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360913
可以反复吟诵的宇宙史、自然史与科学史。
爱因斯坦在世,也一定会以此书自豪。
尔等须擎此自然之灯,勇往直前。
自然与我们同在!
阿门。
《爱因斯坦的圣经》是对科学发现和宇宙洞察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旧约》:讲述宇宙演化的精彩故事,展示人类对宇宙和生命探索的*成果。
创世之初的宇宙是什么样子?
星星何时开始在天空中闪烁?
太阳和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生命如何从复杂的有机体中开始?
大型爬行动物何以统治地球?
下册《新约》:揭示宇宙、自然的奥秘,展现宇宙和自然的固有之美。
哺乳动物和人类真是进化而来的吗?
自然的“戒律”是什么?
人的灵性和智慧是如何出现的?
物质与生命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在科学中,是什么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前言 / 1
新约之书:大地有人 / 5
列王纪
列王纪之前言 / 21
列王纪之书:佛陀 / 23
列王纪之第二书:福音书之福音 / 38
列王纪之第三书:灾祸 / 64
列王纪之第四书:牛顿 / 78
列王纪之第五书:达尔文 / 82
列王纪之第六书:爱因斯坦 / 98
新约之科学十诫 / 108
物理学之书
物理学之书:物质 / 110
物理学之第二书:力 / 115
物理学之第三书:经典物理学 / 117
物理学之第四书:热力学 / 128
物理学之第五书:狭义相对论 / 136
物理学之第六书:广义相对论及引力 / 144
物理学之第七书:量子力学 / 149
物理学之第八书:亚核物理学 / 157
物理学之第九书:核物理学 / 163
物理学之第十书:原子物理学 / 170
新约之化学书 / 172
新约之生物学书 / 175
太阳系之书
行星学之书:神话 / 186
行星学之第二书:太阳 / 188
行星学之第三书:地球 / 193
行星学之第四书:月球 / 203
行星学之第五书:彗星 / 206
行星学之第六书:流星 / 209
新约之后二书
新约之后一书:先知书 / 215
新约之后二书:后一诫 / 221
旧约
创世纪
创世纪之书:普朗克时代 / 237
创世纪之第二书:大爆炸 / 238
创世纪之第三书:类星体 / 239
创世纪之第四书:恒星诞生 / 243
创世纪之第五书:星系诞生 / 246
创世纪之第六书:螺旋星云 / 248
创世纪之第七书:核起源 / 251
创世纪之第八书:地球诞生 / 263
创世纪之第九书:初生地球 / 271
地球演化之书
地球演化之书:太古代之一 / 280
地球演化之第二书:生源论 / 287
地球演化之第三书:太古代之二 / 303
地球演化之第四书:原生代 / 310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卷:古生代 / 344
古生代之书:寒武纪 / 346
古生代之第二书:奥陶纪 / 360
古生代之第三书:志留纪 / 365
古生代之第四书:泥盆纪 / 370
古生代之第五书:石炭纪 / 376
古生代之第六书:二叠纪 / 382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第二卷:中生代 / 387
中生代之书:三叠纪 / 388
中生代之第二书:侏罗纪 / 394
中生代之第三书:白垩纪 / 402
地球演化三部曲之第三卷:新生代 / 421
新生代之书:古新世 / 426
新生代之第二书:始新世 / 431
新生代之第三书:渐新世 / 443
新生代之第四书:中新世 / 447
新生代之第五书:上新世 / 457
新生代之第六书:更新世 / 461
《圣经》是有史以来出现的伟大的典籍之一。它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基础和教义的总成。它出现于几千年前,至今仍有大量的人在阅读。
在欧洲的一所画廊中,有一幅中世纪的绘画,画中一个胡须浓密的老人正在光线暗淡的屋中坐在桌前读书。一支蜡烛照亮了书及阅读者的脸和桌上的一小块地方。老人透过眼镜凝视着书页。这本书就是《圣经》。
