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614471
取其前 . 习其中 .悟其后——古代书法临摹理论摭谈
认知 、启迪与修行——古代书学“崇通观”摭谈
试论书法与文脉的对应关系——兼谈对地方性书法遗存的保护
书法策展学建构刍议——兼谈主题书法展的“三要素”
书法团体功能论建构之我见——兼谈地方书协能力提升的“六联法”
第二辑 教育薪火
“五教合一”:书法进中小学课堂之我见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以李双阳逸庐书院为例
老年书法特质刍议——兼谈地方开放大学的书法教育体系建构
第三辑 史学星空
怎一个“达”字了得——从苏轼论书诗看其主张的书法思想
题于此 .记于此 . 书于此——浅谈杨维帧晚年交游浦东的笔墨情性
法为先 . 势为主. 淡为宗——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看其主张的书学观
“国初书法,吾松尝甲天下”——明中清初浦东“书家三杰”考略
诗联濡墨 墨润诗联——浅谈苏局仙笔端的传统学养
第四辑 美学云塔
试论中国传统书法品评的通感手法及其审美功能
两峰相融 一桥相通——论书词的探索与培育意义管窥
“新酒”,自“老瓶”中溢出香味——论书词创作的门径窥探
浅谈论书词创作的审美取向——以笔者所填的词阙为例
附录 论书词百阕
书具咏论
千秋岁.笔
点绛唇.墨
鹧鸪天.纸
临江仙.砚
渔歌子.水盂
捣练子.镇纸
捣练子.臂搁
渔歌子.笔架
捣练子.印章
捣练子.笔洗
渔歌子.笔筒
捣练子.笔挂
书法咏论
东风第一枝.瑰宝
摇台聚八仙.自然
绮罗香.心性
双双燕.立品
疏影.学养
念奴娇.功力
春风袅娜.创作
千秋岁.笔法(一)
千秋岁.笔法(二)
千秋岁.笔法(三)
千秋岁.笔法(四)
永遇了..字法
永遇乐.章法
潇相夜雨.墨法
夺锦标.神采(一)
夺锦标.神采(二)
水调歌头.气韵
雪梅香.骨力(一)
雪梅香.骨力(二)
凤凰台上忆吹箫.格调
书体咏论
忆旧游.甲骨文
剑器近.金文
八声甘州.大篆
曲玉管.小篆
永遇乐.隶书
满庭芳.楷书
沁园春.行书
疏影.章草
凤凰台上忆吹箫.今草
最高楼.狂草
书家咏论
破阵子.李斯书法
念奴娇.张芝书法
雨霖铃.王羲之书法
风入松.孙过庭书法
满江红.李世民书法
定风波.张怀瓘书法
醉花阴.张旭书法
东风第一枝.颜真卿书法
法典献仙音.苏轼书法
拜星月慢.黄庭坚书法
扬州慢.米芾书法
河满子.赵孟頫书法
蓦山溪.徐渭书法
御街行.董其昌书法
燕山亭.张瑞图书法
水调歌头.王铎书法
桂枝香.傅山书法
雪梅香.八大山人书法
六州歌头.邓石如书法
望海潮.吴昌硕书法
浪淘沙.林散之书法
南歌子.康有为书法
解佩令.于右任书法
忆旧游.沈尹默书法
沁园春.毛泽东书法
水龙吟.沙孟海书法
天香.谢无量书法
满庭芳.齐白石书法
绕佛阁?.李叔同书法
书幅咏论
江城子.立轴
十六字令.条屏
忆王孙.中堂
巫山一段云.横幅
南歌子.长卷
长相思.对联
捣练子.扇面
采桑子.斗方
画春堂.匾额
渔歌子.手札
浣溪沙.册页
书帖(碑)咏论
宝鼎现.《西周金文六种》
渔家傲.《琅玡台刻石》
水龙吟.《吴昌硕临石鼓文》
御街行.《石门颂》
千秋岁.《礼器碑》
离亭燕..《张迁碑》
雪梅香.《宣示表》
锦缠道.《洛神赋十三行》
惜红衣.《爨宝子碑》
洞仙歌.《张猛龙碑》
金人捧露盘.《九成宫醴泉铭》
满庭芳.《大字阴符经》
风入松.《玄秘塔碑》
酷相思.《十七帖》
法典献仙音.《书谱》
行香子.《韭花帖》
满江红.《张旭古诗四首》
水调歌头.《自叙帖》
跋
潘善助
在书法“趋热”而书学“渐温”的当下,张坚投注三年时间,在形成六十首论书词、十五篇书学论文的基础上予以结集出版。我认真阅读了即将出版的文稿,以为书法国度与地域书法的时空观、书法热象与书法生态的思辩力、打捞史学与策划展览的体验性、书法艺术与文学形式的结合度是此书的特点所在。一曰书法国度与地域书法的时空观。张坚既循5000余年的文字史、3400余年的书法史而溯源追宗,又不时地把目光投注到当下的书法生态。书法是中国的国艺,中国是书法的母国。犹如起、运、收是书法运笔的三个主要环节,张坚在为文的收笔时则不时关注着浦东书法的前世今生,书法遗存的“保护说”、书法展览的“策展学”、老年书法教育的“体系论”,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在远近交织中体现出深深的浦东情怀。我知道,《题于此•记于此•书于此——浅谈杨维帧晚年在浦东交游的笔墨情性》、《“国初书法,吾松尝甲天下——明中清末背景下的浦东“书家四杰”的考略》、《诗联濡墨 墨润诗联——浅析苏局仙笔端的传统学养》三文,是张坚在努力挖掘本土书法史上的闪亮音符与个性份量。如此观之,此书作为浦东文化丛书的出版,应是当之无愧的。二曰书法热象与书法生态的思辩力。《论语•述而》 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为书者应忠墨道,厚书德,善翰仁,诚至艺。从此书十五篇论文分成“教育薪火”、“史学星空”、“理论方舟”三大板块来看,张坚既有学术的逻辑思维,又有文学的形象思维,而且从中体现出可贵的“热现象”中有“冷思考”的思辨力。诚如书法最终写的还是人生的经历与学养,书学写的则是作者的见地与思想。有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张坚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敏于思索、善于思辩素养的书学研究者。三曰打捞史学与策划展览的体验性。张坚之所以能利用三年的业余时间写出这部书来,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张坚是书法艺术的诚笃者,数十年来坚持临习不辍,练中求悟。