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874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既介绍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同时也涉及对具体电影的解读。一部电影,带给我我们的,不只是娱乐,甚或更是为我们提供一种乃至多种的视角,使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思考人性的张力与局限、无奈,以及认知社会变迁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访谈录,由九篇对话、三篇评论组成,为诗人欧阳江河所编。
本书收录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特别是独立电影导演对自己电影的剖析、对社会与人的价值观的畅谈,以及对自己从事导演生涯的回顾等等。所谈之电影,虽然多为小众、小投资电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坚持独立电影的理念、不为票房所主导、反映时代特色、个人精神和底层人物生活的观念,传达了中国独立电影独立之精神。在电影产业欣欣向荣,却又唯票房、过度商业化的今天,这部书中所访谈的上世纪90年代涌现的这批年轻导演的独立思考和执着精神尤其让人钦佩。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小众”的电影了,书中访谈的年轻导演也不再年轻,正因为如此,记录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电影理念、他们的电影创作,更加必要。这一批独立电影人不该被遗忘,他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的一笔,这也是本书*大的价值所在。
本书收录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特别是独立电影导演对自己电影的剖析、对社会与人的价值观的畅谈,以及对自己从事导演生涯的回顾等等。所谈之电影,虽然多为小众、小投资电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坚持独立电影的理念、不为票房所主导、反映时代特色、个人精神和底层人物生活的观念,传达了中国独立电影独立之精神。在电影产业欣欣向荣,却又唯票房、过度商业化的今天,这部书中所访谈的上世纪90年代涌现的这批年轻导演的独立思考和执着精神尤其让人钦佩。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小众”的电影了,书中访谈的年轻导演也不再年轻,正因为如此,记录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电影理念、他们的电影创作,更加必要。这一批独立电影人不该被遗忘,他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的一笔,这也是本书*大的价值所在。
目 录
目录
002 / 贾樟柯 & 侯孝贤
相信什么就该拍什么
012 / 王超 & 戴婧婷
我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归入“中国现实主义”流派
036 / 李杨 & 刘辉
电影的意义
055 / 李玉 & 崔卫平
电影——它使你的心没有那么冰冷
083 / 章明 & 徐枫
在期待之中
136 / 朱文 & 翟永明
我的电影不能没有诗意
156 / 万玛才旦 & 崔卫平
我注意的可能是一种状态
178 / 李红旗 & 杨海崧
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187 / 韩杰 & 贾樟柯 & 管娜
可贵就可贵在人的那种个人精神
225 / 徐枫 & 梅峰
个体记忆之孔雀
247 / 郑隆福
贾樟柯电影作品《世界》两个版本的比较
273 / 李陀 崔卫平 贾樟柯 西川 欧阳江河 汪晖
《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002 / 贾樟柯 & 侯孝贤
相信什么就该拍什么
012 / 王超 & 戴婧婷
我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归入“中国现实主义”流派
036 / 李杨 & 刘辉
电影的意义
055 / 李玉 & 崔卫平
电影——它使你的心没有那么冰冷
083 / 章明 & 徐枫
在期待之中
136 / 朱文 & 翟永明
我的电影不能没有诗意
156 / 万玛才旦 & 崔卫平
我注意的可能是一种状态
178 / 李红旗 & 杨海崧
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187 / 韩杰 & 贾樟柯 & 管娜
可贵就可贵在人的那种个人精神
225 / 徐枫 & 梅峰
个体记忆之孔雀
247 / 郑隆福
贾樟柯电影作品《世界》两个版本的比较
273 / 李陀 崔卫平 贾樟柯 西川 欧阳江河 汪晖
《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在线试读
编者的话
欧阳江河
以第五代导演为中坚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非常 重要的电影事件,它引起了世界各国电影史家、影评家、观众 异乎寻常的关注,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但这样一个电影 潮流在经历了不到十年的短暂兴盛之后,很快就归于没落。第 五代导演如今要么不再拍片,要么热衷于拍大片、商业片。第 五代的兴起和没落,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可以留待电影 理论界做更深入的讨论。
