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7918
文笔优美的史学档案
孙毓汶(1833-1899),晚清重臣。曾任总理衙门行走、军机大臣,刑部、户部、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是近代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所存手稿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本 次整理,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辑所收“孙毓汶档”为底本,收录了其于同治六年五月至十二月赴蜀任主考时所撰《蜀游日记》,同治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三月赴福 建任学政时所撰《使闽日记》,以及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一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用消费记录,同光时期的信件和奏折底稿等五部分内容。 此外,还收入满族大臣乌拉布光绪十年与孙毓汶同赴湖北查案所撰行程日记一册。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 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 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 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 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 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 文明还没能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 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 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 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 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 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 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 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 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 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 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 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 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 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 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 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 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 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 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 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 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 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 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 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 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 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卷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 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 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 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 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孙毓汶日记信稿奏折(外一种)
目录
目录
前言1
蜀游日记
使闽日记
日用流水
孙毓汶信稿
孙毓汶奏折稿
附一:孙毓汶诗稿
附二:湖北纪程
附三: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前言
孙毓汶(1834—1899),字莱山,一作莱杉,号迟盦。山东济宁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祖孙玉庭,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其父孙瑞珍,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堂兄孙毓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状元,官至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布政使。
孙毓汶自幼受业,咸丰二年(1852),顺天乡试中举人。六年(1856),参加会试、殿试,考取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编修,该科状元为翁同龢。同治五年(1866),擢侍讲学士,先后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福建学政。光绪年间,深受重用,五年(1879),迁詹事府詹事,提督安徽学政;又擢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七年(1881),授工部右侍郎;九年(1883),迁左侍郎;十年(1884),兼署刑部左侍郎,奉旨赴湖北、江西、河南查办案件,二月十三日,“甲申易枢”,奉旨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旋出京查案;十一年(1885),奉旨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任军机大臣;又协助庆郡王奕劻与英、法签约;十四年(1888),调任吏部右侍郎;十五年(1889),擢刑部尚书,兼户部尚书;十七年(1891),兼兵部尚书;十九年(1893),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二十年(1894),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一年(1895),因病解职;二十五年(1899),卒,谥文恪。
在晚清政坛上,孙毓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近代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孙毓汶不仅具有突出的政治地位,还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诗文、工书法、好收藏。
孙毓汶现存手稿及相关文献,以影印形式收录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辑)“孙毓汶档”,有日记、信函、奏折、日用流水、诗歌、试卷及诗文点评、抄录佛经等内容,其中具有史料价值者主要有:
1. 《蜀游日记》,同治六年(1867)五月至十二月赴蜀任主考所撰;
2. 《使闽日记》,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至十一年(1872)三月赴闽任学政所撰;
3. 《日用流水》,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一日(1887年7月21日)至九月二十九日(11月14日)日用消费记录;
4. 信件底稿,以同治九年(1870)至十一年(1872)福建学政任职时期为丰富;
5. 奏折底稿,主要集中在光绪年间。
此外,中国国家图书馆方志库中有稿本《湖北纪程》一册,署名为孙毓汶。经辨识,应为乌拉布所撰。光绪十年(1884),孙毓汶与乌拉布奉旨前往湖北查办事件,乌拉布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光绪十年二月廿七日(1884年3月24日)至十二月初三日癸酉(1885年1月18日)期间的经历,内容多与孙毓汶相关,故作为附录。孙毓汶档案中,甲戌、乙亥年,即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元年(1875)年间,返乡丁母忧,有《归田述感一百首》,又称《迟盦集杜百首》,在集杜诗史中颇有价值,与其他零散诗篇,亦附录于后。
