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45571
金开诚先生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方面的研究,曾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等,于文艺鉴赏及领会颇多心得,在学术研究之余,这些心得总能反向助益于研究,这本书中所集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作者的个中体会。
金开诚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心理学、书法及戏剧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华传统文化、文艺心理学、古文献学和书法艺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本书以“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古代诗歌”“书法艺术”“文艺心理学”“成才与成功”“阅历与读书”为标题,呈现了作者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及治学的心得体会。
序金开诚先生(1932—2008)是我1978年到1984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老师。通常,应当是老师给学生写序,表达前辈对后生论著的评价,可是,现在却由学生来给老师的书写序,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金先生已经于2008年去世,他的女公子舒年找到我,我当然义不容辞,只是想到要给过世的老师写序,心里不免有些怅然。“大家小书”收入金开诚先生的论著,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依我的理解,所谓“大家小书”就是原本学问精深的大专家,放下身段用通俗浅近的文字,向读者传达他们的学问和关怀。对习惯了做专门学问的人来说,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并不容易,通常是“深入”易而“浅出”难,虽然都是“大家”,但能写好“小书”,未必人人都行,倒是金开诚先生的文章,却一以贯之的清晰明白,我想,这也许和他的文章理念有关。我上大学的时候,金开诚先生有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于如何读书做学问的,他反复告诉我们,基础在“看”,关键在“想”,落实在“写”。这话当然有针对性,当年我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这个专业需要积累,不免有人强调,五十岁前尽读天下书,不要写文章,据说这还是老前辈黄侃的箴言,不知是否可靠。但金先生却告诉我们说,首先当然要“看”,得广泛而仔细地读书,学无根底,天马行空说大话,不是文献专业的风格;但你看了之后又必须要“想”,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纵然读了一肚皮书,不思不想就成了“两脚书橱”。进而你还要动手“写”,不光是动手摘录、撰写提要、勤作札记,还要时时把自己的评论和分析写出来,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所思所想中有不那么清楚的关节所在。这就像读外文书,乍一眼看去,仿佛大意都明白了,可真的一动笔翻译,就发现处处是疙瘩。所以,写作也是厘清思路,更不消说,在写作之中常常可以再思再想,没准儿还能想到更深的问题。而金开诚先生更重要的一句话,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这句话至今还总在提醒我,他的意思是写文章要考虑读者理解,不能夹缠不清、自言自语。现在,有的学者写文章绕来绕去,说事情颠三倒四,总喜欢把生涩的概念和夹生的理论,用纠结的文句写出来,以为自己明白(其实自己也未必明白),别人就应该明白(别人就更不明白),所以,我最近在一个访谈中说,连白话都写不好,真是愧对“五四”。“五四”提倡的白话文,不仅是现代的文学文体,也是现代的学术文体。在学术表达中,通俗不是庸俗,浅近不是浅薄,明白不等于没深度,简练也并不意味着没内涵,并不是故弄玄虚就是高妙,也不是写得生涩就真的深刻。记得近四十年前,金开诚先生曾经自告奋勇,为1977级的古典文献专业学生开写作课,让我们练习规范的写作,让我们撰写精练的提要,让我们互相批改作文,正是这种训练让我们逐渐形成以“明白”为第一要务的写作方式。而金先生自己呢,大凡北京大学当年的学生都会有印象,他无论讲课还是作文,都可以说是清晰明白的楷模。现在,再看他这些清晰明白的文章,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北京大学课堂里上写作课时的情景。现在金开诚先生这本书要出版了,我就用当年学生的这些体会,权当这本“小书”的序文,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这些“大家”,当年还关心文章写法,而他的这本“小书”,也是一种好文风的示范。葛兆光2017年3月15日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