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58604
1.简•奥斯丁Jane
Austen
穆育枫
深度解读之一:简•奥斯丁的四季人生
——读《成为简•奥斯丁》传记
本文拟以象征意义上的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维度、以奥斯丁生前的几个居住场所为地点维度,解读奥斯丁虽然困顿彷徨、屡遭挫折,却又不屈不挠、勇于求索的一生,让更多现代读者明了“有独立思想且才华卓绝的女性如何在社会的束缚下为自由而战”,“成为你所希望的改变”——如同圣雄甘地说过的那样。
深度解读之二:得其名而乏其意
——评析《成为简•奥斯丁》的电影改编
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奥斯丁元素”的商业电影,表面上看具有浓浓的“奥斯丁风格”。然而这部电影又似乎缺乏奥斯丁的内涵与深度,那些抱着想了解奥斯丁人生历程的读者看完这部电影,会大失所望,在这里看不到一个女性小说家在男权社会中的艰辛与坚持,也看不到她在创作生涯中的一步步成长与突破。
深度解读之三:一条“未选择的路”
——评析电影《简•奥斯丁的遗憾》
影片将带领现代观众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重回18世纪恬静优美的英国乡村,影片力图展现一个褪去名人光环之下的普通女性、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鲜活的伟大女性,更一步步带领观众探寻她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2.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张雪丹
深度解读之一:我的灵魂不懦弱
——《宁静的热情》中的艾米莉•狄金森
《宁静的热情》是英国剧作家、电影导演特伦斯•戴维斯2016年自编自导的传记片,记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从少女时代起的人生历程。影片聚焦了她的叛逆精神、对自我的坚持和对平等的渴望,而这当中任何一项都与她所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狄金森终其一生的抗争。
深度解读之二:诗如人生
——《宁静的热情》中的诗篇
记录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片以《宁静的热情》为名,不仅概括了这位诗人的生活状态,也符合影片本身的风格和基调。导演特伦斯•戴维斯在剧情转换的间隙,插入了狄金森的诗篇,既解读了之前的情节,又自然地引出之后的剧情,诗如人生,为影片增色不少。
深度解读之三:只是一颗休止的心
——狄金森眼中的死亡
在艾米莉•狄金森留下的1800多首诗歌当中,有近三分之一与死亡的主题有关,这也是她对美国文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对于死亡的本质具有诗人的洞察力和独特理解。本文选取了四首狄金森的诗歌,简要分析了她眼中死亡的真实含义。
3.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黄春燕
深度解读之一:《王尔德》
——在爱情与亲情夹缝中挣扎的巨人
王尔德的作品中有不少对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评论,体现了他本人的艺术观。而作为王尔德作品的读者,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判断。笔者认为,王尔德有意无意地将艺术与现实融为一体。借助写作,他充分表达出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观察,同时写作也是他做自己生活的旁观者的一种方式。
深度解读之二:无以言说的痛苦唯有努力言说
——析王尔德的《自深深处》
这部名为《王尔德》的传记电影不仅呈现了作家的爱情生活,也展现了他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爱情与家庭,在王尔德来说是不可两全的两难抉择,爱情提供给他创作的灵感与养分,但小情人的过度索取也同时消减着他的创作能力。家庭与亲情则是他潦倒时的后盾,虽然他给予家庭的更多的是伤害。王尔德就是这样一个挣扎在爱情与亲情夹缝中的矛盾者。
深度解读之三: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艺术观
在身陷囹圄极度悲怆之时,王尔德写下了《自深深处》。虽然这是一封在狱中写就的给小情人的长信,但作家在信中同时表达了他的爱情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对于自己所遭受的种种难以言说的痛苦,作家没有选择保持沉默,以静默来逃避和遗忘,而是毫无保留地倾诉了自己的痛苦、醒悟和判断,似乎这样才能减轻一点精神上的折磨以及内心的愤怒与不甘。
4.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刘家崴 李华
深度解读之一:谁可以审判艾希曼
——耶路撒冷之旅的体悟
1961年,德国纳粹党人艾希曼被抓获并被带至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旅居美国多年的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鄂兰应《纽约客》之约,亲临这场看似神圣的世纪大审。然而,汉娜没有看到法庭上本该有的审判情况,而是一场依照以色列或是众犹太人所希望的剧本,进行的一场盲目审判。
深度解读之二:耶路撒冷审判前后的思辨
得知汉娜要去参加耶路撒冷审判,众多犹太朋友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待艾希曼“被捕”和“被审”一事,持有不同的论点。而亲临审判现场的鄂兰明确指出,艾希曼不过只是一个依法行政的平凡人。而一个简单正常的平凡人,却犯下屠杀犹太人的大罪,只是遵循了“依法行政”的原则,鄂兰称之为“平凡的邪恶”。
深度解读之三:从《汉娜•阿伦特:真理无惧》谈文学传记与影视史学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赐予文学与史学一股转化的契机。若历史只局限于文字记载的方式,就显得非常僵硬。海登•怀特认为所有的纪录,皆可以历史方式呈现,影视史学由此产生,使历史的文字记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为历史人物和事件赋予了新鲜活力。文学传记与影像纪录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共通点,因此影像纪录绝非横空出世的新学问。
5.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
张 娜
深度解读之一:巾帼不让须眉——传奇的撒切尔夫人
被誉为“铁娘子”之称的英国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代传奇。她是坚定的改革者,既强调自由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又保持了强力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控,其施政策略有效地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在任英国首相期间的外交政策既务实又灵活,既斗争又协作,既坚持原则又不轻易屈服,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在政治之外,撒切尔夫人还是一个衣着服饰的“时尚达人”,拥有幸福的婚姻,但由于忙于政事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也成了她心中的遗憾。
