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998200
内容简介
《一条圣洁的河》主要内容包括一条圣洁的河,一个人的爱有多深,真情像草原一样辽阔,白云下面是贺兰,我当以怎样的方式向你致敬,书名中的真情实感,寒冬里的融融暖意,灵魂在高原上舞蹈,我与燕麦的故事,窗前有棵苹果树,心静酿得奶酒醇,诗意在春雪上泛着银光,路上的记忆,拜谒延福寺,“盟”字的美意之考,2005,告别阿拉善,肃北蒙古,有书看是很幸福的,银海拾贝,速写罗永辉。
目 录
一条圣洁的河
一个人的爱有多深
真情像草原一样辽阔
白云下面是贺兰
我当以怎样的方式向你致敬
书名中的真情实感
寒冬里的融融暖意
灵魂在高原上舞蹈
我与燕麦的故事
窗前有棵苹果树
心静酿得奶酒醇
诗意在春雪上泛着银光
路上的记忆
拜谒延福寺
“盟”字的美意之考
2005,告别阿拉善
肃北蒙古
有书看是很幸福的
银海拾贝
速写罗永辉
一个人的爱有多深
真情像草原一样辽阔
白云下面是贺兰
我当以怎样的方式向你致敬
书名中的真情实感
寒冬里的融融暖意
灵魂在高原上舞蹈
我与燕麦的故事
窗前有棵苹果树
心静酿得奶酒醇
诗意在春雪上泛着银光
路上的记忆
拜谒延福寺
“盟”字的美意之考
2005,告别阿拉善
肃北蒙古
有书看是很幸福的
银海拾贝
速写罗永辉
免费在线读
《一条圣洁的河》:
总是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细细品味,这背后或内里究竟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生活并且工作在内蒙古的我来说,近六十年的人生中,草原这个家是什么,那一定不是醉饮烈酒后的狂歌,也一定不是一首浪子抒怀的诗章就可以全部表达对它的眷顾。
经常看到,那些到过草原上游玩的人们,包括一些新闻记者们,在来过草原、看过草原之后,听到他们最大的感慨,也只是——啊,草原太漂亮了。要不就是“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之类的。其实,仅凭一个“漂亮”来描述草原是不准确的。我总对此有用词不当的感觉。民族风格的吃吃喝喝,那更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文的全部。
所以,我也常常自问,这些朋友们的感叹,虽然是发自内心,也带着他们的激动和激情,但这是真正对草原乃至对蒙古民族的了解吗?我认为还是欠缺了一些,如果说得直白一点儿,你也只是在草原上玩儿了一把而已。
草原的内涵是什么?草原的走向又是什么?它的来龙去脉演绎了什么?马背民族的历史里,它的豪爽奔放、智慧勇敢、内敛豁达等,是怎样记载在它史诗般的英雄传说中?又怎样留给人们那么多的猜想和神秘感?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人们的谈资与追问的话题。
而对于我,或者说草原上的一代蒙古族后人来说,孩子们因对母语割断,少了民族基因中一个重要的符号,会使自己失去对先祖的认知。你会成为一个连马头琴旋律都听不懂的人,一个连长调牧歌都听不懂的人,尽管你可能会拉马头琴,会唱长调牧歌甚至“呼麦”,然而那也只是停留在音乐符号层面的表现表演上。你的血液中,不会再有那样一种生命本质的激越和律动。母语的流失等同于一个后人的贫血。
你能看懂为什么在悠然的蒙古族文字中,那以音节的组合下,一个字词一个字词的、由上而下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排列方式吗?那不就是一个一个彪悍的骑手,以字词的个体,向着远方前行,而又以横着的一句话~句话的排列组合,呈现在大地上的奔腾。这种集约化的烈马扬鬃里,选择的横排而不是纵队,那也说不定是有其文化的含义的。一是在马上,横着行走,可以随时随地与左右同伴及时交流。二是生态的出发点就是脚下。横着行走,马蹄踩过的草地不会留下太深的凹痕,被踩过后很快又会站立起来,如果以前后队列,那一次又一次地踩踏,蹄下的青草就会在倒覆之后难以复苏了。这会造成对草原的永久伤害。
你知道为什么过去一个游牧的部落在迁徙中,对走过的草地要三年到五年才返回来吗?有的草场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再次回来安包驻牧。就是现在放牧中的每一个牧户,也是一年中冬夏营盘要轮转替换的。草原的辽阔那是所有牧人的辽阔,他们会分享这种辽阔。辽阔在草原上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放牧的方式。
