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4212
坚决制止 家庭暴力 漫画解读 法条分析
本书旨在通过漫画和律师对重点法条解读的形式宣传法律,为全社会形成反家暴共识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全书不仅让读者从感性层面了解家庭暴力的具体概念,而且让读者从理性层面理解家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本书在普及反家庭暴力法知识的同时,也着重指引家庭成员运用法律制止家暴,从而赋予家庭成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勇气和能力。
1. 什么是家庭暴力? / 3
2. 谁有可能遭受家庭暴力? / 4
3. 家庭暴力的特征有哪些? / 4
4. 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 / 5
5. 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 7
6. 家庭暴力有什么危害? / 8
7. 家庭暴力存在哪些认知误区? / 9
8.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哪些? / 12
9.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经历了哪些过程? / 13
10. 《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 14
11.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怎样的反家庭暴力机制? / 17
12. 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18
13. 如何准确理解“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的原则? / 20
14. 如何对反家庭暴力进行宣传教育? / 21
15. 反家庭暴力法对预防家庭暴力作出了哪些规定? / 22
16. 反家庭暴力“零忍耐运动”是怎么回事? / 24
17. 常见的儿童家庭暴力有哪些? / 25
18. 面对家庭暴力,哪些人有权利反映求助? / 30
19. 受害人可以向哪些部门求助? / 30
20.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的“强制报告义务”是怎么回事? / 31
21. 家庭暴力加害人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 33
22. 《反家庭暴力法》对紧急庇护制度作出怎样的规定? / 34
23.《反家庭暴力法》对撤销监护权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 37
24. 《反家庭暴力法》有关人身保护令制度如何规定的? / 38
25. 一旦遭遇家庭暴力,应该怎么办? / 39
26. 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应保存哪些证据? / 41
27. 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怎样做伤情鉴定? / 42
28. 怎样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 42
29.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对反家庭暴力有何作用? / 43
30. 该不该劝说家暴受害人离婚? / 44
31. 如何区分婚前婚后男女双方关系? / 45
32. 怎样申请离婚损害赔偿? / 47
第二部分 反家庭暴力法案例解读
章 什么是家庭暴力? / 51
1. 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 51
2. 在家庭成员之间实施了侵害行为 / 53
3. 侵害行为造成一定伤害后果 / 55
第二章 各种家庭成员间的暴力 / 58
1. 婚姻关系中对妻子实施的暴力 / 59
2. 婚姻关系中对丈夫实施的暴力 / 67
3. 抚养关系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 / 71
4. 赡养关系中对老人实施的暴力 / 75
5. 扶养关系对老人实施的暴力 / 83
6. 非婚姻家庭成员间实施的暴力 / 85
第三章 常见的家庭暴力形态 / 90
1. 采取殴打、捆绑的方式 / 90
2. 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方式 / 92
3. 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 / 94
4. 婚姻期间采取性暴力 / 96
5. 采取遗弃的方式也是家庭暴力 / 98
6. 不容忽视的儿童性侵 / 100
第四章 反家庭暴力的三大利器 / 102
一、告诫书 / 102
1. 什么是家庭暴力告诫制度? / 103
2. 告诫书筑起的保护墙 / 105
3. 告诫书有法律效力吗? / 107
4. 告诫书的送交和通知 / 109
5. 收到告诫书通知的单位责任与义务 / 111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 / 113
1. 收集证据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 114
2. 谁来守护纯真的儿童? / 116
3. 文盲也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 118
4. 法律筑起的安全港湾 / 120
5. 被拒绝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 122
6. 因爱撤销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 124
7. 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惩罚 / 126
三、强制报告制度 / 128
1. 幼儿园管理者的责任 / 129
2. 医院的报告责任 / 131
第五章 遭遇家庭暴力的安全指南 / 133
1. 采取有效措施,远离施害者 / 133
2. 迅速报警 / 135
3. 寻求居委会或单位的帮助 / 137
4. 走进庇护站 / 143
5. 向法院提起诉讼 / 145
第六章 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 / 148
1. 日常吵闹也要埋单 / 148
2. 铁窗后的加害人 / 150
3. 愚蠢的以暴制暴 / 152
4. 殴打病重父亲致死的家庭暴力 / 154
5. 殴打幼女致死的家庭暴力 / 156
6. 被遗弃致死的女婴 / 158
7. 对家庭暴力防卫过当的结果 / 160
8. 虐待共同生活的前配偶致被害人自杀身亡 / 162
第七章 保护隐私,重建幸福 / 164
1. 受害人的隐私受法律保护 / 164
2. 报案者的隐私保护 / 16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 168
附录2
全国妇联等七部委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 / 175
附录3 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 / 180
附录4
人民法院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相关程序问题的批复 / 190
家庭暴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家庭暴力不仅是对家庭秩序的破坏,对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威胁,更是对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底线的挑战。早在1824年,美国密西西比州就制定了世界上部反家庭暴力法案。随着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家庭暴力问题不断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据联合国妇女署统计,全球已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令禁止家庭暴力。我国于1995年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就郑重宣告“坚决制止家庭暴力”并着手反家暴立法研究。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的通过对于我国反对家庭暴力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针对家庭暴力问题,坊间既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点,也有“家丑不可外扬”一说,这往往给家庭暴力游离在法律的边缘找到借口。可是,家庭暴力不仅侵犯受害人的身体权、健康权、人格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还严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据人民法院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妇联系统每年受理4万到5万件家暴投诉;近10%的故意杀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近90%的家暴受害人为女性,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在这一背景下,保护家庭成员的基本权益,将家庭暴力纳入有效的法律干预之下刻不容缓!
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在2016年3月1日的正式实施,可以引导家庭成员正确处理家庭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家暴案件的发生。同时该法也促使职能部门及时发现并制止家庭暴力,有效震慑违法行为,有助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本书旨在通过漫画和律师对重点法条解读的形式宣传法律,为全社会形成反家暴共识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全书不仅让读者从感性层面了解家庭暴力的具体概念,而且让读者从理性层面理解家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在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的同时,也着重指引家庭成员运用法律制止家暴,从而赋予家庭成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勇气和能力!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或遗漏,在此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作为家庭暴力处理,这通常发生在具有监护、抚养、寄养、同居、恋爱、前配偶关系的“准家庭”“临时家庭”里面。
这里涉及一个家庭成员的界定问题,哪些人算作“家庭成员”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他法律中是否也提到过“家庭成员”。
《反家庭暴力法》中所称的家庭成员不仅包括近亲属,还包括同居、亲密关系等。2015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是将“家庭成员”和“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员”并列使用。《反家庭暴力法》沿用了这种观点,将家庭成员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区分开,《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所称的家庭成员是具有血亲或姻亲等关系的人。
家庭成员包括但不限于近亲属。《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所称的家庭成员既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也包括其他具有亲密亲属关系的人,如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姑嫂等亲属。同时,家庭成员不以共同生活为必要条件。
关于近亲属的理解:
关于“近亲属”的范围,我国不同领域法律规定有所不同,行政法领域中的“近亲属”范围广,民法领域次之,刑法领域中规定的范围窄。根据《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根据《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为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反家庭暴力法》里的“近亲属”宜作宽泛理解。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未婚同居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而由于住房紧张等原因,有许多离婚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为保护这部分人群的权益,《反家庭暴力法》在附则中特别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庭暴力法》规定执行。
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重病患者,法律则要求给予特殊保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