处的一张照片,看在这位朋友眼里,却让他觉得不太自在,欲言又止。
他有这样的反应,我不讶异,可能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有很多跟他有类似感受,只是未必会直接表现出那种不以为然的神情。
亲密,是快乐的真正实现
我过去曾指挥过一个国中的管弦乐团,在某次练习过程中,突然有种情境让我觉得必须跟学生传达,便停下来对学生说:“这就是一种爱的感觉,就像你的父母或一对情侣相爱,他们互相亲吻、互相拥抱……”就只是这样起了个头,都还没说到重点,学生马上一片哗然,此起彼落地嘟嚷着:“哎唷!老师你好色喔!”“老师你好变态喔!”我当下非常震撼,那是我从法国回来的第三年,我立刻反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生出来的?你以为爸妈拍拍手就可以把你们生出来吗?或者他们只是一起搭公交车,你们就生出来了?”学生们露出很不好意思的表情。我继续逼问他们:“你们告诉我,你们的爸妈色不色?有谁的爸妈是不色的,举手!”没人敢举手。我接着对他们说,本来男女互相喜欢、父母因为相爱而结婚生子是很正常的,为何要对正常的事感到恶心呢?
在我们的社会,哪怕是大学教授或是一般国中生,大家对于“亲密关系”很容易有不良的解读。“亲密”,这个最美好的礼物,应该是人们最容易得到的,却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一开始就被扭曲、被抛弃了。
二○一一年的春天,刚过完年,我们一家四口重回垦丁的凯萨饭店度假。我们住的一楼房间,户外有个可以露天泡汤的隐密空间。我跟太太在泡裸汤,两个女儿,就像当年她们依然幼小的时候,一边嬉闹、一边就跳进汤池里跟妈妈玩成一片。她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二十二岁。
两个孩子只有在青春发育期,因为对自己变化中的身体不熟悉,曾有过一段稍稍害羞的时期。我自己是完全自在的,但只要感觉孩子有一点点不自在,我不会故意挑战她们的尺度。但在垦丁泡汤的那一天,我很清楚地知道一件事,两个孩子的内在跟她们童年时仍是一致的,跟父母之间也是完全信赖、没有紧张的。
那是快乐的真正实现,快乐在那个状态下是不需要解释的。她们和我们一起泡在汤池里,咯咯地笑,无话不谈,不需要遮掩。孩子从小就有的亲密感,中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让彼此产生了距离、对抗、猜疑。我们没有疏远它,也没有刻意做什么,只是没让这最初的亲密感被污染而已,且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这种亲密感变得更茁壮。
童年的亲密回忆
对于亲密关系,我有几个特别的儿时回忆。
记忆中,我对“亲密”产生明显渴望的初次经验,是在上小学前。我家附近有只母狗生了一窝小狗,它为了保护小狗,竟把小狗生在两栋房子中间,很狭窄、大人完全进不去的缝隙深处里。因为我够小,可以钻进去靠近母狗的窝,它也肯让我接近。我摸着柔软的、身上还有一点乳香的小狗,心里有一种很纯净的感觉,产生一股想要爱护它的冲动。我跟小狗如此贴近,母狗很相信我,任由我抱它的孩子,那是“亲密”对我最好的一次回馈。
妈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除了周日例行的聚会,某些周五晚上也会带着我这个小跟屁虫,来到安坑山上的胡妈妈家参加家庭礼拜。对那时候的我来说,觉得那是一段好遥远的路,路灯昏黄,隔好远才有一盏。冬天的晚上,和妈妈从山上一路走回家,我躲在妈妈的大衣里,抱着妈妈的腿,把眼睛闭起来,我可以完全不看路,可以一无所知,只需感觉着走路的节奏,和妈妈一直讲话。这是一段“幸福的时间”,当我再度张开眼睛,已经离家不远了。这是我对“亲密”非常清楚的记忆。
另一个亲密经验是让妈妈帮我掏耳朵。我可以躺在妈妈腿上,摸着妈妈的肚子,让妈妈搔我最痒的地方,这或许是我童年时代最享受的时光。
我一直有种渴望,要怎样去给予一份亲密感,让对方知道我是多么全心全意地爱他,但是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想在家庭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让“亲密”成为一个家的基础,这是我一开始就有的想法。因为,“亲密”是信赖的第一层。
真的准备好,才生孩子!
