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40061
*本书从二十四节气角度撰写琴曲的故事,将节气风物、琴人历史背景、琴曲创作场景与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还原古人琴事与风雅之姿,让今人理解古琴的同时,爱上听琴的这种生活方式。
*附赠窦唯的古琴老师、古琴艺术家巫娜专门为此书列的节气曲单,供读者扫码欣赏。
*一价两书,除正书之外,另有《廿四雅集》雅集手册,提供中式风雅聚会策划实施方案。
发烧友、生活美学作者霁月写给大众的古琴文化入门书,全书精选四十八首经典古琴曲,按二十四节气编排,将节气风物、琴人历史背景、琴曲创作场景与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还原古人琴事与风雅之姿,让今人理解古琴的同时,爱上听琴的这种生活方式。全书配四季古琴歌单,扫码即听;另有四色精美插画,随情适性,质朴可爱;赏读则简明独到,文心风流,追古感今。可谓美文、琴曲、插画皆美,极具收藏价值。
第一卷 春
立春——人间草木,阳春白雪——市中山居,对琴酿春——《阳春》
雨水——小楼听雨,长门宫怨——天街小雨,玉润新竹——《长门怨》
惊蛰——桃之夭夭,鸾凤求凰——浮云旧事,桃花源边——《凤求凰》
春分——陌上花开,空谷幽兰——落花无言,漆色斑斓——《幽兰》
清明——春觥未央,阳关三叠——桐花如锦,曲水流觞——《阳关三叠》
谷雨——莳花煎茶,渔樵问答——桃花闲落,且吃茶去——《渔樵问答》
第二卷 夏
立夏——山静日长,南风歌兮——花事盛大,结夏安居——《南风歌》
小满——一瓢清欢,遥忆故人——溪山行旅,携琴访友——《忆故人》
芒种——泽草之处,长吟离骚——祭饯花神,青梅煮酒——《离骚》
夏至——草庐清风,舟子流水——翠微山色,顽石风流——《流水》
小暑——薰风入梦,良宵引月——安禅逢暑,停云翠竹——《良宵引》
大暑——生民之心,广陵散尽——荷风清响,雨霁虹霓——《广陵散》
第三卷 秋
立秋——树色平远,梧叶舞风——素秋剪水,罢琴空对——《梧叶舞秋风》
处暑——云岚山畔,洞庭秋思——空山新雨,秋水伊人——《洞庭秋思》
白露——露华白藏,雁落平沙——清秋寥落,掬露浮生——《平沙落雁》
秋分——月满西楼,归去来兮——秋暮夕月,花间点黛——《归去来兮》
寒露——帘卷西风,捣衣声起——落花无言,山家菊事——《捣衣》
霜降——红叶拾楠,潇湘水云——清夜来霜,深红浅黄——《潇湘水云》
第四卷 冬
立冬——枕流漱石,山居微吟——水乡霜落,明窗微掩——《山居吟》
小雪——雪溪晚渡,且说酒狂——雪夜柴屋,温酒以待——《酒狂》
大雪——流风回雪,雅奏白雪——清角吹寒,湖心赏雪——《白雪》
冬至——琉璃世界,梅花三弄——寒谷春生,吉云清穆——《梅花三弄》
小寒——雪夜闻钟,普庵咒起——雁阵惊寒,梅梢雪意——《普庵咒》
大寒——松轩醉雪,卧弹仙翁——雪夜行旅,孤灯相映——《仙翁操》
你的琴声在说话
1988年,我离开家乡重庆,来到北京学琴,当时的我只有9岁。和很多9岁的孩子一样,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一条怎样的音乐家之路,冥冥中只觉得往这里走就对了。
很多音乐学院的孩子从小苦练乐器,我也是一样,鲜有玩泥巴、随意和小朋友疯玩的时光。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坐在一张古琴前,在弦声中感受它的安静美好,这是我全部的童年。
幼年时弹《阳关》,不懂得离家之苦,寄京十余载,当我从央音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古琴演奏硕士时,再弹《阳关》,离别已是咫尺天涯,再难回首。从那时起,我将琴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使命,如何在保留前人风骨的基础上激活琴的当代性,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始终相信,当你想做一件事情时,无论怎样的挫折下,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当年我在南长安街的琴馆“清风馆”,迎来了窦唯和他的“不一定”乐队。他喜欢我琴馆里那几株竹子,还特意选了几颗大叶绿植,给我这清风馆多添了一些灵动的东西。
有时候他坐在窗边,写点东西,有时候画画,有时候就发呆,起初是拨弄两下,后来干脆正经儿在我这里学了琴。那期间,我们合作了《暮良文王》这张专辑。在鼓点和琴弦的交汇中,窦唯对于一首曲子的处理方式,其间流动的自由,就如他的绿植清风一样,带给我新的认知,也是在和乐队的跨界巡演中,我的即兴演出才算真正过了关。
