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67646
林福元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飞行学校,成为早的一批华裔飞行员。为响应维新运动的号召,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后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为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奉献一生。历任广东航空学校机务处长、航空署机务处长、民国广东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为中国空军培养人才,提高中国空军战斗力和素质。二战爆发后,林福元接受援华美军的聘任,在滇缅路为同盟国办理军用物资运输工作,为反法西斯正义事业贡献力量。
加拿大女作家帕蒂·哥莉(Patti Gully)孜孜不倦研究中国早期航空史及早期飞行家,通过本书,她以翔实的史料与大量珍贵的图片,为中国读者还原了林福元一生的不凡经历和万丈豪情,为华人飞行史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前言
第1章 雏鹰的成长——中西文化浸淫下的风华少年
第2章 大地惊雷——旧金山大地震之痛
第3章 黄吉耀之死
第4章 振翅高飞
第5章 冒险之旅开始了
第6章 动荡时局
第7章 军阀统治
第8章 天之骄子与社交名流
第9章 学富五车,锐意改革
第10章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起起落落
第11章 杨柳扶风——林福元与祝小柳
第12章 威镇中华的广东空军
第13章 辉煌岁月
第14章 广东空军归顺中央,全国航空力量整合
第15章 烽火豪情——韶关飞机制造厂千里大迁移
第16章 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世纪和飞机的发明,这座千百年来保护炎黄子孙免受外族侵扰的防御之墙在现代科技面前突然变得防不胜防。1914年,一位年轻的美籍华裔飞行员怀揣着“航空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他立志再建一座防御之墙,一座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的“钢铁长城”——中国空军,这位年轻人就是林福元,他生于旧金山,当地人称他“Art Lym”。
林福元的外甥黄和利曾这样描述他的舅舅:“他是一个禀赋出众、有着不寻常冒险精神的非凡之人,他风度翩翩、浪漫、英俊、温文尔雅……”,的确,林福元拥有这一切。[ 摘自黄和利(Worley K. )撰写的《回忆录》(Memoirs),未公开发表,未标页码。] 他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宽厚的肩膀,铿锵有力的声音,大檐军帽半遮的深邃的双眼,眼见他便会留下深刻印象。他一身戎装,浑身上下散发着军人的英武刚毅之气。他沉着冷静,从容淡定。所有这些品质集合在他这样一个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力量的人身上看似“茶煲”(trouble音译,粤语口头禅“麻烦”之意——译注),然而在表象之下,他的笑容和蔼可亲,言辞幽默诙谐。
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东方绅士的传统美德在林福元身上一览无遗,他尤如四君子中的“竹”,刚直不阿,坚强不屈,高风亮节。和林福元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相比那些生意场上的一纸文书,他的一记握手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信任与真诚,正所谓:竹者重节,节者为信!尤令人景仰的是,在民国吏治腐败、贪污之风盛行之时,林福元依然能够做到清正廉洁,一尘不染,面对“糖衣炮弹”,他义正严词,绝不姑息。
林福元幽默健谈,和他在一起,永远不会觉得闷。无论是谁,都会被他在中国的那些精彩故事所吸引。讲故事的时候,林福元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胳膊肘抵着膝盖,一脸揶揄之色,他的故事通常以喜剧收尾。林福元生性睿智,为人热情豪爽,因而交际甚广,友人众多。他慷慨大方,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席间觥筹交错,气氛好不热闹,而他也是周到备至,极尽主人之谊。
林福元喜欢与男性友人小酌,而他又是一个对女人有“杀伤力”的人,但正是这样一个在同性中有号召力、影响力并颇有异性缘的男人,忠诚耿直,情感细腻,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在一本糙旧的笔记本上,林福元细心地记录着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日、周年纪念日。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总是记得那些重要的日子。孙女满月时他送了一件BB衫,礼物包装甚为精美,而且还附上了充满爱意的寄语,这件小礼物被家人珍藏下来。林福元钟情书法,喜爱舞文弄墨以陶冶性情。不管是英文字母还是中文汉字,在他笔下都是那么精到,那么富有神韵。友人向他索求墨宝,他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皆大欢喜。
不过,在林福元身上引人注目的地方也许是他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和痴迷。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飞成功,10年后,即1913年,林福元从美国柯蒂斯飞行学校毕业,成为早的一批华裔飞行员。“我要在40岁以前成为老且在世的华人飞行员,”林福元常以此自嘲。在那个年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人们对于飞行的探索还处在早期阶段,加之战争、天气等原因空难频繁,同时代的许多飞行员英年早逝,魂丧蓝天。林福元飞行技术高超,但他之所以福大命大更重要的是他时刻铭记柯蒂斯飞行学校的校训,沉着冷静,谨慎小心,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师格伦?柯蒂斯(Glenn Curtiss)倡导的飞行“安全”的理念。林福元深切地意识到,飞行事业风险高,死亡是每一个飞行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对每个飞行员的严峻考验。他固然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他经受了时代的洗礼,为发展中国航空事业建立了不朽功绩。
当年,林福元为响应维新运动的号召,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为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反华势力正盛,各种排华法案相继制定,面对严峻的形势,林福元,这位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怀着航空报国的满腔热情,毅然投入祖亲的怀抱。林福元在祖国生活的三十逾年,正是中国风云激荡的年代,清朝覆亡,民国初肇,军阀混战,革命燎原,日寇入侵……大浪淘沙始见金,林福元的奋斗史,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表演当天天气晴好,作为回国的首次公开飞行表演,林福元为热切瞩望的民众上演了一道他们从未看过的好戏。林福元在空中飞行时间1小时40分钟,除了展示精湛的飞行技艺,他还向高难度挑战,飞出了13600英尺高的纪录。在高空之上,林福元鸟瞰脚下的大地,只见广袤的乡村地带都种上了鸦片。林福元后来得知,虽然北京推出了“禁烟”法令,但地方政府阳奉阴违,一面宣称禁烟,一面却又允许鸦片纳税后公开种植、贩运和销售。
不过,飞行表演在即将结束时发生事故,飞机降落遭遇强风,机身倾斜,一侧机翼触地受损,林福元被抛出舱外。有报道说他脚跟受伤,但事实上是腿部骨折。虽然表演后发生意外,但是前来观看的民众一直热情不减,对林福元的飞天之举啧啧赞叹,而这次事故也让普通百姓对飞行事业的风险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几周后,在北京市郊南苑航空学校举行的一次飞行表演也发生意外。广东媒体报道,1916年11月2日,一位陆军将军的女儿搭乘一架飞机在南苑升空试飞。
虽然驾机的是该部队航空飞行队富经验的机师,但是不幸的是,飞机终撞向地面,将军的女儿头部受重伤。这次事故让那些怀疑论者更加相信飞机乃邪恶之物,风险巨大,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个玩意儿不过就是“飞在头顶上的黄包车”。看来,要让航空这一新生事物赢得普遍接受还需要时日。
就在南苑事故发生的仅仅六天之后,谭根也在广东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受伤。这次谭根的伤情比较严重,得住院几个星期治疗康复。这次事故让谭根十分沮丧,因为当局刚刚宣布筹备已久的广东航空学校开学在即,而他的受伤也直接导致学校开学典礼推迟。自7月下旬以来,林福元逗留马尼拉,居住在旧金山人、律师托马斯?艾肯(Thomas Aiken)的家里,两人一直就飞机销售事宜进行商议,听闻好友谭根受伤的消息,林福元即刻启程回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