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6961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风险变迁和治理变迁,考察公共风险治理格局变迁的发展趋势和公共风险的行政化管理与公共风险商业化分险的关系,从理论上对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分析,解析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的关系,系统探求保险协同治理公共风险的内在逻辑和制度诉求。同时,本书还就浙江省内社会管理创新运用保险的实证,做出一个基本的调研和分析。
目 录
导 论
一 主题相关研究
二 本书的研究
章 变迁中公共风险的协同治理
一 变迁中的公共风险
二 公共风险治理
三 公共风险协同治理
第二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基本原理
一 迈向公共服务的治理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关系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机制
四 保险协同治理的功能
第三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推动
一 政府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二 保险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第四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载体
一 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
二 保险产品的创新
三 保险服务的创新
第五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
一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实践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经验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检思建议
第六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实践展望
一 经济领域的协同展望
二 社会领域的协同展望
三 环境领域的协同展望
附录1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附录3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参考文献
后 记
一 主题相关研究
二 本书的研究
章 变迁中公共风险的协同治理
一 变迁中的公共风险
二 公共风险治理
三 公共风险协同治理
第二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基本原理
一 迈向公共服务的治理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关系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机制
四 保险协同治理的功能
第三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推动
一 政府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二 保险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第四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载体
一 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
二 保险产品的创新
三 保险服务的创新
第五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
一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实践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经验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检思建议
第六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实践展望
一 经济领域的协同展望
二 社会领域的协同展望
三 环境领域的协同展望
附录1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附录3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那一路疾走的忆念(代序)
蜗居城市一隅,多年来,那一段疾走的乡间小路在记忆里恍若昨日,相伴今时。
初高中阶段,我在县中走读。学校要求周一到周五来校上晚自习。学校离家的路程倒不远,约莫二十多分钟,途经一个小土坡,土坡上零星排列着几十座破旧的乱坟,杂草丛生,白天经过,坟口洞开,触手可及,禁不住背脊发凉。到晚间,风吹草动,野狗突吠,时令人胆战心惊。此时,也只然敛气凝神,脚力放轻,生怕惊动了静夜里的鬼魅,把我捉了去,成为鬼役。每当此时,平日里聊斋志怪书中读来的那些可怖情节,仿佛都随时可能在那儿发生。恐惧,攫住了我所有的注意,脚步轻而快,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我只是想尽快地远离这片坟地,虽然每个自修的晚上都要走过那里。
