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306640

让孩子有成功、幸福的人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可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许多父母共同面临的问题。
“知心姐姐”卢勤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为家长和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咨询工作,并潜心研究开启孩子心灵智慧的秘诀,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她开创了有中国特点的家庭教育,影响了新一代家长的教育理念。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经验之作,是新时代父母的家教指南!
“知心姐姐”卢勤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客观、详尽地剖析了当代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以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孩子心灵需求的满足,到孩子成长环境的营造、孩子日常的培养,以及如何展开亲子活动,作者都逐一给出了非常详细、实用的建议和方法。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并列举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给了父母们很多启迪和思考,是一本值得每一位父母用心阅读的家教书。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更是夸出来的。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用对你的爱,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自豪地对孩子说出:“你真棒!”
序
章 不知道的世界
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第二章 首先改变你自己
缓解冲突的七个忠告
盲目变清醒——有舍才有得
以分为本变以人为本——成长比分数重要
演员变观众——该放手就放手
施爱变受爱——在乎孩子的爱
唠叨变忠告——有用的是忠告
“相同”变“不同”——为孩子喝彩
对抗变对话——别跟孩子“较劲”
第三章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心灵成长的七个需求
“把头抬起来!”——心灵成长需要尊严
“我听你说”——心灵成长需要宣泄
“孩子,你真棒!”——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跌倒了,爬起来”——心灵成长需要磨难
“你的奇思妙想真不错”——心灵成长需要自由
“我已经原谅你”——心灵成长需要包容
“放飞你的梦想!”——心灵成长需要梦想
第四章 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
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收获
“家有徐母”——催逼教育挤压了孩子的生存空间
“活着没有意思”——失去理想的孩子心灵一片黑暗
“我不行”——缺乏自信的孩子难以成功
“我想到法院上诉(妈妈)”——缺少交流的家庭问题多
“你太没有出息了”——被否定的孩子没有了上进心
“我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重演”——知错的少年呼唤家庭沟通
第五章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培养幸福孩子的九种环境
和谐是美——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
平安是福——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
自信是根——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
思考是金——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财商是富——给孩子一个发展的世界
诚信是真——给孩子一个诚信的世界
父爱是天——给孩子一个坚强的世界
母爱是地——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
暴力是祸——不要给孩子一个恐怖的世界
第六章 怎样发掘孩子潜能
爱孩子的八种办法
亮点要放大——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鼓励要及时——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
有人在爱我——用爱的感觉滋养孩子
榜样胜过言语——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
娇生不能惯养——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自作必须自受——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
独立必须自主——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
爱是不能忘记的——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
第七章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快乐人生的三句箴言
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
阳春三月,友人带来卢勤的书稿《告诉孩子,你真棒!》,让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我十分高兴地答应了。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有了孩子,我们的愿望和理想,才能子子孙孙传之久远,譬如积薪,拾级上升,不断开拓新的光辉领域。爱孩子,是人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更在于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后代。前人在千百年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教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后代,让后代可以在新的起跑线上向前开拓,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局面。这就自然远远胜过其他只靠遗传获得本能,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动物。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时期,父母们比过去的任何历史时代都更加关心对子女的教育,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为这一问题感到焦虑和困惑。对父母们而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动,为子女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无限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应对的准备、争取好的前途,成为大部分父母们忧心的事情。而事实上,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起,父母们大多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孟子早就说过,“未有学养子而后嫁”。尤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们即使在个孩子身上取得了经验,也没有办法用来改进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何况,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是做试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新的时期,新事物扑面而来,孩子在不同于前人的新的环境中生活,他们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常常超出父母已有的经验。