从古至今,有多少像画中老人这般虔诚的男男女女,为了寻求道德真理而反复研读《圣经》。在漫长岁月中,《圣经》一直是无数人心中一股强大的支配力量。它代表了上帝之言。对于有些人,它讲述的是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道理。例如,在十诫中列举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1)除了我,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3)不可妄称耶和华神的名。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神当守的安息日。
(5)当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其他所有的。
这些戒条和《圣经》中的其他说法组成了西方社会道德基础的大部。这些道德真理被注入现代民主社会的律法之中。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任何人都不应偷窃、撒谎或杀人的世界。人们必须孝敬父母,尊重同伴。人们相信这样的道德训导是民主得以运转和实行的前提。
对于有些人来说,道德真理依循的是一条基本的为人准则:“无论何事,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个准则也许是所有道德教条中伟大的一条。
所以,今天的道德准则终与《圣经》初出现时的道德戒律统一起来。其他的宗教经典,如《可兰经》、《吠陀》和《奥义书》,也包含有近似的道德原则。可以这样说,基本的道德真理在几千年前已经被人发现并记录在宗教典籍中。这些真理今天仍然有效。三千年前正确和错误的东西,今天也近乎如此。道德真理缺乏进化是令人吃惊的。在此期间,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生活领域都已发生了变化。这或许暗示着道德真理也许是普遍和的。既然人们已经了解了道德与品行的准则,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对其做出补充和完善。
我们生活在浩瀚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上。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就像太平洋中一片浮叶上的蚂蚁。蚂蚁会组成群体,会疯狂地到处乱爬寻找食物,为了生存会与外来昆虫战斗,但如果叶子沉没了,这对太平洋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对于宇宙和别处无数天体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然而,在我们的小世界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归宿和道德感。
如果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有和人一样的智慧生命存在,他们会遵循与我们相似的法律和规范吗?也许答案是肯定的。对上述道德戒条的破坏将产生社会动荡,并导致某种文明形态毁灭。一个拥有一座大型核兵工厂的希特勒式领袖,只需轻轻按一下按钮便可以毁灭全人类。如果人们不服从道德真理和其他生存法则,人类将遭受巨大苦难,甚至灭绝。人们普遍服从道德真理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简言之,道德法则不是必须要服从的,但这样做对我们有利。
与几千年前发现并一直基本保持不变的道德准则不同,物理学定律处于不断发现与提炼之中的。这些法则决定着自然的运动。一只球遵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落向地面。这条定律精确描述了球是如何坠向地球表面的。牛顿于17世纪发现了这条定律。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提出的物理学定律在后人看来是错误的。例如,从前,人们相信太阳和行星是围绕地球转动的。直到17世纪,哥白尼在对行星的轨道分析之后告诉我们,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绕着太阳旋转。当然,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太阳沿银河系中的一条轨道运行,银河系又在它所处的星云中朝着其他的星系运动,由于宇宙膨胀,我们所在的星云又朝着背离其他星云的方向运动。所以我们的运动远比围绕太阳的旋转要复杂得多,因为太阳也在运动。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被巨浪颠簸着的一片小小的叶子。