根基于家庭的亲密关系有两种,一个是夫妻关系,那是亲密的根本。
男女之间若是单向吸引,我称之为“色欲”,双向吸引则是“性欲”,这还只是出于生理的对应,当出现了心理的对应,那就有了“情欲”,彼此开始想要占有对方。当生理、心理的对应都具备了,还希望内在的心灵能够安定下来,进入到比较长久的关系,这样的状态我称之为“爱欲”,对“爱”开始产生欲望。夫妻发展到“爱欲”这个阶段,表示他们的亲密关系已达到基本的成熟度,可以去孕育一个孩子了。
我结婚的时候虽只有二十二岁,然而我和太太已一起经历过一些考验。大学四年我们共度每一天,在心理和实际面上彼此依偎,我们对未来有计划,我要准备考研究所,而她必须在经济上支持我。在那样的年纪,我和太太的亲密关系是很强韧的。
我深深体会到,夫妻的亲密关系是需要经营、需要调整、需要不断地蜕变的。身体要健康,保持一定的美感与活力,生理上的欲望能够保有;心理上则能沟通、彼此协调,对于未来有共同的追求,对家庭有憧憬,如此身心灵都俱足。
当一对夫妻生下了孩子,跟孩子间的关系天生就无比亲密,随着孩子的到来便同时发生、被给予了。当你喂养他、抚摸他、爱他,他就会靠近你、信赖你。你陪伴他,他就跟你很亲密,不会把你推开。
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起于性的吸引力,却因为愿意彼此信赖,乃至于步入到愈来愈深的亲密关系;而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却是相反的走向,一开始是极度的完美、纯粹,却在经过五、六年或十多年后,无法通过心理上的摩擦、矛盾、冲突,父母与孩子便渐行渐远。如果一个人不能经营好与配偶间的亲密关系,又失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那么,他真的是把两个美好的礼物都糟蹋掉了!
保持跟孩子的亲密关系,不但可以满足内在,甚至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新;而孩子因为和父母有好的亲密关系,当他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时,会有强健的根基,因为他内在的养分是足够的,可以抵御强风、忍受被吹折。
无遮掩的爱,没有任何顾忌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要去遮掩我和孩子之间的爱。譬如,我们家很喜欢一起洗澡。有些人会说,孩子长到几岁之后就不能一起洗,在我们家没有这种限制。孩子在发育期的确比较害羞,自然不想一起洗,我们也不会勉强孩子,但是洗澡的时候孩子要进浴室拿东西,或是孩子洗澡时我们要拿东西,只要事先问一下,通常就可以进去拿,不必等到洗完澡。
我和大女儿啾啾在巴黎一起生活的第三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那天啾啾刚洗完澡,我听到她在浴室喊了一声:“爸爸,我……”接着便听到她倒地的声音。我猜想她可能因为贫血昏倒了,赶紧冲到浴室抱起她,把她放在床上,等她自然清醒。她是我的小孩,她昏倒了我当然要马上处理,难道我还要打电话找救护车,请护士来帮我女儿吗?
我是她的爸爸,她小时候便秘,五、六天解不出大便,就是我帮她把大便抠出来的。那时候,我不害怕她,她也不害怕我呀!
这件事让我知道,我跟孩子之间依然没有害怕。当啾啾昏倒的前一刻,她希望爸爸赶快来救她。当她醒来之后,并不觉得爸爸不能这样帮助她。
小女儿比嘎跟我的亲密也是没话说的。去年她到巴黎之前,有几次洗完澡裹着浴巾准备回房间,探头看见我躺在床上想事情,而她正想找我说话,就过来躺在我旁边。这种亲密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会害怕彼此的身体,身体的亲近反而是一种加分。亲子间不需要正襟危坐才能谈事情,在我们家,任何时间、任何状态,大家想聊就聊,百无禁忌。
我们家就是一个小天体营,一个小伊甸园。
对于亲密这件事,千万不要因为有许多的隔阂与顾虑,以至于生活中一些很基本的照顾,生命的相互扶持,都不敢去做。我相信,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这个老爸生病了,尿裤子了,我的女儿们必须帮我换床单,必须碰到爸爸的身体,她们肯定是不害怕的。但在我那个世代,我跟母亲或手足之间,大家心里都有一堆的害怕。
我们家没有固定的睡房,也没有几岁之后就必须自己睡这件事。虽然孩子各有自己的房间,有时孩子特别想跟妈妈睡,那就她们睡床上,我一人睡床下;有时两个孩子想一起睡大床,那就我们夫妻俩睡床下。孩子想跟谁亲近,想跟谁睡,完全不设限。
我心里一直很明白一件事,如今也从女儿身上得到验证:当孩子的内在愈安全,对父母给她的爱愈了解、愈有信心,当她知道自己终将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她愈能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孩子不会因为跟父母很亲密,就永远腻在父母身边,因为亲密不是溺爱,更不是在家人间制造秘密。只有完全地坦诚,才是亲密展现的素质。
袪除“性”的顽念