于是许多为父母者就不免苦恼和困惑,他们常常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期望不能实现,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奏效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而感到不解。在这样的时期,加强对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与经验的传播,就成为一件十分迫切和受到社会欢迎的事情。卢勤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长期同孩子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很善于倾听孩子们倾诉心曲,因而比较懂孩子们,也比较理解孩子们成长的规律。她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的观点,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当代的家长而言,都是极其有益的。我很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家长和准备做家长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也希望许多关心家庭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中的一个困难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开始只凭自己的想当然,或者美好的愿望办事,不认为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等到出了问题,发生了矛盾,再回过头来像找医生看病那样,到处去寻良方妙药,却不知道这时问题往往已经比较难解决了。所以,对这本书,我希望人们能早一点看,系统地看,不是找现成的方法,而是能用心思考一点根本的问题。有些方法,别人用了很有成效,自己照猫画虎搬过来用却未必有效。实际上,有用的是那些根本的东西,包括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年龄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教育是不是就是读书识字?是不是就是讲道理、提要求、训斥?家庭的氛围、大人之间谈话的内容、大人们的处事方式是不是教育?什么样的期望才是符合实际的?实现这些期望需要设置什么条件、经过哪些历程?如此等等问题,细心的读者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启迪。孩子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家长不可能越俎代庖。孩子只能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包括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和更多地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不跌跤,长不大”。聪明的父母不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跌跤,而是要培养能应对复杂人生的雄鹰。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帮助、支持、鼓励,也给孩子必要的保护。这些事怎样做得得法、巧妙、自然,能收到的效果,这就是科学与艺术。愿本书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章 不知道的世界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是知心姐姐吗?我女儿报考北京大学,因差几分没被录取,吃安眠药自杀了,现在正在医院抢救……”那是高校录取通知书下发的日子,一位母亲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她泣不成声。“别哭,慢慢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的心缩紧了。就在两天前,两位因为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高中生跳楼自杀身亡,消息也是孩子的母亲通过手机告诉我的。“我的女儿成绩很好,一心要报考北大。我和她爸爸也认为女儿报考北大没有问题。可是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差几分落榜了,被北京另一所大学录取。”“这所大学也不错呀!”“我也这么说。可女儿一言不发,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网上和别人聊天。一天傍晚,她对我说,她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可她一直没有回来……”母亲的话音被哭泣声淹没。“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傍晚,她把自己打扮成淑女模样,手拿莲花,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着太阳落山。当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她吃下了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幸好被巡逻的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看来你女儿是有准备的。她自杀的念头是不是很久了?”我试探着问。“是的。出事后,我从女儿的书包中发现了许多诊断书,是不同医院开的,症状相同:头疼、失眠。那些安眠药是她在不同医院一点一点攒的。”“我怎么这么糊涂,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她爸爸总是说她,女儿烦,不和他讲话……”“先别责备自己,也不要相互埋怨,快去医院看看女儿。只问病情,不问原因,让她好好休息。”我劝她。几天后,女孩的父母来到我的办公室,哭着告诉我:“女儿醒过来,看见我们讲的句话是:‘你们干吗要救我?早晚我是会死的!’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对他们说:“你们和孩子这两个‘全部’都是错的。你们有自己的事业、生活、责任,怎么只把女儿作为?而女儿的全部就是‘北大’,这是不是太了?上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终点,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只认一条道,不是逼着自己走绝路吗?”我告诉他们,我的儿子上大学时,我曾请教过国内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她说,某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是父母非逼着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这所学校,但情绪一直很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3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3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教授讲这番话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吗,请你转告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好不要上重点大学。”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情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的,烦恼纠缠,难以自拔,后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有一年春节,我去看一位大学老师,她告诉我,她教的大四学生中,又有一个男生躲在宾馆里割腕自杀!