路上尚需经过一条河,黑黝黝的,河水奔腾远去,无声流向无际的稻田和远山。河上架一砖桥,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若至洪水时节,桥下洪水隆隆,桥身摇晃不已,此时,只有快步跑过,心才觉安。此桥此景,以致多年之后的现在,还会偶尔闯入我的梦境,梦中洪水滔滔,冲毁危桥,顷刻间,人已身陷旋涡。梦里不知是梦,醒时一头大汗。
过桥之后是一片水田,一口面积颇大的水塘。那时水塘靠路边南角口有一丛枝繁叶茂的竹林,小时候乡间鬼怪之谈总有几则与这口诡异的水塘和这一片竹林相关。年少如我,白天上学经过此地都要屏气凝神,快步疾走。晚间过此,一人单行,常盼明月皎皎,月朗无风;或盼他人路过,期以壮胆。
池塘过后是村口,一条潺潺小溪,儿童捉虾玩水,妇人捣衣浆被,甚是热闹。但热闹是白天的,一到晚上,这边清冷无人,只有附近两棵大树静谧狰狞。树干粗大,需两人伸手合抱,枝条稀疏。村里老人常言此两树已成精,专捉离群幼童,蔽匿藏之。每每经过此处,常愿有隐身魔毯,也愿树精早早入睡,如此,屏住呼吸,悄然而过。
过了两棵怪树,再走三百米,就到家了。一路紧张,一路害怕,只有快到家的时候,悬心放下,方觉安全。到了家,已是晚上快十点,那时,父母已准备休息。我故作镇定,跑进去与父母亲说一声,我回来了。然后准备吃晚饭。到厨房,饭菜都装在一个大瓷碗里,热腾腾的,想来母亲估摸我放学快到家了,提前预热好的。放学回家之路,恐惧之余,难免偶有奢盼,盼望爸妈哪一天能倚门候子,或者在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的时候在半路上迎一迎我这么一个担惊受怕的孩子;或者亮灯于家,为回家的孩子点亮后一程。但是,这些大可体现父爱、母爱的镜头,在我读初高中六年的夜归路上,都没有发生过。为一日三餐奔波的父亲、母亲,他们在朴素的生活中,忙的是一年四季的收成,操心的是孩子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村里大多数同龄的孩子要么未读书,要么已不读书,大凡都已经成为家里的新生劳力。而我,还能在尺寸方桌前静心读书,已是莫大的幸运,而晚间归来吃到的那碗热饭,让我感到永久的温暖。我猜测,每天晚修回家的种种害怕,我虽不说,我的父母也许有所了解,他们日常也在我耳边唠叨,说什么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堂堂正正,就没什么可怕的。现在,父亲离我而去,已有多年,在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我的父亲。当然,我也曾假设,如若当年的父亲上演一些半途接归儿的场面,我能否像现在一样,一人求学、工作在外泰然自若二十多年。
回忆过往,一个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害怕,那些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恐惧,让我不断成长。每天奔走在上学的路上,形单影只穿行在乡间路上,在雷电交加的晚上,在山寒水冷的深夜,在无数个害怕的夜色里,恐惧在心而未发,我时常默念“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以此来增加抵御鬼魅的勇气和力量。那个时候,“不做亏心事”成为我抵御所有可能在夜里蹦跳出来的各种妖魔鬼怪的法宝,也成为我日常克己修心的一个法则。心若明镜,只有不自欺,才能在有所畏惧的时候不害怕、不恐惧。《中庸》所言,“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就个人成长历程来看,虽然我未曾体验过什么是无所忌惮,但有所忌惮、有所恐惧,我则有着很深的体验。个人认为,有所忌惮、有所敬畏,无论于行为,于道德操守,都是有益的。
现代城市生活,灯火通明,少去了漆黑的处所,少去了树神草怪,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黑暗、对未知应有的敬畏和恐惧。白天与黑夜边界日渐模糊,现代文明,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奔跑在高速路上,人类甚至畅想着未来技术将让人类永生。随着化合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类患上了科技膨胀症。人们逐渐无所敬畏。《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农耕生活,尚需定静才能虑得。现代文明,不知敬畏,不知边界,又何能定静,又怎能有安虑呢?无法安虑的现代文明,其发展带来了环境破坏、文化破坏、精神破坏,焦虑盛行,各种风险也就不期而至。
时下,需要我们对现代社会未来危机存有畏惧,对现代之路可能存在的风险心存警惧。思考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的风险如何治理无疑是当下发展应有的主题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围绕风险治理的主题,思考保险作为治理风险的成熟机制,其分险的内在机制能否被创新性地运用在公共风险治理领域;这一思考在结合浙江省省域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保险协同治理公共风险的协同功能、协同格局、协同机制等问题。
现代风险相伴着现代文明,但愿这一浅陋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正视相伴而来的现代风险!
蜗居城市一隅,多年来,那一段疾走的乡间小路在记忆里恍若昨日,相伴今时。
