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0734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和功能()
三、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目标和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信息资源概述()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
二、都市农业文化()
三、都市农业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服务技术的发展()
一、都市农业知识服务兴起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
二、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三、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服务趋势与展望()
第三章国内外特色资源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内外图书馆特色资源研究综述()
二、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内外特色资源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图书馆都市农业资源建设原则与标准()
一、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二、都市农业文化立体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三、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建设原则()
四、都市农业立体资源库建设的战略规划()
第五章面向数字人文的都市农业本体的构建()
一、国内外关于资源的语义本体知识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二、面向数字人文的都市农业本体构建目标()
三、面向数字人文的都市农业本体构建的思路()
第六章图书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机制与对策()
一、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二、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三、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开发现状()
四、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开发的原则()
五、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开发对策()
第七章“互联网 ”图书馆都市农业资源建设的多元模式()
一、“互联网 ”图书馆都市农业资源建设的逻辑线索()
二、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建设模式的现状()
三、“互联网 ”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多元化建设模式对策()
第八章“互联网 ”背景下的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服务()
一、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服务的背景()
二、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服务的意义()
三、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四、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服务的方向与策略()
第九章都市农业资源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一、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知识产权研究述评()
二、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作用()
三、图书馆都市农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问题与现状()
四、都市农业资源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章图书馆都市农业资源评价()
一、对国内数字资源评价研究的综述和评价()
二、国内数字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
三、都市农业资源评价的作用、原则与对策()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信息资源稀缺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稀缺的资源(如信息资料、共享渠道)今天已不再稀缺了,在信息量日趋过剩的年代,信息冗余所带来的时间与注意力的不足,使人们不再关注那些增加阅读量的系统,而是在寻找帮助筛选信息的系统,人们需要少读一点,读精一点,需要节省时间思考问题并进行思想的创新。同时,面临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用户隐私和数据道德问题,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公共交流空间和知识库平台,从而有效全面地促进传播数据文化、信息文化、网络文化、都市农业科学知识等多文元文化教育,为培养具备数据分析和科研能力的读者做出应有贡献。
本书的主题是收集都市农业资源,构建都市农业文化立体资源库,这是一项颇具复杂性的工作,它突破了传统的都市农业资源结构,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将结构相异、类型多样、来源多元的都市农业资源,按照主题、文献、事件、事物、时间、地点等元数据维度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语义关联的都市农业知识网络。通过本体系统全面而个性化的数据解决方案,它将为用户和学者的知识探索之旅提供畅通的感受。对都市农业学科研究、政府决策、公众需求都有一定的辅助参考和借鉴作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已经建成一些很成熟的领域本体库,并得到了实际应用。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在农业信息检索领域中,由于本体可用以解决知识概念表示和知识组织体系方面的问题,因此本体概念引起了农学界专家的高度关注。本书以农业科学领域中的都市农业为主要对象,以都市农业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理论框架、平台建设、资源采集和利用等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构想,构建都市农业领域本体知识库基本框架。首先,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包含都市农业的论文题目,然后对检索到的题目利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进行词汇分割,按词汇出现频率筛选都市农业科学领域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定义和细化,最后利用Protégé 软件实现都市农业科学领域知识库构建。通过构建农业科学领域本体库模型,将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整合融汇于都市农业科研流程当中,实现无缝的数据界面和便利的数据获取,为农业领域实现网络信息快速检索和提高农业信息共享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开展以农业本体服务为目的的农业本体论研究与应用作初步探索,并为未来图书馆的资源发展战略指明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本身就是生产资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存储和传递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信息资源以传统信息资源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目前“数字鸿沟” “数据泛滥”已经成为各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有效管理是当务之急。图书馆是公认的知识信息的汇聚地与发散地,图书馆馆员也已经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捐赠基金会(NEH)确认为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和机构组织解决实际问题和难题的关键角色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作为负责美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政府机构,在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拿大在2002年提出的5项创新体系中,将建立国家数字科技信息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为此,2004年10月27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34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工作,把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战略规划工作,尤其是作为其主体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在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图书馆还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因而存在特色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问题。与专业站点、数据库的“人声鼎沸”相比,传统图书馆的访问量和人气常常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因此,有人质疑传统图书馆到底还应不应该存在?文化功能是不是应让位于技术功能?
