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2559
序/1
一 古代秋千/1
1.春秋:山戎之戏入中原/1
2.秦汉:汉武后庭秋千赋/5
3.南北朝:立春之日戏秋千/11
4.唐代:寒食竞竖秋千架/13
5.宋代:穿花蹴踏千秋索/22
6.元代:秋千花影月明中/42
7.明代:长绳欲系白日短/46
8.清代:日影垂杨舞半仙/52
9.遗略:古代秋千换新颜/58
二 少数民族秋千/77
1.朝鲜族:金铃语半空/77
2.土族:车轮上的“秋千”/87
3.苗族:竖秋千八人坐/94
4.维吾尔族:惊悚的萨哈尔地/98
5.哈尼族:磨秋节“苦扎扎”/105
6.彝族:“磋逻磋”与“扎大路”/118
7.满族:有女架木打秋千/124
8.柯尔克孜族: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126
9.拉祜族:阿浅之荡秋与磨秋/127
10.普米族:“大年”节日打磨秋/129
11.纳西族:飞红舞翠秋千院/131
12.阿昌族:大年初一荡秋千/135
13.羌族:“立”“祭”“开”“参”荡秋千/138
14.景颇族:“随雷”与“蛇秋”/140
15.白族:打秋千求平安/142
16.土家族:早春已见秋千架/144
17.壮族:踩风车“雄耍乐”/148
18.怒族:“吉佳姆”转转秋/151
19.高山族:“缈绵氏之戏”/155
参考文献/161
序
秋千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早的游戏之一,其源头应当是原始人类在树上或山涧中采集野果过程中的悠来荡去。据初步考察,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或早或晚都出现过类似的秋千活动。
我国古代的秋千,据说源于“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时“始传中国”。汉武帝时,民间的秋千传入宫廷,成为后宫女子喜爱的活动。唐宋之后,秋千活动成为习俗,遍及全国。
至于秋千活动的名称,汉代以前似乎有其实而无其名,汉代以后则有“千秋”“秋千”“鞦韆”“秋韆”“緧遷”“罥索”“拖钩”“蹙绳”等多种称呼,不过常用的是“鞦韆”与“秋千”二词,而现在则统一为“秋千”了。故本书内容也大都以“秋千”相称,只是在考察名称演变时,才使用了不同的写法。
秋千活动的形式,初可能是人在单绳上的悠荡,传入中原后则“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意思是说,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仕女穿上鲜艳的衣服,坐或立于横板之上,推而引之,使其做钟摆式的摆动。后来变得更加多种多样,汉代有翻筋斗的动作,唐代要荡高触及树枝,宋代还出现了类似今天跳水运动的“水秋千”。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则发明了转磨秋、磨担秋、风车秋、纺车秋、轮子秋等多种运动形式。不过,常规的吊秋千仍是秋千活动的主流。现代竞技秋千只限女子参加,分设单人、双人和团体赛,比赛项目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高度比赛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点来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以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运动员触铃的次数来计算成绩。比赛场地为20米×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高1.3米。在高度比赛中,选手均有6次试荡机会,而在触铃比赛中则只限1次。
秋千是一项深受人们特别是女子喜爱的体育活动,它有助于调节情感,锻炼身体,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秋千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也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少数民族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