我们在宇宙中所担当的卑微角色以及我们有限的体能与智力,使我们难以发现所有科学规律。我们也许只在有限的范围以有限的方式理解了自然。我们发现了许多物理规律,但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知规律存在。也许我们仅仅发现了自然规律的极小一部分。如果确实如此,那么科学领域还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
总的说来,在科学规律与宗教准则之间的区别是这样的:物理规律是不断被发现和修正的,道德准则则在数千年前即已决定且变化甚小;物理规律必须被服从,道德准则却经常被个人、组织和政府所打破;履行道德戒律是社会的主要目的,发现自然的基本规律则是科学的责任。
在近几千年中人们有了许多科学发现,宗教对有些物理规律的描述业已过时。这刚好与《圣经》对道德、历史与文学的影响相反,这些影响已经随时间而传承下来。《爱因斯坦的圣经》一书的目的在于,以近似《圣经》的风格与形式来表述现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毋庸置疑,《爱因斯坦的圣经》在若干年后也需要修订。然而,我们希望此书能成为人们理解自然规律的一把钥匙,该书的体例试图模仿在20世纪书写《圣经》所应采取的方式。对大爆炸后一百亿分之一秒的宇宙的描述是根据现代物理理论所作的猜想。本书其他方面的某些内容,如生命起源,也包含了有根据的猜想。但是,书的内容是建立在已确立的科学思想之上的,虽然它的写法并不是科学家式的。尤其是,大部分原本是为高声朗诵而写的。
读者应意识到在《爱因斯坦的圣经》中使用并融入了诗歌、散文等文学风格。把如此迥异的表达结构与模式结合起来是不常见的。它像岩石。沉积岩是松脆而稀少的,只在地球表面可以发现。在各个地层中,沉积岩包含了浓缩的地理信息,它丰富多样且异常美丽,在某种感觉上像诗歌一样。与沉积岩相对而言,火山岩则坚硬且无所不在,它构成了地幔。火山岩数量虽多,却很难从中提取信息,它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在感觉上近乎散文。在《爱因斯坦的圣经》中,诗歌与散文是混在一起的,格律、韵脚和推理也是互相融合的。此处上演了某种变形魔术,美丽的岩石也许是变质岩,它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宗教与科学是无法混合的,它们就像油和醋。但是如果油和醋加以充分搅拌并添加合适的调味品,那么某种既不太苦也不太油腻的东西便会产生。这种可口的调制品是可以想象的。
黑色是美的,白色也是美的,灰色是单调的,但是黑白图案也许是美的。它们组成了印刷文本,如此,人的想象便不会模糊。
虽然通常认为科学与宗教迥异,但事实上,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两者都企图解释自然现象。《圣经》创世之章描述了世界之伊始,现代宇宙论也提出了一幅称为“大爆炸”的创世图景。虽然《圣经》关注的是道德问题,但有些部分涉及的却是自然规律。虽然科学主要涉及自然规律,有时它也会引发道德问题。科学与宗教均试图描述宇宙的终极命运。依据《圣经》,世界终结于后审判日。依据现代宇宙论,宇宙有三种可能的命运:(Ⅰ)继续无休止地膨胀;(Ⅱ)终止膨胀,转而缩小、崩溃并经历与大爆炸相反的大收缩;(Ⅲ)它也可能选择前两者之间的一条道路,以越来越低的速度膨胀,后终止膨胀。
科学与宗教都有一组信条,宗教信条是诸如十诫这样的道德准则,科学信条则是物理规则。科学与宗教都寻求真理,宗教寻求的是道德真理,而科学则寻求自然真理。科学家们经常以为他们理解了一条独特的自然规律,后来却发现它是错的或者是不精确的,或者只在一个特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人们有时会误解道德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会获得对道德真理的更确切的理解。
古时候人们建造了巴比伦塔,试图以此来接近天堂和上帝;科学家们制造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观察近处和远处,制造了高能粒子加速器和充满复杂设备的宇宙飞船,进一步探索微观与宏观世界。科学家的要求与神职人员的要求并非十分不同,后者探索宗教与道德教义,前者探索自然规律。两者都企图更好地理解已知的一切并发现未知,去见前人所未见,去理解似乎不可理解的事物,去给似乎无意义的赋予意义——这些便是宗教与科学的目标。
