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52381
1.钱穆,与吕思勉、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四大家”之一,20世纪*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黄仁宇、顾颉刚、余英时等人同声推崇的国学大师。
2.其人其时身处历史低谷,却对中华文明保持*崇拜与自信。抵御“历史虚无”,反击“国民劣根性”,一场澎湃热烈的思想盛宴,一次提气解惑的文化旅途。
3.感性与理性交融,严谨与激情并行,历史追溯与现实关怀俱备。理解国学的极佳入门书,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不二之选。
4.典雅装帧,考究用纸,尽显经典沉淀质感。
本书聚焦于民族与文化两大主题,讲述了中华民族与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进历程,揭示了二者之间互相生发互相完成的关系,并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原因。
钱穆先生一生崇仰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未来始终怀抱坚定信心,读过本书,当可明白他的这一信念从何而来,更油然生出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豪自信。
增订版序/001
自 序/005
讲演辞/1
第一篇 绪 论/1
第二篇 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展/11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本质/12
第二章 中国社会之形成/26
第三篇 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55
第一章 历史的领导精神/56
第二章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70
第三章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94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修养/111
第四篇 结 言/131
讲义/135
上 篇 中华民族之成长与发展/135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本质/136
第二章 中国社会之结构/143
第三章 中华民族发展之经过及其前途/149
下 篇 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157
第四章 中国历史演进大势/158
第五章 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167
第六章 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172
序言
余尝言,“人生”与“民族”与“文化”实三而一,一而三。现象虽可三分,但属同一本体。中国人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面不可指,不可见,即其体。阳面乃可指可见,斯其用。故言“阴阳”,犹言“体用”。先秦道家则谓之“有无”。凡属用处可见处,即道家之所谓“有”。凡属其体不可见处,则道家谓之“无”。其实无处即指其同处,而有处则乃其异处。故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乃有之始,即其异处。其本则出于同,亦即出于无。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子贡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即其异处可见处,故可得而闻。性与天道则在同处,即无处,不可见处,故为孔子日常所少言。
如是以言体用,先秦道家喜言体,每轻视其用。儒家则好言用,每少言体。如言性,即近于体,故孔子少言之。只曰:“性相近,习相远。”习易见易言,即可谓性体之用。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即言体,学与习则性之用。《论语》二十篇,开首第一语即曰:“学而时习之。”此“学习”二字,乃用非体,可见又可指。颜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亦步亦趋,即其学与习,亦即用。如有所立卓尔,立者其体,道家所谓玄之又玄之同处,实即无处,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孟子称孔子谓“圣之时”,但不言圣之常。因“时”有异可见,常则大同无可见。此异乃道家所爱言,而孔子则多避去而少言。
《易传》后起,乃和会儒道两家以为言。故其言“太极” 实即“无极”。极乃言其同一极端,亦犹言无。故后人又言无极而太极。言太极即犹言大同,亦犹言无极,此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颜子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文即文章,即人生用处,礼则其体。博处即其异处,而约处则其同处。人生同处在礼,斯则可视而见,指而知,犹今之言具体。孟子始言性,性实一抽象,非具体。后儒如南宋朱子,乃谓“孟子粗,颜子细”,即指此等处言。然则孟子言性善,已近道家落虚处。荀子乃继之言性恶。然后儒乃谓“孟子醇乎醇,荀子大醇而小疵”。其小疵,即指其言性恶。荀子著书最首第一篇为《劝学》,此则其大醇处。《论语》二十篇,开首即曰:“学而时习之。”又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则此一“学”字,乃孔门教人醇处。孔子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吾学不厌而教不倦。”故荀子即在其大醇处劝学。孟子虽好言性,但亦不忘言学,故曰:“乃吾所愿,则学孔子。”而后起宋明儒如陆、王,则好言性,而忽于言学,流于不慎,斯失孔门之真传矣。
今再言“体用”,此二字连言,乃始见于东汉时魏伯阳之《参同契》。亦可谓以前儒道两家少言体,仅言用字。故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又曰:“道之不行”。行与用,皆具体可指。颜渊则曰:“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所立卓尔,此即后人所言之体字,而其字不出颜子之口。孔子亦仅曰:“民无得而称焉”,或曰:“民无得而名”,皆不用此一体字。孔子七十始曰:“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即犹言心之体。但言矩而不言规,不如庄子乃言圆,而曰“执其中”。矩之四方, 皆可援可指。圆之中心则虚无其位,不如矩之有隅可据。《易传》后起于道家,乃兼采道家之言以为言,故曰:“太极本无极也。”故具体与抽象,乃儒道两家立言宗旨大异处,斯则可辨而知者。
西方希腊哲学家言真理,则不仅无矩可守,亦且无规可寻,乃可人各一真理,故曰:“我爱吾师,我尤爱真理。”师则具体,而真理则仅抽象。离其具体而仅言其抽象,则唯西方之个人主义乃可有之。
宗教言天堂,言上帝,此又太具体,不抽象,故唯有信仰,乃不得有各己思辨与议论之余地。如言科学,则既不抽象,亦不具体,乃只于具体中求新求变,更无一故旧之可尊。今言中西文化之相异,则西方如宗教言天堂与上帝,似皆具体外在切实有据,但只可信,而不贵有证。如科学,则可用可行,而不贵有本。要之,此两者非生命性的,而其真实生命则为个人主义,太短暂太狭小,不可大又不可久。中国人言性,则求其真实人生之可大而可久,而决不于生命外他求。此则中西文化之相异,亦即中西人生之相异,同时乃见其民族文化之相异。今国人唯求一变故己之常,唯西方是慕是求。此依中国古人言,乃有己而无天,有人而无己。而其心中之人,乃专指西方人。实只知有物,而不知有人。或可称之谓只知有人,不知有己。与中国民族性相距实大而远,
不知究将何以为学?恐非再有圣人起,亦无可指导吾人以可循之规之矩矣。其然岂其然乎?吾诚不禁其慨乎以思之,慨乎以言之矣。
一九八七年一月,欲再版重排此集,曾细读一过,心有所感,略有增修,而作此文。后因故未及付排。今年重印此集,再读此文,因取其为增订版序。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黄仁宇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人,刚敬之重之。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著述丰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和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余英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马悦然
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