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6407
《冲突的战略》是博弈论的开山鼻祖托马斯?谢林的代表作。本书*早出版于1960年,到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中间隔了45年。在这45年里,本书每年都在重印,从未间断。是美国大学经济学的必读书。
本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专著,然而它的读者却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被各种领域的人阅读:无论你是公务员还是教师,无论你是军人还是普通老百姓,无论你是单身狗还是已婚男女,博弈无处不在,而《冲突的战略》能教给你许多处理外交、顶层问题及内政事务甚至紧急事态的道理。
谢林首次在本书中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讨价还价理论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尽管当时谢林并没有刻意强调正式建立模型问题,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而定形,而他所定义的概念也成为博弈理论中*基本的概念,比如,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胁就源自谢林的可行均衡概念。
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博弈论的新发展并且加速了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特别是他对战略承诺的研究为许多现象(比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政治决策权的授权等)给出了解释,并由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译者序 托马斯?谢林其人其文
1980年版序
第一部分 战略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1章 发育迟缓的国际战略科学
第2章论谈判
第3章 谈判、沟通与有限战争
第二部分 给博弈论重新定向74
第4章 迈向相依决策理论
第5章 实施、沟通与战略举动
第6章 博弈论与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有着随机成分的战略
第7章 承诺和威胁的随机化
第8章 留有变数的威胁
第四部分 突袭:对互不信任的研究
第9章 对突袭的相互恐惧
第10章 突袭与裁军
附录 167
附录A 核武器与有限战争 167
附录B 为了放弃博弈论的对称性
附录C 重释“非合作”博弈的解概念
惊情六十年:广岛的遗产——托马斯?谢林2005年12月8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英中译名对照
人为什么不是两栖动物
——《冲突的战略》译后记
译者序
王水雄
一、出格的经济学家
托马斯·谢林1921年4月出生于加州奥克兰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4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到了华盛顿特区,参与过美国政府预算署(1943至1946年)的工作。自194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开始其研究生学业,1948年完成了所有的课程,随即加入了马歇尔计划(1948至1950年)。在丹麦工作一年,在巴黎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回到华盛顿特区为总统工作了3年时间(1950至1953年,时任美国总统为哈里·杜鲁门)。他在政府中的工作涉及处理大量的磋商或谈判,特别是国际谈判问题。在此期间,1951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原本可以在政府机构持续地呆下去,但是他实在是厌倦了这一工作。
1953年,当耶鲁大学给他提供了一个经济学副教授的岗位后,他就去了这所大学。这里的学术环境使他成了一名“经济学家”。1958-1959年,他任职于兰德公司。期间的在1958年,他被哈佛大学聘任用为经济学教授,1969年加入该校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成了政治经济学路修斯·利陶尔讲座教授。在此,他一直工作到1990年。1990年到2003年,他作为教授任教于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1994年到1999年期间,他还在奥地利拉克森堡的应用体系分析国际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他的荣誉身份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等。
谢林曾在《选择与结果》这样一本文集中将自己描述为是一个“出格的经济学家”。在笔者看来,他做的不少研究在取向上与另一个“出格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有相通之处,他们都力图让自己的理论直面社会生活,而不是像不少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在前提假设上就已经开始抽离乃至背离现实过远。尽管谢林的《冲突的战略》在事实上探讨的就是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交易成本高昂背景下的权利界分及其结果问题,但是与科斯统一地提出引人注目的交易成本和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等概念不同,谢林并没有费力气去呈现这类高度抽象的、与新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话性质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谢林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谢林的研究所涉及的现实领域极为广泛,从军控、戒烟、犯罪、能源、对外援助、环境治理、生育选择、种族隔离与融合等等,几乎对重要的社会政策领域无所不包。在社会政策研究中,谢林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应该突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误解。他主张,“免费的午餐”几乎处处皆有,做出良好的制度设计来协调人际冲突,便是寻找“免费的午餐”的重要的方式。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字路口广为使用的红绿灯制度。站在处置冲突、“利用冲突来避免冲突”进而达成合作、军控的角度来理解《冲突的战略》,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寻求合作的著作,正如我们喜欢称《孙子兵法》是一部慎战、反战的和平主义的著作一样。
就谢林用于分析的理论工具而言,主要来源于《冲突的战略》这本书中经过改造的博弈论思路。他的另一部影响较大的著作《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主要研究具有一定相互影响力的个体动机,如何影响同时又受缚于系统层面的结构性因素,基于这样的规律尝试提出一些政策和机制设计的原则。《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在分析上将双人博弈扩展到多人博弈,任责思想特别是“聚点”理论在其中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深化。
二、任责与谈判艺术
“任责”(commitment或commit)一词在谢林的战略学思想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关于任责,谢林在《任责的战略漫谈》一书中有比较集中的回顾性总结。他说,有些同事猜测他应该是“commitment”这个概念的创始人。这诚然让他高兴,但他却必须谦虚地否认。这是因为早在2400年前,色诺芬就对此有所感悟。彼时,色诺芬的部队被波斯人追赶,停在了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沟壑的一边。他的一个将军对这种无路可逃的境况表示惊恐,色诺芬却安慰他说,在即将作战时,我方背对难以逾越的沟壑,其实恰恰是我们应该求之不得的境况。我方应该对敌方认为对他而言“从任何方向撤退都是容易的”这一点感到高兴,而且我们自己却应从当前所处的位置懂得,对我方而言除非是战斗获胜,否则就无安全可言。显然,色诺芬的这种想法这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死地则战”是极其相似的!
