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156612
内容简介
钢和泰(Alexander von Stall—Holstein,1877-1937),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梵语学者。生于俄属爱沙尼亚,获德国哈勒-威登伯格大学博士学位,后游学英法各国。历任彼得格勒大学助理梵文教授。北京大学梵文与宗教学讲师、教授、漓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哈佛大学教授。他在北京创办申印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网时多年在其寓所主持研习多语种佛教文献的家庭式研讨班。此外,他还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中研院”史语所特约研究员、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他与当时国内外学术界交往密切,汉学家如高本汉,伯希和,戴密微等人,国内学者如陈寅恪、胡适、赵元任、王云五、汤用彤、吴宓等人,均与其有深厚交谊。
本书是部钢和泰评传。作者博采哈佛燕京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钢和泰往来书信及相关著述,首次再现了这位东方学大师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风貌。
本书是部钢和泰评传。作者博采哈佛燕京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钢和泰往来书信及相关著述,首次再现了这位东方学大师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风貌。
目 录
前言
上篇 钢和泰生平考
章 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游学之路
第三章 初进北京
第四章 哈佛一年
第五章 再回北京
中篇 钢和泰与中国近现代学术
第六章 钢和泰之梦
第七章 钢和泰与中国学术界
第八章 钢和泰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
第九章 钢和泰的佛教文献研究
第十章 钢和泰对中国藏学的贡献
下篇 钢和泰与哈佛大学
第十一章 受聘哈佛
第十二章 钢和泰及其中印研究所
第十三章 群星璀璨——钢和泰的研究助手
第十四章 哈佛燕京学社赴华留学生
第十五章 永远的遗憾——学者的陨落
附录
一 1930年2月19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二 1931年2月18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三 1932年2月18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四 1933年2月25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五 1934年2月27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六 1935年2月27日钢和泰向叶理绥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七 1936年2月27日钢和泰向叶理绥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上篇 钢和泰生平考
章 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游学之路
第三章 初进北京
第四章 哈佛一年
第五章 再回北京
中篇 钢和泰与中国近现代学术
第六章 钢和泰之梦
第七章 钢和泰与中国学术界
第八章 钢和泰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
第九章 钢和泰的佛教文献研究
第十章 钢和泰对中国藏学的贡献
下篇 钢和泰与哈佛大学
第十一章 受聘哈佛
第十二章 钢和泰及其中印研究所
第十三章 群星璀璨——钢和泰的研究助手
第十四章 哈佛燕京学社赴华留学生
第十五章 永远的遗憾——学者的陨落
附录
一 1930年2月19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二 1931年2月18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三 1932年2月18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四 1933年2月25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五 1934年2月27日钢和泰向蔡斯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六 1935年2月27日钢和泰向叶理绥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七 1936年2月27日钢和泰向叶理绥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在线试读
上篇 钢和泰生平考
第二章 游学之路
说起来,出身名门的钢和泰男爵,根本不需要为衣食担忧,根本不需要为工作发愁。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典型贵族贤达的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好像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去度过一生。他天生闲不下来,天生对学问情有独钟,即是一个做学问的天才。
于是,就在1901年,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5岁的他,并没有回到爱沙尼亚的领地过体面的贵族生活,而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急不可耐地去接受人生中的一次次挑战,准备自己闯出一番事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样的话,他就必须有自己的活动平台,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而这种平台或空间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即必须通过种种资格考试,获得某种职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他就到俄国,在圣彼得堡轻松通过了称之为“Russian M.Litt.Examination”的专门考试。据说这是圣彼得堡帝国大学的教师资格考试,一般人很难通过这一考试。他之所以参加这次考试,是因为博士论文的成功加上优秀的古典学问基础及天赋,使得他在导师们的眼中成为一个天生注定的学者。为此,他到俄国后,鼎鼎大名的彻尔巴斯基和奥登堡就鼓励他考试,以便今后在帝国大学任教。
……
第二章 游学之路
说起来,出身名门的钢和泰男爵,根本不需要为衣食担忧,根本不需要为工作发愁。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典型贵族贤达的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好像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去度过一生。他天生闲不下来,天生对学问情有独钟,即是一个做学问的天才。
于是,就在1901年,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5岁的他,并没有回到爱沙尼亚的领地过体面的贵族生活,而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急不可耐地去接受人生中的一次次挑战,准备自己闯出一番事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样的话,他就必须有自己的活动平台,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而这种平台或空间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即必须通过种种资格考试,获得某种职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他就到俄国,在圣彼得堡轻松通过了称之为“Russian M.Litt.Examination”的专门考试。据说这是圣彼得堡帝国大学的教师资格考试,一般人很难通过这一考试。他之所以参加这次考试,是因为博士论文的成功加上优秀的古典学问基础及天赋,使得他在导师们的眼中成为一个天生注定的学者。为此,他到俄国后,鼎鼎大名的彻尔巴斯基和奥登堡就鼓励他考试,以便今后在帝国大学任教。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