此次整理,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辑)“孙毓汶档”中的影印稿为底本,乌拉布《湖北纪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方志库稿本为底本。整理时,原稿除涉及辨义处和其他特殊情况,皆用简化字;年号及阴历所记的年、月、日之后增加公元纪年,以圆括号注其后;原稿漫漶不清或不能辨识之字,用方框符号“□”代替;有衍字者,以“【】”括出,页下注明眉批、夹批等衍出形式;原稿确为误字者,以圆括号“()”括出误字,后继以方括号“[ ]”括出改字;原稿中一些通假字、异体字,如莫为“暮”之本字,谭通“谈”,均同“韵”等,以及避讳之字,如“丘”避孔子之讳作“邱”等,考虑到清人用法,皆保留原貌;原稿中所用符号,如“○”等,亦原样标出;原稿中部分记数为苏州码,皆改为汉字记数;原稿中有明显数目错误者,以页下注释标明;原稿夹注小字,今用小五号字体排印;原稿中尊称、敬词,整理时不再抬头、空格;前后不一致的同一人名,以页下注释标出;文中某些表达,如同治六年六月初十日“云陕省匪正在肆扰凤岐一带”指“同治陕甘回变”,涉及民族问题,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本文依照手稿原貌未作改动。为方便读者,还编制了《蜀游日记》《使闽日记》《湖北纪程》的人名索引。
信件底稿、奏折底稿以及《湖北纪程》部分内容,字迹潦草、涂抹甚多,颇难辨识。加之自己学养不厚,难免有错,敬请方家不吝赐正。
在整理过程中,佟培基教授、裴喆先生、杨亮先生在疑难字辨识方面给予帮助,王军敏协助校对、录入,谨致谢忱。
陈丽丽于2017年5月
孙毓汶日记信稿奏折(外一种)
蜀游日记
蜀游日记
同治六年(1867)五月至十二月
同治丁卯五月二十二日(1867年6月23日)蒙恩简放四川正考官,戒行酬酢,不暇为日记,记始于启行日。
六月初四日(7月5日)寅正刻,过若农寓同行。若农已先往普济堂坐候,到寺略谈,即启行。巳正至长新店早饭。自出门即微雨,卯刻雨稍大。久旱得此,虽行役沾湿,亦足快也。巳刻,晴。午初三刻,至良乡,县令陈小亭名镜清,济宁同乡挹露先生族侄。差人持帖来。是日过卢沟,看西山朝爽,(致)[自]有画意。回忆庚戌秋游西山经此桥,已十八寒暑矣。晚馔颇佳,饮酒一斗,偕若翁作喜雨联句,依宋人禁体字,涉雨部、水部不用。诗载若农日记,俟补录。自京至长新店四十五里,又二十五里至良乡。【晚,县令遣人送印结一纸,廪给银三钱九分,以后日日如是,不复记。】此为眉批,据上下文内容附于此。
初五日(7月6日)寅初,启行,二十五里,卯初二刻,至豆店,早饭。是日晴,景甚好。日出时在睡梦中,比醒,则铜钲高挂矣。询店人,昨日得雨不及寸。辰正起身,四十五里,未初,至涿州,州牧郝君联薇字近垣,栖霞,军功。遣人持帖来。轿夫回寄家信。是日,过谢河赵五昆仲之门,以行急不及通候,小憩村旁柳阴之下,遥望其门,久无人出,不禁有“身行万里,僧卧一庵”之感。午后,甚热。晚与若农论文,投间抵隙,甚有味。
初六日(7月7日)晴,大热。子正刻,起身。三十五里,日出至高碑店。早饭后,行三十五里,巳初刻,定兴寓河阳书院。拟次日加站至保阳。豫嘱办差家人于本日亥刻齐集夫马。与若农戏语,自后便拟昼伏夜动,不审如愿不也。未入城,县令徐润苍名霖,江苏人,供事。遣人持帖来迎。夕,更热,眠时许。亥正刻,起身,行七十里。徐令送扇,索书。夜有风,颇凉爽。【十里,过白沟河,八人肩舆涉水过,不用舟。】此为眉批,据上下文内容附于此。
初七日(7月8日)卯刻,至安肃,早饭。县令程小韩名光滢,丁酉拔贡,甲辰北榜,行二。遣人持帖来送素菜数盘,甚佳。是日,晴,有风。早饭毕,又五十里,至保定西关住宿。时午末未初,刘荫渠制军、钟石帆方伯、张廉访、振声。代理县令王君兰广、香圃,行二,乙酉拔贡,河南修武人。清河道柏观察、春。保定府费太守,学曾。先后各以帖来候。作家书并寄啸庵先生,信托石帆方伯转寄。傍晚荫渠制军来拜。费太守送探信来阅,内有云文明团接传单。张宗愚一股已由荆子关窜至河南朱仙镇一带,此行由何路入川,须至正定再议矣。方荣自川假归,询以入川道路。渠自峡江至宜昌,复陆经襄樊北上,云途遇贵州、广西各典试,皆由此路而去,但是西贼未出关时情事耳。行馆系东屋,夕照酷热,溷臭逼人,苍蝇之多,竟难算数譬喻。仍嘱办差人早集夫马。若农腹小痛,旋愈。
初八日(7月9日)丑正,起身,行六十里,辰初刻,至方顺桥。起身不数里,改由田间小路。前数日有雨,地气稍润,秋禾大半布种。一路村墟不断,林阴相接,深树鸣蝉,曲桥转马。观村中人戽水灌园,横流交络。小池积水,蒲稗有香。连日旱途焦烁,地几不毛,忽睹此境,顿觉心眼都润。途经尧母陵,在县城东门内,门扃不得入。墙宇虽剥落,树木颇盛,回忆少小时赴秦陇、豫章皆经此,今恍惚梦中曾到也。行馆在南关内,到后,县令刘芥乡名福龄,行四,河南人,丁酉举人,甲辰大挑。遣人来候。晡时更热。亥刻,集夫马。
