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55536丛书名: 黄埔风云榜
编辑推荐
蒋介石曾是革命的、积极的、进步的。他的工具是黄埔军团,他的手法是权谋与屠杀,征桂,战唐,讨冯,攻阎。分化、瓦解、收买、离间,他运用得出神入化,几度不战而夺人之兵,枭雄本色尽显。
蒋介石是反革命的、消极的、落后的。他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与革命群众为敌,反共反人民,破坏国共统一战线,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疯狂清算,血腥屠戮,是人民的大敌,历史的罪人。
蒋介石是反革命的、消极的、落后的。他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与革命群众为敌,反共反人民,破坏国共统一战线,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疯狂清算,血腥屠戮,是人民的大敌,历史的罪人。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发生,蒋介石积极响应,回国革命。护法运动、北伐东征,不遗余力,一心革命。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论党内地位,论革命资历,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皆在蒋介石之上。谁知廖仲恺遇刺,联汪驱胡倒许,再迫汪出走,未及二年,蒋介石就顺利地成为了国家的最高领袖。中原大战,横扫南北,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了民国的统一。
他也是爱国的,只是在“攘外”与内战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置国内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面对日寇的入侵与屠戮,一度一味地丧师失地,百姓流离,最终民怨沸腾,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才不得不主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致抗日,在正面抗日战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他也是爱国的,只是在“攘外”与内战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置国内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面对日寇的入侵与屠戮,一度一味地丧师失地,百姓流离,最终民怨沸腾,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才不得不主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致抗日,在正面抗日战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目 录
绪论历史天平匕的蒋介石
一、蒋介石的大过
1.清党剿共
2.“攘外必先安内”
3.全面内战
二、蒋介石的大功
1.领导北伐,统一中国
2.整合力量,抗日卫国
3.稳固边疆,维护主权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 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今日溪口
第二节 农商世家
“玉泰盐铺”
“埠头黄鳝”
慈母如严师
“瑞元无赖”
第三节 传统教育与民主思潮
崇拜旧学
吸纳新潮
效法祖师爷曾国藩
第二章 决意与旧社会抗争
第一节 留日海归派
弃文从武
保定军校
第二节 不成功便成仁
领路人陈其美
投身于民主革命
第三章 退中求进
第一节 徘徊观望
潍县整军
涉足军界
第二节 两手准备
十里洋场投机
托庇青帮堂会
混迹烟花柳巷
第四章 投机革命
第一节 永丰舰上献忠心
“六·一六”事件
保护孙中山
第二节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第五章 打造蒋氏黄埔军团
第一节 黄埔军校
建校黄埔
黄埔特色
第二节 运筹于台前幕后
负气辞职
入主黄埔
第三节 苦心培植嫡系
加强党纪建设
树立个人权威
第四节 殊途异路
军校内部之争
暗中压制共产党
第五节 黄埔军团初露锋芒
平定商团叛乱
两次东征
第六章 扶摇直匕
第一节 驱胡倒许
廖仲恺被杀
借机窃权
第二节 篡党夺权
共同执政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誓师北伐
吴佩孚造反
第四节 密谋独裁
迁都之争
会议爽约
寻找新靠山
第五节 屠杀昔日战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第七章 开创蒋家王朝
第一节 奠都南京
退中求进
东山再起
第二节 “统一”全国
第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第三节 翦灭军事实力派
挫败桂系
大败冯氏
取胜中原
第八章 南京政府“新气象”
第一节 全新的外交政策
改订新约运动
亲英美,疏苏俄
第二节 内政新举措
推行训政
新经济政策
建立特务系统
第九章 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一节 “围剿”红军一
龙岗之役
第二、三次“围剿”失败
黄埔同门对决
第二节 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第三节 被迫“纳谏”抗日
华清池被擒
再度携手
第十章 为民族生存而战
第一节 全面抗战
抗日整体战略
黄埔战功
第二节 寻求国际的支援
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十—章 挥之不去的反共情结
第一节 国共合作道路上的后退
新的“溶共”政策
反共摩擦事件
中国将走向何方
第二节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垄断中国战区受降
国共台前幕后的交锋
第十二章 还都南京,噩梦开始
第一节 国共硝烟再起
陈赓大将显神威
鲁中会战
第二节 主力对决,败局已定
黑土地上师生大斗法
