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80422丛书名: 国学经典丛书
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译本
《国学经典丛书》本辑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版本,由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事迹,使后人“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直到今天,这部巨著仍然是现代生活、政治和军事的重要参考。本书所选着眼于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的故事中处处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
魏文侯用人· 007
吴起的成败· 011
商鞅变法· 015
孙膑与庞涓· 024
孟子论治国· 028
苏秦合纵· 033
胡服骑射· 040
燕、齐之战· 043
公孙龙之辩· 054
赵括用兵· 057
毛遂自荐· 061
荀卿论兵· 064
李牧防匈奴· 074
秦始皇统一天下· 078
项羽破釜沉舟· 093
鸿门宴· 097
楚汉决战· 104
曹参为相· 116
周亚夫真将军· 118
文景之治· 120
董仲舒对策· 123
汲黯为官· 131
张骞通西域· 134
昆阳之战· 140
班超平西域· 145
曹操崛起· 152
官渡之战· 158
赤壁之战· 182
诸葛亮最后一战· 195
淝水之战· 200
毛德祖死守虎牢· 207
玄武门之变· 211
唐太宗君臣· 230
杨贵妃始末· 237
百姓不乐· 250
白马驿之祸· 252
后周郭威治国· 256
冯道无耻· 260
后语· 263
《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著。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涑水先生。宋仁宗时中进士,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做官,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故又称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公。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王安石变法,神宗让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协助王安石,司马光不赞同变法,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次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在今陕西西安),一年后到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专心编纂《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后序”中说:自司马迁、班固编纂《史记》、《汉书》以来,历代都有正史,从汉代到宋代,正史有十九部之多,司马光认为人们无法全部读完这些史书,而帝王日理万机,更没有时间遍读历代史书。所以他要删冗撮要,从历代史书中选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内容,纂成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这一想法得到宋英宗大力支持,让司马光自行选任属官。他挑选了刘恕、刘攽、范祖禹及司马光之子司马康,这几人都是学有专长,跟随司马光集体编纂这部通史。皇帝让他们在崇文院设置了《资治通鉴》书局,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皇家秘阁的藏书,还不时赐给御府的笔墨缯帛和皇帝的御前钱来购买水果点心,可谓关怀备至。编书期间,仍有官职,由国家发给俸禄,却不要求办理官职的事务,这使司马光等能专心编纂。在此基础上,司马光等人“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到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年),全书完成,呈给宋神宗。
此书纪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即从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二百九十四卷。按帝王在位的时间顺序记录史事,主要记载与国家兴亡有关的事迹。希望帝王阅读此书,“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宋神宗认为此书确实能让帝王“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故亲自定下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为全书写序。这是给予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最高荣誉和褒奖。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巨著,与汉代司马迁《史记》前后辉映,可称古代史著的双璧,历代学者给予了极高评价。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后世《资治通鉴》的最佳版本,就包括胡三省注在内,胡注与《资治通鉴》原文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胡三省非常推崇《资治通鉴》,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名著《十七史商榷》中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赞此书:“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序言中说:“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他说自己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与《资治通鉴》相比,“可谓不自量之至!”可见他对《资治通鉴》推崇备至。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现代政治和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毛泽东最爱读《资治通鉴》,据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介绍,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过“一十七遍”。一九一二年,毛泽东才十九岁,教育家符定一借给毛泽东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由此对《资治通鉴》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建议组成《资治通鉴》标点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顾颉刚等二十一位专家合作,将《资治通鉴》全部点校排印。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标点整理本,在每卷后,都有参加标点工作的专家署名。这个点校本自出版以来,一印再印,发行量很大,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版本。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不是学究式的,而是紧密联系现实的。他对身边人员说:
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资治通鉴》对后代帝王的启示作用。他还联系现实政治反复说明《资治通鉴》对后人的教育作用:
《资治通鉴》以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件事为全书的开端,这表明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打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宋以前的书都靠手抄。要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 多噢。
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不离开秀才啊!