初高中阶段,我在县中走读。学校要求周一到周五来校上晚自习。学校离家的路程倒不远,约莫二十多分钟,途经一个小土坡,土坡上零星排列着几十座破旧的乱坟,杂草丛生,白天经过,坟口洞开,触手可及,禁不住背脊发凉。到晚间,风吹草动,野狗突吠,时令人胆战心惊。此时,也只然敛气凝神,脚力放轻,生怕惊动了静夜里的鬼魅,把我捉了去,成为鬼役。每当此时,平日里聊斋志怪书中读来的那些可怖情节,仿佛都随时可能在那儿发生。恐惧,攫住了我所有的注意,脚步轻而快,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我只是想尽快地远离这片坟地,虽然每个自修的晚上都要走过那里。
路上尚需经过一条河,黑黝黝的,河水奔腾远去,无声流向无际的稻田和远山。河上架一砖桥,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若至洪水时节,桥下洪水隆隆,桥身摇晃不已,此时,只有快步跑过,心才觉安。此桥此景,以致多年之后的现在,还会偶尔闯入我的梦境,梦中洪水滔滔,冲毁危桥,顷刻间,人已身陷旋涡。梦里不知是梦,醒时一头大汗。
过桥之后是一片水田,一口面积颇大的水塘。那时水塘靠路边南角口有一丛枝繁叶茂的竹林,小时候乡间鬼怪之谈总有几则与这口诡异的水塘和这一片竹林相关。年少如我,白天上学经过此地都要屏气凝神,快步疾走。晚间过此,一人单行,常盼明月皎皎,月朗无风;或盼他人路过,期以壮胆。
池塘过后是村口,一条潺潺小溪,儿童捉虾玩水,妇人捣衣浆被,甚是热闹。但热闹是白天的,一到晚上,这边清冷无人,只有附近两棵大树静谧狰狞。树干粗大,需两人伸手合抱,枝条稀疏。村里老人常言此两树已成精,专捉离群幼童,蔽匿藏之。每每经过此处,常愿有隐身魔毯,也愿树精早早入睡,如此,屏住呼吸,悄然而过。
过了两棵怪树,再走三百米,就到家了。一路紧张,一路害怕,只有快到家的时候,悬心放下,方觉安全。到了家,已是晚上快十点,那时,父母已准备休息。我故作镇定,跑进去与父母亲说一声,我回来了。然后准备吃晚饭。到厨房,饭菜都装在一个大瓷碗里,热腾腾的,想来母亲估摸我放学快到家了,提前预热好的。放学回家之路,恐惧之余,难免偶有奢盼,盼望爸妈哪一天能倚门候子,或者在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的时候在半路上迎一迎我这么一个担惊受怕的孩子;或者亮灯于家,为回家的孩子点亮后一程。但是,这些大可体现父爱、母爱的镜头,在我读初高中六年的夜归路上,都没有发生过。为一日三餐奔波的父亲、母亲,他们在朴素的生活中,忙的是一年四季的收成,操心的是孩子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村里大多数同龄的孩子要么未读书,要么已不读书,大凡都已经成为家里的新生劳力。而我,还能在尺寸方桌前静心读书,已是莫大的幸运,而晚间归来吃到的那碗热饭,让我感到永久的温暖。我猜测,每天晚修回家的种种害怕,我虽不说,我的父母也许有所了解,他们日常也在我耳边唠叨,说什么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堂堂正正,就没什么可怕的。现在,父亲离我而去,已有多年,在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我的父亲。当然,我也曾假设,如若当年的父亲上演一些半途接归儿的场面,我能否像现在一样,一人求学、工作在外泰然自若二十多年。
回忆过往,一个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害怕,那些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恐惧,让我不断成长。每天奔走在上学的路上,形单影只穿行在乡间路上,在雷电交加的晚上,在山寒水冷的深夜,在无数个害怕的夜色里,恐惧在心而未发,我时常默念“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以此来增加抵御鬼魅的勇气和力量。那个时候,“不做亏心事”成为我抵御所有可能在夜里蹦跳出来的各种妖魔鬼怪的法宝,也成为我日常克己修心的一个法则。心若明镜,只有不自欺,才能在有所畏惧的时候不害怕、不恐惧。《中庸》所言,“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就个人成长历程来看,虽然我未曾体验过什么是无所忌惮,但有所忌惮、有所恐惧,我则有着很深的体验。个人认为,有所忌惮、有所敬畏,无论于行为,于道德操守,都是有益的。
现代城市生活,灯火通明,少去了漆黑的处所,少去了树神草怪,人们逐渐失去了对黑暗、对未知应有的敬畏和恐惧。白天与黑夜边界日渐模糊,现代文明,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奔跑在高速路上,人类甚至畅想着未来技术将让人类永生。随着化合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类患上了科技膨胀症。人们逐渐无所敬畏。《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农耕生活,尚需定静才能虑得。现代文明,不知敬畏,不知边界,又何能定静,又怎能有安虑呢?无法安虑的现代文明,其发展带来了环境破坏、文化破坏、精神破坏,焦虑盛行,各种风险也就不期而至。
时下,需要我们对现代社会未来危机存有畏惧,对现代之路可能存在的风险心存警惧。思考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的风险如何治理无疑是当下发展应有的主题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围绕风险治理的主题,思考保险作为治理风险的成熟机制,其分险的内在机制能否被创新性地运用在公共风险治理领域;这一思考在结合浙江省省域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保险协同治理公共风险的协同功能、协同格局、协同机制等问题。
现代风险相伴着现代文明,但愿这一浅陋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正视相伴而来的现代风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