初九日(7月10日)子正,启程,轿夫甚健捷。夜半至清风店少憩,三十里仅一时。卯初,至定州,早饭。州牧汪君鸣和吴县人,柳门本家,号少庵,行一。遣人来候。清晨,微云蔽日,不甚热。午后,有微雨数点。复行五十里,至新乐,县令丁崇雅廉村,行二,云南人,监生。遣人持帖来。肩舆中,口占《望都道中》一首:“村蹊宛转树交柯,万绿阴中策传过。官道两行高荫柳,平田百里晚栽禾。檐牙青积知烟重,犁齿黄深验雨多。诞圣中天佳气在,庆都陵寝自巍峨。”祠有纯庙御书“中天诞圣”四字额。傍晚,又微雨,旋起西北风,云渐散矣。得雨微凉,浓睡两时许。
初十日(7月11日)丑初刻,起程。四十五里,卯刻,抵伏城驿,早饭。【是日晴,不甚热。】此为眉批,据上下文内容附于此。先(至)[致]正定邑令郑心慈同年一书,商入川之路。冷印中令郎蕴华任正定府经历,接至伏城,延入略谈,即起身。未初刻,到正定,入城,宿风动书院,正房六间,甚轩爽。有《唐清河王李公纪功载政颂》,大书深刻,字甚遒宕,篆额亦得斯相法脉。如此胜迹而府志不载,不可解也。拟归时觅工拓之。王秋浦太守送水礼六色,留茶叶、西瓜,余璧之。冷世兄送点心、大米,受之。郑心慈来见,并送来探报三纸,云陕省匪正在肆扰凤岐一带,旧站断不可去,且入川一路多被贼氛,人烟稀少,官过狼行,即张逆他窜,亦难行走。遂定计南下,过河后问程前进可耳。仍嘱亥刻集夫马。以家信托心慈递。
十一日(7月12日)丑正,起程,行十里,过滹沱河,八十里,到滦城,早饭。县令任恺堂名凯,行八,聊城人,军功。与朱实甫中表弟兄。来见,云近日河南无警报。酒馔极佳,周旋甚至。又四十五里,至赵州南关住宿。是日里数颇大,到行馆已未末申初矣。州牧刘子玉名锡榖,亦章邱同乡,戊子举人。遣人迎候。自望都以南,林木渐多,正定府界,井泉遂盛,大率以桔皋灌田。滦城十九、初三得雨两次,晚秋一律布种,弥望青葱,非复保阳以北枯焦景象也。是日晴,有风,不甚热。自滦城至此,多行田梗细路。
十二日(7月13日)丑正,起程,行六十里,辰初刻到柏乡。县令邱镜山名对欣,广东人,丙辰同门。来行馆晤谈。饭毕起身,又六十里,至内邱宿。中过沙河一道,平沙细流,不过数武,六七人肩舆径涉。到店已申刻,县令赵文波名,河南新乡人,廪贡生。来见。连日大站趱行,驮骡疲乏。明日拟行六十里,住顺德,少纾人力。镜山、文波皆云河南无警信。柏乡咸丰癸丑曾经兵燹,民气未复,内邱以北多沙田石子,道路不平,墩台倾毁,遗址犹存。自京至正定八站,皆指西南;自正定赴滦城,则折而东南;滦城南指赵州、柏乡,到内邱,则又折归西南正路也。是日晴,有风,午后西山云起,微有雷声。晡后大风扬沙,继之以雨,惜少顷即止。
十三日(7月14日)黎明起程。六十里,午初,到顺德南关住宿。太守任道镕号筱园,行二,江苏上元,己酉拔贡、代理县令梅宗望均遣人迎候。亥正,起程。
十四日(7月15日)寅正刻,至临洺关,早饭。地属广平府永年县,县令王子范名德炳,甲辰进士,河南鹿邑人,江右臬德固之兄,铁樵胞伯。遣人持帖来。又四十五里,午初,至邯郸县宿。县令侯介屏名国藩,军功,广东人,行一。遣人持帖来。去县城二十里,道经卢生祠。【俗称“黄(梁)[粱]梦”。】此为眉批,据上下文内容附于此。正殿凡三层,前钟离像,中纯阳,后卢生卧像。前殿有亭,环亭有池,无水。题壁诗句极多,无佳者。魏环溪尚书四绝差胜。联语百菊溪多。殿宇虽未甚剥落,然了无意趣,与若农饮茶一盏而去。道士屈一膝迎候,村民观者如堵,令人不可耐也。若农有诗,余告不敏矣。两日皆晴明,雨后不甚热。亥初二刻,起程,轿夫甚趫健,与保阳不殊,行七十里。
十五日(7月16日)寅初二刻,到磁州驿舍,州牧王简差人迎候,送酒馔,颇可。糟蒸鸭子甚肥,有京都味。发邯郸,五十里,为杜村铺。出村不二里,肩舆梦寐中,忽闻蛙声阁阁,急起视,见夹道陂渠,连延不绝。月华如洗,荇藻交横,风露香扑鼻如芸。沿溪多老柳,屈腰临水,作危坐持钓状。余性本乐水泉,更久行黄尘坱莽中,得此不啻拱璧。询舆人以水所由来,盖滏河余流,溢而为此。磁州旧名滏阳,环城带水通流,芰荷弥目,村女捣衣溪石上,绰有水乡风味也。饭毕,复行三十五里,至丰乐镇宿,行馆颇轩敝,地属彰德府安阳县。县令瑞君名徵,字梦兰。遣人持帖来。未至镇,里许,渡彰河,船无篙桨,数人在水中推挽而过。【渡漳河而南,便为河南界。】此为眉批,据上下文内容附于此。口占五言一律赠若农:“邯山忽已尽,策马渡清漳。沙转惊风白,波翻畏日黄。同舟怀李郭,夹宅叹周张。共济资良勖,幽居计未遑。”补录《出都日喜雨联句字涉水部、雨部皆不用》:“朝发京邑间,田。元阴起川陆。横林栖素烟,汶。远岫蔽初旭。微甘下纷糅,田。暗响通扑簌。枯叶鸣万蚕,汶。新葵扫千蠋。平畎尘已静,田。亢野气皆肃。高腴酌天醽,汶。下隰腻行毂。虽非依旬膏,田。差减赈饥粟。诚祈粲穆容,汶。卑听慰殷瞩。伊予奉宸眷,田。愧我缀芳躅。白贺思齐赓,汶。苏记喜共续。寸铁各能战,田。一石敢轻触。展簟夏已秋,汶。旅梦纾跼束。田。”《苦旱行补初六日作》:“呜呼皇天久不雨,蜀道遄征迫严暑。兀臬行縢困炮煮,昼伏夜动乃如鼠。自京而南日三五,不见青苗但黄土。钩针微芒号禾黍,废井尘沙埋辘轳。缩颈材鸠喑不语,道旁暍夫横枕股。西山火云赤如炬,桑干长河无线缕。涿鹿团旗光昈昈,赭背防兵荷戈弩。中原悍贼猛彪虎,西略咸秦东过鲁。河决十年不复堵,断溜平潢资御侮。畿南六军纷树羽,转运征输竭州府。绥丰无望积仓庾,何堪旱魃更为苦。茅店悲歌碎瓦釜,和以田祈喧赛鼓。安得天公收震怒,风伯雨师不龃龉。自卯及酉子及午,浃辰滂沱遍三辅。多稼芃芃原膴膴,桑林诚求慰圣主。吁嗟乎,何时此象得快睹。泥淖奔腾亦轩舞,远役沾湿何足数。”晚饭有淇水鲫鱼,甚鲜美。亥初二刻,起程,行三十五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