宗教经常涉及寻求得救的种种努力。在许多宗教中,得救是经由在尘世上追求一种美好生活来达到的,终的得救是进入天堂。科学则是由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需求所驱动,这样的理解通常会带来巨大的技术成果和实际利益。这也许不是它的本意,但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好处。也许某一天科学会将人类从灭绝的边缘拯救出来。某一天,一块巨大的陨石会撞击地球,如果在那时人类依然存在,撞击也许会毁灭人类,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有可能采取预防措施来拯救全部或部分人类。再举一例,一种致命病毒,可能会传染给所有个体,由此使人类濒于灭绝。那时,找到一种治疗方法便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的使命。后,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将爆炸,吞没地球并摧毁所有生命。从这种命运中可能获救的方法就是逃到附近的太阳系中去。
与发现神与神谕相对应的是科学发明。宗教中的启示经常是通过精神经历、历史事件、宗教学习或神秘体验而发生的。科学发现则经常是通过实验或者基于美学或数学原理来实现的。有时,发现也是偶然的。在许多情况下,发现的过程几乎显得十分神秘。
在宗教与科学中都会发生顿悟,当一个人次突然理解了一项新的教义,那将是一个奇异与兴奋的时刻,会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当一个科学家做出一项发明时,也会同样的激动。
科学与宗教都会做出预言,《圣经》包含有灾祸降临和许多其他事件的预言,比如《旧约》预言救世主的出现,科学则企图预言物质在未来的运动,如球体、火车、飞机、波、行星、导弹、分子和电子。人们通过自然规律做出这些预言,当一个新规律被发现时,预言会显得很神秘。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预言就被普通人看得很神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能熟悉这样的新现象并自然地接受它们。
也许很少有人会认识到,科学对信仰所起的作用相当之大。简单的例子发生在中学和大学,学生们阅读课本,被告知科学真理及结论。学生们通常接受他们所读所听的一切,这与是否做过使其信服的实验无关。科学研究也类似,个人做实验,推理计算并在杂志上发表结论,其他科学家只需阅读杂志,通常不做进一步证实便接受他们所读的东西。有时一个或几个小组会做一项验证实验,甚至在这样的情形下,科学界的大多数人也不会做任何明确研究便接受前人的结论。科学家们基于信赖接受他人的工作与结论,他们彼此信任。
关于初的宇宙及尺寸小于一百亿分之一米的物理特性的猜想,依据是包含所有自然规律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律”这一术语不是物理学家们所使用的,然而,这一概念存在于超弦理论及“万有理论”之中。对于物理学家而言,普遍规律也许是《圣经》中“黄金规则”的对应物。
与宗教一样,科学也有它自己的“牧师”,这便是普通的科学家和解释知识的教师。在科学课上学生们被告知要相信什么,而大多数学生会相信他们被告知的一切。和宗教一样,科学也有自己的圣徒,那便是做出巨大科学贡献的伟大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受到科学信徒的“崇敬”。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及其成就被载入史册。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和其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已被刻在纪念碑上以供后人仰慕。
科学因其有用而存在,在中世纪,炼丹术和化学无甚区别。不成功的炼丹术作为一门科学而消失,而成功的化学却流传了下来。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给生前和死后都赋予了意义,它提供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科学有用是因为自然似乎是依循一组普遍规律运行的。当一名科学家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预期的结果,他会因看到自然服从规律而满足。技术装置有用是因为它们背后的科学在起作用,也是因为自然确实遵从自然法则。