第五代可以没落,但中国电影不可以没落。进入90年代 后,张元、娄烨、章明、王小帅等被人们称之为“第六代”的 导演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真正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中国电影写作事件,是贾樟柯《小武》的诞生。 自90年代后期《小武》问世以迄,贾樟柯、王超、李杨、朱文、 李玉、韩杰等第五代之后的导演,引人注目地登上了中国电影 的历史舞台。将这些更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放在中国当代电 影的大形势里,尤其是放在第五代整体没落的历史趋势里考察和评价,其深刻的电影史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凸显。以贾樟柯为代表的青年电影人群体,在对现实和电影的理解上,在电影美 学的追求上,不仅与第五代导演截然不同,与第六代导演也大 异其趣。他们以自己崭新的、充满活力的电影创作实践,证明 中国电影还有出路,还有新的空间,还有新的可能。在他们身 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贾樟柯群体出现的另一个背景,是近几年迅速兴旺起来的中国商业电影。既然中国今天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社会,拍商 业片,拍大片,以电影来谋求高额利润,是必然的,是正常的 市场行为。问题是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电影文化会不会 完全被商业电影统治?除了商业片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电影能 够存活,还有没有电影探索和实践的多样性?能不能有一批导 演,不进入商业片制作的场域和序列,为严肃的艺术电影开拓 出一块足够的空间?对第五代之后的青年导演来说,答案是肯 定的——这当然很难,不仅是我们中国,甚至在法国、德国、 意大利等堪称老牌艺术电影故乡的国家,也都非常困难。从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献身电影的中国年轻一代导演,在艰 难的、执着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新的中国独立电 影的共同理解,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倾向和追求,那就是以影片 关注现实,记录现实,呈现现实,介入现实。他们的电影实践因 而获得了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所欠缺的那样一种融见证与思考 于一体的影像质感、史诗目光以及叙述语言的当代性。此一趋 势,在全球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持续的关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于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可以看作是全世界电影人对中国年轻一代独立电影人所致以的敬意、表达认同的注目礼。这部影片的成功,不可忽视的一个意义是, 把这样一个电影潜流,这样一个青年电影人群体,一下子放 在聚光灯下,从此被社会所关注,也从此被社会检验。
这样一群中国青年导演,他们的电影写作,他们的种种思考,洞见,梦想,追求,探索,实践,劳作,奉献,突破,在中 国电影史上,在观众和读者眼里,以及在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 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应该获得怎样的评价,解读,定位,命名? 问题有待提出,讨论有待深入。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新的命名呼 之欲出。如果我们将这个命名放在世界电影进程的历史层叠中 去提出,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中国青年电影人群体的电影 实践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德国新 电影”“伊朗新电影”一样的世界电影史身份,以及相应的位置 和影响力?
“是”还是“不”?赞美还是质疑?可以说,本书初的设 想和起点,就处于这两极之间的张力和某个变量之上。十位年 轻导演的访谈构成了本书重要、独特、敏锐的部分。这 些访谈,其对电影本义、对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之深度追问,其 美学见解和个人声音之多样化,其真实感,现场感,直接性, 信息量,处处洋溢着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生气、活力、曲折、 坚定、开放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访谈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现 状的反映,折射,理解,它们直接就是现状本身。
谈及中国独立电影现状的基本困惑,有人会说:这样的电影拍出来了,但不知道观众在哪里。也有人会说:观众是通过盗版DVD、通过21寸或29寸大小的电视屏幕观看这些电影,而 它们本是用35mm胶片所拍、为大银幕而拍的电影。中国观众 在国内电影院里很少有机会看到、或根本看不到中国的独立电 影。而这些电影则正在欧美艺术影院的大银幕上持续放映。多 年前,葡萄牙著名诗人佩索阿(Fernando Pessoa)曾经写道: “没有必要专门从里斯本到伊斯坦布尔去看美丽的落日,两个 落日一模一样。”问题是21寸的DVD落日与35mm的胶片落日 真的不一样。难道中国观众在国内注定只能看到DVD版的贾樟 柯、王超、李杨,难道要看他们电影作品的胶片真身,真的要飞 上十来个小时,到美国、到欧洲去观看吗?
如此费解、如此荒诞、如此昂贵的中国独立电影之天路历程,此中所包含的悲哀和无助,又哪里是一本正经去讨论什么 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问题、市场问题、娱乐产业问题、电影生 态问题所能触碰到的。
中国有如此之多的梦想电影、热爱电影、献身电影的人, 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扪心问一问自己:电影的秘密的、珍贵的、痛 的神经,难道真的无以触碰吗?