你知道为什么一个游牧着的家庭或合作者(多以亲戚组合),要让马群走在头里,家中的老人、妇女、儿童、辎重和牛群,一定要在去往目的地的中间行进,这是第二部分的组成。而羊群,又会是漫不经心地走在迁徙的尾声,构成了走场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在名副其实地游。很多时间,羊群总是在马群、蒙古包和牛群到达新敖特半月二十天后,才跟了进来,这时候的羊也是吃得滚瓜流油。这都是出于考虑生态与畜群平衡的目的。
你知道为什么在遭遇到连续大风的日子里,牧人们坚持着不生火煮茶做饭,那是怕大风的强力,从烟囱里吸出火星而引发草原大火。这个时候的艰苦和坚守是需要怎样的耐心和韧性。
……
总是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细细品味,这背后或内里究竟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生活并且工作在内蒙古的我来说,近六十年的人生中,草原这个家是什么,那一定不是醉饮烈酒后的狂歌,也一定不是一首浪子抒怀的诗章就可以全部表达对它的眷顾。
经常看到,那些到过草原上游玩的人们,包括一些新闻记者们,在来过草原、看过草原之后,听到他们最大的感慨,也只是——啊,草原太漂亮了。要不就是“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之类的。其实,仅凭一个“漂亮”来描述草原是不准确的。我总对此有用词不当的感觉。民族风格的吃吃喝喝,那更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文的全部。
所以,我也常常自问,这些朋友们的感叹,虽然是发自内心,也带着他们的激动和激情,但这是真正对草原乃至对蒙古民族的了解吗?我认为还是欠缺了一些,如果说得直白一点儿,你也只是在草原上玩儿了一把而已。
草原的内涵是什么?草原的走向又是什么?它的来龙去脉演绎了什么?马背民族的历史里,它的豪爽奔放、智慧勇敢、内敛豁达等,是怎样记载在它史诗般的英雄传说中?又怎样留给人们那么多的猜想和神秘感?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人们的谈资与追问的话题。
而对于我,或者说草原上的一代蒙古族后人来说,孩子们因对母语割断,少了民族基因中一个重要的符号,会使自己失去对先祖的认知。你会成为一个连马头琴旋律都听不懂的人,一个连长调牧歌都听不懂的人,尽管你可能会拉马头琴,会唱长调牧歌甚至“呼麦”,然而那也只是停留在音乐符号层面的表现表演上。你的血液中,不会再有那样一种生命本质的激越和律动。母语的流失等同于一个后人的贫血。
你能看懂为什么在悠然的蒙古族文字中,那以音节的组合下,一个字词一个字词的、由上而下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排列方式吗?那不就是一个一个彪悍的骑手,以字词的个体,向着远方前行,而又以横着的一句话~句话的排列组合,呈现在大地上的奔腾。这种集约化的烈马扬鬃里,选择的横排而不是纵队,那也说不定是有其文化的含义的。一是在马上,横着行走,可以随时随地与左右同伴及时交流。二是生态的出发点就是脚下。横着行走,马蹄踩过的草地不会留下太深的凹痕,被踩过后很快又会站立起来,如果以前后队列,那一次又一次地踩踏,蹄下的青草就会在倒覆之后难以复苏了。这会造成对草原的永久伤害。
你知道为什么过去一个游牧的部落在迁徙中,对走过的草地要三年到五年才返回来吗?有的草场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再次回来安包驻牧。就是现在放牧中的每一个牧户,也是一年中冬夏营盘要轮转替换的。草原的辽阔那是所有牧人的辽阔,他们会分享这种辽阔。辽阔在草原上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放牧的方式。
你知道为什么一个游牧着的家庭或合作者(多以亲戚组合),要让马群走在头里,家中的老人、妇女、儿童、辎重和牛群,一定要在去往目的地的中间行进,这是第二部分的组成。而羊群,又会是漫不经心地走在迁徙的尾声,构成了走场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在名副其实地游。很多时间,羊群总是在马群、蒙古包和牛群到达新敖特半月二十天后,才跟了进来,这时候的羊也是吃得滚瓜流油。这都是出于考虑生态与畜群平衡的目的。
你知道为什么在遭遇到连续大风的日子里,牧人们坚持着不生火煮茶做饭,那是怕大风的强力,从烟囱里吸出火星而引发草原大火。这个时候的艰苦和坚守是需要怎样的耐心和韧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