今日的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已如此普及,以至我们习以为常地接受它的成就。我们经常忘记甚至像灯泡这么简单的东西是科学的产物。没有电视、汽车或计算机,我们许多人便不能生活。现代医药已戏剧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学充满了今日的世界,这与宗教在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前的情形非常相似。
由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这些相似性,也许可以将科学视为一种宗教。对某些人来讲,科学可作为理解自然和决定行为的框架,科学可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助手。
作为科学如何处理问题的例子,看看科学是如何看待“死后生命”的。依照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一旦个体死亡,生物过程即开始终结,腐烂开始出现。后尸体会解体,其分子将发散。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这个人并不是活的,不存在任何“死后生命”。对于死者,只有虚无: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只是纯粹的虚无。然而,却有一种“死后存在”。一个人仍作为一具腐烂的尸体而“存在”。尸体可能成为其他生命形式(如细菌)的寄主,它甚至会成为动物的食物或植物的肥料。后,一个人不是作为统一体而是作为分子和原子发散到宇宙中而存在,这就是科学对死后生命的解释。
在科学中,是什么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是自然,自然是万物存在的一种抽象,自然无处不在,自然通过时间和偶然创造了生命,自然的领土是宇宙,它是全部。如果“上帝”一词替换成“自然”,那么《圣经》之创世纪章便多少有了些科学意义。以类似的方法,读者会发现,用“上帝”替换“自然”,“自然的”替换成“神圣的”,《爱因斯坦的圣经》的某些部分也会获得宗教意义。
与《圣经》一样,《爱因斯坦的圣经》分为两部分:《旧约》与《新约》。《旧约》是历史,它讨论宇宙的创造,星系及太阳系的出现,讲述地球的进化与生命的发展。一些章节被完整包括进来,因为其目的在于讲述自始至终的整个历史。虽然《新约》涉及某些近期历史,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科学知识,它陈述了物理学定律、化学规则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它以现在科学家们的理解,编入了关于世界的信息,披露了物质的基本构成。
出于完整的考虑,《爱因斯坦的圣经》在两处列举了事实。这与《圣经》民数记并无太大区别,在民数记中列举了以色列之子的名单。读者只需大致浏览,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在《爱因斯坦的圣经》中,隐喻有时代替了复杂的物理学概念。这种形式可能会有异议。然而,一种可理解的隐喻,也许胜过常人不可理解的精确科学术语。
在叙述宇宙历史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描述现在并不存在的事物。其中有一些类似于今日的事物。在这种语境中,我们用“原”这个前缀来表明“在此之前存在并演变成此”。下面是若干例子。原恒星是一种紧密浓缩的气体,其核燃料将在几百万年后燃烧而产生光线。原恒星产生光线后,变成了恒星。原非洲是几亿年前存在的大陆并终变成非洲。原人类是猿人或者猴子。原则上,前缀“原”几乎可加在任何名词之前。
《爱因斯坦的圣经》通常使用物种的名称来指代个体成员而不是动物种类。“人”几乎总是指人类而非纯粹是指男性个体。
《爱因斯坦的圣经》应反复阅读:读得越多,发现也越多。《新约》中的知识为《旧约》的《创世记》提供了理解基础。《爱因斯坦的圣经》是读者了解广泛的科学领域的一个绝好机会。研读此书的读者将获益良多。
