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传记学者先师孔子

先师孔子

作者:高专诚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ISBN: 978753783666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3.99

类别: 学者 SKU:5d8422ea5f98491045408c8c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36661

编辑推荐
孔子和孔子弟子都是我们的先师,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儒学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首先要理解他的弟子,这也是了解孔子*好的突破口,如此也更客观地去看待孔子,更加真实地还原孔子。

作者以多年的专门研究为基础,辅之以深厚的哲学功底,其行文既有广泛史料考证,又有深湛的道理铺陈,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讲述孔子的一生,从少年立志、行教之始到师生切磋,再到政治求索,后希望变失望,失败与荣耀并存。并且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将弟子分为德行弟子、政事弟子、任侠弟子、文学弟子,理解孔门弟子为理解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简介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的仁爱世界》、《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孟子的理想王国》、《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老子通说》、《御注老子》、《老子的政治蕴意》、《专制之父韩非子》、《风起云涌话战国》、《三晋纵横家》等;译著有:《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原著:杜维明)、《孔子与中国之道》(原著:顾立雅G.H.Creel)、《荀悦与中古儒学》(原著:陈启云)。
目  录
自序
绪 论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章 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001
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003
第二节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016
第三节 青年求学·使命在肩……………………… 027
第二章 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035
节 心忧天下…………………………………… 036
第二节 思想卓立…………………………………… 038
第三节 早期行教…………………………………… 043
第四节 行教初探…………………………………… 051
第五节 初次游仕…………………………………… 066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075
节 思想认识的全面成熟……………………… 076
第二节 行教再探讨………………………………… 087
第三节 不仕的考验………………………………… 095
第四节 孔门中的德行弟子………………………… 100
第四章 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115
节 短暂的从政辉煌…………………………… 117
第二节 “五十而知天命”………………………… 134
第三节 流亡生涯的前期…………………………… 142
第四节 孔门的政事弟子…………………………… 148
第五节 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处………………… 169
第六节 孔门的任侠弟子…………………………… 175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 183
节 流亡生涯的后期…………………………… 185
第二节 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 193
第三节 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 201
第四节 孔门中的激进思想………………………… 215
第六章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 223
节 回到鲁国,从心所欲……………………… 225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事业开新篇……………………… 234
第三节 孔门的文学弟子…………………………… 241
第四节 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与“中庸”原则…… 250
第五节 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 259
第六节 世界的孔子………………………………… 273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287

前  言
1.结构新颖: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
2.内容充实: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通过孔子的弟子来还原孔子的形象。
3.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作者多年来出版了多部社科通俗著作,行文流畅,可读性强。更重要的是,以作者多年的专门研究为基础,辅之以作者的哲学功底,其行文既有可靠的历史真实感,又有深湛的道理铺陈,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4.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在线试读
◎ 第二节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人的一生,是由不同的成长阶段组成。不过,客观地讲,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对人之一生的影响,作用轻重却是不同的。寻常人也罢,伟人也好,幼年、童年和少年时的成长经历,相对来讲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孟子讲到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如果上天打算让一个人承当重大使命,就会从精神、
身体和行为等方面对这个人进行严苛的考验,目的就是培养他坚强的品格,让他的身心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孟子这个著名的“大任”说,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是针对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而发的,不过,对于孔子来说,这种考验从他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虽然不能说早年的
生活磨难一定可以造就伟才,但它有助于伟才之成长却是毫无疑问的。说到孔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种种相关史料之所述多有抵牾,但总的来讲,生活在其中的孔子是相当不幸的。

