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3618丛书名: 中信国学大典
编辑推荐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引领国学变革
★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内容简介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礼记?孝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净土三经》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合共二百九十四卷。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芸芸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它记了些什么?根据司马光对历史的独特眼光,它选择史事基本上只关于以下四点:一、国家盛衰;二、生民休戚;三、善可为法;四、恶可为戒。
这部上下千百年的巨著,一方面力求能够删繁削简、上下连贯,以求让人君在日理万机之余,也能够广泛阅读历史,并“以史为鉴”,以丰富其治国的经验;另一方面,更期望借用历代史事,以求帝王“致治之道”。
从今天看来,这部书的读者并不仅仅是帝王,即使是一般的读书人也需要《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合共二百九十四卷。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芸芸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它记了些什么?根据司马光对历史的独特眼光,它选择史事基本上只关于以下四点:一、国家盛衰;二、生民休戚;三、善可为法;四、恶可为戒。
这部上下千百年的巨著,一方面力求能够删繁削简、上下连贯,以求让人君在日理万机之余,也能够广泛阅读历史,并“以史为鉴”,以丰富其治国的经验;另一方面,更期望借用历代史事,以求帝王“致治之道”。
从今天看来,这部书的读者并不仅仅是帝王,即使是一般的读书人也需要《资治通鉴》。
目 录
前言
《资治通鉴》导读
战国至秦
引论一
长平之战
秦皇暴政
两汉
引论二
陈平安汉
张骞凿空
巫蛊之祸
充国屯田
汉末清议
三国两晋南北朝
引论三
赤壁之战
北魏汉化
隋唐五代
引论四
世民弑兄
刘晏改革
割弃幽燕
附录
参考书目
名句索引
《资治通鉴》导读
战国至秦
引论一
长平之战
秦皇暴政
两汉
引论二
陈平安汉
张骞凿空
巫蛊之祸
充国屯田
汉末清议
三国两晋南北朝
引论三
赤壁之战
北魏汉化
隋唐五代
引论四
世民弑兄
刘晏改革
割弃幽燕
附录
参考书目
名句索引
在线试读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前?言
一部洋洋数百万言的经典如何诞生?怎么可能有人愿意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部著作?这实在让生活于快节奏时代的读者疑惑、惊讶。事实上,世间很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在开始时并不一定有完整的计划和良好的条件。《资治通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学名著,但是,作者司马光最初创作《资治通鉴》的构想,原来只是要提供一部贯通古今、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给读者为人处世作参考。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历史书籍可称得上“汗牛充栋”,史料的繁杂,使得读书人无法轻易汲取历史知识,故此,司马光希望对这个问题有所补救。经过前后近十年的努力,他终于独力完成了上接《左传》、下迄秦末的八卷本《通志》。其后,司马光获得君主的鼎力支持,终于再用了约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楚汉相争到宋朝建国前夕的一段历史。然而,正因得到朝廷的赞助,这部书从原来的为一般读者服务,变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提供“有益治道”的史学“巨著”,这一方面让它成为誉满史坛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导致它的内容极其厚重,必须花费极长时间才能通读一遍。据司马光自述,这部巨著只有他的一位官员朋友王益柔(字胜之)能够通读,其他的读者总在阅读不久后便放弃。因此,这部可读性极高、充满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著作却难以觅得知音。
时至今日,要读者通读这部三百多万字的巨著,已经极为困难;若还要兼看宋末胡三省精彩翔实的注解 ,更是近乎不可能。据记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司马光曾将全书删减为八十万字的《通鉴举要历》,可惜这部精简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要细读全书,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恐怕非一般读者所能负担。即使是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未必有耐性通读全书。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究竟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还是将之“束之高阁”,两者如何权衡,还要读者自行把握。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前?言
一部洋洋数百万言的经典如何诞生?怎么可能有人愿意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部著作?这实在让生活于快节奏时代的读者疑惑、惊讶。事实上,世间很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在开始时并不一定有完整的计划和良好的条件。《资治通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学名著,但是,作者司马光最初创作《资治通鉴》的构想,原来只是要提供一部贯通古今、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给读者为人处世作参考。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历史书籍可称得上“汗牛充栋”,史料的繁杂,使得读书人无法轻易汲取历史知识,故此,司马光希望对这个问题有所补救。经过前后近十年的努力,他终于独力完成了上接《左传》、下迄秦末的八卷本《通志》。其后,司马光获得君主的鼎力支持,终于再用了约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楚汉相争到宋朝建国前夕的一段历史。然而,正因得到朝廷的赞助,这部书从原来的为一般读者服务,变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提供“有益治道”的史学“巨著”,这一方面让它成为誉满史坛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导致它的内容极其厚重,必须花费极长时间才能通读一遍。据司马光自述,这部巨著只有他的一位官员朋友王益柔(字胜之)能够通读,其他的读者总在阅读不久后便放弃。因此,这部可读性极高、充满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著作却难以觅得知音。
时至今日,要读者通读这部三百多万字的巨著,已经极为困难;若还要兼看宋末胡三省精彩翔实的注解 ,更是近乎不可能。据记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司马光曾将全书删减为八十万字的《通鉴举要历》,可惜这部精简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要细读全书,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恐怕非一般读者所能负担。即使是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未必有耐性通读全书。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究竟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还是将之“束之高阁”,两者如何权衡,还要读者自行把握。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