《旧约》和《新约》是互相关联的。理解过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在。同样,理解现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过去。事实上,地理演变的历史主要是从对今天发现的文物与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来的。举另外一个例子,对宇宙的观察是现代科学家利用现在的理论与实验来达到的。20世纪所获得的物理学知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大爆炸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对自然历史的再现类似于罪案的调查,证据是可以获得的,必须一丝不苟地收集和检验,从证据可以引出结论。在这里,警官、侦探、验尸官和检察官被称为地理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宇宙学家。例如,在考察地球与生命进化时,证据位于沉积岩中,化石就像指纹,远古动物的脚印,像犯罪现场的脚印一样,指明了个体是如何运动的。一片贝壳指示了一层沉积岩的年龄,恰似一块被损坏的钟表固定了一场现代罪行发生的时间,放射性同位素分析表明了史前动物存在的时间长短。对被谋杀者进行尸体解剖揭示了其死亡时间及其原因,同样,对已灭绝生物保存下来的软组织的解剖也会揭示出许多信息。DNA测试不仅被用于刑侦案件调查,同样也被用于测定生命的进化树。通过DNA分析,可以判断物种是如何进化的。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判断人类的祖先是非洲类人猿,而不是亚洲类人猿。
科学文献已经断断续续告诉我们世界的起源,《爱因斯坦的圣经》则讲述了从始至终的全部故事。写下即将展开的历史是容易的,故事线索无须发明,你只需去看去听,去看见和听见宇宙所讲述的一切。你只需去“感觉”原子和原子核,只需去检验生命的细胞。你只需去阅读岩石,只需去理解星星中的信息。因为故事写在分子的微观世界中,故事写在地球上,故事写在天空中。
你能感受原子,抚摸岩石,倾听天空,你也能阅读和理解
第1章:南方古猿
于是人脱了猿形
使其掌管地上的羊群
时为500万年前,非洲丛林里,树木努力向高处生长,藤蔓缠绕着树干,灌木丛生,杂草延蔓。丛林中充满了生命,从聚居在小土堆中的小蚂蚁,到摇晃着长长的鼻子到处徜徉的巨大象群。地上的动物是自由的,它们爬树,觅食,自由地漫游。色彩奇异的鸟在树枝间飞跳,长颈鹿伸长了脖子摘取树叶,鳄鱼在沼泽中寻猎,抓耳挠腮的猴子在树上喧闹着跳来跳去,孤独的狮子在荒野中游荡。
这时一场席卷整个中非东部的暴风雨从云中倾泻而下,雨打在树上,打在地上,一直持续到傍晚才停止。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几片云彩也消散殆尽,太阳烧烤着大地。水蒸气从各处升起,缭绕在绿色植物周围。在丛林的阴影中,雾气凝聚并变得浓密,一阵柔和的轻风吹动雾气,使它像漩涡一般旋转。穿过蒸汽弥漫的丛林,一个猿似的生物出现在一片开阔地上,这是一只雌性原类人动物。当她展开双臂迎接早晨的阳光时,胸脯上的毛就暖和起来。随后她转身离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早晨的太阳一点点升上天空,雾气散尽,大地变得干燥,空气新鲜。
这个雌性原类人动物已不同于第三纪中新世的原类人动物,她在地面度过的时间要多过在树上的时间。奔跑时,她四肢并用,跑得又笨拙又缓慢。但她在行走时,只用后肢。两条前肢在体侧悬摆着。
那夜,她在一根结实的树枝上安然睡去。一束宇宙之光从太空射出。这光穿过云层,射向地球并击中她子宫里一枚卵细胞中的一段DNA,当这段DNA复制时,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基因中的某种变化完成了。
许多个月过去,那雌性原类人动物生产了,她把新生儿抱在怀中哺育他。
许多年过去了,新生儿长成了健壮的青年,但他与他的母亲稍有不同,也是长臂短腿,嘴和下巴向前突出,前额向后倾斜。他拥有一副类人猿的躯体,他的脸像一只大黑猩猩,他的牙齿和颅骨比母亲的要大。他是个更像人的动物。而他的后代也将具有这些特征。
就这样在肯尼亚,发生了原类人动物进化成类人动物的事迹,这早的类人动物有一个名字,叫南方古猿。但南方古猿不是类人猿,南方古猿是猿人,他部分是猿,部分是人,初的南方古猿更像猿而不像人。
南方古猿的数量增多了,但在500万年以前,南方古猿的数量仍然很少。
雄性南方古猿体重大约40公斤,身高约一米以上,而雌性南方古猿更小一些,要矮上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些猿人的大脑只比类人猿稍大一些。
在东非的一片丛林中,一个猿人伸开双臂用手抓住一根树枝,他一下子就折断了树枝,然后剥掉短枝上的叶子使它成了一根棍子。他跪在地上,垂下双手握住棍子,他开始挖掘一棵植物周围的泥土,抓住这棵植物把它拔了出来。这植物的根很脏,猿人把根擦净然后吃掉。
在另外一处开阔地上,一个猿人把一只坚果放在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他右手抓起一块圆石砸了下去,圆石击中了坚果,果壳裂成碎片。