如果一个孩子把上重点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那么结果可能是悲剧!当我把这些道理讲给这对夫妇时,他们已是泪流满面。“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向他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不要一味地责怪女儿,也不要过分地去安慰女儿。而是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她、理解她,耐心地倾听她。第二,当女儿冷静下来时,和她一起认清生命的价值。妈妈可以和女儿讲一讲怀女儿、生女儿的感受,一起回忆一下女儿小时候的故事,让她重温童年生活的美好。第三,当女儿能清醒地思考问题时,告诉她,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生命是“1”,金钱、爱情、大学都是“0”,失去其中一个“0”,还会有希望,但丢了“1”,一切都就没有了。当这对夫妇离开我的办公室时,京城已笼罩在暮色之中。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想起了正在杭州少管所改造的少年犯徐力。这个刚满17岁的少年,因为承受不了母亲的重压,失去理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与他面对面地交谈一个多小时后,我明白了,正是过高的期望值扭曲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扭曲了一个孩子善良的心,促使他走向了!徐力被判刑12年。3年多来,我4次去少管所看他,每次都给他买些书或衣物,每次都鼓励他重新奋起,好好改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徐力穿着我给他买的红色T恤,考上了成人自考大学。因为他的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受奖,已被减刑一年多。让我感震撼的是,有一次我去看他时,他对我说:“前几天,我姨妈来看我,哭着对我说,我妈活着的时候,为了我的学习常在她面前哭诉;可那天我姨妈也在我面前哭诉,为了她儿子的学习,她让我劝劝她儿子,让他好好学习,然后考大学!今天我才明白,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呀!”徐力哭了,我也哭了。让我难过的是,当一个17岁的独生子终于理解母亲的期望是一种爱时,却永远地失去了母亲!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爱和恨,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爱转化为恨,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恨转化为爱,却要付出一生的代价,甚至是生命!3年前,一个儿子杀死了母亲;3年后,一个女儿走上了自杀之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可怕的是,这种事情每年都在发生。自杀身亡和杀父母的孩子虽然都是少数,但是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一天天在增多。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是知心姐姐吗?我现在是全校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聊聊……”一位靠自学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诉说,整整讲了一个小时!这个女孩的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她为什么还这么自卑呢?“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每当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的身子……我心里充满了恨!”女孩边哭边说。我的眼前也出现了一幕幕恐怖的场景。“后来,我考进了北京的这所大学……可是我不适应,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我上大学后,亲朋好友提起我,母亲很骄傲。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压抑。母亲让我把过去的事情忘掉,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在别人面前,我常常有羞耻感。我内心很脆弱,一个人常用小刀割手腕……”听到这里,我的心在滴血。“快毕业了,你在想什么?”“我想摆脱心理障碍。”“你想改变自己吗?”“想。可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当我知道她是学幼教的,便鼓励她:“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过严寒的人知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师,一定会爱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个阳光的老师,努力把心中的乌云驱散。”“谢谢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过!”其实,冷静地想一想,有这样遭遇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一个“小草”。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我很想对这些孩子的父母们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了什么?
知心对话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迫孩子。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一次,我带领30多个大城市的小学生,到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夏令营活动。在天吃早饭时,我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鸡蛋发呆,我忙走过去问:“你不爱吃鸡蛋吗?”“爱吃。”女孩小声说。“那你为什么不吃呢?”“这个鸡蛋和我们家的鸡蛋长得不一样。”女孩面带难色。“说说看,你们家的鸡蛋‘长’得什么样?”我好奇地问。“我家的鸡蛋是白的,软软的,好咬,这个鸡蛋太硬,咬不动。”仔细一问,我才弄明白,原来她在家从来没看到过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大人剥好了,切成两瓣,放到她面前,难怪她不会剥!我问女孩旁边的几个同学:“你们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吗?”“知道,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孩子们异口同声。我差点晕倒!现在许多父母把爱变成了过度的保护,心甘情愿给孩子当保姆,孩子变得很无能。一次,我收到北京某重点学校一名学生家里的保姆写来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在主人的桌上看到一本你写的《写给年轻妈妈》的书,看了后很受感动,知道过度保护孩子是在害孩子。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在害孩子。因为有了我,这个家庭10岁的女孩什么都不会干,都上四年级了,拉完屎还让我擦屁股。我想,我要是在她家继续待下去,这孩子就完了。所以,我想回家乡去,当一名小学老师,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我立刻和她通了电话。在电话里,她听说我就是卢勤,竟然激动得哭了。我劝她不要性急,告诉她,她走并不能解决女孩无能的问题,因为主人还可以再找一个保姆,而这个保姆有可能还不如她。接着,我跟她讲了一些帮助女孩自理自立的办法。城市中,有多少在保姆或“保姆式”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变得如此无能!其实,今天的孩子对这种“过度的保护”是反感的,对这种“过分的关心”是不满的。他们常常找我倾诉他们遭受的“爱的烦恼”,并一次又一次地请“知心姐姐”转告父母——“少给我们一点爱吧!”一位初三的学生给“知心姐姐”写来一封信,信中说:
