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07140
u 深入浅出的鸟瞰式概览,纲举目张的百科式常识,一本书助力国学爱好者开启国学之门!
u 告别艰涩难懂、枯燥庞杂,轻松掌握国学常识,体味探索中国文化奥义之妙趣!
u 择要论述,多维参照,突破以往国学范畴,增加传统科技与少数民族成果介绍。
u 系统精梳,简明扼要,轻松好读,助力高效掌握国学精髓。
u 国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国学?如何快速掌握国学入门途径?本书从国学爱好者关切的问题出发,从史学、哲学、文学、科技、语言学等方面,系统介绍国学常识及典籍。
《国学入门》是一部面向大众介绍国学常识及国学经典名著的普及读物。该书突破了晚清民国迄今以来国学论者多偏重“汉学”及“小学”的局限,重新将国学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内容上明确增加了中国传统科技及少数民族成果的介绍,从史学、哲学、文学、科技、语言学等多个方面,重点介绍国学常识与典籍。全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以鸟瞰视角,参照其他文化体系,对国学成果和不足作出了精当的评点,助力国学爱好者快速入门。
绪论
第一讲 国学的含义/001
第二讲 国学的分类/004
第三讲 国学入门方法/007
传统史学
第四讲 传统史学鸟瞰/010
第五讲 《尚书》及《逸周书》/013
第六讲 《春秋》和“三传”/018
第七讲 《国语》《战国策》及《世本》/022
第八讲 《史记》/024
第九讲 《汉书》和“二十四史”/026
第一○讲 编年体通史和《资治通鉴》/030
第一一讲 纪事本末体史书/033
第一二讲 《蒙古秘史》等少数民族史书/035
第一三讲 “三通”等典章制度史/037
第一四讲 《明儒学案》等学术史/040
第一五讲 《史通》《文史通义》等史评/043
第一六讲 地理书/046
第一七讲 其他类史书/051
传统哲学
第一八讲 传统哲学鸟瞰/054
第一九讲 《周易》/058
第二○讲 箕子和周公/063
第二一讲 三礼/066
第二二讲 管子、晏子和“齐学”/070
第二三讲 孔子/072
第二四讲 孟子和荀子/076
第二五讲 老子/080
第二六讲 庄子·黄老学派/083
第二七讲 墨家/087
第二八讲 法家/090
第二九讲 阴阳·纵横·名·杂各家/093
第三○讲 孙子和历代兵书/096
第三一讲 两汉经学/101
第三二讲 佛教及其传入中国/104
第三三讲 道教/108
第三四讲 魏晋玄学/113
第三五讲 隋唐佛学和《坛经》/115
第三六讲 藏传佛教/119
第三七讲 宋代理学/122
第三八讲 陆王心学/126
第三九讲 经世实学/128
第四○讲 近代新学/132
第四一讲 经书·蒙学·家训/135
传统文学
第四二讲 传统文学鸟瞰/140
第四三讲 各民族神话传说/143
第四四讲 各民族寓言/147
第四五讲 三大英雄史诗/151
第四六讲 少数民族长篇故事诗/154
第四七讲 《诗经》/159
第四八讲 屈原和楚辞/162
第四九讲 两汉辞赋及其流变/165
第五○讲 乐府和“古诗”/169
第五一讲 魏晋南北朝诗歌/172
第五二讲 近体诗的产生/175
第五三讲 唐诗(上)/178
第五四讲 唐诗(下)/183
第五五讲 宋诗/186
第五六讲 宋词/190
第五七讲 元散曲/194
第五八讲 先秦两汉散文/197
第五九讲 骈文/199
第六○讲 唐宋古文/204
第六一讲 文言小说/208
第六二讲 说唱文学/212
第六三讲 话本和拟话本/215
第六四讲 章回小说/218
第六五讲 杂剧和南戏/223
第六六讲 明清传奇和“花部”/226
第六七讲 少数民族戏剧/230
第六八讲 传统文学理论/233
传统科技
第六九讲 传统科技鸟瞰/237
第七○讲 四大发明/240
第七一讲 器物制作和《考工记》/243
第七二讲 五大农书(上)/246
第七三讲 五大农书(下)/248
第七四讲 《天工开物》及其他/252
第七五讲 水利工程及专著/255
第七六讲 传统建筑及专著/258
第七七讲 《算经十书》等数学专著/261
第七八讲 天文历法/265
第七九讲 辉煌独特的医药学(上)/270
第八○讲 辉煌独特的医药学(下)/274
传统语言文字学
第八一讲 我国各民族语文鸟瞰/277
第八二讲 《尔雅》和训诂学/280
第八三讲 《方言》和《释名》/283
第八四讲 《说文解字》和文字学/286
第八五讲 音韵学/290
第八六讲 语法学/293
第八七讲 修辞学/296
第八八讲 工具书及其使用/299
序言:
序
陈蒲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富裕强盛,文化日益复兴繁荣,于是学习国学的热潮应运而生。
我们学习国学,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晚清时代,人们把国学跟“西学”相对而称为“中学”,也有人称为“汉学”。民主革命家章炳麟首先引进“国学”的概念。但是他开始讲的国学范围很狭窄,只包括汉族传统的“小学”(即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他后来把国学内容扩大,除了“小学”,还包括“经学”“史学”“诸子”“文学”。这大体相当汉族的传统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大多数讲国学的人基本遵循章炳麟所讲的范围。我们认为这个范围还是狭窄了,应该突破。所以,本书明确地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增加了传统科技的介绍,二是增加了少数民族成果的介绍。我国有对世界造成巨大影响的四大发明,有辉煌的农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制造学、天文学等等,这些我们引为骄傲的成果当然应该包括在国学之中。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成果,所以讲国学不能局限于汉学。而且,少数民族的某些成果是非常突出的,少数民族的长篇史诗和叙事诗,就可以弥补汉族缺少长篇史诗的局限,并可以震惊世界。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全世界最长的史诗。讲国学可以不讲少数民族的成果吗?总之,我们所讲的国学内容是广泛的。我们认为,国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我们学习国学,还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实现传统为现代化服务。传统是现代化的出发点,现代化是传统的延伸和革新。李政道说得好:“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的体统。放眼世界,传承至今的原生型文化体系全世界只有三个:一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二是以印度为起点的南亚中东文化,三是沿地中海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三大体系各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以悠久的农业社会为基础,数千年没有中断,生命力特别强大。但是,中国文化也有不足之处,必须吸收其他文化体系的成果,必须接受现代的洗礼。中国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一样。所以,本书讲传统史学、哲学、文学、科技和语言文字学,都首先进行鸟瞰,参照其他文化体系而分析其特点,总结其需要继承发扬的辉煌成果,也指出其应该弥补更新的不足。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满自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华的独特智慧。
