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天下之本在于国 国之本在于家
经典好书 致敬张元济
出版大家张元济316封家书首次呈现
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先生亲自作序
传承优良家风
张元济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期,身处新旧、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浪潮之中,顺应历史、与时俱进,兼而有多重身份,但公认以出版家、编辑家为归宿。他五十余年致力于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出版重镇。
张元济先生的手书联语“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件好事还是读书”,悬挂在商务印书馆的楼厅旁,其表达的固然是读书对于整个社会、民族的重要性,但将读书与积德二者并举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与海盐张氏家族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是深层理解张元济先生铸就书林伟业的钥匙。集中呈现以张元济先生为代表的海盐张氏家族家风,即编辑和整理本书的出发点。
本书共辑录张元济写给亲人的书信316封,依据收信人与张元济的亲属关系将这些书信分为三辑——致子孙、致族人、致姻亲,每辑之前附有编者撰写的背景说明,帮助读者充分了解书信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加深对书信内容的理解,感受一代文化大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为保证全书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本书特邀张人凤先生作序,并在书中收录了张人凤先生对书信所做的注释。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信件的历史原貌,尊重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书写习惯,将信中的批注等尽可能地还原。此外,为使读者获得更直观的印象,本书还收录了大量作者书信手迹及相关历史照片,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序言 4
辑//致子孙 5
致张树年 6
致葛昌琳 14
致张珑 15
致李瑞骅 16
第二辑//致族人 17
致张云鹤 18
致张文龙、张云鹤、张骏等 20
致张骏 34
致张骏、张云鹤 37
致张骏、任方珩、谈少琴等 38
致张廷臣 40
致张廷臣、张德基 42
致张有孚、张一新、张德基、张德增 43
致张德培 45
致张德谟 49
致婶母 50
致张富庆 51
致张元勋 52
致张启元、张启明、张启文、张启瑞 84
致张启文 85
致张启煦、张启祥 87
致张志远 88
致张觉先 89
致张树源 90
致刘冠昭 185
致许廷芬 187
致张家昌 187
致张震 276
致张增 277
致张祥保 278
致王岷源 279
致张庆 280
致陈润身 281
第三辑//致姻亲 282
致吾鸿墀 283
致许宝驹 285
致许宝骅 289
致许以宜 290
致葛嗣浵 291
致葛昌楣 305
致李廷燮 306
后记 337
《张元济家书》序
张人凤
名人家书集,历来是文学著作中颇受读者喜爱的门类之一。家书是作者近于手(稍次于日记)的记载,从家庭琐事、日常见闻,到社会经历、对事物的看法见解,方方面面,包罗繁多,而读者除了欣赏作者的文笔之外,更可以由此了解人物的品格、思想,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书信中对小辈的教诲,还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学术界、出版界对我的祖父张元济先生的研究步步深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四十年来,他本人著作和传记、年谱、画传、研究论文集的出版,可称蔚为壮观。韩芳女士数历寒暑,不仅收集了张元济先生的家书,还对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作了严密的考订,并增加了许多背景材料,使这些一件件看似孤立的信件,构成了一本有一定系统的书籍。它既可以看作是一本家书类的普及读物,也同样应该视为张元济研究有独特视角的一项成果。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譬如我们家人丁稀少,祖父和我的父亲父子两代52年间一直生活在一起,这就很少存在留有家书的空间。书中1931年父亲去美国留学前夕,祖父给他写的《旅学弦韦》,从卫生健康、读书研习,到朋友交往、开支节俭等几乎全方位地做了谆谆教导,既是对儿辈的教诲,也是他本人为人处世方式的写照,是可以和他1948年创作的广为流传的《新治家格言》相并列的一篇佳作。
这部家书集编入祖父致海盐张氏族人的信多。祖父14岁时,随同曾祖母从他的出生地广州返回故里,苦读诗书。彼时,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在家乡并未有所改变,因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敬宗睦族”始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待成名之后,便约集族中长辈和堂兄弟辈,编辑宗谱、修缮宗祠,还出资创建了海盐张氏公墓,力图改变落后的丧葬习俗。这些工作在书信中有不少记载。抗战八年,带来了社会生态很大变化,胜利后,祖父与族中亲戚仍有往来。记得我幼年时,见过其中辈分的长者幼仪太太(张德培),他是祖父的叔辈,我自然应该称他为“太太”(海盐人用语习惯,即“太公”之意)。幼仪太太个子不高,但很壮实,尽管那时他年事已高,但步履矫健,话音响亮。他是一个办实事之人,在海盐有实业,与人合伙开办轮船公司,所以常说他“有半条船”,我当时一直不理解这“半条船”怎么能在水上行驶呢?