深度解读之二:析电影《铁娘子》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以女性导演费利达•埃劳德倾力打造的电影《铁娘子》,将以“铁娘子”著称的英国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搬上荧屏。影片以老年撒切尔夫人努力摆脱幻觉、回归家庭生活的故事为主线,将撒切尔夫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片段式回忆如嵌入其中。这种串珠式结构既凸显了撒切尔夫人同幻觉做斗争的主线,也以回忆的方式重现了撒切尔夫人的政治历程的暗线,同时也构成了时间上的过去和现在。主线与暗线、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不断展现撒切尔夫人在不同时空对“我是谁”“我要怎样”的思考与实践。本文将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撒切尔夫人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追寻与实践、对女性身份认同的错乱与迷失、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调整与重塑三个方面来分析影片《铁娘子》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深度解读之三:从《铁娘子》看传记影片改编中艺术表达的魅力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传记影片《铁娘子》一反常人对英国女性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巾帼不让须眉”的期待,讲述的并非是一个杂货商的女儿如何成长为叱咤英国政坛的女首相的励志故事,而是以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晚年撒切尔夫人为视角,讲述了离开政坛、失去爱人的撒切尔夫人如何从内心的孤苦彷徨中逐渐走出的人性故事。既要基于历史真实,又要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给观众呈现一个不一样的“铁娘子”,这部影片的导演可谓匠心独具。笔者将从叙事视角、主题、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来具体分析该影片改编中独特的艺术表达魅力。
6.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刘建华
深度解读之一:天才还是幽灵
——评《美丽心灵:纳什传》
所谓的天才往往既享受着荣誉加身,也经受着性格阴暗面的困扰,美国著名数学家、博弈论创始人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丽心灵:纳什传》对他坎坷而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做了详细而忠实的记述和回顾,是人们了解这位科学大师及其人生主题的通道,也是一部启迪智慧、洞悉人性的生动教材。本文将从专业性、客观性和文学性三个方面品味这部传记的成功之处。
深度解读之二:“美”的密码
——电影《美丽心灵》的二元对立解读
传记作为一种非虚构的文学形式,其艺术表现手法与电影有很多不同。传记《美丽心灵》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融入了众多的好莱坞因素,成为一部成熟而卓越的电影工业产品,使得更多的受众有机会体尝主人公传奇而瑰丽的人生。本文将从叙事、角色和风格三个方面评析该电影对传记改编的成功之处。
深度解读之三:评《美丽人生》从传记到电影的改编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美丽心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美”得流光溢彩,情节饱满、表演精彩、叙事流畅而且主题深刻。本文将讨论电影改编过程中对传记叙述结构和主题的重构和提炼,来解读影片的成功之处。
7.鲍勃•迪伦Bob
Dylan
张雪丹
深度解读之一:多样人生
——《我不在那儿》中鲍勃•迪伦的多重身份
关于鲍勃•迪伦传奇一生的影片《我不在那儿》打破了传统传记片的模式和套路,用六位风格迥异的演员饰演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鲍勃•迪伦,并赋予他们新的身份、风格和气质,以此戏剧化地呈现迪伦的生活与音乐历程,并向他的性格中的多变致敬:“这六个人物会站在一起告诉我们,鲍勃•迪伦到底是谁。”
深度解读之二:用音乐注释的人生
——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中的歌曲
除了记述鲍勃•迪伦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我不在那儿》也试图通过音乐诠释迪伦。影片收录了他六七十年代的多部主要作品,穿插在人物和情节转换的间隙,主题与剧情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作为他内心世界或行为的注解。本文选取其中四首歌曲,简要分析了它们的内在含义和在影片中的作用。
深度解读之三:随心所至,即为归处
——《没有家的方向》中迪伦的人生
《没有家的方向》是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一部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传记片,聚焦他生命中重要的时期(1961—1966),并收录了很多珍贵现场和访谈内容,真实地再现了迪伦的人生历程与音乐追求。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分析了影片中迪伦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8.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张 娜
深度解读之一:解读霍金
——浩瀚宇宙中的精神领袖
被誉为“爱因斯坦接班人”的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1942—2018),不仅成功地与威胁生命的疾病抗争了55年,终以76岁的高龄辞世,而且拖着残障之躯达到了事业的,年老后仍是继续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他羸弱的病残之躯下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能量,不仅撑起了他个人的生命之光,更是带给人类无穷的精神激励。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霍金——浩瀚宇宙中点亮人类生命之火的精神领袖。从霍金生前的诸多传记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生命如夏花般绚烂的霍金,一个带给人类诸多启迪的精神导师。本文将挖掘霍金身上为闪光的个人品质,解读一名罹患重疾的科学家攀登科学、写意人生精彩的个人魅力,以期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度解读之二:从影片《万物理论》看人性中的真、善、美
根据霍金的前妻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编而成的影片《万物理论》,讲述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和简•王尔德始于剑桥大学的爱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影片另辟蹊径将名人的个人生活上升到人类的共同情感,透过名人家庭生活的日常起居挖掘无处不在的人性本真的光芒,使观影者在了解霍金人生的同时更加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拉近了普通大众与名人间的情感距离,使观众在了解名人生活轨迹的同时对人生与人性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与感悟。
深度解读之三:从《万物理论》看名人传记改编中的传主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是传记影片的灵魂,因而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是名人传记改编中的重中之重。由霍金前妻简•王尔德的传记《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编的影片《万物理论》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提名,主演埃迪•雷德梅恩更是获得了男主角桂冠,这无疑证明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本文将以传记为参照剖析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传主形象的定位、传主形象的塑造、影像技巧的烘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名人传记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则与规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