在我们的文化里,不管是道德的因素,还是传统礼教的影响,某方面来说不太能够承认人性,甚至鄙视人性,尤其是对“性”的压抑,反而产生许许多多妄想。假如这种压抑,日后未能透过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来得到适当的满足、宣泄与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顽念。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必须”是一个很道德的人,不可以有一点逾矩;可是我偏偏对美丽的女老师、漂亮的女同学会产生喜欢,以前上教会只要讲大道里我就听不太进去,可是一听到《圣经》上戴维王偷看别的女人洗澡的故事,就觉得很有趣。
我自认很幸运,遇到了我太太。我是一个渴望探索人性的人,透过跟她的亲密关系,我拥有一个谈心的对象,对于“性”的顽念多多少少得到化解。
当我生养了两个女儿,更充分体认到,男女之间极度亲密却唯一没有性的因素的,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我常觉得人不敢去碰触亲密关系,是因为怕跨越界限带来的许多恐惧,于是也害怕碰到孩子的身体。“性”的顽念,污染了原本纯净的亲子关系。
我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在他人眼中,她们都是美丽的女子。当我看到孩子的身体,我的感觉是:啊!你们长得很健康!看到你们健康就好开心!对我来说,那个身体就是我孩子的身体,纯洁如初。
相较之下,男女间有“性”成分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一点的,也需要经营才能拥有,不若亲子间的亲密是自然拥有。
亲密,是美好的积存
“亲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孩子的床边总有许多玩具或布娃娃环绕,以前每天睡觉前,我都鼓励孩子跟她们心爱的玩偶一一道晚安。平常不特别觉得孩子亲近这些玩偶有多么重要,可是真的有一天晚上,爸妈没办法赶回家陪她们入睡,这时孩子就会发现,过去她对玩偶们付出的爱,在这一刻都得到回报了。哪怕是没有生命的娃娃,只要积存着对它们的爱,当孩子寂寞的时候,这些心爱的朋友们都会对着她微笑。
更何况是家人呢?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声安慰,便能唤醒孩子过去对于亲密的印记,过去带给她们安定感的能量。“亲密”是一点一滴的积存,可以任她们随意支领利息,受用不尽。
孩子身上有了足够的“亲密”积存,当她们必须走出家门,面对残酷竞争的世界,即便是软弱的时候,只要看看父母写的一张卡片,和家人合影的一张照片,或是爸妈打来的一通电话,也就够了。
关于亲子间的亲密关系,还有一样,叫“无话不谈”。
我们家的谈话,倒不见得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或是一定要特别郑重地提出,得到支持或解决,而是家人一见了面,就好像生物间的对鸣般,就是吱吱喳喳地讲个不停,可以随时开始,有其他事要做也可以随时结束。
我们也可以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笑闹闲聊,做出耍宝的动作让对方笑翻。“无话不谈”是我们家一个特殊的氛围,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别人家通常比我们家要安静许多。
现在哪怕孩子从法国打电话回来,像流水账似的讲她一整天的生活,我们还是听得很有兴味,喜欢与她们对应。“无话不谈”常会激发出很美妙的效果,彼此勾引出更多有趣的见闻与回应。透过似乎不很实际的聊天,反而容易开始或切入到比较深层的对话。“无话不谈”,是我们家亲密关系的一部分。
“亲密”不可怕,该怕的是“不亲密”
“亲密”除了是一种积存,也可以让生命变得很柔韧、很温暖。
我的姐姐们年长我许多,也有机会接受到在当年很新潮的西方教育观念,像是父母会训练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睡,孩子哭了也不要马上理他,几次之后,孩子发现哭也没有用,就渐渐不哭了。
当年才念高中的我,听到这样的理论,觉得真是残忍。我告诉自己:将来绝不对孩子做这样的事!
孩子因为肚子饿哭了,而他发现即使哭到声嘶力竭也没有人理会,或许他就学会要忍耐;如果孩子尿布湿了,却始终没有人来帮他换,或许他就会适应不舒服的感觉。有些养育观念之所以能够被执行,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人本身就会产生这种机制──适应。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假如他慢慢发现不管自己怎么表达,最后并不会得到正常的关怀与所需的温暖,他会去适应这种状态。但这是一种令人感伤的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给予孩子冷酷的环境,他的内在便形成一道防御,他得跟自己的感觉说No,因而长成一个冷漠的人,不但对自己的感官与感受冷漠,将来也会对别人冷漠,对这个世界冷漠。因为他知道,如果认同了自己的痛苦,却又无法改善,那将是更巨大的痛苦!