出生,童年的磨难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的婚配是“野合”的结果。因为在这篇传记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所谓“野合”的确切意思也就一直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事实上,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从来就不乏有人望文生义地理解“野合”的意义。有人误认为是叔梁纥强抢民女,更有甚者,认为孔子乃是私生子。其实,在孔子时代,“野”的本义是指城市和近郊之外的田野之地,就是距离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较远的地方。因为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主要是农夫,身处社会下层,没有机会接受礼义教化,所以,以这部分人为代表的相对质朴、不加修饰的言行,也称为“野”,这是“野”字的直接的引申之义。孔子批评弟子子路说:“野哉,由也!”使用的就是“野”字的这一引申之意。
很明显,“野合”的本义与“野”字的上述引申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孔子本人就使用过“野合”之辞。《左传·定公十年》对孔子相礼“夹谷之会”的记载中,当齐景公要求在盟会之后另外招待
鲁定公时,孔子意识到齐国人不怀好意,是想另找机会为难鲁君,于是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孔子认为:“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就是说,在朝廷之外的地方不适宜举行正式的宴乐,因为正规的礼器不能携带出朝廷。另外,《春秋·庄公二十三年》记载说:“萧叔朝公。”意思是说,鲁国的附庸之国萧国的君主来朝见鲁庄公。因为这时候鲁庄公并不在鲁国都城,而是在另一个地方会见齐国君主,所以,杜预就解释说:“凡在外朝,则礼不得具,嘉礼不野合。”显然是间接引用了孔子的观点,意思是说,因为在都城之外,没有条件举行正式的会见仪式,鲁庄公就没有举行正规的仪式会见萧国君主。这就说明,在“周礼”的规定中,正式的礼仪不能“野合”,即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下简陋举行。这里的“野”就是不合正式规矩的意思,“合”则是举行或完成的意思。
所以,《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叔梁纥与颜氏女的“野合”,是说二人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婚娶仪式。在儒家的传统经典中,有一部专讲士人之礼的《仪礼》,大约成书于战国到秦汉之间。在这部书中,专有一章《士昏(婚)礼》,详细记载了“周礼”对士人婚娶的标准要求,那种繁杂程度是今人所无法想像的。尽管《仪礼》之内容添加有作者理想的成分,尽管在孔子时代“周礼”的约束力正在下降,但在《孔子家语·本姓解》的记载中,当叔梁纥与颜家的亲事定下之后,“徵在既往”,所谓婚娶仪式,也不过只有“庙见”一项。如果这也叫婚礼的话,即使在后代,即使在今天,这个婚礼也过分简单甚至简陋了。一言以蔽之,颜徵在只是被迎娶到家庙,而并没有在城中举行正式的迎娶之礼,就开始了家庭生活。
那么,造成“野合”的原因是什么呢?传统的解释都把重点放在二人在年龄上的悬殊差别。或者说二人年龄差距太大,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定;或者说叔梁纥年龄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生育期限,属于非正常结合和生育。这样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但却并不周全。因为《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都没有说明叔梁纥迎娶颜徵在时的具体年龄,即使当时有相关的礼仪或习俗的规定,也无法确知叔梁纥是否违反了这样的规定。
其实,考虑到《史记·孔子世家》对于孔子一生的记载虽然相对来讲是详尽的,但却也是繁乱的,并且对于“野合”二字也没有相关的解释和说明,因此,不去细究“野合”之含义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的。然而,又考虑到“野合”之说的巨大影响,任何讲述孔子出生的文本,都必须提供一个明确的意见。既然各种记载都缺乏确切记载,所以只能从情理上做出分析,并把分析的依据主要放在直接记述叔梁纥求亲的《孔子家语·本姓解》之中。
叔梁纥以正规的士人之礼迎娶颜徵在为妻至少有三方面的困难。首先,根据《孔子家语·本姓解》的记载,当叔梁纥求亲于颜氏之时,已经育有九女一子,根据当时的婚姻习惯,他的年龄应该是在四十岁左右了。而颜氏有三女均未出嫁,颜徵在又是三女中小的一个,年龄应该在二十岁以下。这种年龄上的差距,应该是项困难。其次,《孔子家语·本姓解》并没有交代为叔梁纥生下九女的原配之妻是否在世,如果其妻在世,叔梁纥主要是为了生儿子而寻求婚姻,这应该成为第二项困难。后,自孔子五世祖木金父从宋国迁居鲁国以来,
经过四代人的经营,还有两代人做到了邑大夫,这个家族恐怕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叔梁纥虽为家族首领,但在婚姻大事上,或者因为上述两项困难,或者与家族沟通不够而遭遇到家族的阻力,这有可能成为第三项困难。面对上述困难,虽然《本姓解》说“遂以妻之”,认为叔梁纥娶颜徵在为“妻”,但在事实上,很可能“妻”的称号只是双方私下的约定。因为只是私下约定,当然就无法举行各方认可的正式的婚姻仪式。所以,《史记·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说,是说叔梁纥娶颜徵在为“妻”,只是事实上的妻,而不是符合礼仪之妻。