“二陈”淮海PK众同门
第三节 挥泪卸“冠”
黯然下台
暗中操纵
第十三章 偏安台湾
第一节 “光复国土,反攻大陆”
重建黄埔
叫嚣“光复大陆”
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节 巩固权力
鼓吹“反共抗俄”
连任“民国总统”
“终身总统”
“接班人”蒋经国
第三节 暂厝慈湖
孤立与半隐退
清明“崩殂”
蒋介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魂浮孤岛望:故乡
一、蒋介石的大过
1.清党剿共
2.“攘外必先安内”
3.全面内战
二、蒋介石的大功
1.领导北伐,统一中国
2.整合力量,抗日卫国
3.稳固边疆,维护主权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 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今日溪口
第二节 农商世家
“玉泰盐铺”
“埠头黄鳝”
慈母如严师
“瑞元无赖”
第三节 传统教育与民主思潮
崇拜旧学
吸纳新潮
效法祖师爷曾国藩
第二章 决意与旧社会抗争
第一节 留日海归派
弃文从武
保定军校
第二节 不成功便成仁
领路人陈其美
投身于民主革命
第三章 退中求进
第一节 徘徊观望
潍县整军
涉足军界
第二节 两手准备
十里洋场投机
托庇青帮堂会
混迹烟花柳巷
第四章 投机革命
第一节 永丰舰上献忠心
“六·一六”事件
保护孙中山
第二节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第五章 打造蒋氏黄埔军团
第一节 黄埔军校
建校黄埔
黄埔特色
第二节 运筹于台前幕后
负气辞职
入主黄埔
第三节 苦心培植嫡系
加强党纪建设
树立个人权威
第四节 殊途异路
军校内部之争
暗中压制共产党
第五节 黄埔军团初露锋芒
平定商团叛乱
两次东征
第六章 扶摇直匕
第一节 驱胡倒许
廖仲恺被杀
借机窃权
第二节 篡党夺权
共同执政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誓师北伐
吴佩孚造反
第四节 密谋独裁
迁都之争
会议爽约
寻找新靠山
第五节 屠杀昔日战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第七章 开创蒋家王朝
第一节 奠都南京
退中求进
东山再起
第二节 “统一”全国
第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第三节 翦灭军事实力派
挫败桂系
大败冯氏
取胜中原
第八章 南京政府“新气象”
第一节 全新的外交政策
改订新约运动
亲英美,疏苏俄
第二节 内政新举措
推行训政
新经济政策
建立特务系统
第九章 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一节 “围剿”红军一
龙岗之役
第二、三次“围剿”失败
黄埔同门对决
第二节 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第三节 被迫“纳谏”抗日
华清池被擒
再度携手
第十章 为民族生存而战
第一节 全面抗战
抗日整体战略
黄埔战功
第二节 寻求国际的支援
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十—章 挥之不去的反共情结
第一节 国共合作道路上的后退
新的“溶共”政策
反共摩擦事件
中国将走向何方
第二节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垄断中国战区受降
国共台前幕后的交锋
第十二章 还都南京,噩梦开始
第一节 国共硝烟再起
陈赓大将显神威
鲁中会战
第二节 主力对决,败局已定
黑土地上师生大斗法
“二陈”淮海PK众同门
第三节 挥泪卸“冠”
黯然下台
暗中操纵
第十三章 偏安台湾
第一节 “光复国土,反攻大陆”
重建黄埔
叫嚣“光复大陆”
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节 巩固权力
鼓吹“反共抗俄”
连任“民国总统”
“终身总统”
“接班人”蒋经国
第三节 暂厝慈湖
孤立与半隐退
清明“崩殂”
蒋介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魂浮孤岛望:故乡
在线试读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打上蒋氏烙印的浙江奉化溪口,因诞生了蒋家王朝的两代“掌门人”而名扬四海,国民党御用文人更是将其誉为“地杰人灵”,其中虽不乏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之嫌,却也有其可信之处。据史料记载,溪口旧称“禽孝乡”,乃是一座始建于1006年的千年古镇,自唐宋以来就是浙东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所谓溪口是指甬江上游支流锦溪的入口处,因剡溪之水而得名。
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汇于甬江,东流人海,人称剡源九曲。九曲公塘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锦溪,故名溪口,亦称锦溪村。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名也,也叫做武岭。据此,蒋氏宗谱题签自称《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自书籍贯为浙江奉化武岭,而不书溪口。据考证,溪口蒋氏原来居住在宁波,唐朝时期迁居奉化,元朝以后又迁居溪口,“历代勤劳务农”,没有一人入仕当官。蒋介石小时候“近百户人家聚居在一条街上,就在剡溪边,只有几家小店铺,是米行、酱油店、饭馆、茶馆”。
据传,坐落于群山环绕之中的溪口,拥有广为天下闻的十大景观,诸如碧潭观鱼、雪峰晚照、奎阁凌霄、松林晓茑……不知多少骚人墨客,闻讯前来寻幽探胜;而坐落于宁波西南39公里处的溪口,更是浙东新昌、天台地区通往宁波港口的交通要冲。众所周知,宁波有甬江与大海相通,人海向北可达上海、天津,向南可达福州、厦门、广州。如此怡人的风景,如此便利的交通,使得溪口早在唐宋时期便已小有名气,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选择溪口作为终老之地,就足见其在千年前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民国,随着蒋介石的飞黄腾达,“地杰人灵”的溪口更是名扬海内外。
