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67492
编辑推荐
本書尤令人瞩目的是其深刻的理論思考及頗具創意的論證角度與論證方法:以“中國人”這一新穎視角來研究司馬遷的民族觀;将宏觀視域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既有關于“中國人”“參彼己”這樣的宏文,又有對《史記》“太史公曰”這一評論形式的深刻細緻地探究。作者廣泛征引、論析嚴密、行文灑脱,可使國内学者一窺美国学者對《史记》相關研究的高度及風采!
内容简介
本書收録了吴淑惠教授關于《史記》研究的六篇論文,共六章。章探討司馬遷心目中“中國人”之定義、來源和組成,以及介紹近年來西方學者有關司馬遷民族思想研究的著作,并評價其論斷得失。第二章以陳涉起義、項羽滅秦、劉邦立漢三大變化爲中心,探析司馬遷“參彼己”的論史方法和表現内涵。第三章從有關將相名臣年表的各方面,包括作者、表的形式和内容、漢代官爵制度及權力的替嬗等,做了深入的討論研究。第四章對《史記》“太史公曰”中“余”與“吾”兩人稱代詞所引的諸動詞加以整理、統計與分類研究,進而論析它們對司馬遷論史表現的影響。第五章討論司馬遷在“太史公曰”中借感嘆評語抒發其個人情感和歷史評論。第六章比較分析《漢書》“贊曰”與《史記》“太史公曰”中的感嘆評語,論證兩史家之個性、用詞之異同,及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不同偏好,及此偏好對史論産生的影響。
目 录
章 « 史記» 中的中國人:兼駁近年來西方學者有關司馬遷的民族觀之論述
一、秦統一前中國之人的由來與組成
二、秦漢統一後的中國人
第二章 參彼己:司馬遷論史的表現與内涵
一、以秦史爲中心
二、以秦漢之際爲中心
三、結語
第三章 «史記»將相名臣年表新論
一、表十的真僞説與作者論
二、表十的結構與特色,兼對標題與倒文提欄的論析
三、表十倒文的内容
四、西漢朝權力的嬗替
五、表十與出土的漢簡
第四章 «史記»“太史公曰”中的人稱代詞“余”與“吾”之應用和意義
一、“余”或“吾”連接行動詞類
二、“余”或“吾”連接感官/反映動詞類
三、“余”或“吾”連接“讀”動詞類
四、“余”或“吾”連接寫作動詞類
五、“余”和感受/感嘆動詞類
結論
第五章 «史記»“太史公曰”中的感嘆評語
一、感嘆評語列表舉例
二、感嘆評語表内容之綜合分析
三、附“報任安書”中的感嘆評語
第六章 «漢書» “ 贊曰” 與« 史記» “ 太史公曰” 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
一、« 史記» « 漢書» 共有章卷中之“ 太史公曰” 與“贊曰”内所使用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表
二、«漢書»«史記»類傳中的“贊曰” 與“ 太史公曰”所含之感嘆評語表
三、«漢書»中«史記»所無之章卷的感嘆評語表
結論
一、秦統一前中國之人的由來與組成
二、秦漢統一後的中國人
第二章 參彼己:司馬遷論史的表現與内涵
一、以秦史爲中心
二、以秦漢之際爲中心
三、結語
第三章 «史記»將相名臣年表新論
一、表十的真僞説與作者論
二、表十的結構與特色,兼對標題與倒文提欄的論析
三、表十倒文的内容
四、西漢朝權力的嬗替
五、表十與出土的漢簡
第四章 «史記»“太史公曰”中的人稱代詞“余”與“吾”之應用和意義
一、“余”或“吾”連接行動詞類
二、“余”或“吾”連接感官/反映動詞類
三、“余”或“吾”連接“讀”動詞類
四、“余”或“吾”連接寫作動詞類
五、“余”和感受/感嘆動詞類
結論
第五章 «史記»“太史公曰”中的感嘆評語
一、感嘆評語列表舉例
二、感嘆評語表内容之綜合分析
三、附“報任安書”中的感嘆評語
第六章 «漢書» “ 贊曰” 與« 史記» “ 太史公曰” 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
一、« 史記» « 漢書» 共有章卷中之“ 太史公曰” 與“贊曰”内所使用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表
二、«漢書»«史記»類傳中的“贊曰” 與“ 太史公曰”所含之感嘆評語表
三、«漢書»中«史記»所無之章卷的感嘆評語表
結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