从结果上看,无论《史记·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说是否有根据,叔梁纥终是与颜徵在生活在了一起。从颜父征求三女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颜徵在显然是一位有主见的女性。所以,在进入叔梁纥之门以后,《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说,颜徵在清醒地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为叔梁纥生育一个男孩子。这一想法既是叔梁纥娶妻的初衷,更是考虑到叔梁纥年龄偏大,生育后代,还要生育男性后代,都是比正常情况下更为困难的事情。为此,颜徵在私下里去了鄹邑城外的尼丘山,祈祷神灵赐福给她,让她早日实现丈夫的意愿。颜氏此举当然是受到了当时风俗的影响,尽管此后不久颜氏就生下了孔子,并因为祈祷于尼丘山而以“丘”字为孔子之名、“仲尼”为孔子之字,但从现代人角度来看,那也只是一种有益的心理慰藉而已。古人的名与字之间一般都有联系,尼、丘二字与尼丘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是因为“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的原因,还是仅仅因为尼丘山位于鄹邑城外的原因,后人也不必一定要寻求一个肯定的答案。另外,因为孔子有同父异母之兄孟皮,所以取字仲尼。孟、仲是古人为家中之子排序的用字,孟或伯为长子,仲或叔为次子,季则是指三子。那时的人尊称有地位或有德行的人为“子”,所以,“孔子”一名更见流行。
综合上述,孔子的出生,显然是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孔子是父亲朝思暮想的儿子,但偏偏是父亲年长之后才出生。孔子的母亲并不是父亲的原配之妻,这在那个时代有可能对一个人形成终身的影响。《论语·八脩》记载说,孔子的敌手们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①,这是一种明显带有歧视的称呼,暗示孔子的出身是有某种公认的污点或不足之处的。尽管孔子很好地把这种舆论的不利压力转化成为自己不断上进的积极动力,但这种无妄的困难始终是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
孔子的出生地是鲁国鄹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时间是公元前 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但也有记载认为,孔子是公元前 552年所生。历代有许多学者为此而各执一辞,聚讼不已。在这个问题上,或许钱穆的意见更为平和,他说:“今谓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私人之年寿,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轻重如毫发。”
孔子虽然是幼子,但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亡故了。《史记·孔子世家》说:“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总之,孔子对父亲并没有深刻的记忆,自然也难以体会真正的父爱。
叔梁纥去世后,孔子与其母颜徵在的生活情形已无史料可证。可以稍加推测的是,颜氏是鲁国的望族,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来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在颜氏家族中生活的可能较大一些。这在一方面有生计上的考虑,再一方面,如上所言,以“野合”的方式进入叔梁纥家中的颜徵在,在叔梁纥去世后,很难想像会得到这个家族的精心庇护。不过,在孔子时代,颜氏家族已不属于富贵阶层,以贫居著称的孔子高足颜回就是其中的一员。幼年的孔子虽然有母在侧,但生活之艰辛依然可想而知。孔子成年后自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便可证明其年幼时的困顿生活了。所谓“少也贱”,是说缺乏深厚的家族背景,没有像样的社会地位;所谓“多能鄙事”,是说必须从事低级的劳动来谋生。
颜徵在可能在孔子成人之前就亡故了,相信这对孔子的影响很大。成年后的孔子(至少从记载上看)从未提及自己的父母,这当中有种种可能,而的可能是父母均在他能够记事的年龄之前便已谢世。也有可能是,后亡的母亲极为普通,虽然生养了孔子,但并未给过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培养。孔子甚至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意思是说,那个时代的女性是难以相处的。理由是,如果亲近她们,她们就会桀骜不驯;如果疏远她们,她们又会怨声不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如果他的母亲是让他记忆深刻的超乎寻常的女性,孔子自然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无论实情如何,立足今天的我们,还是可以说颜氏称得上是位伟大的母亲。她不仅生养了孔子这样的伟人,还能在那样的逆境中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并使孔子能在颜氏这样的大家族中获得成长。如上所言,虽然这并不是一个显赫和富有的家族,但历史悠长的家族中总有些通晓世故、明于礼义的德高望重者,怜悯这个聪颖的孤儿,教以书契礼仪。这使孔子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了相当的认知和较深的熏习了。
传统,毫无疑问地会使一些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性。然而,孔子却无疑属于既能遵循传统,又具有创发性的出类拔萃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好古”和“敏求”。童年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②,即使是在游戏的时候,也许只有些砖头瓦块,孔子并不像普通孩子那样扔来扔去、打打闹闹,而是认真地模仿成人的祭祀活动,摆好供品,神情严肃地完成各项礼仪。类似这样的表现,在孔子的童年时代肯定不止于这种模拟。这就说明,孔子确实生活在一个有规矩有教养的环境中,虽然他的“玩具”是简朴的,比不上贵族子女的奢华,但他的表现却是高贵的,是那些轻视传统的贵族之家无法比拟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遵从和实践,既显现出了孔子的天赋,又证明了传统教育在他身上得到的回应。

