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47120
《张培刚传》是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的传记,讲述了一个让人喟叹的人生故事。
和同时代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一样,张培刚的人生曲线与国运曲线相吻合,是U形的。他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哈佛大学,其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足以问鼎诺贝尔奖。新中国成立不久,张培刚失去了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再也没有做出过更有价值的成果。他在国际经济学界消失了几十年。只是到了暮年,他早年提出的很有预见性的理论,才重新大放异彩。只可惜,此时的他徒有壮心,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已失不再来。
百年变迁的中国剪影
养牛之谈
引子
一 故乡盟志
1.属牛的孩子
2.那时故乡
3.躬耕田亩
4.贫弱记忆
5.启人小学
6.远行
二 负笈江城
1.武汉中学
2.省立一中
3.经世济民
4.初识珞珈
5.大学生活
6.第二外语
7.触类旁通
三 乡间骑士
1.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2.西南岁月
3.昆明备考
四 扬帆出海
1.清华庚款
2.漂洋过海
3.初踏美国
4.留学生
5.哈佛名师
6.赵府
7.太平洋战争
8.罗斯福总统
9.“农业国的工业化”
10.波士顿的雨
五 壮志未酬
1.重返珞珈
……
六 老牛奋蹄
七 英雄暮年
八 荣归
附一 张培刚年表
附二 在“《农业与工业化》再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物价飞涨、学潮不断的动荡时局之下,这条新闻虽让人感到扬眉吐气,却无法博取更多关注。在众人眼中,这是茶余饭后的一桩好谈资,足以用来证明“中国人不比洋人差”;至于张博士所从事的研究,不论是哈佛还是经济,那些象牙塔里的书生摆弄的道理,实在艰涩难懂,且离百姓日常生计太远,着实难以让人提起兴趣。
没人能够看到未来,张培刚自己也不能。
六年前的秋天,二十八岁的张培刚通过庚款留美考试进入哈佛大学,那一年里,该校经济学系最佳博士论文是《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大卫·威尔士奖”的获奖者名叫保罗·萨缪尔森。而六年后,张培刚的这位师兄正是在此篇长文基础之上写就了《经济分析基础》,并主要凭借这本著作在二十三年后,踏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在五十五岁时,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对于一位经济学家来说,那也许是最高的荣誉。
而在1947年,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到三年,三十四岁的张培刚凭《农业与工业化》与六年前的萨缪尔森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此时的中国,内战正酣、学潮不断、民生艰难;国统区物价飞涨,社会飘摇动荡,几乎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那时,城市里的国共暗战蓄势待发。千里之外,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已经箭在弦上,很快就将见个分晓;但在当时,大多数城市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斗,会成为解放战争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而他们自身,也将随着这次转折,走进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