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05374
《*好的杂文》的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杂文作品中精选出100余篇经典之作,分为反思历史、针砭时世、文艺之思、托物言志、生活的艺术、男男女女、人生的感悟等卷,这些作品或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或求索真理、剖析人生,或托物言志、论述文艺,或感悟生活、歌颂生命,篇篇构思精巧、见解独到、文笔精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代表着杂文创作的**成就,读者可以在*短的时间里获得**的阅读效果。
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理性思考,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求官六字真言 /李宗吾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作揖主义” /刘半农
中国人的国民性 /林语堂
迂缓与麻木 /郑振铎
多余的话(节选) /瞿秋白
考而不死是为神 /老舍
一个鸡蛋的家当 /邓拓
人语与鬼话 /秦似
新世纪 旧希望 /何满子
论焦大/黄裳
人 才 /柏杨
走出梦话——太平杂说 /潘旭澜
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王小波
共和国不能忘记 /吴非
第二篇 针砭时世
偶像破坏论 /陈独秀
灯下漫笔 /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中国的人命 /陶行知
“老爷”说的准没错 /叶圣陶
卧着拿薪水 /邹韬奋
吃瓜子 /丰子恺
简论市侩主义 /冯雪峰
韩康的药店 /聂绀弩
官 /臧克家
论说谎政治 /吴晗
“相府门前七品官” /吴祖光
孩 子 /梁实秋
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人 /叶风
处级和尚 /舒展
诬告有益论——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诬告者 /王蒙
“公偷” /蒋子龙
富人区 /冯骥才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钱的极点 /毕淑敏
无根的义勇 /刘洪波
关于“指鹿为马”的信 /曾颖
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 /苏中杰
第三篇 文艺之思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李大钊
中西学术之不同 /梁漱溟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林语堂
艺术家之功夫 /徐悲鸿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 /潘天寿
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
画 说 /张大千
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
“上”人回家 /萧乾
文化问题断想 /金克木
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 /绿原
“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 /李敖
走向盛唐 /李元洛
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秦 腔 /贾平凹
第四篇 托物言志
雪 /鲁迅
银 杏 /郭沫若
X市的狗 /胡愈之
杨 柳 /丰子恺
海 燕 /郑振铎
狗道主义 /瞿秋白
灯 /巴金
论麻雀及扑克 /梁遇春
野百合花 /王实味
囚绿记 /陆蠡
黄 昏 /季羡林
荔枝蜜 /杨朔
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 /沙叶新
种子的力量 /梁晓声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火焰或碎银 /筱敏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廖华歌
一只猫的腐败 /牟丕志
第五篇 生活的艺术
人生百态 /鲁迅
世故三昧 /鲁迅
生活之艺术 /周作人
幽默的叫卖声 /夏丏尊
人生的乐趣 /林语堂
宴之趣 /郑振铎
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
菜园小记 /吴伯箫
茶在英国 /萧乾
幽默的境界 /余光中
心灵的对比 /席慕蓉
这样的人生 /三毛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周国平
凡尘清唱 /林清玄
第六篇 男男女女
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
男 人 /梁实秋
三八节有感 /丁玲
谈女人 /张爱玲
大男人沙文主义 /柏杨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张晓风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张晓风
真实的塑料花 /刘墉
成千上万的丈夫 /毕淑敏
婚姻鞋 /毕淑敏
女为悦己者容 /张辛欣
女孩子的花 /唐敏
河之女 /铁凝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安顿
第七篇 人生的感悟
面 具 /许地山
匆 匆 /朱自清
沉 默 /朱自清
渐 /丰子恺
朋 友 /巴金
传授给儿子 /傅雷
成 功 /季羡林
训子篇 /吴祖光
中年是下午茶 /董桥
白 发 /冯骥才
关于友情 /余秋雨
离家时候 /叶广芩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 /贾平凹
渴望苦难 /马丽华
鲁迅曾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和投枪。”丁玲则在《我们需要杂文》一文中呼吁:“我们的这个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杂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的形式灵活,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具有应用性强的鲜明特点。
杂文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人间万象、生活百态,让人在纷繁芜杂的生活里依然能看清人情世故,在思想争鸣的时代里仍有属于自己的清晰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杂文,不仅可以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而且可以获得艺术的熏陶,体味杂文的魅力,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完美,不留下错过美好事物的遗憾。此外,通过阅读,读者还可以学会使用杂文这一文体,使之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好助手。
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好的杂文》。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杂文作品中精选出100余篇经典之作,分为反思历史、针砭时世、文艺之思、托物言志、生活的艺术、男男女女、人生的感悟等卷,这些作品或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或求索真理、剖析人生,或托物言志、论述文艺,或感悟生活、歌颂生命,篇篇构思精巧、见解独到、文笔精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代表着杂文创作的成就,读者可以在短的时间里获得的阅读效果。在体例编排上,通过“入选理由”、“作者简介”、“作品赏析”等栏目多角度解析名作,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入选理由”点明每篇文章入选的理由,让读者在阅读前对作品有个初步的认识。“作者简介”以简练的文字对作者的生平、求学经历、文学成就和影响等作了扼要的介绍,使读者对作者有一个清晰概括的了解。“作品赏析”以凝练的文字,对原文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创作技巧、思想哲理等进行精当到位的解析,使读者从深层次上去咀嚼原文。同时,为了尊重作者原文和保持原文风貌,对于一些作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写成的作品,其中有个别用字和当今现代汉语语法不统一的现象,我们都没有做改动。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这些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学习、研究杂文的范本,也能使读者领略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理性思考,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诩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后。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的坚强和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惟求一死。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粉。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他出门登舟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梁实秋、徐志摩现在不是尚享后人之飨吗?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诗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作/品/赏/析
在文学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笔下多“大人物”,特别是一些事业上有所成就、人格比较独立的悲剧人物。在描写人物时,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读着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让人们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领悟人生的要义。
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没有必要按照人物的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这固然在动笔的时候去掉了一层约束,却也在构思和结构上多了一份考验。在文章里,作者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了瞿秋白闪光的人格。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瞿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瞿秋白才华横溢,却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他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在辞世之前,还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
梁衡被人们称为“苦吟派”作家,在锤炼语言方面很下功夫,既以“没有新意不为文”的主张自励自戒,又执著地学习前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夫。这种艺术追求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三篇文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