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积极参加市、区书协的各类书法展览。在书法与工作的结合上,张坚潜心打捞本土书法史,由他主编的浦东老文化丛书中的《浦东老字画》一书就是由他独立撰稿的;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作期间,围绕“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的理念,张坚是大型书法展览的策展人,先后策划组织了《“江之韵”科技文化大型主题展》、《“世博风”主题书画展》、《“造梦•怀梦•追梦”——张江园区人才格言主题书法展》。在政协工作岗位上,他还结合文史工作的开展,推出了《周浦行吟——浦东新区街镇文史主题书法邀请展》。可以说,此书的得来,有着张坚对书法实践的多方位的领悟、感受与体验。四曰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度。书法类图书中,有在正文展开的同时,选择古人的论书诗作为列于边侧以供读者阅读时对照或调节的做法,不失为出版者的匠心。张坚此书也同样采用了这一方法,但不同的有两点,一者两部分内容的作者同是张坚,二者他人所选的是论书诗而张坚所创作的是论书词。张坚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在诗词的研究方面有专著《心吟录——张坚诗词集》出版。诚如他在《亦论亦咏 亦咏亦论——论书词窥探》一文中所说的,以填词的方式来进行书学的研究,前少见古人,今鲜见来者,这就具备了发现与首创的价值。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撰文在左,赋词在右,文与词同以载道,无疑是张坚此书的显著特色。“书法是没有休止的远行”。人生是过程,书法亦是过程。书为心画,有专家形容书法乃是人生的心电图,书学则是这一心电图的解说词。祝愿张坚在书法的研究、策展与创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丰收!是以为序。 2018年4月
(潘善助,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中国书协理事)
书法遗存的“文脉价值”
“中国书法的表现对象、抒发方式、追求境界、鉴赏视角、诠释思路,乃至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本质,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中华文化孕育并催生了作为东方文化艺术的“核心”与“精粹”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我们姑且将一个地方由岁月积淀的各类书法表现形式称作为“地方性书法遗存”。笔者以为,书法遗存在与地方文脉相辅相成、互依互承中具有以下特殊价值——其一、“渗化”与“链接”的功能明·项穆《书法雅言·书经》中说:“书之作也,帝王之经伦,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诫,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2]当书法遗存以其个体形式出现的时候,其代表的往往只是其自身。而当架以文脉视角予其整体考量时,不难发现,由于书中有文、文中有史,书法遗存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兼具了“渗化”与“链接”的功能。一方面,书法遗存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如墨入纸般地“渗化”于当地的历史长河中;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书法遗存会同其他文化遗存共同形成了地方文脉,因而书法遗存以其历史性、代表性、关联性的特点,在地方文脉的形成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或为填补、或为丰满、或为标志的“链接”作用。同时,书法遗存与该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发生着横向层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何况由岁月积淀形成的各类书法遗存其自身也足以形成地方性的书法历史。 其二、“雅化”与“分野”的意义书法是一门使人雅化的艺术,“它的形式深深植根于我们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我们寻常生活之外;它把平常人的生活变成艺术化,它把不平常的艺术融入进生活;它在世界艺术大家庭中一枝独秀,它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3]无论是山崖岩壁、墙头屋角,还是街容市况、园林曲径,抑或是馆堂楼道、客厅书房,但凡有书法出现,就会连同文赋、诗词、联句一起在渲染“雅”的氛围与散发“雅”的气息的同时,也显示着书写者、凿刻者、建造者、布置者,乃至欣赏者在内的“雅”的喜好与“雅”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地方由历史留传下来的书法遗存数量愈多、样式愈齐、保护愈好则愈显其人文的丰沛与文脉的渊源,从一定程度上成为该地方是否崇文尚雅、由古及今的“分野”所在。