今日溪口
因受惠于民国第一要人蒋介石,溪口跃居为民国重镇,至解放前夕,就已拥有900多户人家,而蒋氏则是镇上一个大姓族,约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沿着剡溪北岸的武岭路西行二百米,就是蒋家老宅——丰镐房,其名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
溪口老宅伴随着蒋介石度过了无比快乐的童年,以至于他飞黄腾达、身居显位之后,依然对故乡念念不忘,每逢清明节或生日之际,他总要回乡,或扫墓祭祖,或寄情山水,或翻新老宅。1924年蒋介石以黄埔校长身份回乡祭祖,在潭墩山建造两层楼房,题名为“乐亭”,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文昌阁”。据风水先生说,这里乃“伏虎吸水”之地,因此,向来迷信的蒋介石,将“乐亭”变成了私人别墅,每回溪口,多住于此。“乐亭”旁边筑有“憩水桥”,站在桥上,俯瞰“碧潭”,别有一番风味,蒋介石和宋美龄时常在此垂钓观鱼,流连忘返;1930年,回乡调养的蒋介石着手翻修老宅,丰镐房才得以形成今日“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当民国时期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时,蒋介石依然滞留溪口,“留恋湖光山色之中”,正如老话所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1949年,在大陆苦心经营22年之久的蒋介石,不得不诀别故乡,败走台湾,自此之后,他再也没能踏上这方热土。据说,1961年左右,蒋介石途经台湾埤尾时,觉得此处青山碧水,翠竹丛丛,像极了自己的故乡溪口,故将埤尾更名为“慈湖”,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故而,慈湖又有“台湾溪口”之称。此外,蒋介石还命人在埤尾建造了行邸——慈湖宾馆,这是仿照溪口蒋家老宅建造的四合院式的建筑,附近还建造了慈母桥和慈母亭,每每想念故土溪口之时,蒋介石就会来此居住,并时时向西北方向眺望,这是他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因而,蒋介石的灵柩至今没有下葬,而只是暂厝慈湖,以待将来“奉安”于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挺进浙江奉化之时,毛泽东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首先进驻溪口的第7兵团第21军第61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指示。据史料记载,驻扎在丰镐房的解放军,从未用过蒋介石家里的任何东西。当时解放军的粮食异常紧张,一天三餐只能喝些稀粥,而丰镐房里就存放着20多袋大米,即使这样,战士们也从未打过这些粮食的主意。
正是由于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溪口蒋宅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并在祖国统一大业和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国共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期盼着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尽管此次尝试最终未能成功,但共产党妥善保护蒋家老宅的举动,却让偏安孤岛的蒋氏父子异常欣慰。中共中央还通过各种渠道,将摄于蒋家老宅的照片送到了蒋氏父子手中,这些照片不但勾起了蒋氏父子的思、乡之情,还对海峡两岸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拨专款修缮在“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坏的蒋氏墓宅,并向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地区上层人士发出了“回乡看看”的邀请。1984年,蒋家老宅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游人开放,蒋氏亲友、旧部闻讯赶来,一窥究竟。1991年,溪口被列入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1996年蒋氏老宅被国务院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陡建筑”以及“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自此之后,参观蒋家老宅的海内外游客,年年超过百万人次,其中,来自台湾省的游客更是年年递增,从这一角度来说,浙江溪口以及蒋氏老宅,对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以及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都大有裨益。
……P9-12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打上蒋氏烙印的浙江奉化溪口,因诞生了蒋家王朝的两代“掌门人”而名扬四海,国民党御用文人更是将其誉为“地杰人灵”,其中虽不乏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之嫌,却也有其可信之处。据史料记载,溪口旧称“禽孝乡”,乃是一座始建于1006年的千年古镇,自唐宋以来就是浙东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所谓溪口是指甬江上游支流锦溪的入口处,因剡溪之水而得名。
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汇于甬江,东流人海,人称剡源九曲。九曲公塘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锦溪,故名溪口,亦称锦溪村。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名也,也叫做武岭。据此,蒋氏宗谱题签自称《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自书籍贯为浙江奉化武岭,而不书溪口。据考证,溪口蒋氏原来居住在宁波,唐朝时期迁居奉化,元朝以后又迁居溪口,“历代勤劳务农”,没有一人入仕当官。蒋介石小时候“近百户人家聚居在一条街上,就在剡溪边,只有几家小店铺,是米行、酱油店、饭馆、茶馆”。
