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300906
1970年我初中毕业,供职天津动力机厂装配车间,装配钳工,时年17岁。篇习作《新的飞跃》大约2万多字,一气呵成。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我无下乡经历,但书中人物,涉及乡村生活。动笔前思路明确,反映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变化。改革开放,起步农村,小说完整地表现改革开放历史全貌,岂能回避农村这段生活。从农村跨入城市,小说如何自然过渡,我选择了知青返城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必须经过集中概括提炼,高于生活,出炉三个典型知青人物。
小说追求的是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我笔下的农村生活,皮毛肤浅,比不上入骨三分的纪实文学,但有实情成分。动笔前我曾多次采访老知情,翻阅相关资料。写长篇小说非比写短篇,在大学,老师曾讲过: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如此生动的比喻,概括了写文章的法则。写小说的开头要像凤头一般漂亮,所以我重视小说的开头。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进入到城市,如鱼得水,速度加快。故事讲得再精彩,也不能忽视塑造人物,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写人是关键。
业余时间轻松地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即《致我们从未逝去的青春》《御厨》(后更名《诀别紫禁城》)。《致我们从未逝去的青春》写的就是我对生活中的感受,所涉及的人与事,多为虚构。我自谋生路,给民营企业跑过业务,做过二手汽车生意,故对天津的出租汽车行业颇为了解。没乡村生活,我曾带领30多名下岗职工干过保洁工作,我负责给他们找活干,休息时他们就给我讲乡下时的趣闻乐事,所以我才能写出静海那段生活故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