其三、“显化”与“属地”的效应《中国书法》2016年第3期刊载了“首届‘爨体’书法大赛暨首届‘爨文化’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该启示的“宗旨”说:“独步南境”、“咏歌朝乡”。挖掘“爨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探究、弘扬“二爨”艺术精神;宣传曲靖、提升曲靖文化品格和城市知名度;促成以“二爨”为主的书法旅游热点,形成以“二爨”为主体的地域性书风。”[4]笔者由此联想到令海内外人士、书法爱好者敬谒仰慕的西安碑林;联想到邹城峄山、冈山因李斯碑和摩崖石刻而闻名,会稽山阴因王羲之的《兰亭序》而闻名,姑苏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多少山水之盛名,皆因由书法在彰显华夏文化的精深和独特之处。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凭着对一位书家的故事、一幅超逸的手迹、一块纪念的碑石的深刻影响,而对这一个地方留下难忘的记忆——书法遗存无不对应和“显化”了该地方由历史沿革、人文渊源、地域风情、民间崇尚等组成的“文脉元素”,成为不可多得的当地文化资源。
且承且损的“文脉失忆”
“书法是纸上的造型艺术,是东方特有的创造,是一片整个民族都可以为之骄傲的时空。触摸着纸,也触摸着心灵,复活了记忆。”[5]同样,只要我们用眼光来触摸所见的书法遗存,就会激发起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于当地文脉的心灵对话。在分析当下的人们何以如“温水煮青蛙”般地患上“文脉失忆症”时,可以看到一些能唤起人们记忆的书法遗存不为重视保护,是造成该症的原因之一——一是由于岁月风蚀,文脉正在渐去渐远从客观上来看,年代久远不一、地域分布不一、管理归口不一,这是书法遗存在保护中面临的难点。由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散弃在野外的书法遗存如碑石、桥柱因年代久远而悄无声息地不见了踪影,曾经用刀刻下的文字也随之漫灭;一些老建筑中的书法遗存如刻有图式文字的门仪砖雕、窗格梁木也在不经意中“灰飞烟灭”;一些庙宇中的书法遗存如匾额、柱联在经漫长岁月遭毁损后,因未予及时修整而大量流失……同时,由于缺乏挖掘、梳理、保护的自觉意识,如对当地历史上的书家缺少研究与发现,对当地知名人士的信函手札缺少选录与编辑,对当地馆藏的拓片未予很好地保存与展示等综合原因,造成了书法遗存的日渐式微。由此,可让人们重温历史、启迪其间的地方文脉也就渐去渐远了。二是由于拆迁随意,文脉正在渐承渐少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书法遗存难得容身之处,乃至轻易遭致毁灭,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另一困境。我们知道,当书法纳入建筑艺术时,看似微量或者说是单一的书法形式,其显示、扩展的是另一种生命的特征和张力。如笔者所在地区昔时民间宅院刻有“树德务滋”、“光前浴后”、“敬宗睦族”、“厚德载物”、“德厚春秋”等字样的门仪砖雕,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含量,堪称建筑艺术之精粹。书法在门仪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与装饰,而是通过融入建筑艺术,将主人的持家理念、生活志趣、道德操守,示于晚辈、示于他人。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在偶尔步入个别纪念馆时才能见到这类书法遗存了。由此,也就减少了唤起人们心灵记忆的承载体,弱化了从中得到儒化与滋养的文脉价值。三是由于现代制作,文脉正在渐弱渐淡曾经是作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居住生活的皇家宫殿的故宫,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私人宅邸的苏州园林,作为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江南古典园林的上海豫园,除楼台亭阁、飞檐翘角、红墙绿树、假山曲径的建筑风格外,有多少以楹联代表的书法遗存至今让我们品赏寻味再三。反观当下,尽管在许多新建成的城镇中人们采用仿旧或复古的方式,意在装点历史、烘托人文,但街区与路名采用西方式的第N街区、第N路等“数字化”命名,商区采用“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名称”命名,标识采用现今通用的美术字体,这种简单化、断层化、仿制化的现代制作方式也就造成了今日千城一貌、千镇一面的尴尬。文脉既有让人寻根的情结,也有魂魄所系的魅力。诚然,文脉元素不仅仅限于书法遗存,书法遗存只是文脉元素的一部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考虑到了用附注英语的方式、用价格昂贵的现代雕塑来显示“国际化”,就是很少有人考虑到用代表文化传统、经历春秋岁月的书法遗存的方式来彰显“民族化”,而恰恰“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书法遗存的渐弱渐淡,会造成人们的记忆无处植根,情感难以寄托,这是文脉虚无对于社会的一种反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