本书还收集到80多件祖父给他堂侄张家昌的信。家昌伯父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专科,在商务印书馆任庶务,商务老人说凡是他经手的基建或设备项目质量都属上乘,经久耐用。这批信大部分书于1950年代初祖父患中风以后,因家昌伯父任庶务,与水电维修商家熟识,家里凡有这类事情,祖父就去信找他。其中1951年9月21日至28日四信提到的电钟,是祖父病后特地买来挂在他病床对面,目的是使他能看清钟点,下午让他的护理工按时到我上学的小学把我接回家。本世纪初,家昌伯父的长子声远堂兄,得知我在编《张元济全集》,就把这些信件带来给我看,我如获至宝,抄录下来,对其中一部分作了书写年份的考订后编入了《全集》。后来声远、声荣堂兄决定将这批信件捐赠给家乡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该馆设有张元济著作和研究资料的专柜,但今天要收集到张元济先生的手迹,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并予以珍藏。
本书信集的第三部分为致姻亲,“姻亲”,顾名思义,是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其中很珍贵的一件,是吾鸿墀太老伯1937年给祖父的信及祖父在信上的批注。这封信包含了许多历史信息。吾太老伯是祖父原配吾氏祖母之弟,吾氏祖母早年难产亡故,但张吾两家的戚谊继续保持,抗战前夕,吾太老伯的夫人病重,祖父从上海去海盐探望,特地请了医师同往诊治。信中“小孙用福”系吾太老伯的长孙,后来在商务谋职事未果,便由我父亲介绍他去银行工作。用福表兄为人厚道、勤奋,工作上进步很快,却不幸英年早逝,我听父母多次说起此事,他们都为之扼腕。“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炮火毁去海盐县城大半,祖父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与吾家的交往也中止了。半个世纪之后,海盐县人民政府在上海举行海盐籍人士联谊座谈会,父亲在签到时听见一旁有人叫他“树年叔”,问询之下,原来是用福的二弟鼎新表兄,从此两家世谊又得接续。又得悉用福的三弟用明表兄主持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工作,我有幸与他在同一个系统工作,联系更多。在家乡海盐前后举办过五次纪念张元济先生的学术研讨会,用明表兄都应邀参加,带去了论文,发表在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上。
《张元济家书》即将付梓,韩芳女士嘱为之序,谨书数行,以抒感怀,也希望我中华文化中,名人家书结集出版,既记载历史,又示谕后人的优良传统得以持续。
2018年7月于上海
出版说明
张元济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期,身处新旧、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浪潮之中,顺应历史、与时俱进,兼而有多重身份,但公认以出版家、编辑家为归宿。他五十余年致力于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出版重镇。
张元济先生的手书联语“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件好事还是读书”,悬挂在商务印书馆的楼厅旁,其表达的固然是读书对于整个社会、民族的重要性,但将读书与积德二者并举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与海盐张氏家族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是深层理解张元济先生铸就书林伟业的钥匙。集中呈现以张元济先生为代表的海盐张氏家族家风,即编辑和整理本书的出发点。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现将编辑和整理过程中的问题择要说明如下:
一、 本书辑录了《张元济全集》书信卷(即、二、三卷)中的家书,在尽量编入的前提下,酌情有少量删减。此外,还编入了《文心事象——张元济后人捐赠文物图录》《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文献及研究》《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件家书。
二、 全书根据收信人与张元济的亲属关系分为三辑,即致子孙、致族人、致姻亲。同一辑中按收信人的辈分及与张元济的亲疏关系排序。同一收信人的信件按写寄时间先后排序,时间不可考者置于该收信人的末。
三、 信后标有“注”字部分为《张元济全集》编者张人凤先生所注。页下注为本书编者所注。
四、 所录《全集》书信后原作者注的部分,为强调其原文属性,此次统一按正文格式编辑,并在前面加“作者在信稿端注”“作者在信稿旁注”等的标注。
五、 因为本书大多数书信录自《张元济全集》,所以书信书写时间的表示方式均依《全集》。现将张人凤先生所拟三种表示方式照录如下,在按原件照录的前提下:(1)1911年以前采用皇帝年号及阴历月日,均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原信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指张人凤,下同)能考订者,在原有阴历月日以下用括号、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元年份和阳历月日,并注明考订依据。
(2)1912年至1949年,依照张元济的习惯,都采用民国纪年及阳历月日。本书(指《全集》,下同)一律用汉字数字表示。若原件有“民国”字样,照录;原无“民国”字样,亦不另加注明。如原件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能考订者,用括号、阿拉伯数字在原月、日前加注公元年份,并在信末注明考订依据。
(3)1949年10月1日以后,原件一般都用公元纪年、阳历月日。本书采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原件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能考订者,用括号、阿拉伯数字在原署月、日前加注公元年份,并在信末注明考订依据。
六、 信中无法辨识之字,用□表示。信中极少数明显错、衍、讹、漏字,用[ ]在旁边标注纠正的文字。此外,为保留历史文献的原真性,尊重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个别异体字、古字或通假字不作改动。
七、 书信正文中有缩小字号者,有同一行中上下小字并行排列者,有加着重号者,均为还原作者手迹面貌。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错误和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
2018年7月于北京
辑//致子孙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壬辰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被革职,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1903年年初入商务印书馆,创立编译所,主持编纂教科书、工具书,大量引进西学名著,主持校刊影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把商务印书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发展成为民国时期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现代出版企业。他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监理和董事长。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1889年冬天,张元济与海盐吾乃昌之女吾氏完婚,不幸的是,1892年春,吾夫人因难产而亡。1895年,续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幼女许子宜为妻,育有一子一女。
因特殊时代的关系,张元济致其直系亲属的信件大多没有保留下来,本辑收录了张元济写给儿孙等的书信十封。从仅存的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生活、事业的关怀入微和严格要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