本书以解决图书馆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为目标,既从宏观角度对图书馆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也从微观问题和纯技术问题的视野,针对都市农业人文资源的数字化形态建设和虚拟可视化需求,基于大数据分析、云服务、VR等互联网新技术,探索建立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立体资源数据库,以期推动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发展,对于把特色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带入数字人文宏观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也开始积极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在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图书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则成为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创新服务理念,图书馆也必须要对原有的资源建设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构建特色数据库等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来将图书馆资源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参与到资源建设改革研究的工作当中,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中心,构建一体化、全开放、易拓展的信息资源建设平台。该平台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需求和建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用户信息利用的低成本、便捷和高效,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服务效益和办馆效益的最大化。
(一)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从图书馆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对其功能定位有无穷无尽的追问和探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黄宗忠(2011)先生一如既往地向图书馆界呼吁“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黄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出了振兴图书馆事业的时代强音,足见图书馆功能问题之重要。约盖什·马尔霍特拉认为:面对日益增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组织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图书馆功能定位就是针对这些重大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因为一切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生成和创新,实现自我超越才能适应这一环境,赢得社会竞争优势和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因此,功能认同问题关系到一个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确定自身身份的尺度。有了这个自我确认的标准,图书馆就有了确认的方向定位;否则,认同发生了危机,失去了这种方向定位,则会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功效、效能、效率。图书馆功能是图书馆业界把握世界的普遍方式之一,是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形成的理论观念、制度行为规范、活动准则与技术架构等人、事、物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总和,也是图书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能产生的有益作用或推动作用。公元前后的希腊历史学家俄多拉斯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曾有这么一个图书馆,它的正门上方刻着这样的字样:医治灵魂的良药。可见图书馆最早始于人文,人文价值观念和人文功能是图书馆职业与职能的核心。1978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图书馆”词条指出:“图书馆出现以来,经历了许多世纪,一直担负着三项主要职能: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图书馆是使书籍及其前身发挥固有潜力的重要工具。”因此,一般来讲,收集、整理保存资料和服务是其最基本、最常见的功能。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将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实践经验、知识成果和精神财富系统地保存并加以弘扬。
1图书馆功能发展越来越具有馆藏特色
由于图书馆类型的不同、规模的不同、条件的差别,因而图书馆功能的每项具体内容可能有所区别,如服务内容有的多、有的少等,各种功能因素在图书馆的主导地位有的高、有的低,这就是图书馆功能的专属性——体现图书馆功能多元化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不同类型图书馆在知识服务方式、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图书馆的大格局、大战略、大的功能定位恰恰把图书馆人员和事业凝聚成统一整体,以避免一盘散沙;另一方面,它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功能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又不能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从纵向上看,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图书馆的不断实践,图书馆的功能定义也就不断转变,传统图书馆功能与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横向上看,在当今图书馆实践中,每一个图书馆的功能也存在具体的样式和专属特点,高校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它们功能的差异性、多元性是构成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能动因素。所以,不能强求其他所有的馆都按照某一个馆的功能模式来铸造、来定位。如何发挥每个馆独一无二的特性,促进各馆合理定位和他们之间的文化经验交流,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因此,图书馆要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功能重建、流程再造、服务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以适应环境,赢得社会竞争优势和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对农业高校图书馆而言,建设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不仅体现图书馆发展的专属特色功能,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未来功能或潜在功能。
2图书馆具有满足读者需求性的功能
任何社会机构都是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图书馆也是如此。图书馆的功能之所以具有社会公益性,某种意义上是文化造就的。自图书馆产生以来,图书馆就作为文化及其符号的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使文化成为以感性物质符号存在的、可以直观的精神产品得以保存,从而使读者不用直接去参与实践,去和自然界发生对象性关系,而是通过符号体系和前辈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发生关系,满足读者求知、受教的需求。比如,建立都市农业文化立体资源库,收集和保存都市农业文化及精神产品,不但不会因为读者消费而消失,反而正是由于消费和获取文化资源,而使传统文化和都市农业现代文化得以继续存在,世代相继,发挥都市农业文化巨大的宣教作用。
