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4416
章
陶瓷鉴赏
1.1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什么是陶瓷 2
1.1.2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3
1.1.3 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瓷 3
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4
1.1.5 隋唐陶瓷 5
1.1.6 五代十国陶瓷 7
1.1.7 宋代陶瓷 7
1.1.8 元代陶瓷 9
1.1.9 明代陶瓷 11
1.1.10 清代陶瓷 12
1.2 陶瓷的一般鉴定方法 13
1.2.1 依据造型 13
1.2.2 依据胎釉 13
1.2.3 依据工艺 14
1.2.4 依据纹饰 14
1.2.5 依据彩料 14
1.2.6 依据款识 15
1.3 陶瓷的作伪 15
1.3.1 做旧 15
1.3.2 旧胎后挂彩16
1.3.3 真假拼接17
1.3.4 后仿款17
1.4 精品鉴赏18
1.1.22.1 绘画的产生和发展50
2.1.1 关于中国绘画50
2.1.2 远古至秦汉时期的绘画50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52
2.1.4 隋唐时期的绘画53
2.1.5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54
2.1.6 辽金元时期的绘画55
2.1.7 明清绘画 57
2.2 中国绘画的分类57
2.2.1 人物画58
2.2.2 山水画59
2.2.3 花鸟画60
2.3 中国画的一般鉴定方法61
2.3.1 画格鉴定法61
2.3.2 构图鉴定法62
2.3.3 画风、画法鉴定法62
2.3.4 画工鉴定法62
2.3.5 题材鉴定法63
2.3.6 用料(颜色、墨、纸、印泥等)鉴定法63
2.3.7 代表景物的造型特征鉴定法63
2.3.8 落款鉴定法64
V
2.3.9 印章鉴定法 64
2.3.10 行笔习惯鉴定法 64
2.4 中国画的作伪 66
2.4.1 材质作伪 66
2.4.2 画作作伪 67
2.4.3 高科技作伪 68
2.5 精品鉴赏 69
第三章
书法鉴赏
3.1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 102
3.1.1 什么是书法 102
3.1.2 先秦书法 102
3.1.3 秦汉书法 104
3.1.4 魏晋南北朝书法 105
3.1.5 隋唐五代书法 106
3.1.6 宋辽金书法 108
3.1.7 元代书法 109
3.1.8 明代书法 110
3.1.9 清代书法 111
3.2 书法的分类 111
3.2.1 篆书 112
3.2.2 隶书 112
3.2.3 草书 113
3.2.4 行书 113
3.2.5 楷书 114
3.3 精品鉴赏 114
VI 艺术品鉴赏(下)
第四章
金银器鉴赏
4.1 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 148
4.1.1 什么是金银器 148
4.1.2 商周时期的金银器 148
4.1.3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4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149
4.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150
4.1.6 隋唐金银器 151
4.1.7 宋元金银器 151
4.1.8 明清金银器 153
4.2 金银器的一般鉴定方法 154
4.2.1 根据铭文 154
4.2.2 根据造型 154
4.2.3 根据纹饰 155
4.2.4 根据工艺 155
4.3 金银器的作伪 156
4.4 精品鉴赏 157
第五章
杂项鉴赏
参考文献 187
后
记 189
中华上下文明五千年,造就了中国种类丰富而又数量众多的艺术品,它们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经过了无数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珍贵的记忆。我们能从这些艺术品中看到十分生动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人情事态。它们不只是艺术品,还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向人们传达出多方面的信息,是立体的、形象的历史,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积淀了文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感悟。
所谓“乱世藏金,盛世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艺术产业正成为知本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 7 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艺术品投资市场持续升温,使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而对于投资者和收藏家而言,如何提高辨别真伪能力,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也就是艺术品的鉴赏和经营管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书将艺术品分为陶瓷、绘画、书法、金银器四大类,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并在每一类的后选取出此类别艺术品的经典代表,以实例的方式进行具体的鉴赏,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和精美图片的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同时,本书是为普及艺术品鉴赏知识而作,写作要求简明易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等特点。所编各类艺术品重在其历史发展演变、鉴赏方法、鉴定真伪方法等。
艺术品鉴赏是一件雅事,有条件能够成为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自然很好,若没有条件,也不妨碍我们了解艺术品,增加艺术品鉴赏的知识。若此书能在这些方面对喜欢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的朋友有所帮助,那也就可以满足了。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
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越窑大体延续南朝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剥落,器物种类不多,造型变化也少,在北方上层社会,地位不及白瓷。越窑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后期产品胎色虽然仍是灰白色的,但胎体细腻致密,造型大多规范工整,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大稳定。器型种类很多,几乎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型颇多变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有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贴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白瓷(见图1-4)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
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以河北邢窑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
“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形、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应该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之为“注子”。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
IMG_20160623_0007_唐白. 看..如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1.1.7.2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1.1.7.3 哥窑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