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个星期的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妈妈,您对女儿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是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也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正困扰着很多的孩子。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举行“奔向新世纪”象征性长跑,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别跑,慢慢走好!”“吃得消吗?吃不消趁早退出来!”“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从小学生队伍中,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长跑下来后,这些孩子对记者说:“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受不了”的爱天天在发生。一次,我们带城市里的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夏令营。一位记者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然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里想为儿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她的儿子大声冲她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这位记者妈妈很纳闷,儿子在家都是自己给他洗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其他小男子汉面前多没面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儿也参加了夏令营。一天,敬一丹去营区看女儿。她回来对我说:“我遭到了严厉的拒绝!我女儿说,你怎么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我们的驻地!”不管我们做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分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在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一位中国的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某个大学生在入学时,他的妈妈提前把他所有的衣服都编上号,哪天穿哪件,写得很清楚。一天,天气骤然变冷,这个学生依然按照妈妈的编号穿衣服,没想到妈妈那天编号的衣服很薄,结果这个学生被冻感冒了。他很不满意,打电话质问妈妈:“为什么让我今天穿这件?”妈妈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今天天气会变冷。”某年秋季开学,南京大学出现了两位“新闻人物”。一个是叫王奇的男生,独自从宁夏银川市骑单车几千公里到学校报到,受到在校学生的夹道欢迎。王奇的父亲从小带儿子骑车旅行,这次王奇考上了南京大学,提出自己一个人骑车去报到,父亲开始有些不放心,在王奇固执的坚持下,终于答应放儿子“单飞”。另一个“新闻人物”是一名女生,她的母亲是某县宣传部长。这位部长妈妈亲自“保驾护航”把女儿送进大学,还带来两个女青年担任女儿的“高级保姆”。这位妈妈一来学校便嫌学校的饭不好吃,于是让两个保姆为女儿去餐馆订一日三餐,晚上她去宿舍哄女儿睡觉。宿舍管理人员实在看不过去,不满地说:“这里是大学生宿舍,又不是幼儿园。”母亲对女儿的过度呵护,给女儿带来极坏的影响,加上她本人的娇骄二气,与别人格格不入,入校以后一直闷闷不乐,情绪不振。想象得出,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位女孩会遇到多少困难!当她与同学们格格不入时,当她不能自食其力让人瞧不起时,当她处处感到自卑时,她心里恨的不是别人,正是爱她的母亲!现在我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父母恨不得天天待在孩子身边,可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在发生!这一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女孩的安全令父母操心,要教她“自护”的知识和本事。对儿童期的女孩,要告诉她“八个不要”:一是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二是不要跟陌生人走,自己的下身和乳房是不准异性触摸的;三是不要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脖子上,要把钥匙藏好,不让别人看到;四是放学回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好结伴而行;五是路上发生任何事情(如受到威胁、侵害…… )都要告诉父母,不要瞒着;六是独自一人在家里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七是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喊“救命”,不要怕;八是有人在半路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不要慌。对青春期的女孩,要教她“四个学会”。,学会防卫。防备他人对你身体的侵害。第二,学会拒绝。对不良的性诱惑,你需要理智地拒绝。第三,学会辨别。对不良的性误导,你需要懂得辨别。第四,学会抑制。对自我的性冲动,你需要抑制。女儿如果真的受到性侵害,父母不要因为顾及面子忍气吞声,而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孩子。媒体披露,某乡村小学一个禽兽不如的男教师公然在课堂上猥亵了几十名女孩,而受害的女孩和家长,因怕遭报复,都不敢声张,结果这个男教师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当众在讲台桌后强奸了几名女学生。后,终于有家长大胆站出来揭发、上诉,才把罪犯绳之以法。我们国家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有父母都该好好学一学。保护孩子靠什么?法律!平时人们一谈到保护孩子,大多想到女孩子,其实也应该关心男孩子。在我接到的“知心热线”和给“知心姐姐”的来信中,男孩的比例高于女孩。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女孩关注得更多一些,男孩有了问题和困难往往难以找到答案和帮助。许多男孩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帮助,出了问题又束手无策,形成男孩成长中的“不平安”因素。那么,父母该如何关心男孩呢?对于大部分男孩的父母而言,担心的事,莫过于自家的孩子放学路上被大男孩抢劫财物。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一千多元的名牌运动鞋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大男孩狠狠地说着,一边把旧鞋脱掉踢给小男孩。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新鞋脱了下来。很多孩子被人劫去钱物,不是因为穿得太好,就是由于钱多,太招摇了。一位老同志告诉我,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对中小学生的穿戴都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穿校服到学校,不允许穿别的服装。这样,就不会在学生中间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减少引发恶性抢劫事件的因素。
知心对话爸爸妈妈们,尤其是那些经济比较宽裕家庭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让你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