相关学者从理论上考察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带来的共性变化,如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及准确性等问题。于良芝等(2013)考察了1949年以来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机会的变化及其与已知结构性因素的关联;蒋紫艳(2014)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出宁夏地区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是需求信息种类多样化,需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层次深入化;段小虎(2015)从西部农村图书馆服务资源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出发,通过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梳理和实证研究,认为基于人口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的聚类细分新体系,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西部农村人口在闲暇消费结构、信息形式结构、信息内容结构上的具体差异,西部农村图书馆建设要根据三类基本消费群体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在培育农村地区“文明生长点”、打造农村地区“公共文化空间”、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视野的开阔,农民信息需求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农产品购销、生产资料、病虫害预报、疫情、农业气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农业生产的实用信息,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村政策法规、休闲娱乐等与农民自身发展针对性的信息,法律纠纷、日常用品、家具、家电等生活的信息。另外,农民信息需求具有双重性,不仅需要原始信息、单项信息和静态信息,而且更需要分析预测信息、综合信息和动态信息。而都市市民“闲暇”增多,收入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工作时间以外的休闲活动,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新鲜安全;不仅要事业旺,还要求有赏心悦目的环境,享受生活乐趣,而乡村成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放松减压、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精神文化需要的去处,都市市民信息需要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显著特点。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都市农业文化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层次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村庄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北京为例:从功能上,可分为都市农业文化园区、美丽乡村、沟域经济、田园综合体等;从空间上,有城郊乡村、中间地带乡村、边远乡村等层次;从组织形式上,有传统小农生产、专业农户小规模生产、农垦企业生产、外资投资生产、“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等层次,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代都市农业顺应生态环境可持续、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要求,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都市农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理念,保持田园乡村景色,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区管理服务,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事体验、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中,都市农业文化是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起引领都市农业发展的作用,对都市地区文化生态、科研数据诸多变量的分析和把握也是理解都市农业文化模式、信息行为的基本视角。都市农业视域内大量农业科学数据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区域性,投资小、数据量多等特点,是国家及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赵艳枝,2015)。
因此,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文化要求与图书馆文化功能和职能具有共同的精神价值和追寻,图书馆人应科学识别都市农业文化资源建设内涵,立足北京都市农业文化发展实际,科学识别和建设都市农业文化与园区、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的数据体系与结构,为建成美好新乡村,实现中国新的“三步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农业情报机构和高校图书馆在科研、农技信息推送服务方面的支撑作用,做出图书馆人文化资源建设应有的贡献,使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特色资源建设,与都市农业的未来共谋发展、共展宏图、相得益彰。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成为热点
追溯图书馆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其萌芽伊始正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生而出现并逐步发展的。图书馆与科学技术总是结伴而行、互助互利,往往最先尝试应用新技术,从而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图书馆体系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图书馆引进了辅助编目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期(被称为信息时代),图书馆业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目录数字化(MARC),后期图书馆实现了文献和信息传送网络化,图书馆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工业40时代,即指当前开始的智能制造时代,1950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进行了著名的人工智能测试——图灵测试,1956年申农等人首先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各种智能化技术基本成熟,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设计、智能预测、智能博弈系统等都已在应用中。按照工业革命的逻辑顺序疏理图书馆发展历史,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清晰地描绘出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体系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2010年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国内图书馆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也开始从智能图书馆转向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如何依托智慧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成为图书馆业界关注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价值和功能
古往今来,图书馆一直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信息密集的地方,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网络的出现,并且由于信息的重复利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发出量比传统图书馆增长了成千上万倍,构建起了真正的超级图书馆。在互联网上,可以进行文献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网络中除了收费的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之外,还有大量免费公用的数据资源;互联网中众多方便易用的应用服务工具和大量的数据资源,为图书馆的知识咨询服务和信息挖掘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数字图书馆这个新载体,所有文化成果不断破除其封闭性和垄断性,使文化成果被全人类所享有。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以多种传播模式之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为基础的新文化载体,其特性是一切文化表现的无所不包与全面涵盖。”此外,数字化的网络还为图书馆界的通信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工具。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兴趣小组,召开电子会议,发送学科信息通报,探讨学术和工作。总之,通过语言、文字、规则、思想等文化形式进行线上的交流,读者彼此传播经验,沟通思想和感情,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得到需要的文献。
