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财政部PPP实操专家10余年心血大公开
*PPP从业者工作指南
*从理论、实务到案例,手把手带你玩转中国PPP模式
《PPP模式的理论与政策》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部分主要就PPP发展的背景、国际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对PPP基础理论、当前的发展意义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就PPP的操作流程、运作方式、风险分配、融资与金融、产权与财税、监管与绩效等方面政策及与之关联的实践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系统提出了相应体制机制变革、制度安排和规范实施的具体建议。
《中国PPP模式的运作实务》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部分提出了基本建设程序与当前PPP流程的衔接、优化的建议,搭建了全生命周期PPP操作框架及核心要素,框架式解析了“两评一案”及PPP项目合同。
第二部分分析了相关运作实务,包括运作方式和交易结构、财务建模与定价、采购流程、融资运作、规范与创新等。
第三部分基于PPP全过程视角,对涉及的法律、财务、财政、金融、工程等常见的政策、实操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PPP模式的案例解析》
全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分析了18个领域PPP项目案例的运作模式及要点,并解读了背后的逻辑,重点对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应用领域,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49个PPP项目案例进行了解析。
下篇选取了5个有代表性的PPP项目案例,较为全面地呈现了PPP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PPP项目合同的具体文本内容和核心操作要点。
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桥梁、地铁、铁路
市政工程: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管道、集中供热
农业水利:农业灌溉、土地平整、综合水利、生态治理
科教文卫: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大剧院、体育馆
社会民生:旅游、养老、棚户区改造、充电设施
城镇综合开发:片区开发、新城区建设、工业园区、特色小镇
第一章 PPP模式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二章 国外PPP发展情况、经验和启示
第三章 PPP研究现状、理论基础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四章 当前我国推广PPP的现实需求与深远意义
第五章 PPP模式的核心特征、运作方式与当前操作流程
第六章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分担与应对
第七章 PPP项目的融资与金融
第八章 PPP项目的产权、会计、税收与财政管理
第九章 PPP项目监管、绩效评估与信息公开
第十章 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含PPP)的规范运作与风险防范
第十一章 PPP健康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与规范实施建议
第二章 PPP项目实施大纲、方案与合同要点
第三章 PPP模式的适用性、运作方式与交易结构的要素
第四章 PPP项目的财务建模与财务评价的应用
第五章 PPP项目的采购
第六章 PPP项目的融资
第七章 PPP项目的风险性、规范性与创新性
附录 PPP在全生命周期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解析
第一节 PPP相关概念与逻辑辨析、债务与预算
其他
上篇:PPP项目的商业模式与运作结构的案例分析
第一章 交通运输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3
第二章
市政工程(含公用事业)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27
第三章
农业、水利开发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60
第四章
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71
第五章
其他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98
第六章
城镇综合开发(片区开发)领域PPP项目运作案例及思考116
第七章 PPP项目商业模式初步总结与展望132
下篇:PPP项目“两评一案”与合同案例
第八章
公益性、准经营性PPP项目实施方案139
第九章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两评一案”170
附件:PPP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与合同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扩大,处于相对短缺状态。但是,财政约束日益收紧,单纯依赖政府已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简称为PPP)作为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受到世界各国青睐,方兴未艾。从我国实际出发,正式推广PPP起于2014年,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发展成绩斐然,但也存在“野蛮生长”问题。PPP规模的快速扩展,同时也表明我国PPP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合作中的各种风险也将日益显现,相关深层次的改革也须提上议事日程。
PPP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一种新模式,涉及不同性质主体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以前不曾有的民事关系、行政关系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同时,PPP也是公共治理的一个新路径,事关政府自身改革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构问题,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由此形成一种新规则,引发权利、权力及责任的新界定。这预示着公共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实质性变化。PPP不仅可以平滑财政支出压力,更好地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而且可渐渐扭转长期来形成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界域关系,以及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平面思维,继而从制度主义转向行为主义—行为合作。
PPP是基于长期性、平等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一种全程参与、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治关系。这种共治关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公共风险的多元共治关系,二是微观层面以项目“风险—收益”的分担与共享为核心的缔约关系。上述两层含义分别构成PPP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的学理基础。PPP是财政实现自身在国家治理中基础性、支柱性作用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其改革意义不亚于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PPP不是政府“甩包袱”,也不是免费午餐,潜在的各种风险不可忽视。若合作不当,只会加重财政、公众负担,并导致财政风险隐匿、道德风险蔓延。对政府来说,不应将其异化为融资工具,当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思路、行为的转变,以及相应体制机制的变革。
《PPP模式的理论与政策》、《中国PPP模式的运作实务》、《中国PPP模式的案例解析》这三本书着重研究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理论、政策,并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作、案例等层面进行解析。该套书体系完整、逻辑严谨、案例丰富、内容翔实,对PPP理论与实践所作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实务与案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示范性。
该套书的作者吉富星副教授是我指导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在这个领域及金融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再通过理论学习,研究能力提升很快,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方面是复合型的专家。他先后在大型企业从事投融资管理工作十余年,在大学从事投资、金融等方面教学、研究三年。近年来,他多次参加了财政部及其他机构的PPP课题研究、政策研讨,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此外,他作为专家参与了财政部/国家PPP示范项目评审工作,同时,兼任财政部PPP中心专家、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以及多个地方政府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金融顾问等。该套书在PPP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独到、深刻的理解,具有启发性,值得鼓励与肯定。当然,该套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之处。
基于我国国情的PPP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亟待深入拓展。PPP在全世界没有一个统一、权威定义,并不存在静态的最佳实践。毋庸置疑的是,PPP将带来一场持续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PPP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加强相关体制机制(财政、行政等)改革、强化制度(立法、政策、指南、合同等)安排、协同推进配套改革,切实消除财政机会主义、社会资本短期倾向,回归到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这一本义。PPP发展任重道远,不会是一片坦途,需要积极审慎、稳中求进、规范创新推进。
刘尚希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