它们,密布于本书这十位年轻导演访谈的字里行间。
欧阳江河
以第五代导演为中坚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非常 重要的电影事件,它引起了世界各国电影史家、影评家、观众 异乎寻常的关注,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但这样一个电影 潮流在经历了不到十年的短暂兴盛之后,很快就归于没落。第 五代导演如今要么不再拍片,要么热衷于拍大片、商业片。第 五代的兴起和没落,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可以留待电影 理论界做更深入的讨论。
第五代可以没落,但中国电影不可以没落。进入90年代 后,张元、娄烨、章明、王小帅等被人们称之为“第六代”的 导演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真正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中国电影写作事件,是贾樟柯《小武》的诞生。 自90年代后期《小武》问世以迄,贾樟柯、王超、李杨、朱文、 李玉、韩杰等第五代之后的导演,引人注目地登上了中国电影 的历史舞台。将这些更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放在中国当代电 影的大形势里,尤其是放在第五代整体没落的历史趋势里考察和评价,其深刻的电影史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凸显。以贾樟柯为代表的青年电影人群体,在对现实和电影的理解上,在电影美 学的追求上,不仅与第五代导演截然不同,与第六代导演也大 异其趣。他们以自己崭新的、充满活力的电影创作实践,证明 中国电影还有出路,还有新的空间,还有新的可能。在他们身 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贾樟柯群体出现的另一个背景,是近几年迅速兴旺起来的中国商业电影。既然中国今天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社会,拍商 业片,拍大片,以电影来谋求高额利润,是必然的,是正常的 市场行为。问题是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电影文化会不会 完全被商业电影统治?除了商业片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电影能 够存活,还有没有电影探索和实践的多样性?能不能有一批导 演,不进入商业片制作的场域和序列,为严肃的艺术电影开拓 出一块足够的空间?对第五代之后的青年导演来说,答案是肯 定的——这当然很难,不仅是我们中国,甚至在法国、德国、 意大利等堪称老牌艺术电影故乡的国家,也都非常困难。从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献身电影的中国年轻一代导演,在艰 难的、执着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新的中国独立电 影的共同理解,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倾向和追求,那就是以影片 关注现实,记录现实,呈现现实,介入现实。他们的电影实践因 而获得了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所欠缺的那样一种融见证与思考 于一体的影像质感、史诗目光以及叙述语言的当代性。此一趋 势,在全球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持续的关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于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可以看作是全世界电影人对中国年轻一代独立电影人所致以的敬意、表达认同的注目礼。这部影片的成功,不可忽视的一个意义是, 把这样一个电影潜流,这样一个青年电影人群体,一下子放 在聚光灯下,从此被社会所关注,也从此被社会检验。
这样一群中国青年导演,他们的电影写作,他们的种种思考,洞见,梦想,追求,探索,实践,劳作,奉献,突破,在中 国电影史上,在观众和读者眼里,以及在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 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应该获得怎样的评价,解读,定位,命名? 问题有待提出,讨论有待深入。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新的命名呼 之欲出。如果我们将这个命名放在世界电影进程的历史层叠中 去提出,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中国青年电影人群体的电影 实践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德国新 电影”“伊朗新电影”一样的世界电影史身份,以及相应的位置 和影响力?
“是”还是“不”?赞美还是质疑?可以说,本书初的设 想和起点,就处于这两极之间的张力和某个变量之上。十位年 轻导演的访谈构成了本书重要、独特、敏锐的部分。这 些访谈,其对电影本义、对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之深度追问,其 美学见解和个人声音之多样化,其真实感,现场感,直接性, 信息量,处处洋溢着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生气、活力、曲折、 坚定、开放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访谈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现 状的反映,折射,理解,它们直接就是现状本身。
谈及中国独立电影现状的基本困惑,有人会说:这样的电影拍出来了,但不知道观众在哪里。也有人会说:观众是通过盗版DVD、通过21寸或29寸大小的电视屏幕观看这些电影,而 它们本是用35mm胶片所拍、为大银幕而拍的电影。中国观众 在国内电影院里很少有机会看到、或根本看不到中国的独立电 影。而这些电影则正在欧美艺术影院的大银幕上持续放映。多 年前,葡萄牙著名诗人佩索阿(Fernando Pessoa)曾经写道: “没有必要专门从里斯本到伊斯坦布尔去看美丽的落日,两个 落日一模一样。”问题是21寸的DVD落日与35mm的胶片落日 真的不一样。难道中国观众在国内注定只能看到DVD版的贾樟 柯、王超、李杨,难道要看他们电影作品的胶片真身,真的要飞 上十来个小时,到美国、到欧洲去观看吗?
如此费解、如此荒诞、如此昂贵的中国独立电影之天路历程,此中所包含的悲哀和无助,又哪里是一本正经去讨论什么 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问题、市场问题、娱乐产业问题、电影生 态问题所能触碰到的。
中国有如此之多的梦想电影、热爱电影、献身电影的人, 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扪心问一问自己:电影的秘密的、珍贵的、痛 的神经,难道真的无以触碰吗?
它们,密布于本书这十位年轻导演访谈的字里行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