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5244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钱穆,与吕思勉、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四大家”之一,20世纪*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黄仁宇、顾颉刚、余英时等人同声推崇的国学大师。
2.其人其时身处历史低谷,却对中华文明保持至高崇拜与自信。抵御“历史虚无”,反击“国民劣根性”,一场澎湃热烈的思想盛宴,一次提气振奋的文化旅途。
3.感性与理性交融,严谨与激情并行,历史追溯与现实关怀俱备。理解国学的极佳入门书,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不二之选。
4.精致典雅装帧,进口品质用纸,尽显经典沉淀质感。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史的极佳入门书,从七个角度解说中国历史精神和史学方法,让读者得以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
《民族与文化》:讲述中华民族与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在东西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中华民族与文化互相生发互相完成,绵亘几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原因。
《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华文化有其特殊意义与价值,纵使一切收人轻鄙蔑视,但终将有拨云见日、重回*之日。
《历史与文化论丛》:点明历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据价值,鼓吹国民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符合中国人气质的精神家园。
目 录
《中国历史精神》
《民族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论丛》
序/ 001
前言/ 001
第一讲 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1
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23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 43
第四讲 中国历史上的国防/ 63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 89
第六讲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 109
第七讲 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131
附录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151
附录二 从东西历史看盛衰兴亡/ 171
《民族与文化》
讲演辞篇
第一篇 绪 论/1
第二篇 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展/11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本质/12
第二章 中国社会之形成/26
第三篇 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55
第一章 历史的领导精神/56
第二章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70
第三章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94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修养/111
第四篇 结 言/131
讲义篇
上 篇 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展/135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本质/136
第二章 中国社会之结构/143
第三章 中华民族发展之经过及其前途/149
下 篇 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157
第四章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158
第五章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167
第六章 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172
《中华文化十二讲》
序/ 001
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合一论/ 1
第二讲 中国文化中的人和人伦/ 21
第三讲 中国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 43
第四讲 民族与文化/ 61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进退升沉/ 77
第六讲 中国文化与世界人类的前途/ 91
第七讲 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107
第八讲 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129
第九讲 前途的展望/ 149
第十讲 中国文化中的武功与武德/ 155
第十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军人/ 167
第十二讲 历史上之人与事与理/ 177
《历史与文化论丛》
第一编
人类文化之前瞻/2
文化三阶层/6
人类文化之展望/19
世界文化之新生/23
人类新文化之展望/41
人类文化与东方西方/51
从人类历史文化讨论中国之前途/61
漫谈中国文化复兴/67
中国文化之唯心主义/97
第二编
中国史学之特点/108
中国历史与中国民族性/120
中国史上最近几个病源/130
近代西方在宗教科学哲学上之三大启示/138
新三不朽论/147
学与人/165
人生三讲/172
人生四阶层/184
第三编
中国文化之潜力与新生/192
孔教之伟大/196
儒学与师道/200
东方人的责任/205
五十年来中国之时代病/209
如何研究中国史/217
历史与时代/226
无限与具足/233
历史会重演吗/237
自然人生与历史人生/241
中国历史教学/247
从西方之大学教育来看西方文化/253
一所理想的中文大学/264
文化复兴中之家庭问题/270
母亲节说母爱母教/277
第四编
知识之两方面/282
物与心/285
读书与做人/294
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305
当仁不让/314
在现时代怎样做一个大学生/318
关于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感想/325
青年的责任——与青年书之一/333
爱我中华——与青年书之二/342
自觉自强——与青年书之三/351
人生出路——与青年书之四/360
从认识自己到回归自己——与青年书之五/369
媒体评论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黄仁宇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di一人,刚敬之重之。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著述丰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和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余英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zui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马悦然