2008年,经刘索拉介绍,我申请到了艺术家最好的项目之一洛克菲勒奖学金,到纽约进行深造。看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对音乐的即兴阐释,我欣然若喜,也惶恐不安,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看到自己的局限性,那些不能做到,也无法达到的地方,对于一个有艺术企图心的音乐家,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后来,我结束了自己的游学生涯,在京郊蛰伏了三四年,其间只做一些即兴跨界演出,我称之为“巫娜的选本”,这是我在人生的起承转合之后对古琴实验音乐的梳理,这过程很慢,却很养人。在这时候,才发现,真正理解琴养人,我竟然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我时常会想,如果9岁那年没有学琴,我的生活将是怎样。如今,琴已是我的灵魂伴侣,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慢慢享受我和琴的时光。
在这种慢下来的节奏中,觉察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觉察弹琴时的呼吸,觉察自己身体呼吸与琴弦触碰时每个当下的感受,觉察自己在弹琴的过程中,每个念头的起和落,生和灭。
我所理解弹琴的觉察分为两个部分,觉知和体察,我们首先调动起所有的神经元细胞,去感受当下,然后再反馈到大脑中,获得感受到的内容和讯息。这便是觉察的全过程。比如春雨嫩芽、夏日荠荷、秋日落花、冬日雪霁,这是觉知,你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还有体察的部分,你所忽略的身体信号,在提醒你当下的意义。
所以,我做了缦学堂,慢慢学古琴,慢慢过日子,寻一个机缘,让自己慢下来。当我们坐在琴的面前,弹一曲自然的和谐音声时,此时的我们弹奏出来的状态是无法经过修饰的。你会感受到自己,又能听到自然的音声是怎样和你呼应。
既然因为种种机缘和琴结缘,就应当珍惜在尘世的颇多无奈中,天地还有懂得自我的事物。唯有这份沉静和缓的禅意,是对于当下人们心灵最直接的滋养和慰藉,可谓是一剂良药。
为此,我们也组织一些中式生活方式雅集,比如古琴与茶、昆曲……这样的美学氛围有助于静心。生活怎么样,能弹出怎样的琴,泡出怎样的茶,都和自我的这份觉察之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听得到茶的声音,看得见琴声的模样,我们便接近了真心。
古琴雅集的形式是可以多样,就如我的跨界实验一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好,帮助我们提高觉察能力的外部媒介。古琴不古,所有的古曲都是鲜活的,并不是古老的。因为她的生命是存在于刚刚演奏的时间中,而不是定格于历史。
就如这本书《中国人的风雅:二十四节气听古琴》,它提醒我们,古琴就是我们中国人日常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很自然、鲜活地存在着,在弹每一个音的时候,我们其实弹的是自己的内心。
在每一个节气里,我们身体信号传达出我们有可能不自知的情绪,而弹琴,就是我们自然情感的流露,我们在琴声中和真正的自己靠近,也在与不同的生命靠近,与那个源头靠近。
巫娜
2019年4月
写于京郊缦学堂
与笔墨颜彩做伴的日子
说起来,我和画画之间的缘分挺神奇。有一次,我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金色花瓣纷落,丰子恺先生画的小人在落花间跳跃…… 待我醒来,仿佛受到一种指引,于是乎,一夜之间,开始画这些小画,没有规矩也无谓章法。
很多朋友喜欢,也许是喜欢这份纯天然的“野生”画风吧。我也就这样画下来,到现在陆陆续续也有几百张了。与笔墨颜彩做伴的日子,好像脑海里、睡梦中那些前生今世曾经的故事都有了去处,成了笔端笨拙的线条,勾勒出似曾相识的影像。这些影像层层叠叠,便把心也勾留住了,让自己常停在此时、此处、此情、此景,不用忙着跑出去寻寻觅觅。
写这段文字时,是2018 年冬至后二日,天冷得很。想想很神奇,有了这一夜的转圜,日光便一日长起一线。虽然天寒地冻,却温暖了人的念想。一夜之间,心也跟着阳光退却黑暗,在几乎察觉不到的暖意中开始苏醒。