漠视,会让孩子的心长出一层厚厚的茧。
当父母漠视孩子因为需要而发出的哭声,孩子的身心会渐渐钝化他的敏感度,因为他没办法改变这样的不舒适感,只好去钝化它。当孩子得不到必要的温暖,他也会自动发展出一套心理诠释来自圆其说,以减轻心灵失温的痛苦,不但变得早熟,而且这样的“自我解释”更会扰乱他跟整个世界的接触,阻塞了快乐的源头。
孩子的心需要父母的亲密来喂养,就跟孩子的身体需要食物喂养是一样的道理。不要害怕跟孩子亲密。亲子之间信赖感的建立,正来自于父母真正的陪伴,陪伴当然包括完全的亲密。
父母的亲密,让孩子更快乐
我在去年当了舅公。
长我十四岁的大姐,长年身为企业家夫人的她,目前极享受为人“奶奶”这个角色。我和大姐一家的渊源颇为深厚,大姐的公婆对我非常照顾,尤其当我考上师大附中后,邻近学校的大姐家几乎让我三天两头去吃饭打混,有时干脆住了下来,像是我的另一个家。
高一时我迷上了小提琴,下课后常在大姐家练琴。初学小提琴的那个阶段,对旁人是莫大的折磨。记得有一回,大姐夫忙了一整天下班回来,又听我咿咿呀呀地拉不成调,索性把我的琴要了过去,当场拉了一首“荒城之月”给我听。
大姐的小儿子小多,那时刚出生不久,虽然我从国一就被激发出想当爸爸的念头,却是头一次真正尝试接触一个小孩。我喜欢抱着他,带他玩;等他大一点的时候,即使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他也毫不犹豫地纵身飞向我的怀里。小多是个很快乐的孩子,如今的他也当爸爸了。
Phi-phi是小多的长女。自phi-phi出生以来,我可能是第一个跟她直接有眼神接触的大人,此后每次到他们家,phi-phi都好有反应、好开心,仿佛一下子被启蒙了。大姐发现后,更希望我这个舅公有空就多来家里走动。透过phi-phi,也唤醒了我尘封多年、那些曾让我两个女儿度过极快乐童年的种种本领。
某一天晚上,我又到大姐家逗phi-phi玩,和她的父母一块儿。一开始是phi-phi的妈妈在旁边陪着,后来phi-phi的爸爸小多也移开他的计算机,靠近phi-phi的妈妈坐下来,脚快要碰到phi-phi的妈妈但没有碰着,这样亲近的距离,显然是一对恋人才会有的,而phi-phi正好就坐在父母环绕的范围里。当父母这么亲密的时候,我发现phi-phi显得更开心,我立刻提醒这对年轻夫妇:“有没有发现,父母的亲密,让他们的孩子变得很快乐?”
那种快乐,是我怎样都逗不出来的,也是其他人无法给予的,只有父母能给。
孩子的胚胎在妈妈子宫里经过九个多月的孕育,然而孩子的心灵更要在父母的亲密关系中继续滋养。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比较坚强、比较理性,而剥夺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亲密。
啾啾、比嘎小的时候,有时妈妈或我必须外出教学,她们舍不得和我们分开而哭泣,尽管我们一再解释,待会儿就回来,她们还是伤心不止,我就会一直抱着她们、安慰她们,孩子往往哭到睡着了,而她们一定是睡在我的怀里。
我用很多的亲密来喂养孩子。我们家两个女儿吃食物吃得不多,但她们从小吃“亲密”则吃得非常饱足。
亲密,让孩子勇于独立
孩子和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正是他们将来跟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建立起友善关系的桥梁;当他跟另一个人、另一个小生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
教养孩子最困难的地方,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他错过的是“亲密”,便是错过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做父母的一心想养成他的独立性,那我真的要说,这样的父母是弄错时间、搞错重点了。
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是从天而来的一份礼物,错过了并非不能弥补,只是会很辛苦。有些人自觉跟孩子很疏远,不是他现在不够努力,而是过去他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错过了。
对于“亲密”这件事,我永远不停息。只要觉得爸爸好想你们,我就和孩子们互相拥抱;有时孩子看我身体不舒服,她们也会过来抱抱我。“亲密”是亲子间非常重要的基石,即使将来产生误会、摩擦,从小建立的亲密感也会成为感情的一道保障。
尽管放心,孩子不会因为与父母非常相爱、亲密,将来就不能独立;相反的,当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是这么深的时候,有一天当你对他说:“孩子,以后你需要自己做决定,去适应环境、忍受孤独。”他们的回答会是:“爸爸,我愿意!”
“亲密”会让孩子勇于独立,因为他的内在丰腴而饱满,可以接受冰雪风霜。
假如你有福分拥有人世间无比美好的亲密关系,谁会想去破坏它呢?
我非常赞咏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我要说:亲密真美妙!