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di一人,刚敬之重之。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著述丰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和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余英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zui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马悦然
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
免费在线读
第六讲 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恶。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我们可以说,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一、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渊源于希腊,亦可称为希腊精神。二、团体组织精神,或叫作国家精神,渊源于罗马,亦可称为罗马精神。三、世界精神,或叫作宗教精神,亦可称为希伯来精神。此三种精神配合成为今天的西方。英国、美国以宗教精神调和国家组织与个人自由的冲突;苏维埃只有一种国家精神,抹杀了个人自由,并将国家精神升华到带有宗教的色彩。
至于科学,则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虽说科学也另有一套寻求真理的精神,但其运用到实际人生方面来,则仍必依随于上述三种精神之某一种或某两种,才能决定其真实的态度与价值, 故不得与上述三大精神有平等齐列之地位。
有人问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蕲向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 都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形成。换言之,中国文化乃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中国历史乃依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
正因为中国人物都由此种道德精神所陶铸,即如我们上面所讲,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教育的,各项事变乃及各种制度,以及主持此各项事变与创造此各种制度的各类人物,其所以到达此种境界者,完全必以这种道德精神为其最后的解释。因此,我称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国的历史精神。即是没有了此种道德精神,也将不会有此种的历史。
我们所谓的中国道德精神与西方宗教精神不尽同,也与他们的团体精神与个人自由精神不尽合。我们常觉得自己既没有宗教,而在团体组织与个人自由两方面,其表现的精神力量也都不如人。实际这种看法,只是忘记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既是以这一种道德精神来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天此一精神堕落,自将显得一切无办法,在在都发生了困难。如果我们能再把为自己历史、文化、民族作基础的这一种道德精神重新唤醒,我想当前的很多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所讲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呢?我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姑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德观念或道德理论来做具体的例子。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
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孙暂不直答,却反问说:“你如何看法呢?”范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 经夏商周三代,直迄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吧?”我们只看范宣子这一说法,便可推想,中国人在那时,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叔孙却告诉他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 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
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已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于你究有何关系呢?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我们试问,除却我们的行为,还在哪里去找我们的生命呢?行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为消失了,便是生命没有了。我们只有向善的行为,才能把握到人类天性之共同趋向,而可以长久地存在。我们也只有这一种生命,绝不会白浪费、白牺牲,将会在别人的生命里永远共鸣、永远复活。身体不是我们的生命,身体只是拿来表现我们生命的一项工具。身体仅是一件东西,生命则是一些行为,行为一定要有目的、有对象。我们凭借了身体这项工具,来表现行为,完成我们的生命。
譬如我现在在此讲演,这是我的行为,也即是我的生命。行为必然由此向彼,有一到达点。此到达点,即是所谓目的与对象。若果讲演没有人听,便等于没有讲,等于没有这行为,亦即等于没有了这一段的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一定要超出此生命所凭借之工具身体,而到达另一心灵的世界。如讲话则必求达到听的人心里。身体则只是一工具,只限制在物的世界里。衣与食则仅是维持此工具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生活手段,却不能说衣食即是生命。衣与食的对象,限制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坏了,一百年八十年的谋求衣食,吃辛吃苦,全浪费,全牺牲了。所以为自己身体谋求衣食,这决无所谓道德精神。除非是以衣食为手段,而别有生命的期图,这才说得上有道德的意味。
但如孟子说,人性既是共同向善的,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很多罪恶呢?据孟子意见,罪恶的来源,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环境不好,一是教育不良。由这两条路,陷人于罪恶。这只是外面的事势逼迫人、引诱人,不是人天性爱好如此做。
孟子之后有荀子,主张人性恶的理论,他说人的天性生来都是倾向于恶的,人类之所以能有善,由于师法教导和法制刑律的管束。倘使今天没有学校和教育,没有政府和法律,试问社会将变成什么的样子?
但我们可以代表孟子来回答荀子这一个质问。人类在最先,本无学校和教育的,怎样会产生学校和教育的呢?人类最先,也本无政府和法律的,又怎样能产生有政府和法律的呢?人类从无教育变成有教育,从无政府无法律产生有政府有法律,这即证明人性之向善。荀子说:教育和法律,都由圣人而产生,但圣人也是人,人类中有圣人出现,便可证人性之向善。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恶。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