折叠久了,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转圜。小坐,煮茶,翻开这本小书,琴侧纸端,等待心里的光亮慢慢生长,等待善意的恬淡慢慢舒展……
净如
2018 年冬
写于菩提书院
有缘的人迟早都会遇见
2010 年,那是我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导师王玫先生指着她琴房墙上的两张琴(一张李明忠先生的琴,一张曾成伟先生的琴),说:“你挑一张去学琴吧。”就这样,从小五音不全的我开始了奇妙的习琴生涯。
从《仙翁操》到《离骚》,从情人谷到凌峰楼,琴声陪伴了我的读书生涯,在图书馆里做的古琴笔记陆陆续续也积累了好几本。后来毕业后忙于工作,渐渐淡忘了弹琴。
2015 年,我在圣彼得堡研修欧洲艺术史,看见月光下的涅瓦河映衬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华丽与壮美,一度不能自已而沉醉其中。但是回国后发现,玄对山水,琴书田园,这种风雅之美才是我内心最喜欢的,这也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迷人之处。
走了一圈世界,才发现我们总是美而不自知,传统文化艺术中有这么多耐人寻味的经典之美,即便在当下,这些原生的美的力量仍然生生不息。回到北京后,我便又开始弹琴。
我相信必然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诉求,所以在茶室组织了几场中式风雅的聚会,取名为“昕园雅集”。在雅集现场,听别人弹琴,一首琴曲,经由不同的人弹,会有不同的表达,这让我对琴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随手就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后来又整理成了文章。
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在琴声中自愈,这几乎是我刚来北京时的全部生活。在古琴的雅集中,我认识了净如,她的画就像朋友圈的一股清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每次看到她的画,就能看到画面背后那一颗虔诚的心,一路前行,无所畏惧。于是,我和净如商量,将她的画配上我的文章,发到我的公众号“古琴笔记”上。
想来,在当代语境中,对琴曲准确而优美的文字诠释也是大众了解古琴的重要媒介吧。冲着这种热望,加上日积月累的一些努力,我把自己对琴曲的理解,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文字,最终拾掇成了一本小书。净如又再次不厌其烦,专门为书配了画。
这本书的画画旅程随着净如的工作经历了天南海北,一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四季的流转,带着她的画笔从厦门到苏州,从北欧到澳洲,从海南到北京,每一次的绘画都倾注了她个人当下的感受。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到达不了的彼岸。
一本传统音乐美学的书,当然离不开音乐本体。古人有言:“古琴带月音声正,山果经霜气味全。”如果,捧着这本书阅读的同时,还能听到四季的琴音,那岂不是可以在月光浸润下,悠然地做一个山河万里的音乐梦?
所以,我想起了古琴艺术家巫娜老师。巫娜的琴曲有意境,有哲理,有禅思。她是一位跨界艺术家,勇敢尝试多种音乐形式的融合,以及古琴的即兴演出。当我联系到巫娜老师时,她给我回微信说:“我看过你的文章,半年前就想找你。”当时的我开心极了,觉得只要有一个关键词,无论距离多远,有缘的人迟早都会遇见。
如今,古琴对我而言,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仿佛靠近它,我就能跟古人进行温情的对话,就和历史产生了某种秘而不宣的联结。我陶冶其中,也感到自己的渺小。正如古琴大家龚一先生对我所说:“我弹琴六十年了,至今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
但这并不妨碍我将这样一本有趣味,能听琴曲、能阅读、能赏画的书置于大家眼前。若是大家能以此了解古琴、爱上古琴,那我便无甚欢喜。回想起第一次和净如喝茶时,她的先生说:“这本书很有意思,你们三个在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就是三个斜杠跨界女青年,却因为共同的雅好聚在一起。古琴雅集成了你们的‘闺蜜party’和‘social’方式,你们真是‘中国新闺蜜’!”