那么,在这里,什么是任责呢?谢林随后的一段文字对此进行了总括性界定。他说:
我使用“任责”一词意,指变得承担责任、受到约束或负有义务于某种行为进程,或不作为的进程,或对未来行为的某种控制。它意味着放弃某些选项,排除某些选择,屈从于对行为者未来行为的某种控制。而且这么做是故意的,带有某种目的性。其目的是为了影响某个其他人的选择。任责通过影响其他人对任责方行为的预期来达到这一目的。
显然,commitment一词(其对应的动词为commit)作为学术用语的确源自托马斯·谢林的1960年《冲突的战略》一书的理论阐述。笔者倾向于将其翻译成“任责”。任责于A行为,意味着行为者有意地削减乃至封闭自己进行其他(非A)行为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如此,当某种情况或局势出现时,他只能做A行为,而不再会是任何(甚至是包括规避死亡的)其他行为。中国成语中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说,就是通过“破釜沉舟”来让自己的部队任责于“战”这个可能的选项——如果对方进攻的话。“破釜沉舟”表明部队放弃了后退、逃跑的工具,它也就约束了己方军队每个成员的选择范围(如果敌方有杀俘虏或者虐待俘虏的极大可能性,或者己方士兵怀疑敌方会这么做,“投降”作为一种规避死亡的选项也都会被取消掉),让每个士兵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惟有“任责”于英勇杀敌的义务,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任责、威胁(threat)与承诺(promise)这三个词构成了谢林冲突的战略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框架,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称作“任责—威胁/承诺”框架。不少人倾向于将“任责”翻译成“承诺”,在笔者看来其实是不妥的。不仅在于翻译成“承诺”不易于其与谢林另一个常用词“promise”进行区分,而且还在于commit某个行为,虽然包含了影响他人预期的目的,却并不是像“承诺”(promise)和“威胁”(threat)那样是“最直接地”针对第二方(“对手”或“伙伴”)的行为,而更多地是针对自己或己方的。如果将“commitment”翻译成“承诺”,而将“promise”翻译成“许诺”,造成的语言局限,会使得在介绍谢林战略思想时,一些表述不免存在问题。
总而言之,任责主要是通过约束乃至摒弃己方(而不是对方)将来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控制自己未来可能的行为空间,这一定程度上会让自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是“共同危险”的境地,藉此影响对方对我方行为的预期,达到可能的、主要是或威胁或承诺的效果,实现一个让己方觉得合意的结果。正所谓“守弱可成图强之道”,在“谈判”中,任责或许最终能够让自己赢得一定程度的优势。这显然与一般性“任势”(《孙子兵法》用语)所强调的威风、强势或震慑力是不同的。
……
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建、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感谢谢林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 约尔根?韦布尔
经济学大师的原创性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但它却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性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好范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周黎安
谢林教授的《冲突的战略》一书,理性地分析了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当今流行的国际威慑政治学。此书语言流畅,清晰易懂。在该领域,作者的分析超过了此前的所有相关者。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冲突的战略》无疑是迄今为止*秀、*说服力和*精彩的一部著作。
——《美国科学院年鉴》
谢林,被证明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探险者。
——2005年诺贝尔评奖委员对谢林的评价
评论
还没有评论。