(一)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如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目标。关注科技发展,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为用户服务成为图书馆改善读者服务的重要措施。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图书馆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虚拟漫游”“虚拟现实读者站”和“国家数字图书馆网上漫游”及CADAL项目中体验虚拟的检索室、阅览室的成功应用,以事实证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与完善,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系统必将如计算机一样普及。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流程,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例如,资源平面化、读者服务工作手段落后等。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基于自然的人机界面,强调以人为中心,为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有必要在图书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都市农业文化立体资源体系,利用信息资源的立体化,形成互联网 都市农业人文资源三维可视化展示与传播,可以有效地改变现有信息资源平面化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不同于都市农业传统馆藏资源的立体资源和培训虚拟场景,满足读者身临其境地学习所需,节省读者到馆学习所需费用和时间,同时也从精神层面使公众体会到居于城市家园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人们放松心情的精神需求。
(二)实现都市文化“走出去”战略
图书馆都市农业人文立体资源数据库着眼于北京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科技精神,以及有形的建筑古迹、风景名胜、古老民居,深入挖掘从古至今与之相关的人文风俗、图书与实物资料,以可视化技术展示和传播数字资源的深加工成果,建构北京都市农业人文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维护信息公平、消除数字鸿沟、繁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助推器的作用,为都市农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彰显农业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价值,同时向社会大众和海外传播北京都市农业人文价值观、资源观,以及中国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对于提高图书馆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示范功能。
(三)提升公众对都市农业文化的自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时”。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数千年的变革中其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与交流,汇成了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其中农业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包括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如寺庙、城垣、宫殿、园林、府第,以及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农业文化的历史进程。因此,寻找都市农业的历史记忆,挖掘都市农业的人文内涵,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都市农业及其从业者的文化形象,提升人们对都市农业的文化自信。
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农业院校图书馆面对这个大的发展趋势,在突破二元体制障碍的进程中,一方面,保存和发扬农业传统文化精髓,提高都市农业文化的吸引力,成就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诗意;另一方面,在倡导建立文化公平政策,引导城市文化资源进入农村,从而达到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高喜军,2010),真切实现“以城带乡”的过程中,需要农业高校图书馆肩负社会教育职能和文化传播职能,准确构建农民知识文化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和平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塑造知识化、技能型农民,培育转向市民的新农民。
(四)提升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的传承性
动物没有传承,也就没有历史,没有进步。动物们世世代代重复着祖先的活动,他们的活动起点永远是清零的。马克思说:“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和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是摆脱肉体的需要精心生产。”这是因为人找到了文化的方式,人的活动成果可以上升为精神文化形态。但是正如刘进田所指出的:“文化作为存在和灌注于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中的普遍集体意向,实质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和观念体系,是一种抽象的而非感性的深层意识,它是难以直观的。但是现实存在的文化却并非是一片无名之城,不是超言绝象的混沌,它总是以直观的方式存在。就是说,现实文化总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因此,不通过符号中介、不借助一定的载体材料,人仍然无法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文化就不能传承、交流、积淀和增值,文化就无法生存。
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资源正是因为利用了新信息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文字信息功能,才造就了都市农业科研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的高起点性;都市农业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公众心理上的普遍集体意向,内化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和观念体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五)支撑图书馆对读者、公众的教育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也需要精神生活。无论是人的好奇心,还是人的思想情感;无论是工作与闲暇,还是休闲与娱乐,都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来满足。就今天的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激增、传播手段技术一日千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可谓丰富多彩,除学习、研究、休闲、满足内心生活等外,还有更多的需求。
任何社会机构都是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图书馆也是如此。作为文化及其符号的载体,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的馆(书本位),而同样重要的还要面向全社会,面向读者,借助传播媒体与其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区文化活动等)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教育(包括倡导关注弱势群体、倡导读书、倡导开放获取、培养培训读者等)。这在客观上就规定了图书馆的宗旨,必须体现对读者求知、受教需求的满足。图书馆从产生伊始,就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建立的,以公益为基础的图书馆,也是有其文化承载和社会担当的,即图书馆的定位宗旨是肩负文化使命,承担社会教育责任,表现在,第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前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光旦甚至关心到学生读些什么书。他抽查图书馆的图书出借情况,针对学生读书中存在的问题,特为学生做《图书与读书》的报告会。第二,兢兢业业、甘做人梯的精神。只要热心帮助读者,相信读者回忆在图书馆学习生活时,都会提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当年是如何满怀热情地帮助过他们的。都市农业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具有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功能,满足和充填读者精神需要的功能;并且图书馆都市农业文化中包括了个人的个性、群体的社会规定性和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原则,也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接受了教育和熏陶,提高了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市农业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恰好契合与满足了图书馆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