因缘所在,因为古琴而认识了净如、巫娜两位朋友,便有了这样一本带给你宁静与欢喜的书。
霁月
2019年4月
写于北京昕园
琴乐是一条道路,通往智能之路——“道”。
——(荷兰)外交家、汉学家 高罗佩
因为种种机缘和琴结缘,就应当珍惜在尘世的颇多无奈中,天地还有懂得自我的事物。唯有这份沉静和缓的禅意,是对于当下人们心灵*直接的滋养和慰藉,可谓是一剂良药。
——古琴艺术家 巫娜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先民在春耕的时节,翘首以盼东风的到来——“春风吹又生”“东方风来满眼春”,可见是温暖的东风唤了立春的到来。所以,南宋诗人白玉蟾有《立春》诗云:“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立春的到来也是天子的吉日,这一天,周天子着青衣,载青旗,佩青玉,在人间草木的青翠中,颂着青阳之歌,舞起八佾之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祭祀青帝。祭拜了司春之神,天子还要带头亲自耕田,天子耕三下,三公耕五下,卿、诸侯耕九下。礼毕,天子为慰劳群臣,让他们喝一顿劳酒,春耕便开始了。
对于恩养此生的土地,春耕是一年的期盼,所以先民盛装迎春,祈祷这一年的天、这一岁的地,纵披星戴月,不辞冰雪,唯愿汗水换成果实。“一年之计在于春”,先民将一朝兴衰称之为“春秋”,春天的因,结下秋天的果,春秋代序,循环往复,历史的记忆就形成了。在沉浮兴衰的历史手册中,有一次先民的春游被郑重地记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两千年前,先民的一次踏春,渲染了一代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对于理想生活,大抵如此,有人谈政治,有人谈财富,有人谈道德,唯有曾皙在回答孔子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琴声缓缓地慢下来,一个漂亮的收尾音符,然后说道:“我的选择大抵与他们不同,春气萌动时,不待冰消雪释,小草漫过春泥,柳色新生浅黄,人间草木,良友知己,享春风,弹素琴,吟好诗,让日子慢下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也是孔子的理想生活,一代儒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只有真正懂得自得其乐、自适其适,才能由己及人,爱人及物,仁政天下。即便有人走向山林,松风崖畔,与天地齐物,有人征战沙场,点兵千里,与荣誉同在,先民早在时间的流转中画出了理想生活的模样。
在先民的踏春日记里,玉楼春晓,迎春浣花,穿上立春的霓裳,佩着青玉的首饰,他们不远千里,走在春风沉醉的小路上,水波里还透着清寒,土地里已有新绿,怀揣着微小而温暖的感动,感受时间的缓缓流逝,享受一种久违的欢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有云:“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在今天的西园春色里,花繁锦簇,我们心知莫负了春光,一弦一柱,三草两木,都在安静地绽放着。去听琴吧,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赴一场初春的茶会。
这琴声,最宜调治我们这代人的百无聊赖。莫谈琴道,莫刷微信,莫说工作,就这样,安静地听着,放空后冥想,听听自己的呼吸,感受春天的味道,最终达到乾坤自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你给生活加了一些愁苦,你琴声里的春天就是带着一丝无奈;你给生活多一些清甜,你所酿的弦外之音,叫任何人听起来都是迷人的。
物我两忘,也是这个时代古琴能带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少年时只觉得琴安静好听,不懂琴的张力,经过了一些真正的离别和选择,才愈发觉得琴间留白值得玩味。平日里各奔东西,分身乏术,那种“月抛(隐形眼镜)戴了两年半”的笑话就在自己身上发生,能有这样一个清净的下午,享受物我两忘,就是这一天最美的时光。
以前写很美的文字,都是在想象他人的悲欢。后来自己逃离了虚构的理想国,走进现实中披荆斩棘,更加亲近琴声带来的欢愉。这是压力释放后的逍遥自在,不可求,不可取,只是在一切刚刚好时,琴的欢喜飘然而至。
一吟一揉、一浅一深中,将所有的压力都放下,把昨日的一切都忘光,悄悄地,仿佛看见“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仿佛遇见一个熟悉的人,他的眼波里写满情深,说要带你走,从此你不再凝望天地,不向人世索求。
人间草木,一曲清音,就是我们繁忙尘世中的一次物我两忘,你说是虚度时光也好,浪费光阴也罢。我们是生活在写字楼里的一代人,对于远去的阳春,我们唯有想象一座山,告诉自己:心中山水、市中山居,才能追慕那一点属于中国人的风雅。就此刻吧,听听琴,和你对琴酿春,别无所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