总之,《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由此可知,毛泽东能将书中记载的古人智慧,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仅像秀才那样,读书虽多却不能联系实际。在《毛泽东选集》的不少文章中,也曾引用《资治通鉴》中的战例,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可知在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无数胜利背后,也有着《资治通鉴》的一份功劳。
在革命胜利之后的建设时期,仍然可以汲取《资治通鉴》中的智慧。谓予不信,请看下面这篇报道。美国《纽约邮报》二〇一五年二月八日报道,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在《百年马拉松》中告诉美国人:中国从毛泽东时代就有了“百年建设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蓝图,要通过100年的努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但中国又善于掩盖自己的目的,所以外国长期以来对此知之甚少。
白邦瑞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力倡导中美合作,如今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为什么会有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呢?白邦瑞说:“我被耍了2015年2月12日凤凰网刊登文章介绍白氏的新书及其看法,题目是“中国韬光养晦是卧薪尝胆,我被中国耍了”。http://newsifengcom/a/20150212/43162796_0shtml”,而美国几十年来认为中国是“急需援助的受欺压者”,也是上了中国的当,白邦瑞认为,这是“美国史上最系统性的、最危险的,也是最重大的情报失误”。
美国“上当”的原因,白邦瑞认为是因为美国及其专家对中国文化的无知。白邦瑞说,中国人的智慧来源于中国的“韬光养晦”,而“韬光养晦”又来源于《资治通鉴》。这部书是“融合了大量非西方历史案例的治国理政手册”。其中专门讲述战国时期各方势力合纵连横的谋略,在这些案例中,有许多故事就是说明“怎样欺骗对手、避免孤立以及新兴国家在时机到来之前卧薪尝胆”。
白邦瑞断定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就按照《资治通鉴》的谋略做了长远部署。中国的领导人如毛泽东,都熟读《资治通鉴》,就连普通学生也常在作文中摘引《资治通鉴》的章节和名句。而美国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资治通鉴》。
看来,有些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资治通鉴》对于中国现当代政治的重要作用,外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不读《资治通鉴》,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
《资治通鉴》不仅可以“资治”(帮助治国),更可让一般人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与诸多细节。不少人在学校学过中国历史,但仅靠在学校的学习,不能充分了解中国历史的详细情况。因此,《资治通鉴》是历史课的最佳补充读物,反过来说,好好阅读资治通鉴,完全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历史。
此外,读者还可以从《资治通鉴》中学习各种智慧,用于人生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资治通鉴》,总能从中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这就是《资治通鉴》的永恒价值。这次为大家编选注释《资治通鉴》,也让自己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一部古书,常读常新,这就是它能成为名著的原因所在。
这部选注,从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文字中,选出了十万字左右的原文,分为三十九个题目。每一个题目下,先列《资治通鉴》的原文。由于存在着多种版本,各版本间的文字或有异同,我们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书局的整理标点本。对于原文,我们重新分段加以注释。主要注释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字词,及相关的人物、地名、官职等,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一些生僻字加上汉语拼音。除了注释字词,有时还要贯通句意,都是让读者能真正理解《资治通鉴》原文的确切含义。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和理解历史名著的原文,真切感受历史的种种真相与细节,了解到古人怎样为人和处世,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难题而渡过难关,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努力掌握读懂古书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比较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进而懂得中国人数千年传承不绝的智慧。因此,我在本书中尽己所能,让读者能顺利读懂《资治通鉴》,以此来为现代中国青年及爱好传统文化的人士提供一点帮助。
华中师范大学 刘韶军
熟读国学经典,是构建青少年智性和德性的一大途径。——魏书生
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
——余映潮
体味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德智品性,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应然之举。——李镇西
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从品读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开始。——窦桂梅
【注释】①周纪一:《资治通鉴》记事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开始,每朝历史都称“纪”,如周纪、秦纪、汉纪等。②威烈王:姬午,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二年在位。③初:初次,周天子初次任命诸侯国的大夫为诸侯。晋国原为一个诸侯国,从此变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之年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魏斯:魏桓子之子,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公元前四四六年至前三九七年在位。赵籍:赵献侯之子,赵国第一代国君赵烈侯,公元前四○八年至前三八七年在位。韩虔:韩武子之子,韩国第一代国君韩景侯,公元前四○八年至前四○○年在位。诸侯:天子之下各分封国的国君。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只管控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地区,此外的领土,分封给天子的亲属或功臣,分封的地区称为封国,又分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习惯上以侯为封国国君的代称,诸侯就是诸多分封国,也指各国国君。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①。智果曰:“不如宵也②。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③。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④,伎艺毕给则贤⑤,巧文辩惠则贤⑥,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⑦,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⑧?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⑨。”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⑩。
【注释】①初:当初,追述其初。智宣子:智庄子的后人。智庄子即晋大夫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因采邑在智,故从荀氏分出为智氏。瑶:智瑶,即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智宣子之子。后:继承本宗族爵位的人。②智果:智氏的族人,又称知过、智国。宵:智宵,智宣子的庶子。③不逮:不及、不如。④射御:射箭与驾战车,是当时作战的主要技巧。⑤伎:技能。毕给:全都具备。⑥巧文辩惠:能言善辩。巧文指言词巧妙,辩惠指辩论中多有智慧。⑦陵人:欺陵别人。⑧待:予以宽容,指给予支持帮助。⑨智宗:智氏整个宗族。⑩別族:与原来的宗族分开,另立一个宗族。太史:官名,掌管记载氏姓和世系。辅氏:智果与智氏分开后,另立为辅氏。这是为了在今后智氏有罪时,自己不受连累。
赵简子之子①,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之⑤。”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⑥,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⑦。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注释】①赵简子:赵鞅,赵襄子的父亲。②长:长子。幼:幼子。③置后:确立宗族的继承人。④书:书写。简:竹简,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写在竹简上。⑤识:记住。⑥习:熟习。⑦诸:之于。出诸袖中,出之于袖中。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①。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②?”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③。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④,必以为归⑤。”
【注释】①尹铎:赵简子家臣。为:做某事称作“为”,这里指管理,治理。晋阳:地名,在今山西太原。②以为茧丝:把晋阳治理成可以不断征收赋税的地方,如同抽茧丝一样。抑:还是。为保障:把晋阳治理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和屏障。③损:减少。户数:向赵简子交税的户数。④无以……为:不要以为。少:尹铎治理晋阳征收的赋税少。⑤归:有祸难时把晋阳作为归宿,以便避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