亲子听音乐:亲密关系恰如绝美的和声
(推荐曲目:莫扎特竖琴与长笛双协奏曲、贝多芬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鲍罗定第二号
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竖琴与长笛双协奏曲,是一首礼赞爱情的经典名曲。爱情充实婚姻,亲密孕育家庭,曲中处处洋溢两情相悦的绮丽风采,既端庄又愉快。第二乐章最能体现琴瑟和鸣的意境,宛如一曲爱的真谛。
“贝多芬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作品一三○)共有六个乐章,像是一则故事的六个段落。其中的第三乐章(流畅的行板)和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好似家人之间亲密的对话和玩乐,也是一幅爱的景象。亲密感是古典音乐很重要的质地,复声部细腻地交织成为整体之美,甚至达到灵性的氛围,凭借的多在和声。诗意地说,和声就是音和音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不断地磨合当中如蠕向前,激越出美妙的梵声,止于至善。
“鲍罗定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正好将如胶似漆的弦乐之美、和声之美与亲情之美同时呈现无遗,也值得在此推荐。
第二章一路玩到挂
懂得“玩”,就是灵感要冒出来了!
“玩”是一种本能,是种种潜力需要施展的时候所表现的一种行为。
不要打断孩子的玩,还要跟孩子一起玩。
小时候,“玩”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是我对于“玩”的体验,从“玩”得到的快乐是饱足的。有玩伴时就跟大家玩,没有玩伴时自己也能找乐子,甚至发明一些东西来玩。我在童年就充分体会到,人在玩乐的状态下,已是别无所求。
能玩,就拥有原始的快乐
有一年,爸爸带我到大同水上乐园玩,那大概是我童年时代玩得最震撼的一次。有一个类似云霄飞车但会先冲到水里再上来的设施,我非常喜欢,心里知道不可能再去玩,于是回到家后,我便寻找材料,最后找到一个烟灰缸,两侧各有三个凹槽,我再把筷子串起来黏成长长的轨道,最底下放个装了水的脸盆。我把烟灰缸倒过来架在筷子上,烟灰缸便顺着筷子做的轨道从高处滑下来。这个阳春的自制玩具,可以让我不断地重温在大同水上乐园的那个愉快经验。
“玩”就是我的生命基调。譬如,我在小区大学教古典音乐欣赏,每当在课堂上朗诵起诗文的时候,我可以完全投入到扮演古人的状态,并且乐在其中。我小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兴味,都是在玩,直到现在,仍时时处于“玩心”里。“玩”是无价之宝,所谓“童心未泯”,其实就是“玩心未泯”。
“玩心”还在,于是“童心”还在,也就愈能够脱离物质上的追求。以前的人是被饥寒所困,现在的人则被欲望所惑,一个人若是被困苦或欲望夹击,一生就没有余裕来“玩”。
念大学时,我有个很可爱的家教学生,从他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读国中。他上了国中后,有一天我问他:“最近都去哪里玩啊?”没想到他竟然很严肃地回答我:“不能玩,我已经把玩戒掉了!”我当时听了吓一跳。“戒掉”,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玩”,怎么会用到“戒掉”这两个字呢?
我们说一个人“玩世不恭”,似乎是指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可是我却主张:人生就是要“一路玩到挂”。
一个没办法玩的人,他的生命便已失去最原始的快乐。
有一部电影就叫“一路玩到挂”,讲的是得了不治之症的一贫一富两个人,富人承担了穷人所需的庞大花费,两人一起去完成生前最后的梦想,这些梦想都跟玩有关,他们的人生也在玩乐中划下美好的句点。
这部影片所呈现的“玩”建立在高昂花费上,但对我来说,真正的“玩”跟经济条件无关。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
“玩”是人类根本的能力,根本的需要。
一个人的内在有着种种不可限量的潜能,这些潜能都在寻觅它的出口,想要施展自己、锻炼自己,每一种潜能都想冒出头来,整合成为更强的能力。这样的能量与热情,正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催促着我们去尝试,而每一次的尝试都让内在的潜能得到一次施展的机会,表现在形式上,我认为就是“玩”;表现在情绪上,就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我很喜欢观察小孩。不管他是去探索,克服了一些小小的困难;或者展开一点冒险,做一些尝试的动作;或者只是静静地观察,都会带来淡淡的喜悦。当孩子靠近对他真正有利的事物,他会显露出满足与快乐。
可以说,小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啊!
“玩”是不用教的。即使是小婴儿,只要解决了生理上的饥渴,排除了尿湿的不适感,其余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可以存在于“玩”的状态。他会想要捏捏看、踢踢看、咬咬看,对于绚丽的颜色很有反应,喜欢去感觉,充满了好奇。这就是玩!随时都可以玩!