◎ 第三节 青年求学·使命在肩

少年时代造就人的性格,青年时代决定人的志向,因为性格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而志向则需要经历一些值得让人回味和思考的事件,也需要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时代有相当程度的观察和感知。在孔子的自述中,从少年立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后的独立思考,有十五年的时间。史籍中对于孔子这十五年中经历的事件记载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这段时间内与孔子交往的人多半未能经受得住历史的冲刷,没有留下多少历史痕迹。尽管如此,那记载不多的几件事,已经足以让我们了解孔子为何会立下治国救世的远大志向。

个人生活

如前所述,孔子三岁时父亲去时,葬于防邑之外的防山。但由于当时孔子年纪太小,对父亲的埋葬之地并没有印象。孔子长大之后,母亲由于不受丈夫家族的容纳,也就不愿意向孔子提起他父亲的事情。想像孔子也应该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既然母亲不主动提及,他也从不打听。童年时专心于“设礼容”之类的成人般的游戏,少年时则“志于学”,一门心思地学习。就这样,当母亲去世之时,孔子都无法将从母亲与父亲合葬。只是在好心人的指点之后,孔子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 至于母亲何时去世,典籍并无明确记载。从《孔子世家》的记载顺序来看,应该在孔子十七岁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很早就成为孤儿的孔子,所能做的事情,除了通过劳动维持生计之外,应该就是读书求师的生活了。
经过初步的学习,青年时代的孔子满脑子都是整治天下的雄图大略,但在这个时候,他的个人生活情形,除了《孔子家语》所载的一些颇有争议的说法而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孔子家语·本姓篇》说,孔子十九岁时迎娶宋国的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取名鲤,字伯鱼。孔子还有一个女儿,想必也是这位夫人所生。伯鱼既是孔子的至亲之人,也是他的学生。伯鱼先孔子而亡,也不存在传承孔子之学的问题。且从《论语》记载的情形来看,伯鱼也算不上是孔子的杰出弟子。

抢先评论了 “先师孔子”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EUR €38.99
加入购物车

四十自述(精装版。胡适对人生前四十年的回顾)

EUR €25.99
阅读更多
缺货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EUR €33.99
阅读更多
缺货

父亲南怀瑾(完整详实还原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

EUR €36.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