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730379
编辑推荐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技师协会组织编写的《上海技能大师风采(**辑)》选取20位大师(行业企业基本不重复),通过行业科普、个人简介、成长经历、摘星之旅、大师工作室简介、企业简介等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点带面地介绍技能大师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上海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就,描述工匠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所取得的成功,倾力打造上海工匠偶像,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内容简介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技师协会 组织编写的《上海技能大师风采(**辑)》是“工 匠精神宣传丛书”的**本,选取首批市级技能大师 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中的20位大师,通过 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及其背后所代 表的上海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就。在各 位技能大师身上,我看到了追求**、精益求精的“ *致”,看到了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担当”,看 到了精心培育、无私奉献的“传承”,看到了与时俱 进、勤奋钻研的“创新”。我想,他们就是上海技能 人才的“偶像”,他们身上的这些精神就是我们所要 倡导的“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目 录
宝钢“蓝领科学家”,为机器装上“中国心脏”:王军 中国制造“太空之吻”缔造者:王曙群 在隧道中亮剑的“李云龙”:李鸿 一线工人造传奇:李斌 地铁心脏的守护者:李鹃伟 守护城市“动脉”的特种兵:杨庆华 和金子打交道的人:沈国兴 屡破世界纪录的“80后”:张彦 空调领域的机械大师:陆忠明 专注技术创新铸就“铁军工匠”:陆凯忠 率创新工艺的技术能手:陈志农 潜水英雄铸就上海打捞精神:金锋 自学成才的轴承大师:经营亮 曾经被“赶出门”的线务员:徐珺 汽车行业创新的标杆:徐小平 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大使:翁建和 走到国内外的修车大王:陶巍 把洋技术擒下马的土专家:黄红雄 美丽从头开始:龚建林 爱琢磨的飞机钣金工:戴渊
在线试读
“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的成长。”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后,王曙群作为总装 工人代表被很多人熟知。面对获得的诸多荣誉,他说 :“荣誉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应该是我们对接机构总 装这个团队的。获得这些荣誉将促使我在后续的工作 中加倍努力地工作,用成功感谢那些肯定我的领导和 同事。” 1989年,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工 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没有高的学历,有的只是 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好 每一件工装产品,确保不因工装问题影响产品生产。
在平淡的工作中,他不断地学习与提升技能,他在晋 升中级工时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促使他能 够跻身参加工厂举办的届高级工培训班,实现了 他在技能晋升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说:“1996年 举办的高级工培训班有个规定,要工龄在10年以上才 能参加,我当时才工作7年,正是中级工考试中获得 的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才使我能够破格参加了培训 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新的 任务、新的技术促使我带着问题学,把学习的东西用 于实践,并开始撰写一些技术论文,走上技能提升的 新轨道。”接着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再到 2006年的特级技师,2011年的八院首批首席技师,就 这样凭着在对接机构总装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申报专利等成绩,王曙群在技能领域登上了一个又 一个的新台阶。
从一般的工人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曙群赢 在了他的实践基础上。他是个善于动脑、动手的人, 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 专用装备,使对接机构总装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至40 天。其中为典型的是丝杠安装座的三维尺寸装调定 位工装装备。使用该工装装备前的整个手工装调过程 需要3周左右,但在采用王曙群研发的专用装备装调 后,仅用1周就能完成,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正因为 他不仅操作技能高超,而且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因此 连他的师傅单培林都笑称他的这个徒儿是个“双料特 级技师、智能型技术工人”。
“16年前的初次接触,谁也不知道它会有如此的 成功与辉煌。但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的成长。”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曙群俨然忘记了16年攻关路的艰 辛与付出,他把他所得的成就归于对接机构,一路上 他与对接机构共同成长。
“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 对于实施交会对接任务来说,关键的还是12把 锁钩,每把可产生3吨的力,12把共产生36吨的力。
正是这些力大无比的锁钩在交会对接时将目标飞行器 牢牢抓住并锁定。
40多岁的王曙群,与对接机构打了十几年的交道 ,按照他的话说,刚开始接触对接机构装调时,感觉 没啥难的,自以为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来。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王曙群说:“当 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有时出了问题归零 都不知从何入手,感觉越来越难,甚至对自己的工作 产生了怀疑,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尤其是在装配对接机构中12把对接锁的过程中,让 他着实费了一把劲。这12把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 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 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 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因此,12把 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 太空中“拧螺丝”。为了做到这两个同步,他带领他 的团队在装配过程中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 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循。从那天起, 他便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 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 地用手比画,家人都以为他中了什么“邪”。记得有 一次周日,他在车间里加班,外面下着滂沱大雨,这 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他爱人让他加班结束后去接一下 正在补课的儿子,他手里拿着电话,脑子里还在想着 装配的事,心不在焉地对着手机说:“知道了!”说 完又忙起了手里的工作。可是当他加完班,两脚刚跨 出厂门口时,突然没有了方向,他心里不禁嘀咕起来 :“我该到哪儿去接儿子呢?” 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是一天待在家里的时间不 足8小时,对此家人也时常抱怨。