我念大学时的班级导师戴洪轩,是十分有趣的一号人物,据说“乖乖”的广告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他也是个非常爱玩的人,我从学生时代就跟他十分投缘。后来他出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身体变得不太好,最后因中风过世。在他人生的最后七、八年,我常常陪着他。他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有一次他又对师母嚷着要玩,师母就问他:“你还要玩!你要玩什么啊?”戴老师很认真地说:“玩就是玩!”对他来说,“玩”就是一个本质的东西,还要怎么去分析它吗?
玩,一种接收灵感的状态
“玩”是一种接收灵感的状态。顺从灵感的每一个动作,就是“玩”。
每一个灵感都像是一张骨牌,而“玩”就像推骨牌一样,顺着每一个自然而然升起的灵感而为,一个接着一个,牵动着下一个灵感,把你带到非常极致的状态。这是我所谓的“玩”,不是那种需要戒掉的“玩”,也不是电影“一路玩到挂”里高物质条件下的玩,更不是玩股票、玩女人的那种“玩”。
小的时候爱玩,生了孩子后带着孩子玩,很多时候我都是带着“玩”的心情在工作,包括编教材、教学生小提琴、指挥乐团。就算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在玩,然而那种无时无刻不让灵感引导行动力的状态,就是“一路玩到挂”的写照。
事实上,我父亲就是“一路玩到挂”的人。
父亲很懂得“玩”的真谛,尤其自他退休以后,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可说是天天在玩。他玩什么呢?他喜欢剪报,依照不同的主题分类,然后贴到本子上,做成一本本专辑,这样的剪报已有上百本。对他来说,快乐就是把感兴趣的、美好的图片数据搜集起来。
有机会的话,他也会跟着我一同到山里去拔拔花草,吃吃美食。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父亲躺在医院里,他一看到我,还是开心地用着微弱的声音,问我什么时候带他去海边吃海鲜?我说:“你走得动的时候就去。”他说:“那就现在去吃吧!”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一个人能够一直活得这么有兴味,是一件幸福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没办法玩呢?我发现,如果小孩子的玩兴不断地被大人给打断,关于“玩”的灵感,在某个年龄时间点上便会中断了。他无法活在“灵感”里,而是活在“计划”与“规范”中。
“玩兴”值得好好把握
有个我经常用来自我警惕的例子。某天我到一所国中的音乐班教琴,一楼的教室有学校附设的托儿所,那时刚好打下课钟,只见七、八个孩子兴冲冲地准备冲出教室去玩,我立刻感染到他们的快乐,但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老师突然用严厉的声音大吼:“不要跑!”原本跑得很快的孩子们,一瞬间都变成了慢动作,连快乐的程度也跟着down下来,孩子们脸上的光彩在剎那间也都消失了。
我们整体的教育环境里,似乎并不喜欢看到孩子被快乐冲昏头的样子,总觉得孩子会失控、会危险、会不礼貌、会干扰到别人。我们的教育事实上制止了孩子的快乐发生,而不是去支持孩子的快乐。
我在法国巴黎时住在北边的郊区,那儿有个占地将近两百多万平方公尺的平民式大公园,如果一平方公尺站一个人,等于要过半的台北市民同时站出来才可以站满。公园里有个很大的人工湖,我常常在湖边散步,看到许多父母让他们的孩子骑着越野脚踏车,在紧临湖边的水泥设施上做出许多看似十分惊险的动作,但从未见过有人出面制止。我相信偶尔还是会有孩子摔下、受伤,但只要孩子乐意玩,不涉及生命危险,大概父母都会让他们尽情地玩。
有一回我又去散步,那天没什么人,只见一个爸爸带着刚学会爬的孩子,一起趴在地上,孩子想要爬到不同的地方,爸爸就会先一步挡住他的去路。每一次孩子撞见爸爸,便笑得乐不可支,笑声之嘹亮,仿佛充溢了整座公园。我看到孩子的妈妈在远处,看着爸爸把孩子逗得这么开心,也笑得好灿烂。这么快乐的三个人,真正快乐的源头来自于孩子,当爸爸懂得让这个源头不断地涌现能量,自己不但享受到快乐,妈妈也享受到快乐。
法国人普遍地知道,孩子的这些能量不但不要阻挠它,还要诱发它,使它源源不绝。“玩”的灵感若能一直保持住,那么“玩”本身便自然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到那时候,父母也就无须从头陪伴,孩子自己会遵循着这种感觉去玩,也容易置身于快乐中。
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的玩兴可以持续,就让他充分地玩吧!等到玩兴消退,自然又会被其他的事物吸引,没有必要去打断他。
啾啾小时候曾做过一件事,让我们整个家族都很开心。那时我正在写硕士论文,趁休息的时候抱着她玩,一岁多的她突然用“小星星”的曲调,发出“耶耶窝窝耶耶窝……”的“自编歌词”,一边哼唱,一边手舞足蹈、摇来晃去。我很享受地听着她唱,突然她停了下来,我倒吸了一口气,有点惊讶她怎么不唱了?没想到她看到我的表情,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又开始唱“耶耶窝窝耶耶窝……”。这次她提早停下来,我又露出十分吃惊、一副“怎么停了?”的表情,她又大笑。反复几次之后,妈妈从外面回来,我跟她分享方才发生的事,她便也一起加入。啾啾又唱起“耶耶窝窝耶耶窝……”,我们就很认真地听,只要她一停下来,我们总是露出吃惊的表情,然后包括啾啾,全都笑得人仰马翻。从此以后,包括外公、外婆、阿姨等一群大人,每当围绕着她,随着她的歌声摇头摆脑,只要她一停,每个人都夸张地做出各种惊讶的表情,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这样的快乐,完全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达到。
“玩”是如此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还可以持续这么久。这一种本质的快乐,就让它不断地发生吧!