据传,坐落于群山环绕之中的溪口,拥有广为天下闻的十大景观,诸如碧潭观鱼、雪峰晚照、奎阁凌霄、松林晓茑……不知多少骚人墨客,闻讯前来寻幽探胜;而坐落于宁波西南39公里处的溪口,更是浙东新昌、天台地区通往宁波港口的交通要冲。众所周知,宁波有甬江与大海相通,人海向北可达上海、天津,向南可达福州、厦门、广州。如此怡人的风景,如此便利的交通,使得溪口早在唐宋时期便已小有名气,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选择溪口作为终老之地,就足见其在千年前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民国,随着蒋介石的飞黄腾达,“地杰人灵”的溪口更是名扬海内外。
今日溪口
因受惠于民国第一要人蒋介石,溪口跃居为民国重镇,至解放前夕,就已拥有900多户人家,而蒋氏则是镇上一个大姓族,约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沿着剡溪北岸的武岭路西行二百米,就是蒋家老宅——丰镐房,其名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
溪口老宅伴随着蒋介石度过了无比快乐的童年,以至于他飞黄腾达、身居显位之后,依然对故乡念念不忘,每逢清明节或生日之际,他总要回乡,或扫墓祭祖,或寄情山水,或翻新老宅。1924年蒋介石以黄埔校长身份回乡祭祖,在潭墩山建造两层楼房,题名为“乐亭”,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文昌阁”。据风水先生说,这里乃“伏虎吸水”之地,因此,向来迷信的蒋介石,将“乐亭”变成了私人别墅,每回溪口,多住于此。“乐亭”旁边筑有“憩水桥”,站在桥上,俯瞰“碧潭”,别有一番风味,蒋介石和宋美龄时常在此垂钓观鱼,流连忘返;1930年,回乡调养的蒋介石着手翻修老宅,丰镐房才得以形成今日“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当民国时期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时,蒋介石依然滞留溪口,“留恋湖光山色之中”,正如老话所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1949年,在大陆苦心经营22年之久的蒋介石,不得不诀别故乡,败走台湾,自此之后,他再也没能踏上这方热土。据说,1961年左右,蒋介石途经台湾埤尾时,觉得此处青山碧水,翠竹丛丛,像极了自己的故乡溪口,故将埤尾更名为“慈湖”,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故而,慈湖又有“台湾溪口”之称。此外,蒋介石还命人在埤尾建造了行邸——慈湖宾馆,这是仿照溪口蒋家老宅建造的四合院式的建筑,附近还建造了慈母桥和慈母亭,每每想念故土溪口之时,蒋介石就会来此居住,并时时向西北方向眺望,这是他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因而,蒋介石的灵柩至今没有下葬,而只是暂厝慈湖,以待将来“奉安”于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挺进浙江奉化之时,毛泽东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首先进驻溪口的第7兵团第21军第61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指示。据史料记载,驻扎在丰镐房的解放军,从未用过蒋介石家里的任何东西。当时解放军的粮食异常紧张,一天三餐只能喝些稀粥,而丰镐房里就存放着20多袋大米,即使这样,战士们也从未打过这些粮食的主意。
正是由于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溪口蒋宅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并在祖国统一大业和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国共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期盼着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尽管此次尝试最终未能成功,但共产党妥善保护蒋家老宅的举动,却让偏安孤岛的蒋氏父子异常欣慰。中共中央还通过各种渠道,将摄于蒋家老宅的照片送到了蒋氏父子手中,这些照片不但勾起了蒋氏父子的思、乡之情,还对海峡两岸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拨专款修缮在“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坏的蒋氏墓宅,并向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地区上层人士发出了“回乡看看”的邀请。1984年,蒋家老宅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游人开放,蒋氏亲友、旧部闻讯赶来,一窥究竟。1991年,溪口被列入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1996年蒋氏老宅被国务院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陡建筑”以及“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自此之后,参观蒋家老宅的海内外游客,年年超过百万人次,其中,来自台湾省的游客更是年年递增,从这一角度来说,浙江溪口以及蒋氏老宅,对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以及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都大有裨益。
……P9-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