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34568丛书名: 巴别塔诗典
“巴别塔诗典”取义于修建巴别塔的世人被不同语言分散,而诗歌通过翻译又将人们重新联合起来,重建人类对终极理想的诗性追求。这套丛书的每位译者都是某位诗人专门的研究者和翻译家,使“巴别塔诗典”成为经典诗歌的经典译诗集。
尘土是**的秘密
艾米莉·狄金森年表
艾米莉·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 年12月10 日—1886 年5 月15 日) ,美国*富传奇的女诗人,一生都生活在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西边的阿默斯特(Amherst)小镇,终生未婚,二十五岁起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在默默无闻中埋头写诗三十年。她生前创作一千八百首诗和一千多封信,仅有八首诗作经编辑大幅度改动后公开发表,作品都是在她死后三十年内由亲友整理出版。狄金森从小受清教思想的熏染,但生活的自闭、性格的孤僻叛逆使她倾向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尽管比超验主义更孤独。同时,她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寻找心灵的秘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寻找明丽的自然,在玄学派诗歌中寻找神秘和怀疑,在流行的哥特小说中寻找受虐、死亡和恐怖,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惊艳诗风。希金森(Higginson)曾言,狄金森是风格独到的天才诗人,她的诗歌“对读者来说,好比连根拔起的植物,带着雨水、露珠和泥土的芬芳,给人无可传递的清新感”。她的诗风凝神洗练,摒弃英诗韵律传统,质朴清新,深邃的思想携带着超越的神秘主义(mysticism)的惊奇。狄金森毕生坚持一贯的风格化写作,“破折号”的大量运用是一大标记(就连她抄写的椰汁蛋糕食谱也用到这种符号),但与我们常见的不同,她的破折号有长有短,有直的,还有向上斜的,向下斜的,这样的用法既有符号化的直观提示作用,更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韵律和节奏产生神奇的变化,尤其是通过这种手法,再加上独特的字母大写和韵律形式,使得事物和思想直接显现,使存在的时间性通过空间性而凸显,从而具有了超越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丰富性征。狄金森的诗韵律多变,从传统来看几乎达到了混乱不堪的地步,其实,她的韵律主要根据《圣经》赞美诗体,常为三步韵和四步韵,偶数行押脚韵,但更为自由,变化多端,非常自如地表达着诗人自我—神性意识中复杂的理智和情感。狄金森的诗在原稿中只有编码,几乎全部不具标题,如果说标题是眼睛,那么她的诗就像被挖掉眼睛的天使一样醒目,孤独地朝向语言性的自然—心理本身。通常而言,大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狄金森的语言意识极其强烈,“一个呼吸清晰的词/绝不会死去”,从这里能看出她对语言的锤炼和**要求。她曾经给友人写信:“假如我在身体上感觉到仿佛有什么揭去了我的头顶,我知道那就是诗。”在大多数情况下,狄金森都使用口语,甚至新英格兰方言,但有时也使用古奥的词汇,医学术语、法律术语、商业术语、音乐术语、航海术语、宗教术语,以及数学、地理、物理等科学术语,或者是把拉丁语源的抽象词和盎格鲁—撒克逊语源的实体词重新进行组合,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此一来,她的诗*突出的特点便极其明显,“a sumptuous Destitution”,亦即“贫乏中的丰沛”(理查德·威尔伯语),现代诗思意义上的无中生有。如果说莎士比亚以无限丰富的语言展现了人类心灵的万有,那么狄金森则通过素朴的天赋和卓然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心灵呈现的永恒的空白,从空白到空白,用空白重塑华丽的世界。整体来说,她的诗如针尖上的波涛,强大的感性和**的智性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始终有力地探索着个体、自然、喜悦、痛苦、死亡、永恒等亘古不变的人类主题,从而成为一幅幅质朴而耀目的“灵魂的风景画”。无论是形而上式地抽离“历史、社会和物质生活的痕迹”,还是变抽象为具象的精确的意象手法,还是关于现代性绝望的命题,狄金森都异乎寻常于她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毁灭性的深远影响。她的诗以其无名之名或者说在无名中重新命名世界的力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埃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罗伯特·弗罗斯特、E.E. 卡明斯、哈特·克莱恩、T.S. 艾略特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庞德的“意象”,还是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无论是斯蒂文斯的“现实的虚构”,还是威廉斯的“事物”,还是弗罗斯特的“伟大的徘徊”,或是策兰的“词义燃尽的灰烬”,都带有浓烈的狄金森的影子。正因如此,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是西方近代*杰出的女诗人。美国当代文学百科全书式的批评教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其著作《西方正典》中说:“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她魅力的**前我们遇到了*杰出的心灵,这是四百年来西方诗人中****的。”卡米拉·帕格利亚在她那篇“性”趣十足却振聋发聩的《阿默斯特的德·萨德夫人:艾米莉·狄金森》中说:“狄金森被她自己的时代所遗忘,当她复活时却被多愁善感化了”,事实上,她代表着*为惨烈的现代性受难的文化形象,一个被钉在日常生活十字架上的耶稣或普罗米修斯式的形象大使。目前国内的译介和研究依然没有足够重视狄金森诗歌**智性的一面和**疯狂的一面,其实她*杰出的诗作要么富有智性的绝望,要么携着一种人性的迷狂。因此,她的诗歌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具有重新研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诗选主要根据1955 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托马斯·H. 约翰逊编辑的**权威的《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收入1775 首诗)译成,部分诗作参考了不同的英文版本,已有中文译本的篇目也参阅了前人的译本。总体而言,以往的译本有精华所在,但缺乏完整展现狄金森诗歌魅力的译本,要么过于平直,要么单一地美化,缺乏汉语现代诗和诗歌翻译自身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没有传达狄金森“用空白重塑华丽”的庄严境界。本书的译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从语言的精确性、韵律的谐美性、情感的生动性以及思想的准确性等四个维度出发,较为完整地展现狄金森诗歌“刻骨铭心”的价值所在。同时,附录部分的《艾米莉·狄金森年表》也参考了多种中英文年表和狄金森生活传记,整理修订而成。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诸多诗人的支持和广大网络读者的青睐,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专业焦鹏帅博士给予了翻译技术方面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徐淳刚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他们自己——却走掉——
灯芯,凭人们去挑——
如同生命的照耀
和太阳的存在相同——
每个时代都是透镜一块
将它们的光环
扩散开——
——艾米莉·狄金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