把“玩”照顾好,就是在培养灵性
“玩”,在我们家一直是被好好呵护的。
有一回,我们父女三人路过一家宠物店,里头养了许多条蛇,老板把一尾三点多公尺的蟒蛇拿出来,啾啾、比嘎好开心。老板保证这条蛇绝不会咬人,又让她们去摸蛇的皮肤,我原本有个约会,看到她们如此兴致盎然,就和她们一起跟那条蛇玩了好久。她们当时是四、五岁和七、八岁的年纪,抱着蟒蛇没有任何恐惧,还玩着其他各种蛇。后来妈妈知道姐妹俩的手都摸过蛇,简直吓坏了。
只要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过程是快乐的,我们就尽最大的可能陪伴着,让她们完全尽兴。当孩子的这种玩兴持续到青少年阶段,接受“玩的灵感”的通道就会永远留住。这是我们夫妻非常有意识在做的事。从孩子一张开眼睛,只要“玩”这件事发生了,我们就给予鼓励、给予支持。
假如孩子们在某个地方会让她们比较快乐,我都会尽可能征求在场人的同意,让她们玩的状态持续愈久愈好。像是待在朋友家里久一点,或者在外头多玩一会儿,即使延后回家的时间,我都愿意。
孩子长大后,很喜欢约朋友到某个主题乐园玩,我们也一起去过许多次,仍是乐此不疲。她们可以从中午一直玩到打烊,傍晚以后是她们最开心的时段。有一次到了晚上七、八点,游客已稀稀落落,两姐妹还要去坐海盗船。整个海盗船上没有其他人,姐妹俩就一人坐一边,荡到最高点的时候便高举双手欢呼,既刺激又恐惧,很孤单也很兴奋。你会发现,孩子只要玩到某种极致,她们的感知是开启的,她们的眼神异常明亮,笑声分外爽朗,和人对话的时候非常有感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阻碍她们。
我可以笃定地说,只要把孩子的“玩”照顾好,真的玩到尽兴,那么她们不太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就能处在很快乐的状态,也比较容易进入精神层面,不会被欲望牵着走。
很多认识我们家女儿的人,都知道她们真是太容易快乐的两个人。好比碰在一块儿,姐妹俩就喜欢扮鬼脸,而且完全不怕丑,就算去买面具,都不可能买到比她们俩扮得更爆笑、更恐怖的鬼脸了。对她们来说,快乐俯拾皆是。
每年我们都会拨出时间到垦丁的西泽饭店度假,有时一住就好几天。在饭店里,两个女儿会邀我们一起玩“心脏病”的纸牌游戏,我们通常不用本名,而是依据当时个人的特征,取个很拗口的代号。譬如,妈妈叫“肥奶大肚皮”,爱流鼻涕的比嘎叫“发菜鼻涕羹”,诸如此类。因为玩的时候很紧张,一旦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总会露出十足可笑的表情,而光是看到对方的样子,就笑到肚痛。像这种不用大脑的游戏,时常出现在我们家的生活中。
“玩”是很有层次的,它其实是创造力的来源。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去统合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玩得非常有创意,不管是探索、冒险、表演、操作工具、创作,连挑战也是一种玩。“玩”的形式包罗万象。
千万别让灵感的管道阻塞了!透过“玩”,可以保持灵感的管道畅通。
不要“陪孩子玩”,要“跟孩子一起玩”
我们家女儿的玩具非常少,有些玩具还是因为我自己想玩而买的,像是乐高积木。两姐妹最爱玩的游戏是“体操”,一些朋友看过她们的体操动作,直呼有选手级的水平。大女儿啾啾对体操的热爱,让她在巴黎时自告奋勇地担任中国体操队的翻译,只为了和这些顶尖的体操好手们有近距离的接触。
自从看过“与天比高”这部电影之后(讲的是罗马尼亚青少年体操选手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赢得奥运金牌的励志故事),姐妹俩就迷上了体操,那时啾啾念小学二年级,比嘎还没上小学。
她们实在太喜爱这部片子,几乎每天看到烂熟不说,还想扮演电影里面的角色,这样还不够,姐妹俩甚至自发地练起体操来。一开始,她们会利用家里的床垫作为保护措施,等到动作愈来愈纯熟,就把床垫移开,直接在地板上做动作。除了侧翻,还有不少有难度的动作。到后来,她们还希望父母也能加入玩的行列。