本书的作者和编辑们是认真的,数易其稿,反复校对,还得到了谭家健、刘上生、张文初、潘雁飞、陈青松等教授的帮助。我们希望倾听广大读者的批评,我们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勉。
试读:
第一讲 国学的含义
国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学术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国学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科技、语言文字学等各门学科。给国学下定义比较难,大概可定义为:国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它是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其典型传承形态是古代经典著作,但是也有其他传承形态,如口头传承的民间文艺、物化形态的建筑等。
国学在汉语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育方面的,一个是学术方面的。
国学在教育方面的含义是指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这个含义是古代汉语固有的含义。先秦时代典籍《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乐师》中出现了“国学”这个词:“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就是朝廷办的学校,“国子”就是在国学读书的子弟。所以,国学又称“国子学”“国子监”。五代时期,南唐朝廷建立的高等学府正式命名为“庐山国学”,“庐山国学”在宋朝改称为“白鹿洞书院”。
国学在学术方面的含义是在近代产生的,有人称为“中学”“汉学”或“中国学”(Sinology)。明朝中叶以后西学东渐,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文化学术大量输入中国,学术界为了跟西学相对,首先提出了“中学”这一概念。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1896年沈寿康《匡时策》说:“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会通》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国学这个词,大概跟章炳麟(太炎)先生有关。章炳麟是民主革命家,又是语言文字学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东渡日本任《民报》主编。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报》一度被日本政府查封,他寓居报社,于门口署“章氏国学讲习会”,以文会友,主讲《说文》《尔雅》等语言文字学典籍。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又多次举办“国学讲习会”,内容扩大。他的讲演被记录整理为《国学略说》(或名《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包括《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1922年他在上海讲学,曹聚仁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章炳麟使用“国学”这个词,大概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18世纪,日本学者荷田春满等向德川幕府当权者建议设立国学学堂,主张对日本固有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他们把本国的典籍叫作“国学”。此后,梁启超于1923年拟出《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钱穆于1927年出版《国学概论》。
国学在学术方面的含义,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狭义的国学特指古代的“小学”,即语言文字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原来古代教育分大学、小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学习文字、数字及基本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经典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六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所以人们把语言文字学中的文字学叫作“小学”。后来“小学”的词义扩大,除了文字学,还包括训诂学、音韵学乃至语法学等,于是“小学”就相当于语言文字学。章炳麟先生在日本主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主讲的《说文》是文字学奠基著作,《尔雅》是训诂学奠基著作,都属于“小学”(语言文字学)。
广义的国学包括史学、哲学、文学、科技、语言学等。我们对广义国学的理解,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有人把国学的范围扩大到传统学术以外的全部传统文化,那就太宽了。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国学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只是精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有人把国学的范围缩小到只是先秦的学术,那就太窄了。先秦时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代,但是绝不能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全部。
笔者认为,还要破除两种狭隘观念。第一种狭隘观念是把国学的范围局限于汉族,称为“汉学”,而不包括中国其他民族。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汉族虽然是人口最多、学术成果丰富的民族,但是其他兄弟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贡献。比如,藏族、蒙古族等的史诗就可以填补汉族缺乏史诗的不足。所以,本书兼顾各民族而以汉族文献为主。可惜的是,笔者对少数民族学术没有任何研究,所以本书只能挂一漏万地讲述一点点。第二种狭隘观念是把国学的范围局限于文科,而忽视了传统的科技。章炳麟先生的讲演录就没有讲科技。章炳麟先生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我们不可对他求全责备,但我们应该重视古代科技的辉煌成绩。即使笔者的科技学养太差,本书也不敢付之阙如。
学习国学典籍,发扬国学的精华,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必须批判其中的糟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学为中华伟大之复兴服务,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