他总是和家人说: “我是在完成一项国家重点任务,责任重于泰山,作 为航天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这样,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 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 会下降,导致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找到了问题的 症结,他马上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 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将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 方法进行调整,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 的对接锁系同步性协调的难题。用王曙群自己的话说 :“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我曾 经也失败过、气馁过,但终还是航天精神激励了我 ,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咬紧牙关、坚守信念 、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多年的不懈奋 斗,在保证产品研制时间节点的同时,确保了对接机 构的终质量,直到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们生产 的对接机构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了‘神舟八号’与 ‘天宫一号’的次拥抱,这时距离我们开始研制 生产对接机构已经过去了整整16个年头。” 16年攻关路虽漫长,但一路上,有了与困难做斗 争的心,再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P20-23
在平淡的工作中,他不断地学习与提升技能,他在晋 升中级工时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促使他能 够跻身参加工厂举办的届高级工培训班,实现了 他在技能晋升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说:“1996年 举办的高级工培训班有个规定,要工龄在10年以上才 能参加,我当时才工作7年,正是中级工考试中获得 的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才使我能够破格参加了培训 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新的 任务、新的技术促使我带着问题学,把学习的东西用 于实践,并开始撰写一些技术论文,走上技能提升的 新轨道。”接着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再到 2006年的特级技师,2011年的八院首批首席技师,就 这样凭着在对接机构总装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申报专利等成绩,王曙群在技能领域登上了一个又 一个的新台阶。
从一般的工人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曙群赢 在了他的实践基础上。他是个善于动脑、动手的人, 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 专用装备,使对接机构总装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至40 天。其中为典型的是丝杠安装座的三维尺寸装调定 位工装装备。使用该工装装备前的整个手工装调过程 需要3周左右,但在采用王曙群研发的专用装备装调 后,仅用1周就能完成,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正因为 他不仅操作技能高超,而且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因此 连他的师傅单培林都笑称他的这个徒儿是个“双料特 级技师、智能型技术工人”。
“16年前的初次接触,谁也不知道它会有如此的 成功与辉煌。但没有对接机构,就没有我的成长。”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曙群俨然忘记了16年攻关路的艰 辛与付出,他把他所得的成就归于对接机构,一路上 他与对接机构共同成长。
“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 对于实施交会对接任务来说,关键的还是12把 锁钩,每把可产生3吨的力,12把共产生36吨的力。
正是这些力大无比的锁钩在交会对接时将目标飞行器 牢牢抓住并锁定。
40多岁的王曙群,与对接机构打了十几年的交道 ,按照他的话说,刚开始接触对接机构装调时,感觉 没啥难的,自以为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来。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王曙群说:“当 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有时出了问题归零 都不知从何入手,感觉越来越难,甚至对自己的工作 产生了怀疑,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尤其是在装配对接机构中12把对接锁的过程中,让 他着实费了一把劲。这12把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 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 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 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因此,12把 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 太空中“拧螺丝”。为了做到这两个同步,他带领他 的团队在装配过程中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 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循。从那天起, 他便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 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 地用手比画,家人都以为他中了什么“邪”。记得有 一次周日,他在车间里加班,外面下着滂沱大雨,这 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他爱人让他加班结束后去接一下 正在补课的儿子,他手里拿着电话,脑子里还在想着 装配的事,心不在焉地对着手机说:“知道了!”说 完又忙起了手里的工作。可是当他加完班,两脚刚跨 出厂门口时,突然没有了方向,他心里不禁嘀咕起来 :“我该到哪儿去接儿子呢?” 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是一天待在家里的时间不 足8小时,对此家人也时常抱怨。他总是和家人说: “我是在完成一项国家重点任务,责任重于泰山,作 为航天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这样,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 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 会下降,导致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找到了问题的 症结,他马上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 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将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 方法进行调整,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 的对接锁系同步性协调的难题。用王曙群自己的话说 :“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我曾 经也失败过、气馁过,但终还是航天精神激励了我 ,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咬紧牙关、坚守信念 、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多年的不懈奋 斗,在保证产品研制时间节点的同时,确保了对接机 构的终质量,直到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们生产 的对接机构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了‘神舟八号’与 ‘天宫一号’的次拥抱,这时距离我们开始研制 生产对接机构已经过去了整整16个年头。” 16年攻关路虽漫长,但一路上,有了与困难做斗 争的心,再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P20-2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