她们模仿起电影里的情节,演出参加奥运比赛的场景,啾啾扮演罗马尼亚的选手,比嘎扮演白俄罗斯的选手,当她们分别代表两国选手进场的时候,我们夫妻就分别帮她们掌旗。正式地绕了好几圈后,我跟妈妈就赶快把旗子丢在一边,改演裁判的角色,而且分数一定要给得很恰当。比赛必须有输赢,不能完全偏袒哪一方,我们就要演出那种非常挣扎、难以取舍的模样,姐妹俩也真的很紧张,等待着分数揭晓的那一刻。
我们夫妻是这么投入地和她们“玩”,认真地当作一回事来参与。我们并不是在一旁“陪孩子玩”,而是“跟孩子一起玩”。
陪孩子玩,不打断孩子的玩,只要孩子想玩,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通融,并创造出有利于玩的环境,以便让孩子的玩能够持续下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我们也尽量满足孩子对于“玩”的邀约,甚至帮她们克服一些困难,或者制作一些道具,让“玩”更为容易,让“玩”的质量更高。
我们曾买过一套儿童保龄球组,孩子把球丢出去击倒球瓶后,再自己跑过去把瓶子摆好。这样重复几次,我觉得不太有意思,于是主动扮演一个专门把球运送回来的机器人,不但模仿机器人规律的动作,把捡回来的球直挺挺地送到孩子的手上,还把球瓶一一摆好,这可让孩子们玩这个游戏的乐趣大大地提升。
对于“玩”这件事,我们家的孩子不跟随流行,也不崇尚昂贵,她们都知道,“玩”就是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她们长大了,对啾啾来说,每天做做瑜珈就是她最喜欢的事。
差不多跟练体操同一个时期,姐妹俩也喜欢跳芭蕾舞,于是我把一楼的空间整个清出来,帮她们找了一位北艺大的学生来家里教她们。这位家教老师说,从没看过这么开心又跳得好的一对姐妹。
喜欢自己的身体,喜欢操作自己的肢体,我认为这种喜欢是无价的。
以前我偶然买了一只鸟,发现她们姐妹俩很喜欢,从此四、五年的时间,直到她们国中毕业,我们家一直有养鸟,还盖了一间四层楼的“鸟别墅”。啾啾曾经因为太爱她的鸟,甚至去尝鸟大便是什么味道。
我们家养鸟,是把鸟全部放出来让它们在屋子里飞,到了晚上再把鸟抓回笼子里去。我们还发展出一套方法,确定鸟飞到了窗边紧紧抓住百叶窗时,妈妈便立刻把灯关掉,其他三个人就赶快去抓,鸟虽然会啄我们的手,有点痛却不会受伤,大家都是一边笑,一边把鸟抓回笼子里。
我们家总是充满了笑声,因为孩子们总是在玩!
“玩”与“亲密”也是相辅相成的。以前我常扮演蛮牛的角色,两个女儿分别骑在我身上,我得设法把她们顶下来。通常啾啾被我一顶就笑翻,一下子就跌下来,但是比嘎在玩这方面好胜心强,她会使尽全力,甚至整个人已经倒挂在我肚子下了,都还坚持不松手。等她们玩到累了,需要休息了,父女三人就会抱在一起。从动到静,此时此刻让我感到没有烦恼,与孩子们格外亲近。直到现在,看到两个女儿还是那么爱玩,我知道,快乐离她们是非常近的。
“亲密”和“玩”,都是一个家庭教养的根本。
亲子听音乐:得意忘形地玩、乐尽天真地玩
(推荐曲目: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舒伯特钢琴与小提琴幻想曲、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探索、发现、欢欣、同乐,在玩兴中捕捉灵感,分享时储存能量。舒伯特热爱友谊,在创作里游戏,不忮不求、乐尽天真的性情,听他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流露无遗。
苏东坡谪居黄州,际遇堪悲,仍不忘游山玩水,寄情于诗赋,达到“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的境界,这境界也正是舒伯特音乐人生的写照。公元一八二七年,舒伯特在过世的前一年谱下了一首钢琴与小提琴幻想曲。不知死之将至的他,把快乐推往“超凡入仙、得意忘形”的趣处,和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