一个雌性南方古猿一边走一边注视着地面。她发现了一块尖锐的小石头,把它捡了起来握在一只手中。她的另一只手握着一只新鲜的水果,然后用尖石划破果皮,并剥去果皮吃掉了多汁的果肉。
几万年过去,南方古猿在自然进化:他们的牙齿变得更加有力,因为他们很多时间都在咀嚼坚硬的果实、块茎、坚果和根。在行走时,他们又向后倾斜了一些。脚上的大拇指与其他四趾更靠近了一些。他们奔跑时已经用两条腿,而不是四肢并用了,于是他们的手空出来做其他事情。这样在前后左右移动时,南方古猿看上去与从前略有不同。
南方古猿在许多方面使用双手去爬树、挖植物根、抓坚果、剥果皮、除去树叶、抛石头、拿食物、与同伴握手。由此使手指更加灵活,而拇指变得更有力更易于前后活动。
南方古猿穿过树林寻找坚果、豆荚、浆果、植物和种子,他们喜欢的是水果。他们常常爬到树上采摘香蕉。
有一天,一男一女两个猿人偶然穿过丛林,附近一只狮子蹲在灌木丛后。偶然间,那男猿人转过头发现了狮子的鬃毛,发出低低的一声呼喊并用手指点着,那女猿人急忙奔向近的树。狮子跃出来,男猿人的嘴在一刹那大大张开,嘴唇向后撇,露出硕大的白牙。发出一声凶恶的号叫。受惊的狮子停住,女猿人迅速爬上了树,那男猿人转身就跑。狮子再次跃起,男猿人爬上树,狮子跳跃着挥舞它的利爪,但男猿人已爬到狮子够不到的地方。
就这样南方古猿利用大脑解决了防御与食物的问题。
现在猿人与类人猿分享丛林。类人猿的数量比猿人多。这两种生物的身体特征和面部看上去大致相同,类人猿的背向后隆起,它们跳跃时使用手臂与膝关节,而猿人则以两腿直立行走。
而那些大脑稍大一些的南方古猿,能更好地利用棍子和石头,发明了各种不同的觅食技巧,学会了各种随机应变的方法避开鬣狗、狮子、豹、豺、野狗。大脑发达的南方古猿寿命更长,交配得也更多,子嗣也越来越多。而大脑较小的南方古猿成了捕食者的牺牲品,挨饿且交配更少,于是它们的数量变得稀少。在几百万年之间,南方古猿的大脑变大了一些。
那些强壮的南方古猿过得也更好一些,在食物不足时,他们为了食物征服其他猿人,他们可以更好地防御地球上的捕食者,于是较强壮的南方古猿数量变得更多。时光流逝,较小较弱的南方古猿数量更少了。
50万年过去,南方古猿已从肯尼亚扩张到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在埃塞俄比亚住着一个叫“露茜”的猿人,露茜活了40年,死后她的骨头被埋入地下。有幸的是露茜的颅骨和骨头留存至今。1974年,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她的遗骸,从骨头上可以得知露茜的样貌。在附近另外13个与她一样的遗骸也被发现,因为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将被称为“早的家庭”。
时间如梭,300万年前,南方古猿已迁移到非洲南部。现在他们的头更圆更大了。与早的南方古猿相比,脑髓已增大了1/10,有450立方厘米。脖颈更细,鼻子变小了,但鼻子仍相当之大,牙齿与人类的牙齿更加相像了,但嘴和下颚仍像类人猿一样突出。
又50万年过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南方古猿在进步,生存斗争使肌肉更发达,体型更大。与他们的身材相比,他们的大脑并不太大。他们行走时,已接近直立。但他们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搜寻死动物吃,用棍子挖掘,用石头砸坚果。再过100万年左右,这个种族灭绝了,除了骨头什么也不会留下。
第2章:能人
地上要有人类。
让他统治海中的鱼,
空中的鸟,
地上的牲畜,
并地上潜行的一切爬虫。
事即这样成了。
时为200万年前,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南方古猿的颅骨体积增大了,颅中有650立方厘米的脑髓。这“更聪明的南方古猿”有一个新名——能人,意即“灵巧的人”。
能人的颈部肌肉与类人猿一样有力,他的前额向后倾斜,他有着突出的颧骨,浓密的眉毛和一张毛茸茸的脸。但是这种猿人更像人而不像猿。与南方古猿相比,他的下颚没有那么突出,他的前齿更小更薄也更锐利,这更利于撕咬,他的双手也更熟练了。
能人住在大地上僻静之处,很少爬树。有时他们在野外搜索被食肉动物杀死的动物,他们拿起新近被杀死的动物骨头,用石头把骨头砸开,然后吃其中的骨髓。
5万年过去。
一个能人用两只强壮的手,把一块沉重的石头举过头顶,小心地把它搬走、丢下,石头落在埋于土中的一大块平石上,沉重的石头撞成碎片。在碎片当中,有一块有着锋利的边缘,他拾起这块碎片把它当成工具,能人已用石头造出了工具,这个时期标志了石器时代的开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